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有布袋戲,蒼南的單檔布袋戲卻全由一個人,一個人操作、一個人唱白、一個人配樂,聲情並茂,還真是讓我大開眼界。」臺灣《旺報》記者莊舒仲嘖嘖稱奇。在浙江省蒼南的非遺館內,琳琅滿目的非遺項目令參加「海峽兩岸媒體走進浙江蒼南」的記者大開眼界,特別是臺灣媒體驚喜的感嘆,布袋戲、賽龍舟、祭祀媽祖等等,兩岸的民間文化可謂是同根同源。
22日-25日,「海峽兩岸媒體走進浙江蒼南」活動在蒼南舉行,本次活動是由中共蒼南縣委、蒼南縣人民政府主辦,中國新聞社浙江分社、中共蒼南縣委宣傳部、浙臺(蒼南)經貿合作區管委會辦公室等承辦的,吸引了來自海峽兩岸的二十多家媒體參加。
走進蒼南縣非遺館,還未到戲臺前,單檔布袋戲就已先聲奪人了。走近一看媒體記者就叫了一聲好,只見一位藝人坐在戲臺上,手、腳、嘴並用,說、學、逗、唱皆為,一個人操縱數十個小木偶,同時演奏樂器,熱熱鬧鬧演出了一臺戲。
這就是蒼南百姓家喻戶曉的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單檔布袋戲,是當地獨特的民間戲曲表演形式。以前因受交通條件限制,布袋戲藝人都是一個人挑著自己的全部行當去表演,俗稱「扁擔戲」,被譽為「千古江山一肩挑」。
「布袋戲是從閩南傳過來的,臺灣也有布袋戲,但臺灣的布袋戲是多檔的。」布袋戲省級傳承人黃朱璜對記者表示,蒼南布袋戲的特色就是一個人唱演、一個人敲鑼打鼓。黃朱璜對記者表示,現在自己有兩個徒弟,會努力將技藝傳承下去。
浙江電視臺錢江頻道《美麗中國》欄目製片俞麗玲表示,自己從來都沒有見過蒼南單檔布袋戲這種藝術形式,「最吸引的我的就是一個人一臺戲,又能說,又能聽,讓我感覺好像是一個團隊一個樂隊在操作一樣,覺得蠻好的,這個藝術形式應該保留下來,挺好的,對後代也能夠產生影響力。」
除了單檔布袋戲,「楊府爺」非遺項目也給參加本次活動的媒體留下深刻印象。
據悉,楊府爺信俗是浙南民間影響最大的信俗,也是中國東南沿海最著名的民間神祗之一,奉祀神廟達500餘座,信俗群眾遍布浙閩粵、港澳臺乃至東南亞地區,其影響力僅次於海上女神媽祖。楊府爺信俗,作為海洋文化的遺存一直流傳至今。
蒼南縣文化局副局長林維斌表示:「楊府爺信俗作為海洋文化的遺存,在浙南沿海一帶,跟媽祖一樣,也成了漁民的精神寄託。今年5月份,由100多個臺灣信眾過來祭拜楊府爺,我還特地給臺灣的信眾講了一課,反響很好。」
責任編輯:李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