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工大新聞網11月16日電
一、「十四五」規劃對學院發展的重要意義
規劃的目的在於總結過去,展望未來,通過對學院「十三五」期間取得的成績和存在的不足進行仔細總結,尋找差距,梳理發展中面臨的問題和困難,從而研究制定「十四五」發展目標,提出有效的舉措和措施,通過「十四五」規劃,給學院未來五年的發展設立目標和方向。因此,規劃對於學院而言,最重要的意義在於統一思想,凝心聚力,齊心協力,共謀發展;同時,也是讓全體教職工看到五年後自動化學院的發展願景。
二、「十四五」規劃總目標和需要解決的重點問題
學科是衡量學院辦學水平的綜合性指標,只要把學科發展好了,學院的整體辦學實力和影響力才能得到大幅度提升。「十四五」期間,學院將繼續圍繞提升學科水平和影響力進行整體規劃,當然,學科能否辦好,關鍵在人,具體體現在要有高水平的師資隊伍和良好的政策支撐,兩者缺一不可。因此,「十四五」期間,學院將在高水平師資隊伍建設和綜合改革方面推出系列舉措。總的目標是,構建一支一流的師資隊伍,出臺一批有利於人才培養和師資隊伍建設的政策。全面提升學科水平。
總結「十三五」,學院多項標誌性指標顯著提升,各項工作取得較大發展。一是學科建設水平明顯提升,學院現有三個一級學科,即控制科學與工程,電氣工程和交通運輸工程(在第四輪學科評估中,學院當時的四個一級學科參與了評估,均為B檔)。「十三五」期間,學院加大對學科建設方向的調整,聚焦優先發展控制科學與工程學科的思路,取得了明顯成效。2020年10月15日高等教育評價專業機構軟科正式發布「2020軟科中國最好學科排名」,我校控制科學與工程排名第15名,進入前10%的行列。二是高水平師資隊伍建設成效顯著,5人次入選國家級人才計劃,6人入選省級人才計劃。三是人才培養質量持續提升,自動化專業,電氣工程及其自動化專業兩個本科專業入選國家一流專業建設點,並且通過了工程教育專業認證;電力電子技術(雙語)課程入選國家一流課程;編著高水平教材9部;獲得省部級教學成果獎4項,4篇博士論文入選陝西省優秀博士論文。四是有組織的科研明顯增強,學院從2018年開始,科研經費到款首次突破1億元大關。截止今年10月底,2020年科研到款已經超過1.2億。學院自然基金重點類項目連年取得較大進步,有組織的科研逐步形成,獲省部級一等獎4項,二等9項。五是社會服務能力不斷增強,面向國家戰略需求、服務國家重大需求和區域經濟社會發展,獲批國家工程中心1個,多個省部級工程中心和實驗室通過評估,與多家研究機構和廠所成立了產學研聯合機構,為企業解決「卡脖子」問題。六是國際化水平不斷提升。建有2個國際科技合作基地,建立了校內首個院級人才特區,新建了「西工大-墨德昂聯合創新中心」;舉辦暑期國際學堂、南山國際講壇、新能源與混合動力國際前沿研討會等多種活動,提高師生國際學術視野;建立了與澳洲國立大學2+2、國家基金委俄烏白專項、英國諾丁漢大學博士生聯合培養、德國慕尼黑工業大學合作協議等一系列本科生、研究生國際交流項目等。
在即將過去的「十三五」,學院取得了一些成績,但是,展望「十四五」,學院將進一步推進綜合改革,為全面提升人才培養質量和高水平師資隊伍建設提供政策保障,努力將控制科學與工程學科打造成A類學科。需要重點解決以下問題:
(1)推動學院綜合改革專項工作,按照學科優勢調整師資結構、提升引進教師水平和標準,進一步擴大師資規模,積極引育高層次人才,打造高水平師資隊伍。
(2)以培養有家國情懷,追求卓越、引領未來的領軍人才為目標,按照大類培養要求,打通全院本科生專業之間的壁壘,按照一院一套培養方案的模式,重新修訂培養方案,優化課程體系,徹底實現本科生通識教育的培養模式。強化教學團隊建設,提升教學水平;打造一批一流課程(金課)、國家級規劃教材、教學成果獎等標誌性成果。
(3)做好戰略性、前瞻性規劃,進一步凝練學科方向和拓展前沿交叉方向。同時,提高研究生培養質量,尤其博士生培養質量,構建多方位評價體系。
(4)提升科學研究的質量和水平,立足「三航」領域,發揮特色優勢,努力承擔一批國家重大項目,產出標誌性成果,實現科研育人的良好局面。
(5)以人才培養和師資水平提升為導向,全面深化國際化辦學內涵,拓寬國際合作渠道,在聯合辦學、學術交流等方面推進實質性合作。
(6)持續推進黨建及文化建設,為學院發展提供堅強思想和組織保障。
三、針對「十四五」規劃編制,學院所做的準備工作
2019年12月,學院將「十四五」規劃編制工作列入2020年重點工作。2020年3月,學院黨政聯席會經研究決定,正式啟動學院「十四五」規劃編制工作,並於4月向分管校領導做匯報。學院「十四五」規劃包括師資隊伍規劃、科研規劃、人才培養規劃和國際化規劃等幾個子規劃。多次召開黨政聯席會議,對學院的「十四五」規劃從頂層進行分析設計,重點落實各項重點工作與抓手,推進整體布局。
2020年6月,學院召開全體教職工大會,學院相關負責人向全院教職工匯報交流了學院師資隊伍「十四五」規劃,並就有關政策進行了宣講和解讀。針對科研規劃,學院組織各系和科研團隊研討重點科研方向和重點團隊建設,召開學術委員會,將學院的科研規劃,按照重點項目、重要平臺、重要獎勵、人才培育等主題進行交流,完善規劃的完整性與合理性。同時,向有關校領導匯報並聽取意見,並根據校領導的意見和建議進行不斷改進。在人才培養規劃方面,學院從年度工作量考核、教學標誌性成果獎勵等方面制定了一系列政策。
四、「十四五」規劃的思路以及相關舉措。
學院「十四五」規劃的總體思路是,堅持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教育大會的重要講話精神,落實學校第十三次黨代會精神,牢牢把握學校入選國家「一流大學」建設高校(A類)的機遇,持續深化「五個以」辦學理念,以立德樹人為根本任務,強化人才培養質量,建設高水平師資隊伍,打造學科前沿,開闢學科發展新的增長點,提升科學研究質量和水平,將學院建設成為學科特色鮮明的自動化學院。
1.堅持立德樹人為根本任務,提高人才培養質量
強化課程思政教育,形成課程思政與思政課程協同育人效應,厚植學生社會責任感和家國情懷。持續優化完善本科生培養方案,優化課程體系,強化通識教育,增加核心基礎課程,培養「厚基礎,寬口徑」的高素質人才。圍繞核心課程組建教學團隊,創新教學模式,改革教學評價方法,建立課程負責人制度,促進一流課程、規劃教材建設, 培育教學成果獎,打造教學名師,不斷提高教學質量。
推動研究生培養模式改革,強化培養流程監管,構建多樣化博士畢業要求,提高研究生培養質量。開題報告和中期檢查的學院督察常態化建設,將博士開題評議由導師自己組織收歸學院統一開題,並設置博士不通過率。加大研究生課程體系和制度建設,創新研究生教育模式,特別是為服務學院重點交叉方向發展,合理配置課程體系,明確培養目標,加大本、碩課程體系銜接。
2.推動學院綜合改革專項工作(師資隊伍改革),提升師資隊伍質量
學院已經開展綜合改革試點論證工作,2020年6月,學院向學校主管校領導匯報了學院綜合改革專項工作——師資隊伍改革的基本設想。在措施方面,計劃採用引育並舉,打造全員引人氛圍,每位教師都有引進人才的崗位任務,學院已經出臺了《自動化學院高層次人才引進「伯樂獎」獎勵辦法》,發動全院引才。改革進人模式,發揮團隊和學科的作用,團隊根據「引進理由、培養目標、成果產出」 等顯性指標提出需求,採取「誰引進、誰負責」,籤訂培養責任書,並建立團隊負責人信任機制。打造學院交叉研究中心,按學科發展布局引進的高水平教師,集中到學院交叉研究中,統一配套辦公場場合相關配套,為新進高水平青年教師成長提供更大的自主發展空間。實施青年教師成長計劃,每年選拔一定數量的青年教師加入學院優秀人才支持計劃,一個培育期為3年,給予一定數額科研經費支持,每年發放特殊津貼,保證一定研究生指標,對於沒有獲得導師資格的,配套至少1個研究生指標。
3.加強有組織的科研活動,培育重大科研成果
經過多次研討,結合學院實際情況,逐步梳理出重點要打造的幾個方向包括人工智慧、導航制導與控制、機器人、新能源與特色電氣;同時,打破已有的構架,通過主題牽引,集中學院優勢力量進行專項論證攻關,培育重大項目。
改革現有科研組織方式,根據學院確定的重點方向,鼓勵教師組建緊密型科研團隊,實施團隊考核和團隊激勵政策,由學院組織,團隊參加,積極論證重大項目。同時,鼓勵個性化發展,充分發揮學院交叉研究中心的孵化機制,為年輕人提供成長平臺,提供專項經費支持,保障研究條件以及工作持續性,設置資深專家輔導制,實行一對一指導。
加快推進學院與行業的交流與結合,結合更豐富、更明確的行業背景,促進理論技術的應用,將成果的影響力提升,促成相關獎勵與成果的孵化。
4.開展多元化國際化與交流合作
通過引育並舉快速提升學院學科國際聲譽,促進新興學科和交叉學科的形成。繼續引進國際化高端人才,加強青年教師培育,開闢新學科方向;增建跨國合作的新興交叉學科專業實驗室/聯合研究機構;繼續推進學院「自動化學院南山(國際)講壇」品牌系列國際學術講座常態化,提高師生國際學術視野。
促進國(境)外專家學者與學院現有教師隊伍的融合,提高教師隊伍整體國際化水平。引導學院教師尤其是青年教師主動進入國際學術舞臺,以成為世界知名學者為職業目標,逐步建立學院教師在學術界的國際聲譽。
拓寬學生交流渠道,提升學生國際交流質量,完善國際留學生培養體系。繼續加強學院與俄羅斯薩馬拉大學、澳大利亞國立大學、英國諾丁漢大學的學生聯合培養及攻讀學位國際交流項目,爭取增大派出學生規模;加強全英文課程建設,鼓勵學院教師,尤其是青年教師開設特色全英文課程。
5.持續推進黨建及文化建設
「十四五」期間,自動化學院堅持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認真落實新時代黨的建設總要求,突出以政治建設為統領,以提升組織力為重點,抓實基礎,改進作風,持續抓好學院黨建、文化、支部規範化建設各項工作,全面提升學院黨建工作質量,為學院改革發展新局面提供堅強的思想和組織保障。
持續發揮黨建引領作用,助推各項事業向縱深發展。持續加強思想政治建設、幹部隊伍建設及基層黨組織建設,增強基層黨組織的凝聚力和戰鬥力。
持續加強文化建設,築牢價值趨向根基。注重文化傳承,加強人文關懷,持續開展「七一表彰和重溫入黨誓詞」、「教師節表彰及宣誓儀式」、「榮休儀式」等活動;引導教師黨員在立德樹人、師德師風建設、價值引領、教學科研等各方面更好的發揮示範引領作用。
持續推進黨建共建,開創黨建引領、校企合作新格局。加大與行業企業黨建共建合作力度,開展多渠道、多層次、多形式的「共學共建」活動,共創黨建品牌,共促科研合作,共推科技創新,共育時代新人。
(審稿:黃攀峰 李偉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