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每天都收到各種小夥伴發來的諮詢。
點擊率最高的問題有兩種,一是「這個東西是真的嗎?」,二是「這個證書是真的嗎?」
之前我們寫過一篇文章《》,為大家介紹了怎麼判斷鑑定機構是否靠譜,怎麼看鑑定證書,以及常見鑑定證書的真偽區別。
但很多小夥伴還是一頭霧水,今天J先生就手把手教大家,什麼樣的珠寶證書不靠譜。
一張正規的證書,會有對樣品的描述(顏色、形狀、重量),鑑定數據(密度、折射率、吸收光譜、放大檢查等),備註(樣品的優化處理狀態、商業名稱等)。
這三者構成了鑑定證書的核心部分。
此外還有照片、證書編號、檢驗依據、檢測師籤名、公章、機構資質等信息,在上篇我們詳細說到了,有興趣可以去翻,這裡就不再贅述。
1、顏色描述寫著「天然色」的,都是假證。
真證書只會給你寫紅橙黃綠青藍紫,是啥色就寫啥色。
2、放大觀察寫著「天然礦物特徵」的,到底是啥礦物特徵?
受檢樣品如果有典型結構特徵,在證書都會寫明:翡翠一般是纖維變晶交織結構/纖維柱粒交織結構、和田玉一般是纖維交織結構,彩寶類可能會寫「可見天然包體」。
啥都不寫就說天然特徵的,屬於缺什麼補什麼,在證書裡非常努力給你寫天然的,多半不天然。
1、密度和折射率,出場必須有地位。
最常見的鑑定數據就是兩個,密度和折射率。
金風玉露一相逢——這兩數據一組合,
便勝卻、人間無數——基本可橫掃絕大部分鑑定場景。
像上面那張鑑定證書,廢話寫了許多行,卻把這麼重要的數據放在備註部分的,就真是讓見者傷心、聞者落淚。
而且,對於強迫症來說,密度沒有加單位(g/cm3),妥妥的差評。
2、紅外光譜分析/紫外光譜分析,寫「具有特徵譜線」或是「紫外/紅外光譜檢測表明未經處理」的,都是胡扯。
光譜分析原理比較複雜,簡單說就是寶石在紅外/紫外光照射下,吸收相應光而產生不同的光譜。
小課堂:
紅外吸收光譜是寶石分子結構的具體反映,像合成、充填寶石的分子結構和天然寶石會有所不同,就可以通過紅外吸收光譜檢測出來。
紫外-可見吸收光譜則可以反映寶石中的致色元素,讓染色、合成寶石得以現形。
再白話一點,紅外光譜——用來看這石頭是啥、有沒有充填進去啥奇怪的東西,紫外-可見光譜——看石頭顏色是咋來的,有沒有被染色。此外,二者在合成寶石鑑定中都有使用。
不同光譜分析只能告訴你寶石有可能做了哪些處理,沒法以單一哪個光譜分析反向證明寶石未經處理。
圖源:珠寶匠
常見的鑑定機構來回就那麼些,有國家級的——國家珠寶玉石質量監督檢測中心(NGTC)、省級的——各省市的xx省/xx市金銀飾品質量監督檢驗站、學院級的——如北大寶石鑑定中心、中國地質大學珠寶檢測中心、市場級的——中檢質技、中維等。
各個機構為了自身的權益,都有很多防偽措施,比如雷射防偽標誌、紫外燈可見的logo螢光等等。
地質大學珠寶鑑定證書防偽
但是對於普通消費者來說,這些防偽特徵其實並不容易分辨,畢竟證書不像紙幣一樣普遍,而且很多人假幣都不一定分辨的出來呢。
所以,J先生教你最簡單也是最有用的一招——直接搜索登錄鑑定機構官網,查詢證書編號,而不是登錄證書上提供的網址,或掃描其二維碼。
比如上圖的證書,看起來都挺正經的,你要照著這個網址去查詢,也一準能查到證書信息。然而網址是假的——地大的網址結尾是org,並不是com。
掃描二維碼也同理,把你引導到假網址,查假證書,結果自然是讓你信以為真。
破解方法就是:任你萬變,我不離其宗。認準機構真實官網,假證書無法查詢到,自然現形。
國內正規的珠寶檢測機構,都會受到國家的監管和法律的制約,所以在一張珠寶鑑定證書上,我們一定會看到部分或是全部以下幾個標誌:
其中,CMA是國家法律對檢測檢驗機構的基本要求,是強制準入資質,只要是正規鑑定機構證書上,都會看到這個標誌。
那麼,問題來了,作假做全套,印個章又不要錢,如果假的鑑定證書上也有這些標誌,那怎麼區分呢?
每個通過認證的檢測機構,都會獲得一張檢驗檢測機構資質認定證書,以及唯一的證書編號。合格的認證機構,通常會把機構的證書編號放在CMA標誌下面。
大家都知道,要到證書提供者的官方網站上查詢證書是否真實。
同理,要查詢檢測機構的資質是否有效,也要到官方網站——中國國家認證認可監督管理委員會。
在認監委網站上找到檢驗檢測服務,就可以查詢資質認定的獲證機構了。如果想要更簡單點,在我們的工具欄裡,也為大家提供了直達查詢頁面的快捷連結。
J先生說:
現在買東西也是有點難,不僅要辨別東西真假、證書真假,還要辨別發證機構真假。
所以我們一直說,多看多學少下手,關注有趣有料有用的珠寶匠,多學知識少吃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