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問·探路火星|回顧我國首次火星探測任務前世今生

2020-12-12 澎湃新聞

7月23日,我國首個火星探測器由長徵五號運載火箭在海南文昌航天發射場成功發射,我國首次火星探測任務(行星探測工程天問一號任務)正式實施,我國深空探測邁出嶄新的一步。

「天問一號」火星探測器由中國航天科技集團五院抓總研製,發射升空後將經歷7個月左右的長途跋涉,突破極其遙遠距離,到達火星並開展環繞和巡視探測。

人類為什麼要向火星進軍?探索火星將會帶來怎樣的價值和意義?「天問一號」擔負著什麼歷史使命?又有怎樣的前世今生?讓我們帶著一系列問題與思考,走近有著中國航天事業發展的國家隊、「天問一號」探測器誕生地之稱的航天科技集團五院一探究竟。

院士聯名建議,十年努力終成好事

在太陽系的八大行星中,火星與地球最為相似,探測並研究火星對於認識我們人類的家園——地球,有著不可替代的作用。

據航天科技集團五院深空探測領域專家介紹,國際上對於火星的探測,起步於20世紀60年代,截至今年6月底國際上共發射了44個火星探測器,但任務成功概率只有50%左右。

從上世紀九十年代開始至今,國際火星探測以發展新技術和獲得科學發現為主要驅動力,催生了又一個火星探測的新高潮,並在技術發展和科學研究等方面取得巨大的進步。其中,在技術發展水平方面,國際上已實現對火星的飛掠、環繞、著陸、巡視探測,技術難度更大的採樣返回和載人探測仍有待突破技術瓶頸。在科學研究成果方面,國際上通過不同探測形式與任務,在火星軌道運動規律與參數、火星大氣、火星地形地貌與地質構造等多方面取得了巨大的成就。這些探索和成就為我國首次火星探測樹立了前進的方向,也向我們探索火星提出了挑戰。

回望我國火星探測的歷史,其實早在「嫦娥一號」任務取得圓滿成功之後,業內專家即開始謀劃我國深空探測後續發展。2010年8月,8位院士聯名向國家建議,開展月球以遠深空探測的綜合論證,國防科工局立即組織專家組開展了發展規劃和實施方案論證,航天科技集團五院的院士、專家團隊積極參與論證工作,對實施方案進行了三輪迭代和深化,最終於2016年1月正式立項實施。

一步完成「環繞、著陸、巡視探測」

我國首次火星探測任務起步雖晚,但起點高、跨越大,從立項伊始就瞄準當前世界先進水平確定任務目標,明確提出在國際上首次通過一次發射,完成「環繞、著陸、巡視探測」三大任務。如果這一目標能夠順利實現,我國將成為世界上第二個獨立掌握火星著陸巡視探測技術的國家。

據航天科技集團五院深空探測領域專家介紹,由該院抓總研製的「天問一號」火星探測器,由環繞器和著陸巡視器組成,其中著陸巡視器又由進入艙和火星車組成,進入艙完成火星進入、下降和著陸任務,火星車配置了多種科學載荷,在著陸區開展巡視探測。

從地球到火星最遙遠的距離大約4億公裡遠,這麼遠的距離對於「天問一號」探測器來說真是「蜀道難,難於上青天」了。作為探測器的抓總研製單位,航天科技集團五院的研製團隊經過四年多的艱苦攻關,按節點順利完成了「天問一號」火星探測器的模樣研製、初樣研製、正樣研製、大系統對接試驗等工作,為探測器飛越深空、到達火星提供了堅強支撐。通過首次火星探測任務的實施,我國將驗證火星制動捕獲、進入/下降/著陸、長期自主管理、遠距離測控通信、火星表面巡視等關鍵技術,為建立獨立自主的深空探測基礎工程體系夯實基礎,推動我國深空探測活動可持續發展。

奔火路上困難重重,研製團隊為夢奔跑

曾經,嫦娥奔月只停留在神話裡,如今,航天科技集團五院的深空人將神話變為現實,並且實現了人類探測器首次登陸月背;曾經,到火星去只是遙不可及的夢想,如今,又是航天科集團五院的深空人一步步讓夢想成真。

自立項以來,航天科技集團五院以深厚的宇航研製能力,科學組織,在四年多的時間裡抓總完成了探測器研製,高質量高效率高效益完成研製任務,彰顯了五院在深空探測領域「國家隊」的科技實力。

回顧1600多個日夜的艱辛鏖戰,面對「任務起點高、設計約束新、關鍵技術多、驗證任務重、研製周期緊」等多重難關,航天科技集團五院火星研製團隊,不畏艱辛,敢打敢拼,以無窮的智慧和無比的熱情投入到確保火星探測任務圓滿成功中。

「我們起步雖晚但起點很高,從立項到出廠這麼快,是大家的光榮和自豪,要珍惜機會。同時,我們還要認真,不做面子工程,要實實在在地去想、去做、去挖。」在火星探測器研製的關鍵時刻,葉培建院士語重心長的話語,堅定了研製團隊誓奪成功的信心和穩紮穩打的決心。

就像火星探測器總設計師孫澤洲說過的「越是難走的路越要走一走。」面對異常艱辛的攻堅之路,五院火星探測器研製團隊頂住技術難、任務重、節點緊的壓力,在研製階段攻克了系列關鍵技術,完成了各項大型研製試驗;在發射場階段,又克服了疫情影響,舍小家為國家,幾個月奮戰在文昌發射場,確保了發射任務圓滿完成。火星探測器總指揮赫榮偉表示,試驗隊員們在時間如此緊張的情況下如期完成任務,這些「追夢火星人」的奉獻令人動容。

發射成功僅是探火之路的第一步,後續,航天科技集團五院還將再接再厲,為順利完成地火轉移、火星捕獲、火星停泊、離軌著陸、科學探測等一系列關鍵任務繼續拼搏,全力以赴完成好我國首次火星探測天問一號任務。

(本文來自澎湃新聞,更多原創資訊請下載「澎湃新聞」APP)

相關焦點

  • 聚焦中國首次火星探測任務:「天問一號」 離火星還有多遠
    中國首次火星探測任務標識。 國家航天局供圖在4月24日舉行的2020年「中國航天日」啟動儀式上,備受關注的中國首次火星探測任務名稱、任務標識正式公布。中國行星探測任務被命名為「天問(Tianwen)系列」,首次火星探測任務被命名為「天問一號」,後續行星任務依次編號。
  • 中國首次火星探測任務命名「天問一號」 標識為「攬星九天」
    中國首次火星探測任務命名「天問一號」 標識為「攬星九天」 2020-04-24 18:03:00來源:央廣網
  • 首次火星探測任務命名天問一號 該名稱源於屈原長詩,意義非凡!
    我國首次火星探測任務命名天問一號今天是第五個「中國航天日」,備受關注的中國首次火星探測任務名稱、任務標識在2020年「中國航天日」啟動儀式上公布。中國行星探測任務被命名為「天問(Tianwen)系列」,首次火星探測任務被命名為「天問一號」,後續行星任務依次編號。
  • 我國首次火星探測任務新裡程碑:天問一號探測器飛行突破3億千米
    11月17日消息,據媒體報導,截至2020年11月17日凌晨,我國首次火星探測任務天問一號探測器達成新裡程碑,已在軌飛行116天,飛行裡程超過3億千米,距離地球約6380萬千米。在軌飛行期間,天問一號已經完成三次中途修正和一次深空機動等飛控工作。11月初,著陸巡視器進入艙和火星車的多個分系統完成首次在軌自檢,結果正常。
  • 我國首次火星探測任務天問一號探測器飛行裡程超過3億千米
    央廣網北京11月17日消息(記者張棉棉)據中央廣播電視總臺中國之聲《新聞縱橫》報導,記者從國家航天局獲悉,截至17日凌晨,我國首次火星探測任務天問一號探測器已在軌飛行116天,飛行裡程超過3億千米。目前,天問一號探測器正在距離地球約6380萬千米的宇宙中向火星繼續進軍,探測器姿態穩定,能源平衡,部分分系統完成自檢,各系統工作正常。在軌飛行期間,天問一號已經完成三次中途修正和一次深空機動等飛控工作。
  • 天問一號!中國首次火星探測任務名稱公布
    今天是第五個「中國航天日」,備受關注的中國首次火星探測任務名稱、任務標識在2020年「中國航天日」啟動儀式上公布。中國行星探測任務被命名為「天問(Tianwen)系列」,首次火星探測任務被命名為「天問一號」,後續行星任務依次編號。
  • 中國首次火星探測任務名稱公布 源於屈原長詩《天問》
    4月24日,國家航天局在2020年中國航天日線上啟動儀式上公布:中國行星探測任務被命名為「天問(Tianwen)系列」,首次火星探測任務被命名為「天問一號」,後續行星任務依次編號。該名稱源於屈原長詩《天問》,表達了中華民族對真理追求的堅韌與執著。
  • 中國首次火星探測任務達成新裡程碑!天問一號新突破
    央廣網北京11月17日消息(記者張棉棉)據中央廣播電視總臺中國之聲《新聞縱橫》報導,記者從國家航天局獲悉,截至17日凌晨,我國首次火星探測任務天問一號探測器已在軌飛行116天,飛行裡程超過3億千米。目前,天問一號探測器正在距離地球約6380萬千米的宇宙中向火星繼續進軍,探測器姿態穩定,能源平衡,部分分系統完成自檢,各系統工作正常。
  • 我國首次火星探測任務新裡程碑:天問一號探測器已飛行3.6億公裡
    原標題:我國首次火星探測任務新裡程碑:天問一號探測器已飛行3.6億公裡   據中國探月工程官方微信給出的信息,截至12月14日21時,天問一號探測器已在軌飛行
  • 《中國首次火星探測「天問一號」發射成功》郵票發行
    中國郵政定於2020年9月26日發行《中國首次火星探測「天問一號」發射成功》紀念郵票一套1枚。郵票圖案名稱為:中國首次火星探測「天問一號」發射成功,郵票面值為1.20元。計劃發行數量為780萬套。詳情如下:志號:2020-21 圖序:(1-1)J 圖名:中國首次火星探測「天問一號」發射成功 面值:1.20 元 郵票規格:33×44 毫米 齒孔度數:13.5 度 整張枚數:12 枚 整張規格:167×190 毫米 版別:影寫防偽方式:防偽紙張
  • 中國火星探測「天問一號」,名字和一個人有關
    今天,國家航天局公開中國首次火星探測任務名稱  中國行星探測任務被命名為「天問(Tianwen)系列」,首次火星探測任務被命名為「天問一號」,後續行星任務依次編號。  按照計劃,2020年我國將通過長徵五號發射火星探測器,並通過一次發射實現火星環繞、著陸和巡視探測。
  • 天問·探路火星|俄羅斯火星探測:多次失敗,開始重國際合作
    【編者按】7月23日,中國「天問一號」火星探測器順利入軌,開始奔赴火星。今年是火星探測的大年,阿聯、中國、美國三國將先後向火星發射探測器。如果實現,這將是人類首次實地勘察另外一個行星的衛星,並實現採樣返回地球,有助於人類更好地了解火星系統的形成和演化。此外,還可以為搜尋地外天體生命提供新的證據。那為什麼選擇火星的衛星而不選擇火星呢?這是因為相對於火星在火星的衛星採樣返回技術相對簡單,費用也低一些,火星的衛星沒有火星那樣的大氣層,引力也小。
  • 天問一號火星探測器成功發射,邁出中國行星探測第一步
    央視新聞7月23日消息,記者從國家航天局獲悉,7月23日13時25分,我國在海南島東北海岸中國文昌航天發射場,用長徵五號遙四運載火箭成功發射首次火星探測任務天問一號探測器,成功將探測器送入預定軌道,開啟火星探測之旅,邁出了我國行星探測第一步。
  • 我國火星探測起點高 一次完成「繞、落、巡」三大任務
    央視網消息:今年我國就實施火星探測任務。按照計劃,「天問一號」火星探測器要一次性完成「繞、落、巡」三大任務,這標誌著我國行星探測的大幕正式拉開。
  • 「天問一號」:向著火星,出發!
    2020年7月23日12時41分,我國在海南島東北海岸中國文昌航天發射場,用長徵五號遙四運載火箭將我國首次火星探測任務「天問一號」探測器發射升空,飛行2000多秒後,成功將探測器送入預定軌道,開啟火星探測之旅,邁出了我國自主開展行星探測的第一步。
  • 中國首次火星探測引發航天收藏熱
    天問徽寶、長徵五號微縮版「一箭一璽」組合紀念藏品面市7月23日,中國首枚大型運載火箭「長徵五號」發送火星探測器順利升空,標誌著深受全世界矚目的中國首次火星探測任務正式實施。這是我國實現航天技術領域的新跨越,對推動我國由航天大國走向航天強國意義重大。
  • 天問·探路火星|五大亮點!最快「胖五」把探測器送入蒼穹
    這是長徵五號系列運載火箭的第五次發射任務,也是首次執行應用性發射任務。本文圖片:國家航天局新聞宣傳中心張高翔;中國運載火箭技術研究院速度最快的「胖五」提起長徵五號運載火箭,大家並不陌生。從2016年首飛到今年火星探測任務,長徵五號一直是大眾關注的焦點。
  • 中國首次火星探測任務「天問一號」題詞作者到遂寧進行文化交流
    他就是中國首次火星探測任務「天問一號」題詞的書者、國家核工業部的研究員、中央國家機關書畫協會秘書長李建。我國的火星探測工程積聚著我國經濟社會發展的巨大任務,集中體現出來的是國家的科技、經濟發展的實力。黨中央、國務院高度重視,在實驗的過程中製作的方案及其他宣傳活動中、由中華文化傳播的漢字"天問一號"的抒寫的不僅僅是中國人民的偉大壯舉,還集中體現著中國人民的智慧和力量,經過有關部門的綜合考量和評判,最終擬定通過了李建的書法"天問一號"。
  • 屈原「天問」誰人對?且看火星探測
    屈原「天問」誰人對?且看火星探測 2020-04-25 15:35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湃客
  • 原版英語閱讀:中國首次火星探測任務命名為天問一號
    【參考譯文】中國國家航天局周五宣布,中國首次火星探測任務已命名為「天問一號」。這個名字來源於中國古代最偉大的詩人屈原(約公元前340-278年)的長詩《天問》,意為天問。在《天問》詩句中,屈原提出了一系列對於天空、星辰、自然現象、神話和人世等一切事物現象的發問,體現了他對傳統理念的疑惑以及追求真理的精神。中國國家航天局表示,未來中國所有的行星探測任務都將命名為「天問系列」,這標誌著中華民族在追求真理和科學、探索自然和宇宙方面的不屈不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