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64年2月18日,一位偉大的藝術家逝世,享年89歲,他就是米開朗基羅。
提到米開朗基羅,我們很容易就想到他的大衛雕塑和西斯廷天頂畫。但在他那「超長待機」的人生裡,他還曾以詩歌記錄下許多戲劇性轉折和故事。
文藝復興三傑中,米開朗基羅比達·文西小23歲,比拉斐爾大8歲。
《名人傳》這樣描寫他:「 在文藝復興那麼一個講究容貌漂亮和儀容的時代,米開朗基羅是個最不受人喜歡的人物。他中等身材,雙肩寬闊,軀體瘦削,頭大,眉高,兩耳突出面頰,臉孔長而憂鬱,鼻子低扁,眼睛雖銳利卻很小。可以說,他的長相非常糟糕,不討人喜歡。」
米開朗基羅《自畫像》
藉由這段評語,加上自畫像作為參考,我們不難判斷出:米開朗基羅長得比不上拉斐爾英俊好看,也不具有達文西超凡脫俗的氣質。
那相貌平平的他究竟是一個怎樣的人?是否真如《名人傳》中所寫地那樣窮困潦倒,受盡屈辱,孓然一身,是個充滿悲情色彩不為世俗理解與包容的孤獨天才?
我們今天就從米開朗基羅的個人信件與詩詞創作中,重塑其一生中的關鍵時刻,讓大家深入了解其複雜人格中的固執與才華。
早在22歲時,米開朗基羅就完成了震撼人心的《哀悼基督》。
這件雕塑作品堪稱完美,令年輕的米開朗基羅也不禁自滿地在聖母胸前的飾帶上刻下了自己的名字。
雕塑《哀悼基督》雕塑《哀悼基督》
在接下來的兩年半時間,他又完成了被視為「最完美男人體」的《大衛》。
雕塑《大衛》局部
這座總高5.5米的雕塑作品最後被安放於市中心廣場。
這會兒的米開朗基羅,還不到30歲。接下來他被委託為美第奇家族建造陵墓,於是又創作了數座知名雕像。
《晝》《夜》《晨》《昏》四座雕像
說出這番狂妄言辭的不是別人,正是米開朗基羅。
工匠跟藝術家不同,他們主要工作是完成僱主指定主題的藝術品。收到訂金後工匠們便會開始製作,做完後如果僱主滿意就會支付尾款;但要是不滿意,工匠們就需要修改到僱主滿意為止。
書歸正傳,話接前文!
米開朗基羅本職上就是這麼一個工匠,但是他比較特別——特別有脾氣。
別人都是讓畫啥畫啥,讓咋雕咋雕。拉斐爾不用說,任性如達·文西所做的最叛逆的事,也不過是不想按照僱主意思修改《蒙娜麗莎》,最後拿畫跑路。
而和米開朗基羅下訂單,內心一定要強大!定完主題之後,你就什麼都別管了,你也管不了了。一般僱主們會在製作的過程中也看看,提提意見,但在米開朗基羅這是絕對行不通的。
而且他雕完了也不接受修改意見,雖然以他的實力來說,僱主也只有讚美的份兒。
「我既不想命令別人,也不想服從其他人,我只要自由、不受幹涉地工作。」
大家總說,米開朗基羅以一人之力,完成了西斯廷天頂畫工程。
但實際情況是,在開工的時候,教皇是給他配了好多助手的。但為什麼最後是米開朗基羅一個人完成了整幅作品呢?
不過米開朗基羅可能原來也沒指望這些人能提供什麼幫助,沒人幫正好,他就乾脆閉關工作了。這一畫就是整整四年,教皇本來只安排米開朗基羅畫十二個使徒造像,結果直到他全部完成後才「喜提」西斯廷溼壁畫。
當耗時四年的西斯廷禮拜堂壁畫面世時,人們才真正理解何為人力所能創造的神跡。
西斯廷禮拜堂壁畫
西斯廷禮拜堂大廳的壁畫包含了整整500多平的天頂畫《創世紀》以及畫滿祭臺後一整面牆的《最後的審判》。僅在《創世紀》裡,米開朗基羅就描繪了343個人物,其中有100多個巨人比真人還要大兩倍,極富立體感和重量感。
藝術評論家瓦薩裡盛讚:「無論走到哪,上帝總面對你。」
大廳天頂壁畫《創世紀》局部
祭臺後方的《最後的審判》局部
藝術史上的米開朗基羅總是帶著過於敏感、粗暴易怒的惡名。
在同時代的人眼中,他要求嚴苛、難以信任他人,甚至連親人、學徒在他眼中也不能輕信。
「我的野心從未停止滋長,它不容許過多的享樂與安逸。」
「無盡的歡樂不抵小小的苦痛。」
從米開朗基羅創作的詩歌可以窺見,年輕時他便懷抱壯志,充滿野心,絕不是一個膽怯軟弱之人。
至於生命給予他的痛苦與孤獨,也在他的雕塑作品中暴露無遺。
《反抗的奴隸》
於他而言,生命的痛苦是真實的,要掙扎著、怒吼著將生命從世俗的束縛中解放而出。
米開朗基羅是一個真正的藝術家,孤傲與才華使他無法融入人群。他寫信向兄弟傾訴:「連個朋友都沒有,也不想有任何朋友。」
他恨人,亦被人恨;他從高處俯瞰世人,人們從低處仰望他;同代人對他又是欽佩,又是畏懼。
頗有幾分我欲乘風歸去,又恐瓊樓玉宇,高處不勝寒的味道。
Q:西斯廷天頂畫工程量有多大?溼壁畫又到底是個啥?
A:西斯廷禮拜堂大廳的壁畫包含天頂畫《創世紀》以及祭臺畫《最後的審判》
為了幫助大家理解這個工程量,我們就得說一說什麼是溼壁畫。所謂溼壁畫就是要在未乾石灰沙底上繪製壁畫 ,這樣顏色滲進去才會長久保持。一旦畫地太慢,表層幹了,就得鏟掉再塗上細灰泥重新來。
做不好泥瓦活的雕塑家不是好藝術家,溼壁畫其實是對藝術家精準計算能力和繪畫技巧雙重考驗。西斯廷500多平天頂畫至今仍能保存完好,就是米開朗基羅四年如一日在手腳架上仰著頭,忍受著不斷滴落的泥灰水一點點跟自己死磕出來的。
這裡頭包含的,無疑是一個偉大藝術家對美的堅持,還有他對工作的認真、追求極致的「工匠精神」。
文藝復興時期的藝術家介紹結束了,下期我們就一起進入巴洛克時代,敬請期待!
資料來源:
《世界藝術史·與藝術相伴》——(美)馬克·蓋特雷恩
《美術館裡聊怪咖 》——(日)山田五郎 古山淳子
《米開朗基羅傳 》——(法)羅曼羅蘭 傅雷(譯)
《米開朗基羅》—— BBC紀錄片
全歷史藝術分類—米開朗基羅詞條
策劃 | 五分鐘工作室
編輯 | 珍珠老師
插畫 | 珍珠老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