壁畫《闕樓儀仗圖》
唐彩繪騎駱駝俑
核心提示
「又見大唐」書畫文物展引發觀展熱潮,遼寧的歷史、文化和國寶級文物讓國內外觀眾讚嘆不已。有不少觀眾和講解者把「又見大唐」書畫文物展與前段時間引起熱議的電視劇《長安十二時辰》聯繫起來,為觀展增加了不少趣味性。
在文物研究者眼中,《長安十二時辰》中所出現的器物、場景都值得品味。瀋陽故宮博物院原院長、絲路文化學者武斌完整地看完了這部電視劇,也詳盡地觀看了「又見大唐」書畫文物展,他認為,唐朝文物和《長安十二時辰》結合起來,故事就更加精彩了。
《闕樓儀仗圖》:皇家儀仗經過的熙攘集市
大唐盛世,皇家出行均有儀仗護衛保障安全。壁畫《闕樓儀仗圖》描繪的便是唐朝懿德太子李重潤出行的場景。李重潤是唐中宗李顯長子,19歲時被武則天殺害。
此畫是陝西博物館館藏600餘幅唐朝壁畫中最具皇家氣勢的一組。這幅用高科技手段複製出來的畫,高4米、寬8米,是本次展覽規格最大的展品,觀眾一進入展廳就被其宏大的氣勢吸引住。《闕樓儀仗圖》中有「三出闕」樓,一座母闕、兩座子闕,三軍儀仗,步兵、騎兵和車馬隊,共有196人仰首以待。也正是這幅大型唐代壁畫,讓當代人一覽「九天閶闔開宮殿,萬國衣冠拜冕旒」的盛況。
央視《國家寶藏》節目展現《闕樓儀仗圖》時,演員郭濤和劉洋飾演了太子儀仗隊的兩個步兵:一個是長安本地通老兵李濤,一個是粟特人安倫。安倫的夢想就是繪製出「長安城旅遊攻略手冊」,他們在太子出朝儀仗隊伍集合前的兩個時辰裡,碰到了外賓車隊,欣賞了酒肆中跳著胡旋舞的胡姬,還抽空遊覽了熙熙攘攘的西市。而這個最熱鬧的西市就是《長安十二時辰》故事的開始,開場白:「汝等無論來自何方何國,只需一次勘驗入市,此後十二時辰內,皆可於坊間自由來往。」
長安在唐朝時極為繁華和熱鬧,長安城最能承載車輛往來的朱雀大街有200米寬,兩邊是東市和西市居民區,劇中給長安城帶來最大危機的西市,便是國際貿易的集散地。瀋陽故宮博物院原院長、絲路文化學者武斌根據文獻統計過長安城外國人口的數量,約有十餘萬。
武斌認為,大量來唐的胡人帶來的藝術形式和美食,對長安人的流行時尚影響非常大,他們的存在也為大唐詩人增添不少藝術創作的靈感和素材,如李白和王維經常去胡人開辦的酒館,詩歌中多次提到「胡姬」,其很多詩歌被留在鬧市酒館的「詩板」上,成為酒館招徠客人的風景。
胡椒胡餅:文化飲食的融合
「又見大唐」書畫文物展中還有朝陽博物館館藏的唐釉陶崑崙俑、唐釉陶胡人俑,陝西博物館館藏的唐彩繪陶胡人男立俑,遼寧省博物館館藏的唐綠釉波斯胡瓶等,這些展品藏有大量絲綢之路沿線國家的貿易、服飾和人物信息。
唐朝的「胡」有廣義和狹義之分,廣義指外來的人和貨物;狹義上多指西方人或物,特別是波斯、大食、羅馬等。
《長安十二時辰》開篇,張小敬被李必派人救出,他立即在長安街頭小吃攤叫上一大碗水盆羊肉,吃得觀眾口水直流。武斌告訴記者,水盆羊肉在唐代存在的可能性不大。根據邱龐同《中國菜餚史》考證,大唐時羊肉以蒸、炙為主流做法,如「渾羊歿忽」這道菜,「置鵝於羊中,縫合,炙之。」但劇中的胡餅是真實存在而且是主流食品。據黃正建《唐代的衣食住行》中記載,鑑真東渡日本時準備的海糧中有「幹胡餅兩車」。白居易的《寄胡餅與楊萬州》一詩中也有:「胡麻餅樣學京都,面脆油香新出爐。」
那麼胡餅到底是什麼呢?武斌認為它是和芝麻燒餅類似的麵食,個頭更大一些。根據敦煌地區保存下來的唐朝寺院收支文書記載,當時,敦煌地區的僧人和工匠都吃胡餅,每個餅個頭很大。
金幣、金指環:是當時的收藏品
在「又見大唐」書畫文物展最後一套文物中,有東羅馬金幣、首飾和戒指。這3件文物於1992年在朝陽市一座唐墓中出土。然而令觀眾忽視的一點是,金戒指在唐朝屬罕見之物,它與婚姻沒有直接的關係。因為缺少墓誌一類的文字性史料,至今,考古工作者沒有破解出這3件文物的主人是誰。
而在《長安十二時辰》留下的懸念中,「幕後黑手」徐賓的金主到底是誰,他手中的薩珊金幣從何而來,也成了劇中最大的懸念,這與文物展品的背後故事暗合。戒指在唐朝稱為指環,史籍記載很少,也只出現在筆記小說中,且多有神秘學色彩,如晚唐穀神子《博異志》記錄楊知春與群賊盜墓,為取得墓主人指上玉環,以刀斷其指,結果群賊突然皆不相識,自相砍殺而死。
據不完全統計,1990年至1997年8年間公布出土的127座唐代墓葬中,有釵者共11座墓,有簪者5座墓,有指環者只有3座墓。
武斌說,在中國考古發現的國外金幣、銀幣時間跨度很大,從漢朝、魏晉南北朝到隋唐時期的墓葬都有發現,學術界的主流觀點認為,這些出土的金幣不作為貨幣使用,作為禮品、藏品的可能性更大。
唐朝時,朝陽稱為營州,是絲綢之路上的重要城市。考古工作者在朝陽市區已發現200多處唐朝墓葬,出土了少量的金幣和大量的唐俑,其中胡人俑生動地再現了奔波在絲綢之路上的西域商人形象。
「又見大唐」書畫文物展的策展人、總策劃人、著名文化學者劉傳銘表示,目前文藝界用不同的藝術方式關注唐朝,是一個好的現象。但他認為「讓文物說話」是特別重要的做法,正如本次展覽,可以把觀眾帶回到那個歷史語境中反覆體會。
(本文圖片由遼博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