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了研我才知道,為什麼這麼多人抑鬱了|研究生|讀研|碩士|博士|...

2020-12-17 網易新聞

讀了研究生,就意味著走上了一條光明坦途了嗎?對有些人來說,真正的考驗可能才剛剛開始。

今天要推送的是一篇特殊的文章,我們的一位博士在讀作者,寫下了他在讀博期間抑鬱、並與抑鬱對抗的心路歷程。

我們希望通過這篇文章,讓大家關注研究生們的心理和生活狀態,關注研究生群體面臨的壓力以及這背後的問題。

在國內,碩士研究生和博士研究生都稱為「研究生」,所以我們在內文不明確區分碩士、博士,而是以「研究生」作為統稱。

本文所講述的對象,包括碩士、博士、碩博生等。



我,生物博士在讀,六個月前,我抑鬱了。

你可能聽過很多因抑鬱離世的明星,比如前段時間的崔雪莉、具荷拉。在為他們感到惋惜之外,很多人也意識到,抑鬱沒那麼遙遠。

但還有這樣一個群體,很多人也經歷著難以想像的抑鬱折磨,卻往往被人們忽視,甚至被質疑。他們就是研究生。

半年的時間,我就經歷了一場從未有過的抑鬱體驗。

造成抑鬱的原因不需要多麼特別,抑鬱也從來不是一個原因造成的。當它們糾結在一起如山洪猛獸一般的來襲,心態崩潰不過就是一瞬間的事。

沒有電視劇裡那種深夜痛哭、抱頭大叫的「狗血橋段」,起初我以為自己只是單純的心情不好,甚至沒有在意。但在短暫的心情沮喪以後,失眠隨之而來。


《小歡喜》中的喬英子被確診為中度抑鬱,嚴重失眠,她說「看到星辰和大海依然開心不起來」 。實際上,真正的抑鬱症患者可能連這樣記錄的力氣都沒有 / 電視劇《小歡喜》

從最初每個月失眠三五天,到後來每周失眠三五天。每個失眠的夜晚,我都會使勁閉著眼睛。裝睡其實還挺痛苦的,眼睛閉得越緊,大腦就越活躍,根本不受控制。

眼前電影般閃現那些讓我感到不快的時刻,一遍遍虛擬自己跟導師吵架吵到不可調和,然後瀟灑退學的場景。不得不說,這樣想想還挺爽。

可是暗爽過後,總要面對現實生活中的昏沉以及不安。

我只能用壓力太大,需要休息進行自我暗示,並告訴自己堅持一下,過了這段時間,一切就會好起來。

但堅持等來的並不是失眠好轉、心情平復,而是徹夜的皮膚奇癢,宛如《癢》唱到的「越搔越癢」。癢感只在晚上出現,偏偏在終於想睡的時候,與失眠狼狽為奸,夾擊本就精神脆弱的我。

我遊蕩在燦若白晝的不夜城,看到的卻是灰濛濛的燈,和燈下自己狼狽的影子,感覺世界的色彩消失了。不是看不到,而是感不到。


TED演講抑鬱症的體驗,「我的腦海中進行著一場葬禮,悼念者絡繹不絕」 / bilibili

這種情況持續了近一個月以後,我意識到這絕不是簡單的心情不好。於是我將我的情況告訴了一個學心理學的博士同學。

隨後我進行了貝克抑鬱量表測試(BDI)。測試結果:輕度抑鬱,中度焦慮。

同時她也告訴我,量表的測試結果只是臨床診斷抑鬱症的參考指標之一,讓我不必太有壓力。

看到結果後我更加確認情況比預想要複雜,所以在朋友的建議以及閱讀了一些關於抑鬱症的文獻後,我給自己規定兩個月的時間進行調整,如果情況沒有好轉,就去尋求專業幫助。

就在開始去了解抑鬱症之後,我才驚訝地發現,抑鬱症,在研究生群體中的情況著實不容樂觀。

在對抗抑鬱的艱難道路上,我,並不是孤身一人。

抑鬱中的研究生,你們並不孤獨

如果我提到這些人,陶崇園、陸經緯、侯京京、陳慧祥,大家聽說過幾個?這些飽受抑鬱症困擾的研究生,最終選擇用死亡的方式結束這一切,又引起了多少人的關注?

對於研究生的壓力,人們要麼不關注不在乎,要麼熟視無睹,甚至還有人覺得這群人是「讀書讀到牛角尖兒」,「小題大做不抗壓」。

社會、家庭和朋友,方方面面的不理解,加劇了研究生的無助。研究生教育看似風平浪靜,高產的文章,喜人的數量,「大躍進」式的發展,背後卻是以精神上的傷害為代價。


很多人以為研究生是做科研創新工作,實際上卻可能是不斷地重複實驗 / Pixabay

有人會說,現代社會競爭壓力都大,單獨將研究生群體拎出來太小題大做。但研究顯示,研究生群體中焦慮和抑鬱的發生情況是普通人的6倍以上[1]。

國際權威雜誌《自然》每隔兩年會對全球的研究生進行一次調查,2019年有超過6300名研究生參與了調查[2],其中有近700名來自中國。結果顯示,全球範圍內有36%的研究生曾因為壓力導致的抑鬱去尋求過幫助[2]。

這僅僅是因為抑鬱而尋求幫助的比例,有多少人在抑鬱中獨自煎熬,沒有及時獲得幫助,又有多少人在煎熬中不得解救,而走向極端?

一項小型研究的調查結果讓我感到害怕。調查顯示,7.3%的調查對象曾想過去自殺;2.3%正在計劃自殺[3]。


有的研究生同學,因為擔心無法畢業,患上了嚴重的抑鬱或者焦慮

以上內容我只想告訴大家,研究生的壓力已經不再是簡單的教育疏漏、個人案例。這種不良的精神狀態在研究生群體中正如同瘟疫一般散播開來。

長期處於巨壓下的研究生,真的不值得被關注嗎?

發不出論文,如同身在冷宮

不得不說研究生的地位十分尷尬。

首先,你是一名學生;其次,你是真正勞動在科研一線的準「科研工作者」。

研究生們至少面臨兩方面的壓力:作為學生隨之而來的成績、畢業、就業壓力,以及科研任務帶來的競爭和壓力。

可是無論成績也好,還是科研任務也好,最終都會歸結到一個點,SCI文章。

可能大家不太明白,為什麼好好的人會被一篇所謂的「論文」逼到精神崩潰。


密西根州立大學的一位博士,將自己申請獎學金、論文投稿的總共17封拒信做成裙子穿在身上。每一個能順利畢業的博士,背後可能都有一堆發不出去的論文

這麼說吧,沒有文章的研究生,就宛如沒有子嗣的嬪妃。

後宮的女人,無所不用其極的只是為了生下一兒半女,因為只要有了孩子,就會多絲保障。對於研究生們來說,有了文章,無論你未來作何選擇都會輕鬆一些。

但文章不是你想發,想發就能發。

妃子可能會在殘酷的競爭中失去孩子,或者懷上死胎,在被折磨的死去活來後,孩子卻未能成活。

研究生也是一樣的道理,有多少人沒日沒夜的將時間花費在自己的課題上,經歷種種磨難,可最終發現課題假設不成立,「胎死腹中」,除了將時間和青春與死去的課題一併埋葬,毫無辦法。

頗高的年級讓你無望在畢業前孕育一個「孩子」,而新進入實驗室的同學無論時間還是精力都更多,這讓人如何沒有壓力。

常年無子的妃子不會得到皇帝的寵愛,在後宮中生活的舉步維艱;而常年沒有實驗成果的研究生,也沒有辦法得到導師的青睞,只得低眉順眼,灰溜溜生存。


讀研期間發不了SCI論文的研究生,相當於在後宮「爭寵」沒孩子的嬪妃 / 《甄嬛傳》

當然如果娘家有背景,皇帝也會把別人的孩子抱給她養。如同深受導師喜愛的研究生,也有機會將別人的文章,堂而皇之的據為己有,並以此為跳板,從此順風順水。

所以,在後宮,爭寵很重要。在實驗室,亦是如此。作為「冷宮」研究生,我十分清楚。

以上這些,僅僅是來自於實驗室的壓力。

不少學校和導師將文章作為考核畢業幾乎唯一的標準,沒有文章,等於無法畢業。延期畢業成為了一種無奈又唯一的選擇。

在你的同學朋友已經成家立業,有車有房的時候,你很可能因為延期太久且沒有文章而被「掃地出門」,而且是被扣發學位證的「淨身出戶」。

研究生,到底是接受訓練的科技儲備力量?還是發文章的工具?


一個合格的研究生,面臨的通常是讀不完的論文和書籍,但哪些是真正的專業需要,哪些是發論文的需要 / 希帕

根據教育部的統計數據,2018年全國研究生在校人數273萬,畢業人數達到60萬[5]。預計到2020年,在學研究生人數要達到290萬[6]。

未來的競爭更加激烈,要想讓這些人都有文章,可能嗎?沒有文章的數量龐大的研究生,又該何去何從?

進入研究生的學習,只有「雞湯」告訴你,有文章有多好,卻沒人說過沒文章該怎麼辦。

研究生的整個生涯,似乎都在為了文章拼死拼活。

研究生工作,比996還要辛苦

和你一樣需要文章的,還有導師。

後宮嬪妃依賴皇帝,而實驗室裡,導師獨大。

有調查指出,有相當一部分研究生對自己與導師的關係,並不滿意[1][4],甚至受到過來自導師的霸凌[7]。

雖然在對中國的調查中,被霸凌和被歧視的人數比例相比更少,但這並不意味著中國研究生沒有遭受過不公正待遇。


浙江大學社會學系的馮鋼,在自己的微博上說,「拼死喝酒的意志」是某學生的驕傲。但在大學裡,很多學生喝酒也許不是因為意志強大,而是不得不如此 / 微博

我大膽猜想,可能是我們對什麼是霸凌並不了解,或者已經對霸凌習以為常而不自知。

國內很多實驗室,宛如私人工廠,學生們明裡暗裡會將自己的導師叫作「老闆」,甚至有的導師會直接告訴學生,「導師和研究生,就是僱傭關係。」

我曾經遇到過一個導師,在其他導師和學生的面前,對自己在場的研究生做出評價,簡簡單單兩個字——「好用」。

作為一名學生,或者說是一個人,我可以想到很多的詞彙來形容,勤奮,努力,上進,虛心……而「好用」絕不是其中之一,因為能被「好用」來形容的,是工具。這讓我想起了《摩登時代》裡只會擰螺絲的流水線工人。


卓別林扮演被資本家剝削的擰螺絲工人,如同一個沒有感情的幹活機器 / 《摩登時代》

當學生被導師這樣看待,兩者之間還有公平可言嗎?

導師自然也有導師的壓力,研究生也應該分擔科研的部分壓力,但是哪些需要學生承擔,承擔到何種程度,以及如何保障兩者之間的平等關係,確是我們應該思考的。

除了與導師之間微妙的關係,生活和工作的不平衡,也是研究生壓力過大的原因[1][2]。

身邊的很多研究生同學都表示,讀研之後,幾乎沒有私人生活。「996」工作制對很多研究生來說簡直是奢望,因為他們花費在實驗室的時間絕不低於「996」[2][4]。

沒有自己的生活,意味著無法從壓力大、任務重的工作中得到休息和釋放。

而這種超長工作、晝夜顛倒的情況幾乎已經是很多研究生的常態[1][2][4]。就連著名院士施一公在公開場合談到研究生的基本素質時,都將「時間付出」放在了第一位。

但我卻十分不理解,為什麼在科研領域,大家要以「過勞工作」和「超時加班」為美德?

不少導師為了保證工作時長,甚至在實驗室裡裝上指紋打卡器以及監控攝像頭,目的究竟是出於「督促」,還是「強迫」?


工作中的過勞工作還可以申請加班補貼、調休,研究生全周全天無休止的工作,卻連相應的保障渠道都沒有

在這裡解釋一下,作為一名生物民工,我對於不同實驗習慣十分尊重,如果你對自己的生活和工作狀態非常滿意,那麼恭喜你樂在其中。

我也非常理解科研競爭中「快人一步」的重要性,因此並不排斥加班。

可是將這種不得已,作為一種正確的價值和評判的標準,並要求所有人接受並適應,本身就是強人所難。

更可怕的是,處在這種價值體系內的人,習慣性將其一以貫之,層層加固。

收入低沒退路,堪比籤下賣身契

何況,超時工作背後,並沒有建立完善的支持體系和補助體系。

對於研究生來說,超時工作是日常,額外補助只存在於幻想。很多人的補助甚至不足以支持日常生活開銷,很多導師甚至還會剋扣研究生的補助,少發甚至不發。

想想自己身邊的同學朋友,想想自己父母一把年紀還要補貼自己,壓力如影隨形。


奇葩說辯手龐穎提到28歲讀研究生,一窮二白,焦慮真的在所難免 / @九爪小蟹

作為盛傳的「四大天坑」專業,他們除了要擔心研究生期間的生活費,還需要擔心研究生以後的生活和就業問題,雪球只能越滾越大。

對於我所在的生物專業來說,收入水平並不樂觀。即使拿到的薪水「相對」較高,也不能跟這些年的高強度付出成正比 。

頭銜高,付出多,收入少,這就是博士的尷尬現狀。尤其是海歸大量回國,讓原本擁擠的研究生市場競爭更加激烈。

付出更多,產出不差,因為沒有海外經歷而被用人單位嫌棄,成為了土博士(國內讀博)的困境,也加劇了他們的緊張感。


每年都會有幾十萬的研究生畢業,擠入就業市場中,壓力不可能不大 / 希帕中國

看到這裡,肯定會有人想,念不下去就退學唄,難道是籤了賣身契的楊白勞嗎?

退學,對於很多研究生來說,比如我,是一天裡會閃過800次的念頭。但是退學並不容易。

我是碩博連讀生,學制是5年。相比於先碩士(3年)再博士(3年)的方式,碩博生似乎節省了一年。但是,碩博生通過考核轉博,中間不頒發碩士學位,只在博士畢業後頒發博士學位證。

如果退學,不僅是浪費了幾年時間精力,連碩士學位都拿不到,只能以非應屆高齡本科生的身份參與就業競爭。

也聽說過很多家境殷實的同學,有底氣選擇轉碩或者退學,但是對於更多寒門學子來說,回頭的成本根本無法承擔。

越是這樣,他們越被迫接受不公正待遇,也就更容易陷入抑鬱的困境。

關於「抑鬱」,可以做些什麼

寫這麼多,只是想告訴大家,研究生們所面臨的抑鬱,並不是個人「矯情」、「想不開」,背後實在有很多現實原因。

我目前狀況已經有了很大改善,上個月測試,情況已經恢復了正常。在這裡我並不會詳細分享我對抗抑鬱的過程,因為每個人的狀態不同,解決辦法也不會相同。

但是有幾點我認為是共同的,大家可以參考。

第一,傾訴。

傾訴說起來容易,做起來難,因為能找到懂你境遇的傾訴對象,著實有些困難。但是,我還是建議大家要學會「吐槽」。

我個人不是很建議大家和父母傾訴自己的狀況,因為父母或許對抑鬱的理解還停留在「神經病」的層面。陪朋友去醫院的時候,我就親眼看到一個父親對自己患有抑鬱症的女兒幾乎破口大罵。


在電影《82年的金智英》中,金智英就有抑鬱症狀,而她的婆婆則並不理解,甚至認為這樣會影響兒子 / 《82年的金智英》

父母不懂你的狀況,看似冷酷,實則必然。對於他們來說,抑鬱症本就很少見。有研究證實城市發展和抑鬱症發生有著緊密的聯繫[8][9]。

有些人或許會想,導師有更加豐富的人生經驗也許能傾訴。但是,事實卻遠非如此。

一方面,學生擔心暴露自己的壓力會讓導師產生負面看法。另一方面,導師如果跟學生溝通不暢,也會加劇誤解。

並不是說「天下導師」一般黑,也不是說研究生抑鬱錯都在導師。有的學生也會找導師好好溝通,反正我是不敢的。

在一些國家,學生之間會成立「互助會」,在這裡大家可以分享經歷,訴說痛苦以及尋求幫助。但我周圍幾乎沒有聽過這種實體互助會,哪怕是線上交流群,一旦得到上級「關注」,隨即會被勒令叫停。

所以傾訴,只是看似簡單。

第二,尋找愛好。

找到一個適合自己的愛好,非常重要。尤其是一些動手活動,會極大的緩解內心的焦慮,讓你感到快樂。我個人就從畫畫以及粘土中找到了極大的樂趣,甚至有點欲罷不能,算是我在抑鬱期間的一點收穫。


超輕粘土製作海綿寶寶,這樣的活動會讓人內心感到平靜 / bilibili

在這段時間,我還開始科普文寫作。原本寫科普文只是為了分散一下注意力,不要過度的關注於實驗、畢業這些讓我心煩的事情。

沒想到一次意外的機會,我竟然靠寫科普文賺到了一點零花錢。

不得不說,在這個艱難的時刻,不多的稿費對於我自信心的恢復至關重要。有錢能不能使鬼推磨我不知道,賺錢能讓我快樂倒是真的。

雖然後來事情敗露,老闆在組會上當著實驗室所有人直接否定了我寫的文章,並勒令停止,但是恢復的自信沒有被打倒。

不是說大家要放棄學業去賺錢才能改善情緒,只要是能找到讓自己開心的愛好,都會讓你感到生活不易,但美好。

第三,尋求專業幫助。

專業的幫助無疑是最能有效的幫你解決問題的方法。專業心理諮詢,抗抑鬱藥物的使用,可以最直接改善你的現狀。

以上這些,是我們個人能採取的應對抑鬱的措施。但是研究生的抑鬱問題,並不只是需要個人去改變。

調查顯示,中國博士生有40%尋求過幫助[4]。然而在那些尋求過幫助的人中,只有10%的學生在學校得到過有益的幫助,而在世界其他地區,這個數字是28%[2]。


大多數時候,你只能看到研究生們拼命學習,卻看不到他們背後承受的心理煎熬 / 希帕

在美國很多高校的主頁上,都會有心理諮詢的項目。很多美國高校都會定期發布學生心理及精神狀況的調查報告[10][11][12],有的放矢的採取措施保障學生的精神健康。

不過好在,目前很多研究所和高校也認識到了此類問題的嚴重性,並開放了心理諮詢的渠道,有了開始,也就有了希望。

研究生的心理狀況、工作壓力、就業環境等,很多並不是只靠研究生自己就能解決的,他們還需要得到更多的關注和支持。而不是只能等鮮活的生命敲響警鐘。

如果不能正視這些現狀,即便是個人的悲劇,也會被時間蓋上一捧黃土,無論它曾是怎樣鮮血淋漓。

參考文獻

[1]Evans, T. M., Bira, L., Gastelum, J. B., Weiss, L. T., & Vanderford, N. L. (2018). Evidence for a mental health crisis in graduate education. Nature biotechnology, 36(3), 282.

[2]Woolston, C. (2019). PhDs: the tortuous truth. Nature, 575(7782), 403.

[3]Garcia-Williams, A. G., Moffitt, L., & Kaslow, N. J. (2014). Mental health and suicidal behavior among graduate students. Academic psychiatry, 38(5), 554-560.

[4]Woolston, C., & O'Meara, S. (2019). PhD students in China report misery and hope. Nature, 575(7784), 711.

[5]各級各類學歷教育學生情況.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

[6]學位與研究生教育發展「十三五」規劃

[7]Woolston, C. (2019). A message for mentors from dissatisfied graduate students. Nature, 575(7783), 551.

[8]Lambert, K. G., Nelson, R. J., Jovanovic, T., & Cerdá, M. (2015). Brains in the city: Neurobiological effects of urbanization. Neuroscience & Biobehavioral Reviews, 58, 107-122.

[9]Lambert, K. G. (2006). Rising rates of depression in today's society: Consideration of the roles of effort-based rewards and enhanced resilience in day-to-day functioning. Neuroscience & Biobehavioral Reviews, 30(4), 497-510.

[10]Task Force on Student Mental Health and Well-being.The Johns Hopkins University.2018

[11]The mission of the Graduate Assembly is to improve the lives of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Berkeley graduate students and to foster a vibrant, inclusive graduate student community.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Berkeley

[12]Smith, E., & Brooks, Z. (2015). Graduate student mental health 2015. Tucson: National Association of Graduate–Professional Students and the Graduate Professional Student Council, University of Arizona. Retrieved August, 5, 2018.

本文來源:網易浪潮工作室 作者:核桃 責任編輯:張帆_NB11001

相關焦點

  • 為何僅有10%的碩士研究生選擇繼續攻讀博士?原因很現實
    如今博士研究生的就業優勢明顯高於碩士研究生,然而每年僅有10%的碩士研究生畢業後選擇繼續攻讀博士學位,為何大多數碩士研究生不想繼續讀博?一、攻讀博士太辛苦,畢業困難所謂「碩士研究生嚴進寬出,博士寬進嚴出」,意思就是考碩士難考,畢業容易,博士正好相反。
  • 研二導師建議我直接讀博士,這和先讀碩士後讀博士有何區別?
    這就是我們常說的「碩博連讀」,即在研一或者研二的時候申請直接攻讀博士,這種情況可以直接跳過碩士論文答辯直接攻讀博士。而碩博連讀則意味著3年時間延長到了5年甚至更長,導師可以把重要項目放手交給你而不至於你讀三年就畢業導致項目換人爛尾。先讀碩士的好處在於(1)判斷自己是否適合科研,是否喜歡目前的專業,如果不喜歡,科研讀博士那一定是一種煎熬,拿到碩士學位直接工作皆大歡喜。
  • 博士沒讀先抑鬱,清華女學霸任選雙碩士不敢讀博,女生考博值嗎?
    「讀了博士會不會畢不了業」「女生適合讀博嗎?萬一找不到對象咋整」「博士到底適合哪些專業」……一系列的問題,在年前就圍繞著我的腦子在轉。為什麼會有這一問題的誕生呢?有一天,我在微信推送看到一條」陝西54所大學博士、碩士、本科生排行榜,我就隨手那麼一點,結果——問題來了……「女生到底適不適合讀博呢?」
  • 碩士、博士同為研究生,為什麼研究生現在卻單成碩士的代名詞?
    一提到研究生,大家都會想到碩士,而不是博士,一般都會說考研、讀博,但實際上,碩士、博士其實都是研究生,那麼為什麼現在研究生卻成為了碩士的代名詞了呢?研究生這個詞大家都不陌生,但其實真正理解透徹的人並不多。
  • 為什麼很多人讀完研究生開始就業,而不是繼續讀完博士?
    能夠考上研究生實屬不易,有的人還繼續讀完了博士,但是數據表明,每年只有10%左右的碩士研究生選擇繼續讀博士,其他人碩士畢業就開始找工作了,這到底是為什麼,難道是他們滿足了學歷,不想繼續奮鬥了嗎?如果這些研究生已經開始談戀愛,或者已經成家,這點工資基本就什麼都不夠了,沒錢的生活你也知道,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築,所以,很多人讀完碩士研究生就準備工作了,畢竟有了碩士研究生的學歷,找一份不錯的工作還是可以的。
  • 多批研究生遭退學!在讀研究生們的建議與忠告,一定要銘記!
    有研友表示「太嚇人了」,「不是說沒有畢業不了的碩士嗎?」,「考個研不容易,且行且珍惜吧」……的確,考個研不容易,讀研更不易,且行且珍惜。但總體看來,被清退的研究生比例尚不算大。下面是在讀碩士研究生學長學姐給後來人的一些建議和忠告,即將讀研的你們可要認真看看喲~影琥珀1、抓緊每一年的時間,不要覺得第一年上課就不用看文章了,老闆可不管;2、不要過多地參與社會活動,除非你打算做相關工作;3、多看文章
  • 研究生教育現狀調查:讀研,讓我心虛
    最近,網上盛傳一篇文章,作者說:「讀研究生,讓我心虛!」  在這篇題為《真不好意思,我是研究生》的文章中,作者寫道:「一直都不太願意提起我的研究生學歷和碩士學位。這不是謙虛,是有點心虛。」  文章引起了許多人的共鳴,網上跟帖一片。許多在讀或已畢業的研究生現身說法,呼應文章作者的觀點。
  • 我國自主培養研究生超一千萬,意味著什麼?為什麼越來越多人讀研?
    其中比較重要的有,2019年,全國有139名新晉院士,其中在我國境內接受過研究生教育的人數佔比超過90%,由國內高校和科研所授予最終博士或碩士學位的人數佔比接近80%。 同時,在近幾年的國家科技三大獎和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方面,高校獲得國家科技三大獎佔比穩定在了2/3以上,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由高校承擔的比例也超過了80%。
  • 在讀研期間,如果提前讀博?碩博連讀與申請提前攻讀有哪些異同?
    如果是研究生在讀期間打算攻讀博士,一般有兩種方式:碩博連讀和提前攻讀。兩種方式其實並沒有本質上的差異,都是提走上讀博之路。 不過,兩者之間,依然有兩點差異: 1、碩博連讀在大多數高校都是制度化的,是讀博的一種重要形式,更是在讀的全日制研究生尋求提前讀博的最常見的方式;而提前讀博則只是在部分高校中實施,除了部分高校明確出臺了《提前攻讀博士學位的實施辦法》之類的文件,會在本校內進行制度化的實施,對於其他不少高校而言,往往只是臨時性的措施,主要取決於博士生導師有沒有名額等情況
  • 「今年我到臺灣讀博士」
    「今年我要到臺灣讀博士啦!」昨天,得知自己被臺灣大學國家發展研究所博士班錄取後,北京大學的研究生王欽高興地說。昨天,首批赴臺灣讀研、讀博的錄取名單公布,共錄取220名碩士和28名博士,小王成為其中的一員。臺灣交朋友 錄取有信心北京大學碩士王欽今年申請到臺灣大學讀博士,申請完畢後就一直關注著錄取信息。「錄取了!」
  • 讀研或讀博後,當初的本科舍友都混的怎麼樣了?
    有人讀研讀博,有人考公務員,有人考國編,還有人進公司,過去這麼多年了,他們過得都還好嗎? @ universe 住過兩個宿舍,有7個室友,一個去了武漢大學,一個去了中國海洋大學,兩個中科院,一個去了加州伯克利,一個去了日本東京大學,一個現在在東風日產!
  • 中國傳媒大學女生「墜樓」,為什麼有命讀碩、博士,沒命活下來?
    距離我交碩士畢業論文快要一個月的日子,雖然教育部盲審結果還沒有出來。但是,我還是很怕學校讓我怎麼樣,但是我還是想說一下碩博士這個問題。我讀研究生三年期間,知道了不少名校碩博士自殺事件,你們心中別人家的孩子,你們家裡的榮光就這麼輕易跳樓了,你們真的不想知道這是為什麼嗎?
  • 研究生階段如何度過才能成功靠泊?
    對於進入研究生生活的你們,應該如何規劃自己的讀研生活,為讀博做好準備,不僅非常重要而且必要。考博需要理清的兩個基本問題步入研究生新生活的你們應該在讀研考博方面理清這兩個基本問題。 第一,讀研讀什麼?同時,博士報考院校儘可能至少要比碩士院校高一層次,否則讀博的意義不是很大(博導所在專業是國家重點學科的除外)。讀研考博階段劃分及任務安排讀研日子稍縱即逝,研究生三年每個階段該做些什麼努力呢?研一剛開始,同學們大都處於新鮮、好奇的適應階段。一般研究生階段所有的課程都會集中在第一學期和第二學期。
  • 「研究生讀不下去,我主動退學了」
    路徑也很清晰——本科,碩士,博士,出國做博後,回國,進高校,做科研。同樣順理成章地,大四那年,張楚起早貪黑準備了5個月,以高分考上了另一所985高校化學專業的研究生。但設定好的路線拐了個彎。開學後不久,張楚就休了學。幾個月後,他退學了。讀研也如圍城。城外的人想進來,城內的一些人想出去。
  • 讀研時讀2年與讀3年有何區別?兩者畢業證一樣嗎?學生應怎麼選
    很多沒考過研或者沒接觸過考研的同學對研究生階段的學生總是有一個疑惑:研究生似乎分為讀2年的和讀3年的,那麼2年制的研究生與3年制的研究生有什麼區別?讀研讀2年和讀研讀3年有何區別?區別四:學費不一樣,專碩學費更高很多沒接觸過考研的人都以為學術型碩士讀書更久,學費自然也就更貴。但其實專碩才是那個學費更高的。
  • 未來碩士研究生就業前景詳細分析——現在考研還值得嗎?
    看到大家這麼多疑問,那我在這裡就自己這些年來從事考研輔導的經驗以及接觸到的研究生就業的各種各樣的見聞,努力做出一個細緻的解讀,供大家參考。(如果大家發現有什麼疏漏,有什麼想補充的,歡迎在文末留言指出,我看到後會回復各位。)
  • 在211讀研這三年,我無數次想退學
    01 我是某211學校的化學碩士,今年研三了。 前段時間有新聞說高校女博士跳樓,很多人都不能理解科研圈的壓力到底有多大。 我也是讀了研究生才知道,讀研不叫讀書,而是叫科研。
  • 博士研究生畢業難:沒有延期畢業的碩士,沒有按期畢業的博士?
    今天在知乎上看到一個話題:在別人眼裡,我似乎挺優秀的。上了211,本科拿了國獎,也順利保研。然而研究生這三年我過得很痛苦、壓抑,特別是從研二開始,每天活在延畢的恐懼中,而事實也是如此。工作沒了,還給父母帶來傷害,雖然他們鼓勵我重新開始,可我卻為不能儘早報答他們而痛苦,看到身邊的人發展得不錯,我更是深深地自責,是自己努力的方向錯了嗎?可當初大家明明一樣啊?
  • 上研究生的人都在幹什麼,寫論文搞研究嗎?
    簡單的說說碩士研究的三年研究生生活,可能並不是很多大學生所想的那樣,每天都忙碌中寫論文、學術研究中,不可能三年都是這樣過來的。由於我是人文社科類的碩士研究生,所以詳細說說我們這些文科的研究生在讀研期間主要是幹什麼?或許你會發現和你上大學也沒有什麼不同的地方。
  • 去國外讀的一年制碩士,在國內認可度如何,一年的時間夠讀研嗎?
    近年來,研究生的熱度每年遞增,只要上了大學的都想過要不要讀個研,主要是大趨勢所致,因為本科出來發現競爭力不大,雖然我國擁有本科學歷的佔比不到5%,但和我們競爭的是同齡人,一大把本科生。在國內讀研下來需要三年的時間,全日制都是統一的,而在西方國家,方式比較多元化,最少的是一年時間就可以收穫研究生學歷,以英國為代表,當然了,也有兩年、三年(少數)的。除了少數想深入學習本專業的同學外,大多數是抱著拿碩士學歷的目的去讀研的,所以如果在少量犧牲讀研質量的前提下,所花時間越少大家肯定越樂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