暑假對於孩子們來說,是一段快樂的時光,也是發揮自己的愛好特長、實現小夢想的時候。為此,許多小學生充分利用暑假這一難得的時間,打籃球、練書法、畫畫、海量閱讀……讓快樂暑假「動」起來。
籃球俱樂部裡的活力男孩。 圖片來源:宿遷晚報
流汗中,磨鍊意志
「咚……咚……」8月2日下午,在江蘇宿遷市區青年路上的一家籃球俱樂部,孩子們正在室內場地上奔跑運球。帥氣的身姿、跳躍的籃球,孩子們活力迸發,大汗淋漓。
運球、傳球、接球、投球……每一種動作,孩子們全身都在運動。12歲的羅大為帥氣的投籃姿勢,令人讚嘆。現場,還有不少家長在觀看,羅大為的媽媽張楠也在其中。「打籃球讓孩子懂得了什麼是堅持,激發了孩子的拼搏意識。」張楠說,在激烈的拼搶中,孩子們痛快地奔跑,在輸贏的對決中,體會成功的喜悅和失敗的沮喪,磨練了孩子們的意志,對孩子的成長很有利。
「籃球是一項非常好的運動,調動人體的全面機能,激發人體細胞活躍起來。」籃球教練唐正說,在青少年發育期間,打籃球有很大的好處。
孩子們在上圍棋課。圖片來源:宿遷晚報
沉思中,鍛鍊智力
「落子之前,要謹慎。還要看看這盤棋的局勢,要有取捨。因為,你可以走的棋子有好幾步,究竟選擇哪一步,是攻還是守,需要你自己來判斷。」在宿遷市區洪澤湖路上的一家圍棋培訓班,老師正在給孩子們一一講解。
「下圍棋不僅可以陶冶孩子的情操,還能集中孩子的注意力,同時,也能培養孩子解決問題和獨立思考的能力。我們覺得對開發孩子的智力有很大的作用。」小學員翟羽驍的父親說,孩子對圍棋有很大興趣,他們會全力支持。白子、黑子,捏起、落下……一間間教室裡,幾個孩子對面而坐,或眉頭緊鎖、或靈機一動,半小時後,分出勝負。記者發現,無論是輸還是贏,孩子們的臉上都露出了燦爛的笑容。他們說:「勝不驕敗不餒,小小的我們,打不倒。」
孩子畫的柿子。 圖片來源:宿遷晚報
墨香裡,修心養性
荷葉羅裙一色裁,芙蓉向臉兩邊開……8月3日上午,在宿遷市區南湖路上,11歲的小朋友徐靜怡一手摁著宣紙、一手拿著毛筆,寫下了這兩句詩。「學書法,是我的愛好,每年暑假,我有很多時間練習書法,特別開心。」徐靜怡說,她不僅喜歡書法,還喜歡畫畫,從中收穫了很多快樂。
「今天,我們畫的是柿子,你們要注意畫面的布局、葉子的轉折。」在宿遷市區青年路上的一家美術培訓機構,老師現場示範,用平塗法、接染法等,並通過正反葉子的變化,細緻勾勒畫面。在老師的指導下,孩子們也畫出了一幅幅美麗的作品。
採訪中,記者還走進圖書館、興趣班、博物館等場所,看到孩子們正在打桌球、看課外書、做手工……他們在汗水中收穫快樂,也在快樂中開心成長,享受美好的暑期時光。
學習中,傳承非遺文化
近日,宿遷市沭陽縣周集鄉合興村的「張培坤泥塑館」內,該村的老藝人張培坤正在向十幾位學生講解泥塑背後的故事和傳授泥塑製作技法。
孩子們學習非遺文化。 圖片來源:速新聞
現年72歲的張培坤自小學習泥塑藝術,被人們稱之「泥人張」遠近聞名,張培坤的泥塑藝術作品,曾多次在國內泥塑藝術比賽中獲獎,在自家房屋內創辦的「張培坤泥塑館」被中國民間文藝家協會定為「中國民間泥塑傳承基地」,自泥塑館開館以來,吸引周邊市縣近3萬人前來參觀。多年來,張培坤創作了近2000件作品,每件作品都栩栩如生、惟妙惟肖,生動地再現了歷史故事和農村生活的巨大變化。
孩子們學習非遺文化。 圖片來源:速新聞
孩子們學習非遺文化。 圖片來源:速新聞
「要通過泥塑的形式把人民生活翻天覆地的變化呈現出來,不僅是讓記憶得以留存,也讓更多的年輕人了解如今幸福生活的來之不易。」為了讓更多的人掌握泥塑的製作方法和技巧,張培坤堅持每年利用學生假期為當地學生義務傳授泥塑技藝,既讓非遺文化得以傳承,也豐富了學生的假期生活。(宿遷文明網綜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