陝北窯洞,黃土高原的精靈

2020-12-05 騰訊網

行走在溝壑縱橫、墚峁交織的黃土高原上,視野中經常會出現與黃土渾然一色的窯洞,這種千百年來延續下來的民居景觀,是依託黃土高原生成的特殊建築。今天,我們來欣賞我國傳統民居——黃土高原的窯洞。

什麼是窯洞?

+

窯洞是中國西北黃土高原上居民的古老居住形式,這一"穴居式"民居的歷史可以追溯到四千多年前。窯洞廣泛分布於黃土高原的山西、陝西、河南、河北、內蒙古、甘肅以及寧夏等省。在中國陝甘寧地區,黃土層非常厚,有的厚達幾十公裡,中國人民創造性利用高原有利的地形,鑿洞而居,創造了被稱為綠色建築的窯洞建築。

《墨子·節用》中說:「古人因丘陵掘穴而處。」《新語》中還有「天下之民穴居野處,未有室屋,則與禽獸同域,於是黃帝乃伐木構材,築作宮室,上棟下宇,以避風雨」的說法,這些證明人類都曾有過穴居的歷史。而從考古發現的50萬—60萬年前的三稜大尖狀石器推斷,古人可能從那時起就開始在黃土高原挖掘洞穴。他們在天然黃土斷崖上鑿洞而居的居住形式,直接影響了今天在黃土高原隨處可見的形制相似的窯洞建築群。據了解,直至今天,中國窯洞還是世界上現存最多的古代穴居形式。

窯洞建設的地理背景

+

黃土高原的位置

廣袤的黃土高原,是中國的四大高原之一,它西倚青藏高原,東臨華北平原,北接內蒙古高原,南連秦巴山地,地跨甘肅、陝西、山西、河南等省,海拔高度在1000米—2000米之間。

1.建築用材:

地面植被稀疏,缺乏建築用材和取暖用材。土質鬆軟的黃土經過長期的流水侵蝕,在黃土高原形成了溝壑連綿的壯美景觀。黃土高原長期的人類破壞導致植被覆蓋率較低,使得當地建築缺乏建築用材和取暖用材。

2.地形:

黃土高原千溝萬壑、地形崎嶇,平地少。

3.土壤性質:

黃土土層深厚,土壤結構緊密,直立性好,適於鑿挖。先民們因地制宜,創製了這種居住方式。他們利用黃土層本身的保暖性能,安然度過一個個寒冷的冬天,也使窯洞成了黃土高原上最具代表性的民居。黃土的礦物成分以石英構成的粉砂為主,因而黃土地層構造質地均勻,抗壓與抵抗剪切破壞的強度都較高,在挖掘窯洞之後,仍能保護土體自身的穩定。黃土層厚度達百米以上,而且黃土中不含沙石,十分黏牢,故而在此地構築的窯洞相當堅固耐久。

4.氣候:

黃土高原的降雨偏少對在當地挖鑿窯洞也十分有利。黃土通常具有溼陷性,在乾燥氣候條件下形成的黃土,遇到雨水浸溼後會產生較大的沉陷。但是黃土高原屬於大陸性季風氣候,氣溫變化劇烈。整個黃土高原年均氣溫是6℃—14℃,年均降水量只有200毫米—700毫米。整個黃土高原的降雨量總的趨勢是從東南向西北遞減,也就是從河南西部、陝西關中和山西南部的半溼潤地區,到晉中、陝北、隴東等中部的黃土高原大部分地區,就成了半乾旱區域,再向西北就成了完全的乾旱區。以陝北的黃土高原為例,這裡年平均降水量只有450毫米—650毫米,年平均相對溼度66%—78%,非常適合建造窯洞。

就是這些由黃土層構築的獨特地理環境,成了窯洞天然的建造場。窯洞這一特殊的傳統民居,除了能達到冬暖夏涼的居住效果,還具有就地取材節省建築材料、節省建築用地、節約能源和保護生態環境的優勢。

窯洞的挖掘方式

+

1.挖地基:窯洞的方位確定之後,就開始挖地基,窯洞所指的地基乃是你挖的窯洞類型先確定。如果要挖地坑院,經濟不好的家庭或者地形不利於機械施工的,則完全要靠人力用籠筐一擔一擔的擔上來,非常辛苦。

2.打窯洞:地基挖成,崖面子刮好後,就開始打窯。打窯就是把窯洞的形狀挖出,把土運走。打窯洞不能操之過急,急了土中水分大,容易坍塌。窯洞打好後,接著就是鏃窯,或叫"剔窯"、"銑窯"。從窯頂開始剔出拱形,把窯幫刮光,刮平整,這樣打窯就算完成了。等窯洞晾乾之後,接著用黃土和鍘碎的麥草和泥,用來泥窯。泥窯的泥用幹土和才有筋,泥成的平面光滑平順。溼土和的泥性粘不好用。泥窯至少泥兩層,粗泥一層,細泥一層,也有泥三層的。

3.扎山牆、安門窗:窯泥完之後,再用土墜子扎山牆、安門窗,一般是門上高處安高窗,和門並列安低窗,一門二窗。門內靠窗盤炕,門外靠牆立煙囪,炕靠窗是為了出煙快,有利於創造窯洞良好的空氣環境。

窯洞的類型

+

窯洞可分為三大類:明莊窯、土坑窯、箍窯。

明莊窯:也叫崖莊窯,它一般是在山畔,溝邊,利用崖勢,先將崖面削平,然後修莊挖窯。"陶復陶穴"中的"陶復",指的就是明莊窯,有一莊三窯和五窯。

土坑窯:這種窯都在平原大坳上修建,先將平地挖一個長方形的大坑,一般深五至八米,將坑內四面削成崖面,然後在四面崖上挖窯洞,並在一邊修一個長坡徑道或斜洞子,直通原面,作為人行道。"陶復陶穴"中的"陶穴"即為這種下沉式地坑莊。這種窯洞實際上是地下室,"冬暖夏涼"的特點更為顯著。

箍窯:一般是用土胚和麥草黃泥漿砌成基牆,拱圈窯頂而成。窯頂上填土呈雙坡面,用麥草泥漿抹光,前後壓短椽挑簷,有錢的人還在卜面蓋上青瓦,遠看像房,近看是窯,用長方形或正方形石塊箍的窯洞稱石箍窯。

窯洞的傳承與發展

+

窯洞式住宅是陝北甚至整個黃土高原地區較為普遍的民居形式。人們走進陝北,只見黃土高原的千溝萬壑中,錯落著一排排的窯洞。這裡的居民祖祖輩輩就居住和生活在這些窯洞之中,它以成為陝北農民的象徵。以具有歷史價值和紀念意義的窯洞民居為載體,開發有陝北特色的窯洞文化旅遊。

《爸爸去哪兒第三季》劉燁父子所住的窯洞

在這裡,沉積了古老的黃土地深層文化的人民創造了陝北的窯洞藝術。這種建築形式表現出一種道法自然、天人合一和天人相用的傳統生態思想。它強調人與自然的和諧和建築與自然的結合, 在人與自然的密切接觸與親和相用中,利用天材, 就地利 , 順應自然, 為我所用。

相關焦點

  • 民族地理文化:窯洞——黃土高原的居住形式
    今天要講的便是在黃土高原地貌下的典型民居形式:窯洞。曾有人寫詩讚揚窯洞:"遠來君子到此莊,休笑土窯無廈房;雖然不是神仙洞,可愛冬暖夏天涼。"窯洞的好處:俗語有云:「沒有三十年不漏的瓦房」,卻有數百年安然無恙的窯洞。
  • 黃土高原上的窯洞
    文/康橋窯洞是中國西北黃土高原上居民的古老居住形式,這一「穴居式」民居的歷史可以追溯到四千多年前。窯洞廣泛分布於黃土高原的山西、陝西、河南、河北、內蒙古、甘肅以及寧夏等省(區)。在陝甘寧地區,黃土層非常厚,有的厚達幾十公裡,中國人民創造性利用高原有利的地形,鑿洞而居,創造了被稱為綠色建築的窯洞建築。窯洞一般有靠崖式窯洞,下沉式窯洞、獨立式窯洞等形式,其中靠山窯洞較多。窯洞是黃土高原的產物,它沉積了古老的黃土地深層文化。
  • 1937年陝北地區,窯洞裡的老百姓生活
    【一輛行駛的汽車,兩邊是高原的傳統民居窯洞】陝北地區是革命老區,是中國黃土高原的中心部分,包括陝西省的榆林市和延安市,它們都在陝西的北部,所以稱做陝北。基本地貌類型是黃土塬、梁、峁、溝、塬,是黃土高原經過現代溝壑分割後留存下來的高原面。
  • 陝北紀行:山溝溝裡的窯洞人家
    窯洞是中國北部黃土高原上居民的古老居住形式,也是陝北最耀眼的名片,走在陝北的山溝溝裡,最能吸引眼球的就是各種窯洞。陝北地區黃土層非常厚,陝北人民利用黃土高原有利的地形,鑿洞而居,創造了被稱為綠色建築的窯洞建築。窯洞一般有靠崖式窯洞,下沉式窯洞、獨立式等形式,其中靠山窯應用較多。過去,一位農民辛勤勞作一生,最基本的願望就是修建幾孔窯洞。有了窯娶了妻才算成了家立了業。男人在黃土地上刨挖,女人則在土窯洞裡操持家務、生兒育女。窯洞是黃土高原的產物、陝北人民的象徵,它沉積了古老的黃土地深層文化。
  • 黃土高原的符號,有關於窯洞,那些你不知道的秘密
    大家是不是都以為所謂窯洞只是在土崖下挖一個洞就行了,今天,小編就帶大家了解一下黃土高原的符號,有關於窯洞,那些你不知道的秘密。先從黃土高原說起,作為中國的四大高原之一,黃土高原西靠青藏高原,東臨華北平原,北接內蒙古高原,南連秦嶺山地,地跨甘肅、陝西、山西、青海等多省,佔地面積約62萬平方千米。
  • 窯洞:黃土高坡上的穴居風景(圖)
    窯洞:黃土高坡上的穴居風景  行走在溝壑縱橫、墚峁交織的黃土高原上,視野中經常會出現與黃土渾然一色的窯洞,這種千百年來延續下來的民居景觀,是依託黃土高原生成的特殊建築。他們在天然黃土斷崖上鑿洞而居的居住形式,直接影響了今天在黃土高原隨處可見的形制相似的窯洞建築群。據了解,直至今天,中國窯洞還是世界上現存最多的古代穴居形式,在中國西北部的黃土高原地區,包括陝西、甘肅、寧夏、山西、河南和河北六大窯洞區內,現在大約有4000萬人居住在各種類型的窯洞中,靠著古老的窯洞,適應著特殊氣候和地理區域的環境。
  • 最適合人類居住的地方:陝北窯洞
    作者:賀俊傑聯合國科學考察團曾經對陝北的窯洞進行了綜合的多方面考察,認為陝北窯洞是最適合人類居住的建築。我是個在窯洞出生窯洞長大的陝北人,十八歲參軍,才離開自己住了十八年的窯洞。窯洞是中國北方黃土高原上特有的民居形式,中華民族的祖先就是在窯洞中生存、繁衍和壯大起來的。窯洞的形式有不少式樣,分為土窯洞、石窯洞、磚窯洞、接石口窯洞、接磚口窯洞、柳椽柳巴子窯洞和雙過洞窯洞等等多種。窯洞是黃土高原的產物,陝北農民的象徵。在這裡,沉積了古老的黃土地文化。
  • 給你一個愛上陝北窯洞的理由
    在我國中西部地區的黃土高原,黃土層非常厚,有的厚達幾十公裡,這裡的人民創造性利用高原有利的地形,鑿洞而居,創造了被稱為綠色建築的窯洞建築。窯洞在建築學上屬於生土建築,滲水性差、直立性強的黃土為窯洞的產生和發展提供了良好的自然條件。同時,乾燥少雨、冬季寒冷、樹木較少等自然地理條件也為窯洞的營造技藝提供了發展和延續的契機。
  • 陝北窯洞——時間與智慧文化的見證
    說到陝西地區,我們可能滿眼的是黃土高原,當然還有獨具人文特色的窯洞了,那你知道窯洞的構造與發展嗎?陝西地區的窯洞大多集中在陝北地區,所以陝北窯洞群也就最具文化代表性了。陝北民窯這種土穴式建築的形成也是黃河文化的展現與衍生,體現了古代人民的智慧與人文。
  • 陝北的的窯洞與碾子
    陝北人離不開窯洞,同樣也離不開石磨碾子。在陝北的山溝溝裡,不管山有多高,溝有多深,只要有窯洞,就一定有碾子或者石磨。有些土窯洞早巳經廢棄沒人住了,但窯前的石磨碾子仍然在守望著,壓痕累累的磨盤似乎在講述著窯洞人家曾經的故事。
  • 陝北窯洞的文化與價值
    陝北的窯洞建築於黃土高原地貌。分為石窯洞,土窯洞。大部分建築於六七十年代不等。土窯洞建築於簡單,於人工挖掘。窯洞的特點是冬暖夏涼。源於天然。這是位於陝北處的紅沙巖石處的石窯洞,美觀大方,而且特別景觀。這是在於有百年歷史的石窯洞建築,能體現出當時的工匠藝術。人工挖掘的土窯洞建築。
  • 陝北窯洞為什麼被稱為「神仙洞」?
    陝北的窯洞頂上可以行人可以走馬,甚至可以走載重大車,即便是磚窯土窯,頂上也要覆蓋一層厚厚的土,因此才使得窯洞能保溫也能隔熱,猶如空調。」 另外,窯洞的頂和壁既不能直接從大氣中吸熱,也不能直接向大氣中散熱,只有窯洞口能夠直接和外界接觸。因此,窯洞裡的氣溫變化總是落後於外界的氣溫變化,而且溫差變化不大。
  • 陝北窯洞的藝術賞析
    2020 樂 住Enjoy 搜集地圖上的每一次風和日麗 生活在美好之中 黃土高原是中華文明的發源地之一,「東起太行山西至烏鞘嶺.秦嶺以北直抵古長城所分布的黃土
  • 守候在陝北窯洞的孤獨老人
    「三九天」裡的陝北寒風凜冽,黃土高原上的萬物回歸本色。  在陝北黃土高原的偏遠村落裡,年輕人外出,留在村子裡的人逐漸減少,老人增多。這些老人或不習慣城市生活自願留在農村,或不願給子女添負擔被迫留在農村。他們孤單地守候著祖祖輩輩生活了千百年的陝北土窯洞,見證著黃土高原上傳統古村落的消亡變遷。
  • 實拍:陝北黃土地上的「地坑窯洞」,老百姓生活在這裡有滋有味
    在陝北地區的農村,還保留著窯洞的建築,有不少當地的老百姓家裡都居住在窯洞裡。那麼,窯洞到底是什麼樣子呢?和我們平時所見的樓房有什麼區別呢?這組實拍照記錄了農村窯洞的真實樣子以及居住在這裡的老百姓的真實生活。圖:窯洞外景。
  • 窯洞與門窗,陝北人的阪依之所,獨特的藝術神秘窯洞
    陝北地處黃土高原,大部分地區在早期就呈現出黃土丘陵溝室風貌。從陝北地名用詞便能知曉陝北舊日的地理地貌區域差別,如南邊有堡、賽、溝、坡、梁、窪、峁、畔、砭、河、坪、灣、川、渠、北、龍、塔,北邊有灘、海子、場、窩子、河子等。這些無不是形容陝北黃土高原溝連溝,山連山,有河有川,形態萬千的風貌。陝北的地理狀況和地理區位造就了陝北和陝北人的命運。
  • 「黃土高原」的成因和「黃土地貌」的形成原因,分別是什麼?
    黃土高原和黃土地貌黃土高原是我國四大高原之一,是中華文明的發祥地之一,範圍包括太行山以西、青海日月山以東、秦嶺以北、古長城以南的廣大地區,位於我國地勢第二級階梯。黃土高原最大的特色,就是表層覆蓋有厚厚的黃土土層,是世界上分布最集中而且面積最大的黃土分布區,總面積可達64萬平方千米。
  • 黃土高原是中國古代文化的搖籃,是中華民族古老文化的發祥地!
    黃土高原是中國古代文化的搖籃,也是世界上最大的黃土沉積區。黃土高原和黃河都是中華民族的發祥地,千百年來,這片千溝萬壑的黃色高原為中華民族的發展默默地提供著動力。黃土高原是中國古代文化的搖籃,也是世界上最大的黃土沉積區。
  • 走進陝北窯洞 感受窯洞文化
    窯洞是陝北的象徵。在這片沉積著久遠歷史與人文的黃土地上,一代代的陝北人在此創造了獨特的窯洞文化。陝北的窯洞主要分為三種——石砌的為石窯,磚砌的稱磚窯,土崖上挖出的窯洞則叫土窯。其中,土窯是陝北最具特色的一種民居它也分兩種形式,一種是在黃土斷崖邊並列向內掘入,形成若干互不相通的單窯;另一種則自平地掘入,先成大平底四方阱,然後從三壁各自向裡挖成若干單窯,一壁留出通道;亦有自阱處地面掘斜洞以通至阱中,成為過道。​
  • 黃土高原上的窯洞民居(1)·人類最後的穴居遺存
    而每到這個時候,我總是懷念起在黃土高坡上住窯洞的日子,那高大彎曲的穹頂、溫暖的火炕、炕圍上古拙的彩畫、灶臺上蒸騰水汽的鐵鍋、奇異圖案的剪紙、陽光透過窗欞緩緩爬動、炕桌上的茶碗閃閃發光。窯洞裡的冬天滿足了回歸原始的所有想像,人們住在洞裡,日子過得踏實、安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