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腐朽為神奇的創舉——對沈建國易安藝術的解讀

2020-12-14 大國工匠周刊

人類是文明的創造者和傳承者。我們的先民在創造生活之美、藝術之美的文明進程中,產生了大量的生產工具、生活用品、宗教信物和工藝美術品,成為人類文明的重要物質載體。

物質載體經過漫長歷史歲月的洗禮,很難完好地保存和流傳。有的雖然形態完整,但隨著時代的變遷,已易為無用之物;有的在使用過程中成為斷殘之器,既無實用性又無觀賞性。這些歷史遺物留之有礙,棄之又可惜。

如何讓這些承載人類文明的「無用之物」「斷殘之器」變廢為寶、起死回生,賦予其新的生命?沈建國先生交出了精彩的答卷。

沈建國潛心研究多年,以他獨特的智慧和審美眼光,將「腐朽」的歷史遺物經他的縝密構思、巧妙組合、精心擺放,造化成一件件集使用價值、觀賞價值和史料價值於一體的藝術精品。沈建國曰此為「易安技藝」。

「易」為改變,即「化」;「安」為安放,即「置」。

沈建國對易安技藝作過權威的定義:「它是指人們在室內環境裡,將歷史遺物和人類日常生活已消費或未消費過的物質文化實體,進行藝術性地有效選擇、利用、改造、組合和安排安放,以令其演繹出新的藝術生命和賦予其新的文化功能,從而達到可賞、可用、可玩、可藏的目的。」

我曾多次探訪沈建國的工作室,聽他講解易安技藝的要義,欣賞他的「造化之尤物」,耳濡目染,亦對易安技藝有了初淺的認識和理解。沈建國提煉「易安」兩字來概括他的「尤物」再造,確實是再貼切的。

在我看來,「易」是人文再造,通過搭配組合,對歷史遺物進行功能再造、藝術再造、生命再造、靈魂再造。「安」是空間再造,是將人文再造的作品置於最能體現其美學價值之空間,在人文再造的基礎上進行美學再造、環境再造,讓「良禽擇木而棲」。

易安技藝是由「易」與「安」兩者共同組成的一個完整的體系。「易」與「安」是一個事物的兩個方面,兩者相輔相成,缺一不可。

易安技藝也是一個由易及安、先易後安的過程,在遞進中達到「在易中造化、在安中升華」之境界。

「易」為「易安」之道、之本、之源,「安」為「易安」之術。「易」中之玄在於通過人的思維達成物的造化,使歷史遺物從形到神、慾火重生,完成由「死」到「生」的輪迴。「安」中之妙在於營造作品與環境的最佳空間,達到作品人文美與環境形式美的高度融合。

殘缺美是一種特殊的美、更具內涵的美,殘缺美是因為對圓滿的渴望和期待,好比殘荷更有意境、缺月更有遐想。

易安技藝所用的組件都為老殘器物,老殘器物的人文沉澱、包漿質感、想像空間是其它器物所無法企及的。由老殘器物組合而成的易安作品,更符合審美取向,更具有歷史滄桑感和視覺震撼力,往往能收穫意想不到的驚喜,讓人產生無窮美好的遐想。而這正是易安作品的魅力、生命和價值所在。

易安技藝是對老殘器物的精神提煉,是對「世間萬物皆有靈、世間萬物皆有用」的深刻揭示,是對「殘缺美」的生動演繹。

亞里斯多德曾對藝術與技藝有過經典的論述。他認為,藝術的標準在於美,藝術的本質在於創造美,藝術的目的在於有美可審。

我以為,沈建國將「易安」作為「技藝」是謙遜之說,「易安」恰恰符合了藝術的基本屬性,應名至實歸為「藝術」。將「易安」稱之為「藝術」,更符合「易安」之本源。

易安藝術是沈建國對意識和物質關係層面上的哲學思考,是他對自然造化的人文理解,是他豐富人生的厚積薄發。

易安藝術的意義是重大的,它是歷史「碎片」的復活、文明成果的再造,是化腐朽為神奇的一大創舉,是一個獨特藝術領域的嶄新開啟。

易安藝術作品是大雅之堂的點睛之物,可廣泛用於茶道、香道、花道、書道。易安藝術應作為一個藝術門類或學科加以宣傳、推廣,讓更多的人去了解和運用「易安」藝術,讓大量散落在民間的歷史「碎片」被藝術之「燈」點亮,讓高雅藝術「飛入尋常百姓家」。

沈建國創立易安藝術絕不是偶然的。沈建國出生在富陽,秀美的富春山水養育了他的靈性,沉澱在富春大地的人文歷史積澱賦予了他的才情。

他長大於農村,深受樸素節儉的農村文化洗禮,從小珍惜身邊的一草一木、一磚一瓦。大學時代學的是中文,博大精深的傳統文化,培育了他的思想和學識。隨後在從政之路上的砥礪錘鍊,積累了他的智慧和見識。

從青年時代開始,他涉足玩古收藏,嗜好印石、書畫、珠玩、瓷器,幾十年孜孜以求、初心不移,長期的藝術薰陶成就了他的藝術悟性。「易安」藝術的創立是他智慧、思想、學識、悟性高度融合的成果,是他藝術探索中的水到渠成、瓜熟蒂落。隨著時間的推移,「易安」藝術必將越來越引起社會的高度關注。

玩物以勵志,乘物以遊心,在易安藝術的世界裡追尋自己的夢想,這也許就是沈建國的初心吧!

文/攝影 蔡玉林(浙江省二輕集團有限責任公司黨委委員、副總經理)

*摘自《浙江工藝美術》雜誌2020年6月刊

相關焦點

  • 化「腐朽為神奇」的藝術
    ,以樹根、樹身、樹瘤等自生形態及畸變形態為藝術創作對象,通過構思立意、藝術加工,創作出藝術形象作品。中國根雕藝術源遠流長,遍布全國各地,流派眾多,被稱為化「腐朽為神奇」的藝術。唐永懷說,曹州根雕的選材講究材質堅硬、木質細膩、不易龜裂變形、且能長久保存的硬木為材料。菏澤土地肥沃,樹種繁多,林業資源豐富,不但為曹州根雕的傳承與發展帶來得天獨厚的優勢,也提供了豐富的創作素材。
  • 調理風水能化腐朽為神奇嗎?
    風水是否能化腐朽為神奇?調理了風水是否能發達富貴萬年?風水若能化腐朽為神奇為何視風水為至寶的代代帝王依然沒落了?若風水不能化腐朽為神奇為何從古至今王侯將相,商人富賈依然對風水視為寶中寶,又都在人人相信和應用呢?小編接下來會詳細為您解讀這些調理風水的方法,看看是否能夠化腐朽為神奇!
  • 樹根造型藝術:化腐朽為神奇 _中國經濟網——國家經濟門戶
    原標題:根藝藝術:化腐朽為神奇   2004年在英國藝術界舉行的一項評選中,已故法國藝術家馬塞爾·杜尚的作品《泉》打敗現代藝術大師畢卡索的兩部作品成為20世紀最富影響力的藝術作品他被稱為「現成品藝術的創始人」,作品並被視為「裝置藝術品」,杜尚有不少類似這樣的作品,例如《自行車輪》《巧克力磨機第一號》《晾瓶架》……  其實藝術家杜尚的裝置藝術大多是化腐朽為神奇,是徹底地把「藝術」做得「不像藝術」,影響了身後無數的藝術家。自此,便有木頭、垃圾等開始堂而皇之地進入了藝術廣場、展覽館和藝術殿堂。
  • 西藏博物館裡的「化腐朽為神奇」
    中新社拉薩9月6日電 題:西藏博物館裡的「化腐朽為神奇」  中新社記者 趙延  在西藏博物館唐卡保護工作室的一角,京紅正專注地盯著手中的容器。她用鑷子從中取出一塊碎布角,在空中靜止片刻,再與一旁的布片進行比對。這已是京紅第四次調色了,仍沒有染出她心中想要的顏色。  因為在北京出生,父母為她取名京紅。
  • 河南內黃:棗木根藝的鬼斧神工 化腐朽為神奇
    內黃棗木根藝,其材、其藝,堪稱世間一絕,化腐朽為神奇更為神奇的是內黃棗木根藝完整地保留自然傳統的原始風貌,能充分顯示棗木千姿百態、鬼斧神工的自然美;能充分顯示作者獨具匠心的構思美與意境美;能充分顯示作者畫龍點睛、妙手回春、化腐朽為神奇的技藝美
  • 化腐朽為神奇的「公共藝術」
    顯示出化腐朽為神奇的力量,其最常見的面孔就是建築裝飾、城市雕塑和裝置。他創造性地把人住的房間轉化為社會「聚落」。吳良鏞說:「聚落的根本要素,還是人。我們有各種建築,鐵路、公路、港口、商場……沒有一個不是直接跟人有關係的,但目前這些建築與人居的需求是割裂的。人居環境科學的提出,就是要把各方面的建設,跟人居的需求結合起來,做系統的考慮。」科學大師錢學森聽說後,致信吳良鏞說:「能不能把中國的山水詩詞、中國古典園林和中國的山水畫融合在一起,創立『山水城市』的概念?
  • 廢品藝術:化腐朽為神奇不是傳說
    如果是這樣,這個行為的價值也就僅僅只是藝術家為提高個人技藝所進行的練習或為展示個人高超技藝所進行的演示而已,並不會誕生新的作品。而徐冰的這個「複製」行為,可以說誕生了「新」的作品:它使用了不同的材料、質料,可以進行正面、反面觀看,不同尋常的材料、質料使作品產生了不同尋常的效果。  藝術作品必須由一定的材料、質料構成,這是沒有疑義的;但還存在選擇什麼材料、質料來構成藝術作品的問題。
  • 誰說朽木不可雕也,看李漁如何化腐朽為神奇
    《閒情偶寄》李漁將這扇偶然天成的窗戶,起名為「梅窗」,並認為「梅窗」是他生平製作得最好的窗戶:「予又嘗取枯木數莖生平製作之佳,當以此為第一」;「予之心思,訖於此矣。後有所作,當亦不過是矣。」李漁的「梅窗」既是窗又是一幅天然的畫,極具創意,堪稱「化腐朽為神奇」的代表。腐朽本是一種瀕於死亡的形態,代表沒落、停滯、頹廢。而「化腐朽為神奇」就是將短暫的、稍縱即逝的、有形的、物質的、有限的東西「化」為無形的、恆久的、精神性的東西。
  • 化腐朽為神奇‖路邊的木頭到了他手裡就成了藝術品
    化腐朽為神奇,別人眼中平平常常的破木頭,到了他的手裡就變成了茶臺、擺件、藝術品……從事根雕事業已有30餘載,數十年如一日對根雕藝術的執著追求,造就了他精湛的技藝。
  • 化腐朽為神奇的玉雕師
    我們一起再來看幾組「化腐朽為神奇
  • 化腐朽為神奇,南京退休老人把枯荷拍成藝術
    盛夏時節,玄武湖的荷花開得正豔,南京文化藝術中心長江路一側的櫥窗內,一場枯荷象形攝影藝術展卻又把人們的視線帶回了冬季荷塘。《一帆風順》的畫面上,枯荷的枝條組成了帆、船、人;《泳池新秀》就像是一位女孩遊泳累了,靠在扶手邊休息;《知心愛人》則是一個心形圖案包裹著人影……南京攝影愛好者毛華俊,在破爛不堪的荷塘裡找到了靈感,首創「枯荷象形攝影藝術」,化腐朽為神奇,成為金陵一絕。2001年冬,毛華俊在玄武湖一處荷塘邊散步,一眼望去,只見枯萎凋敝,毫無生機。
  • 化腐朽為神奇,這張茶几價值連城
    這張茶几就是由林先生精製打磨而成的獨具特色的生活藝術作品巧奪天工,嘆為觀止,讓我們感受到了它獨特的藝術魅力,領略到了它所蘊含的豐厚的人文特質,為林先生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而感動,為他在木工藝術方面成就非凡而震憾。據林先生介紹,他喜歡與驢友去原始森林探險,考驗和增強野外生存能力。一次,他在深山老林裡發現了一棵已經腐朽的千年樟香樹的樹兜。他把它從層層疊疊的落葉中和各種樹根交錯纏繞的土壤裡挖出來,再刀砍斧削後,把其堅硬耐磨的中心部分背出了大山。
  • 歐陽修最妙的一首詩,前兩句普普通通,後兩句化腐朽為神奇
    所以如何就同一種題材,還能寫出「筆落驚風雨,詩成泣鬼神」的詩,就非常考驗詩人的藝術功力了。以「荷葉」為例,唐代詩人李白、杜甫、李商隱等都有涉及。如王昌齡的「荷葉羅裙一色裁,芙蓉向臉兩邊開」。故對宋代詩人來說,就「荷葉」這個普遍性的題材,再寫出「筆落驚風雨,詩成泣鬼神」的詩,按理說就很難得了。不過事實證明,有人珠玉在前,反而更能激發後人的創作能力。
  • 化腐朽為神奇的書畫美容師——記鎂都書畫藝術研究院院長張曉惠
    鎂都書畫藝術研究院院長張曉惠此外,張曉惠師從邴榮凱,學習書畫修復技藝,並專門成立了「鎂都書畫藝術研究院」,為書畫愛好者修復古舊書畫。由於古畫歷經時間長、受損程度不同,張曉惠收集歷代紙、絹,用於填補殘缺部分。為了保持畫面原神,需要通過揭、揉、搓、捻等多道工序,使畫面平整、乾淨整潔,達到以前的風採神韻。張曉惠告訴記者,這些亟待修復的書畫名作只有通過傳統工藝修復才能還書畫以完整,從而體現出這些書畫的藝術價值。
  • 藝術家真是化腐朽為神奇,這樣的紋身,怎能讓人不愛呢?
    藝術家真是化腐朽為神奇,這樣的紋身,怎能讓人不愛呢?大多數人都渴望自己的身體完美無瑕,然而生命中總有意外不期而至。雖然生活不能讓所有人滿意,但人們可以選擇改變自己對待不幸、對待殘缺的態度,使身上的傷痕變成一種只屬於自己的美的記號。
  • 命理解讀:郭晶晶兒子命中有財 可化腐朽為神奇
    生肖為蛇,星座為處女座。今天出生的人生命靈數為5,生日花為深山毛蓮菜,個性塔羅牌為教皇,靈魂塔羅牌是魔術師。以下為郭晶晶兒子簡要命理解讀:  天賦  1.感情表達能力  屬於固執而不懂表達感情的人,故經常暗戀人。由於您比較理智,甚少被情所傷。  2.直覺度  善解人意,樂於助人,愛付出。
  • 化腐朽為神奇的典範——烤羊雜
    所以,可以毫不誇張的說,烤羊雜就是化腐朽為神奇的典範,下面就講講關於烤羊雜的幾件逸事。 烤假腰子是我在上大學期間的重要美食。究其原因一是美味、油水足;二是價格便宜,適合學生階層的消費,要知道當時腰子八塊,假腰子僅1.5元。到現在我依然還記得我們幾個在下午放學後步行半個多小時到一個小巷子口去吃那家有名的假腰子。
  • 清鎮:「苦行僧」愛上「木疙瘩」化腐朽為神奇
    在清鎮市有個木雕非遺基地,基地負責人是一位青年雕刻藝術家,在從藝22年的藝術生涯裡,他就喜歡山上的「朽木疙瘩」,將其化腐朽為神奇。在他「苦行僧」般的創作歷程中,成就了不少力作。一個個外觀看似腐朽不堪的木疙瘩,經他在手中一番「倒騰」後,就變成了一件件活靈活現的根雕藝術品。
  • 這些翡翠雕件竟是化腐朽為神奇的匠心之作
    在很多時候,一塊品質普通的翡翠會因為雕刻而脫胎換骨甚至化腐朽為神奇。下面小編給大家介紹一下玉雕的藝術魅力吧玉雕匠人鄧小明國家一級高級技師、中華玉雕藝術大師鄧小明在設計方面技藝獨到,巧妙運用翡翠原石的「多彩」和「質地」特徵,以傳統的設計理念為基礎
  • 一刻千金,化腐朽為神奇——施悅兒刻字藝術賞析
    其實,現代刻字藝術是中國毛筆書法、篆刻、現代刻字「大書法」中的三大成員之一。三十年來,中國現代刻字藝術以「主題創作」的民族文化特徵,已闊步走進世界藝術之林。前幾年,桐廬江南、莪山、分水等地突然興起一股民宿建築高潮。於是一些舊門版從老房子上拆了下來,而且堆放在外面,任憑風雨的洗禮。特別是杭州至黃山高鐵經過桐廬,在風川這段建設中,又發現很多舊屋門板和豬欄門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