經雲,諸佛如來因一大事因緣,故出現於世,即令眾生開示悟入佛之智慧。娑婆眾生佛性等無二別,但宿世因緣不同,因而根基有高低之別。佛陀住世應機弘化,難行能行,難忍能忍,分唯一佛乘為五,對上等根基之人宣說佛菩薩道,對於凡夫俗子則宣說積德培福的人天善法。《中論》說,信受佛法乃大福報,必先培福以消業障,因而世尊先說布施。本文中,我們就來說一說,這人天乘的福氣。
世間的福氣多種多樣,但都離不開五福,很多人覺得自己沒有福氣,而別人則處處都是福氣,情況真的是這樣嗎?佛說人身難得,猶如盲龜穿木,垂絲穿針,此刻有一副好身體,不就是康寧之福;人生在世,有一安身立命之技,上能贍養雙親,下能哺育子女,不就是富貴、好德之福。所謂「各有因緣莫羨人」,他人的福氣羨慕不來,我們凡夫俗子雖身在福中,卻不知有福,究其根本,只因「三毒心」熾盛。而以戒定慧滅貪嗔痴,就是聲聞、緣覺的內容,此處不做說明。所以,從人天善法的角度來看,有福氣的人,也是知福的人,他們常有下面這四個特徵。
第一,心中無掛礙
《心經》中說,「無掛礙,故遠離顛倒夢想,究竟涅槃」,但是我們凡夫的心時刻向外攀緣,被外境牽絆。如此一來,即便福氣在面前,也難抓住。
「無掛礙」並非讓人聽天由命,那樣是自然外道的觀點,而佛家講「因上努力,果上隨緣」。一切成就要圓滿,必然要因緣會遇,所以很多東西我們得不到,可能只是機緣不到,強求而來的,無福消受,終歸要失去。
第二,眼中無是非
何為是非?是非就是人我之別,就是分別心在造作。南師懷瑾先生講,人是「面有雙惡鳥」,這一雙鳥就是我們的眼睛,它們時刻警覺,直盯著別人身上的是非,反而不能觀照自身。
有了是非,就難得清涼,家庭中的是非攪得親屬間不睦,單位上的是非讓同事之間失和。其實,人非聖賢,眼中不見是非,要有一顆廣大包容之心。彌勒菩薩的肚皮廣大若虛空,容天下難容之事,所以他是彌勒,而我們是凡夫。
第三,口中無長短
宗門內有一偈曰:「禍事只因多開口,煩惱皆因強出頭。」樹上的蟬不知禍事將至,拼命鼓譟,結果引來了捕蟬人,河邊的烏龜看見後,探出頭嘲笑它,結果自己被頑童用石子打了腦袋。
世間萬有都有它究竟的因緣,是非煩惱是如此,福氣也是如此。境界生起時真能面對與放下,首要止語,不說長道短。一旦透得個中因緣始末,還怕不見風清月白日,福氣現前時?
第四,耳中無榮辱
萬象皆空幻,達人須達觀。我們凡夫俗子的心,居無定所,隨境而轉,別人一句讚嘆的話,能讓我們沾沾自喜,一句貶低的話,能讓我們如霜打秋葉。
有福之人耳中無榮辱,只有善惡,《七佛通誡偈》說:「諸惡莫作,眾善奉行。自淨其意,是諸佛教」。別人讚揚,可能因行善而被人認可,更要勇猛精進;別人貶低,可能因為作惡而為人不齒,應心懷慚愧,懺悔發露。總之有福之人,八風吹不動,穩坐紫金蓮。
常言道,有福不用忙,無福跑斷腸,可是佛陀告訴我們,眾生皆具如來智慧福德。儘管我們身為凡夫,但是眼不見是非,口不說長短,耳不聞榮辱,做到心無掛礙,我們就是有福之人。切記,心無掛礙,得大自在。
更多佛經解讀、佛門典故,請關注蓮荷居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