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慶祝新中國成立70周年,由國家廣播電視總局、中央廣播電視總臺聯合主辦,央視網、愛上傳媒、各地IPTV分平臺共同承辦的大型全媒體活動《歌唱祖國·一首歌一座城》,火熱開啟了音樂故事作品展播活動。自9月29日起,大型全媒體活動《歌唱祖國·一首歌一座城》面向全國徵集而來的音樂故事作品陸續在中國IPTV平臺和央視網的《歌唱祖國·一首歌一座城》專區上線。10月27日起,全新改版的央視紀錄頻道還在每晚的19:02分《9視頻》時段進行17首音樂故事作品的大屏展播,次日03:24分、07:43分、16:38分進行重播,將此次全媒體活動推向高潮。這些作品既充分挖掘每座城市的風土人情和歷史底蘊,又生動地展現了各地發展新成就和精神新風貌。其中,代表山東臨沂參展的《沂蒙山小調》以「嵌入式真人秀」音樂故事探訪的形式,根據歌曲當年的創作人員採訪,以及多年來在沂蒙大地上湧現的沂蒙精神傳承代表人物的真實故事為創作藍本,彰顯新中國成立70周年以來,沂蒙精神的傳承不息。
揭開《沂蒙山小調》背後故事 喚醒革命老區紅色記憶
一直以來,《沂蒙山小調》作為中國最為優秀的民歌代表之一蜚聲海內外,被世人傳唱,此次的音樂故事作品,便以《沂蒙山小調》第三代傳唱人宋守蓮的質樸歌聲開篇。歌曲充滿了山東民歌質樸和醇厚的特點,每一句婉轉悠揚的曲調都體現了沂蒙山區的美好景致,也一下子把大家帶入那段難忘的歷史。
眾所周知,《沂蒙山小調》誕生於戰火紛飛的年代。此次故事整體以「嵌入式真人秀」音樂故事探訪的形式,由臨沂籍的中國青年影視演員郭曉東回到家鄉,回到《沂蒙山小調》的誕生地體驗沂蒙精神,通過走訪詞曲作者阮若珊、李林的戰友、抗大老兵傅泉等相關人員,揭開歌曲背後的故事。據傅泉透露,「原來的《沂蒙山小調》不叫作《沂蒙山小調》,就叫《反對黃沙會》。創作的過程就在白石屋村,阮若珊寫詞,李林作曲,他們兩人就給部隊,給老百姓來教唱,這一唱就都傳開了。」
因為這首歌,人們總要想到這片紅色的土地;也因為這首歌,人們不會忘記曾在這片土地上抗爭到底的先輩。在故事的講述中,攝製組不僅利用鏡頭語言和當事人的講述,讓更多人真切地了解歌曲中所蘊含的時代精神,同時還通過在《沂蒙山小調》誕生地、沂蒙革命紀念館、沂蒙紅嫂紀念館等地的取景拍攝,展現出山東臨沂地區人們淳樸的民風以及沂蒙山區的美好景致,喚醒關於革命老區的紅色記憶。
一「城」一「歌」血肉相連 新時代沂蒙精神代代傳承
「人人那個都說哎,沂蒙山好,沂蒙那個山上哎,好風光……」,這是一首歌和一座城血肉相連的情真意切。事實上,地理上並沒有一座山叫做沂蒙山,它是蒙山山系與沂水流域結合在一起的統稱。它與新中國同呼吸共命運,也誕生了一座名為「沂蒙精神」的美麗家園。而作為沂蒙山區最重要的城市,臨沂便在城市的發展與變遷中,將這種「沂蒙精神」展現得淋漓盡致。
片中,攝製組以代村社區為例,講述了它從過往的貧窮落後,在「時代楷模」、鄉村振興傑出代表王傳喜的帶領下,經過20多年的奮鬥,成為遠近聞名的富裕村的故事。同時,攝製組還利用「沂蒙母親」王煥於孫女於愛梅、全國十大愛心企業家徐軍、中國科學技術獎技術創新先進個人龐玉坤、新時代沂蒙扶貧「六姐妹」牛慶花、沂蒙新紅嫂朱呈鎔等臨沂市各行業代表人物,在具有沂蒙精神傳承代表性以及突出行業代表工作特徵的地標處,隔空完成了《沂蒙山小調》的鏡頭組合,講述了新時代沂蒙精神的傳承,展現新中國成立70年以來臨沂發生的巨大變化。
正如郭曉東所說,「一首歌代表一種精神,代表一種寄託,甚至代表一種自強不息的生命力。」《沂蒙山小調》這支音樂作品充分地向觀眾傳遞了軍民水乳交融、生死與共的沂蒙精神,也彰顯了在沂蒙精神影響下的臨沂新風貌。一座城市因為曾經的奮鬥,留下了紅色的傳統,這種傳統又在新的時代綻放出美麗的花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