蒼南臺灣傳統文化同根同源 臺媒稱應以教育傳承

2020-12-18 華夏經緯網

  「臺灣有布袋戲,蒼南的單檔布袋戲卻全由一個人,一個人操作、一個人唱白、一個人配樂,聲情並茂,還真是讓我大開眼界。」臺灣《旺報》記者莊舒仲嘖嘖稱奇。在浙江省蒼南的非遺館內,琳琅滿目的非遺項目令參加「海峽兩岸媒體走進浙江蒼南」的記者大開眼界,特別是臺灣媒體驚喜的感嘆,布袋戲、賽龍舟、祭祀媽祖等等,兩岸的民間文化可謂是同根同源。

  22日-25日,「海峽兩岸媒體走進浙江蒼南」活動在蒼南舉行,本次活動是由中共蒼南縣委、蒼南縣人民政府主辦,中國新聞社浙江分社、中共蒼南縣委宣傳部、浙臺(蒼南)經貿合作區管委會辦公室等承辦的,吸引了來自海峽兩岸的二十多家媒體參加。

  走進蒼南縣非遺館,還未到戲臺前,單檔布袋戲就已先聲奪人了。走近一看媒體記者就叫了一聲好,只見一位藝人坐在戲臺上,手、腳、嘴並用,說、學、逗、唱皆為,一個人操縱數十個小木偶,同時演奏樂器,熱熱鬧鬧演出了一臺戲。

  這就是蒼南百姓家喻戶曉的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單檔布袋戲,是當地獨特的民間戲曲表演形式。以前因受交通條件限制,布袋戲藝人都是一個人挑著自己的全部行當去表演,俗稱「扁擔戲」,被譽為「千古江山一肩挑」。

  「布袋戲是從閩南傳過來的,臺灣也有布袋戲,但臺灣的布袋戲是多檔的。」布袋戲省級傳承人黃朱璜對記者表示,蒼南布袋戲的特色就是一個人唱演、一個人敲鑼打鼓。黃朱璜對記者表示,現在自己有兩個徒弟,會努力將技藝傳承下去。

  浙江電視臺錢江頻道《美麗中國》欄目製片俞麗玲表示,自己從來都沒有見過蒼南單檔布袋戲這種藝術形式,「最吸引的我的就是一個人一臺戲,又能說,又能聽,讓我感覺好像是一個團隊一個樂隊在操作一樣,覺得蠻好的,這個藝術形式應該保留下來,挺好的,對後代也能夠產生影響力。」

  除了單檔布袋戲,「楊府爺」非遺項目也給參加本次活動的媒體留下深刻印象。

  據悉,楊府爺信俗是浙南民間影響最大的信俗,也是中國東南沿海最著名的民間神祗之一,奉祀神廟達500餘座,信俗群眾遍布浙閩粵、港澳臺乃至東南亞地區,其影響力僅次於海上女神媽祖。楊府爺信俗,作為海洋文化的遺存一直流傳至今。

  蒼南縣文化局副局長林維斌表示:「楊府爺信俗作為海洋文化的遺存,在浙南沿海一帶,跟媽祖一樣,也成了漁民的精神寄託。今年5月份,由100多個臺灣信眾過來祭拜楊府爺,我還特地給臺灣的信眾講了一課,反響很好。」

 

責任編輯:李欣

相關焦點

  • 臺灣少數民族風情「亮相」浙江蒼南 共迎「三月三」
    陳美貝 攝中新網溫州3月27日電(見習記者 潘沁文)身著華麗民族服飾的《魯凱族美少女》、隆重喜慶的《內山姑娘要出嫁》……27日,這些來自臺灣地區的攝影作品「跋山涉水」來到浙江蒼南,在「中華一家親·共畫同心圓」浙臺(蒼南)海峽兩岸少數民族攝影圖片展上,吸引著眾人眼球。
  • 文化傳承,風雨無阻——臺灣青少年參觀「代代傳承」感受傳統文化
    一場臺灣高中生感受學習傳統文化的活動在上海代代傳承文化傳媒有限公司輕鬆愉快地開展了。活動是上海代代傳承文化傳媒有限公司與上海黃浦區臺胞臺屬聯誼會聯手合作舉辦,意在讓臺灣年輕人更好地了解大陸青年的所思所想和所幹,促進海峽兩岸利用網際網路傳播文化精髓的交流,加強彼此的感情,提升兩岸青年對祖國傳統文化的認知。
  • 海峽百姓論壇側記:同根同源 血脈相連
    <style type="text/css"></style><p>  中國臺灣網6月14日泉州消息&nbsp;「草木祖根,山祖崑崙,江海祖源,不此之求,是謂昧。」追本溯源、尋根問祖是中國人的習俗與傳統。無論多遠的遷徙,多長的距離,都無法阻斷中國人對於「根」的眷戀。
  • 海峽兩岸鄉親在「客家搖籃」江西贛州共話客家文化傳承
    蘇路程 攝   中新社贛州6月17日電 (記者 蘇路程)6月17日,來自臺灣的媒體人與江西的客家文化專家、學者在世界「客家搖籃」江西贛州,共話客家文化傳承。
  • 兩岸(蒼南)楊府侯王信俗文化交流活動掠影
    弘揚傳統美德 促進兩地交往 兩岸(蒼南)楊府侯王信俗文化交流活動掠影 浙臺(蒼南)經貿合作區兩岸經貿文化交流活動月系列活動之一 發布時間:2013年05月17日■董希澤 文/攝血緣相親、文緣相承、習俗相近、民風相通,蒼臺兩地一衣帶水,同根同源,兩地文化交流源遠流長。
  • 海峽兩岸鄉親在江西贛州共話客家文化傳承(圖)
    蘇路程 攝  中新網贛州6月18日電 (記者 蘇路程)6月17日,來自臺灣的媒體人與江西的客家文化專家、學者在世界「客家搖籃」江西贛州,共話客家文化傳承。大家認為,要挖掘客家文化資源,將客家文化融入現代生活,在傳承中求創新。
  • 辭舊迎新 海峽兩岸書法名家「雲端」共話中華文化傳承
    人民政協網北京12月24日電(記者修菁)海峽兩岸百餘位書法名家24日通過「雲端」,參加了在北京和臺北兩地連線舉辦的「兩岸文化大師對話暨京味文化之旅二十周年書法交流會」,探討書法藝術的傳承與發展,共同致力於弘揚中華傳統文化。
  • 傳承中華經典文化 首家大陸網際網路融媒體平臺落地臺灣
    1月24日,「聽,愛在臺灣」——愛音斯坦FM落地臺灣地區、服務海峽兩岸新聞發布會在北京臺灣會館召開。愛音斯坦FM臺灣站正式落地、「第三屆海峽兩岸暨香港、澳門地區中華經典詩文誦讀大賽」拉開序幕。  愛音斯坦FM創始人解卿表示,兩岸同胞同根同源,而文化正是連接兩岸兄弟姐妹們的完美橋梁。作為大陸首家落地臺灣地區的新媒體平臺,愛音斯坦FM將秉持傳承中華經典文化、服務海峽兩岸的宗旨,為兩岸地區用戶持續提供高品質內容,更好地為兩岸用戶服務。
  • 宗教領袖博鰲對話:同根同源 同心同行 中國統一戰線雜誌 今天
    中國佛教協會副會長、海南省佛教協會會長印順法師,臺灣中國佛教會理事長、臺北慈法禪寺方丈淨耀法師,香港佛教聯合會會長、西方寺住持寬運法師出席論壇並展開對話。論壇以「同根同源,同心同行——讓智慧之光照亮未來」為主題,印順法師、淨耀法師、寬運法師結合自身修行經歷及所見所感對論壇主題進行了闡述。
  • 智慧碰撞 理念相融——2016年第四期傳統文化教育赴臺研修記
    在山東省教育廳等部門的大力支持下,由中國民主促進會山東省委員會主辦,山東海峽兩岸傳統文化教育研究院承辦的「2016年第四期傳統文化教育赴臺研修」兩個組別(23名優秀教育工作者組成的教師組和 24名校長組成的校長組)分別於9月23日和9月26日啟程,行走參訪臺灣的大中小學,深入臺灣校園、課堂,聆聽臺灣教師的「傳道授業解惑」理念、感受研討中華血脈相承中的傳統教育智慧
  • 中國·洞頭第八屆媽祖平安節開幕 傳承文化祈福平安
    中國·洞頭第八屆媽祖平安節開幕 傳承文化祈福平安 2017-04-作為中華媽祖信俗文化傳承的重要載體之一,近年來,洞頭區不斷豐富媽祖平安節內涵,將媽祖節祈福大典、民俗表演與百島體驗遊等活動緊密結合。  今年除了傳統的媽祖祈福大典、平安巡遊、品平安宴等活動外,還有民俗踩街、百島民俗工藝展、百島特色文藝精品展演等配套活動,同時還增設不少現代娛樂元素項目。
  • 臺媒:大陸引進臺灣中華文化基本教材弘揚儒學
    臺媒報導稱,為弘揚儒學等中華傳統文化教育,大陸中華書局引進臺灣高中使用的「中華文化基礎教材」,並將在大陸中小學推廣。 圖片來源:臺灣《聯合報》【環球網綜合報導】臺灣《聯合報》報導,大陸中華書局將正式引進臺灣高中必選課教材「中華文化基本教材」,並在此基礎上修訂出版教材「中華文化基礎教材」。
  • 臺灣淨耀法師:智慧慈悲精神豐富傳統文化內涵
    臺灣「中國佛教會」國際事務委員會主任委員兼常務理事、臺灣慈法禪寺住持淨耀法師智慧與慈悲,傳統與現代功利主義毒害,法治教育薄弱,社會道德淪落淨耀法師相信,佛教文化這種智慧和慈悲的精神,能夠豐富中華傳統文化內涵,同時也能為世界和平、人類幸福做出貢獻。同時,在科技飛速發展的今天,佛教也面臨著新的機遇和挑戰。在淨耀法師看來,先進的科技發展確實給佛教帶來了新的改變,但更應該懂得善用網際網路,如果不善用,而把它用來做犯罪的工具,那就會自毀前程。
  • 臺灣記者赴廈門海滄參訪:兩岸文化同根同源,有交流才有融合
    現場的臺灣媒體駐大陸各地記者表示,希望引進這種模式,「因為這是大陸當前鄉村振興的前景所在,絕對大有可為」。C撫今追昔 到臺灣去,從臺灣來 海滄青礁村不僅是兩岸同胞共建共治共享的表率,同時也是閩臺文化交流的前沿陣地。在這裡,青礁慈濟東宮、院前閩臺生態文化村、開臺文化公園比鄰而居。
  • 尋一脈相承文化 覓兩岸同根同源
    連日來,在主辦方的安排下,兩岸家庭結對互動,通過走、觀、品、學,體驗到了中華傳統文化的魅力和獨特的閩南風情,追尋晉臺兩地一脈相承的文化淵源,感受兩岸的同根同源。儘管只是短時間的交流,但兩岸的家庭,尤其是小朋友間建立起了真摯的情誼,臨別之際,大家戀戀不捨,互相邀約有緣再相見。
  • 打造歷史文化品牌,提升蒼南精神內涵——蒼南歷史文化研究綜述
    研究會根據本地的實際,鮮明定位會刊特質,逐漸形成自身特徵,以「研究蒼南歷史,助推現代文明;打造文化品牌,提升精神內涵」為宗旨,積極挖掘蒼南歷史文化,拓展蒼南歷史文化研究新領域,傳承蒼南獨天獨厚的資質稟賦,按照學術辦刊的指導思想,標一流水準,辦優質刊物,在辦刊形式、欄目設置等方面進行了積極探索,使刊物形成了獨具的蒼南風格。
  • 臺灣宜蘭「搶孤」—— 百年孤柱 血脈同根
    恰恰在這一天,臺灣宜蘭頭城鎮舉辦了一場盛大的活動。已是子時,鑼鼓喧天;摩肩接踵,萬人空巷。一聲開始令下,無數加油聲起,12支隊伍箭步向前,爭分奪秒地爬著各自身前約13層樓高的柱子。   「他們在『搶孤』,這是一種民間習俗。」年輕的母親回答年幼的孩子。   「搶孤」由孤柱、孤棚、孤棧組成。
  • 「文化同根、一脈相承」2020聊城非遺展在臺北開幕
    12月29日,「文化同根、一脈相承」2020聊城非遺展在臺北、聊城同時開幕。此次「雲上非遺」展開幕式,通過現場連線的方式,在聊城、臺北分別設置會場,共60餘位兩岸各界人士分別在兩個會場出席開幕式活動。市文化和旅遊局局長、二級巡視員劉光輝,市人民政府臺灣事務辦公室主任李保忠,臺灣書畫家詹秀蓉,臺北市陸軍官校校友會理事長戎紹鑫等分別進行了現場致辭。此次活動由聊城市人民政府臺灣事務辦公室、聊城市文化和旅遊局聯合主辦,由中華兩岸文教交流協會、聊城市非遺保護中心聯合承辦。活動主題為「文化同根、一脈相承」,採取「聊城講,臺北看」的方式,讓聊城非遺走近臺北,貼近生活,得到更好的傳承與弘揚。
  • 臺灣大學生西安開啟文化之旅 著漢服感悟傳統之美
    臺灣大學生西安開啟文化之旅 著漢服感悟傳統之美 2019-08-25張一辰 攝   中新網西安8月25日電 (記者 張一辰)「穿上這件漢服,真感覺是集中華文化於一身。」來自臺灣大同大學工業設計研究所的姜遠良對記者坦言。  25日,來自臺灣十餘所高校的32名大學生在西安開啟「文化之旅」。
  • 相約「雲端」 福建閩臺青年傳承非遺文化
    記者 劉深魁 文/圖  本報訊 (記者 劉深魁 文/圖) 4日,「神彩飛揚,追夢未來」閩臺青年信俗文化季活動在福州和臺北同時舉行,閩臺兩地的百餘位青年相約「雲端」,通過直播連線的方式,交流探討信俗文化的保護和傳承,並達成了搶救古老神像畫的共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