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訪石屏紫石硯傳承人——阿少雄

2020-11-06 興屏號
  • 「文獻名邦」石屏與紫石硯

石屏自古重教興文而人才濟濟,被譽為「山川東迤無雙境,文學南滇第一州」。

在石屏城南有一座山叫硯瓦山(又稱玉屏山),主峰筆架山海拔2168.5米。此山自古出產可做硯臺的優質的紫石,雲南唯一的狀元袁嘉榖先生在《異龍湖歌》中對石屏紫石硯就有描述——「硯石龍肝割,珠泉龍涎沸」。

民國《石屏縣誌》卷四十雜誌「滇南三石」條中載:「屏山南出紫石,不剛不柔,頗發墨,可為硯材,與大理點蒼石、武定獅山石並稱。」

攝影@普寧軍▲

石屏硯瓦山產的紫石,形如馬肝,紋理精密細緻,屬片頁狀巖石,可像書本一樣一張張揭開,一層層剝離。

用此石製成的紫石硯,質堅不易碎,細而不滑,磨墨細潤無聲,貯墨不易揮發,字跡潤澤透亮,頗受文雅人士喜愛。

阿少雄作品▲

明代石屏知州餘秉清有詩「南山美產勝端溪,磨琢功成世所稀。曾說昔年廉介士,行裝未肯一持歸。」稱讚的就是硯瓦山的紫石,從這首簡短的詩句不難看出,石屏硯瓦山盛產紫石的悠久歷史。


  • 石屏紫石硯傳承人——阿少雄

「興屏號」拜訪了石屏紫石硯的「守藝人」——石屏縣第二批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代表傳承人——阿少雄。

畢業於紅河學院美術專業,在大理工作期間偶然遇見制硯大師段臻然,了解到石屏家門口的硯瓦石—紫石硯原材料唯石屏特有,製作硯台歷史悠久,不亞於全國其它名硯石。

隨著對石硯的研究漸深、兒時來自父輩的薰陶以及對家鄉的眷戀,讓阿少雄越來越深愛上了制硯這門技藝。2011年正式拜段臻然為師學藝兩年,後有幸得到建水制陶大師向炳成,硯雕名家—苴卻硯大師羅春明老師指導。

2015年,阿少雄的父親拿出畢生積蓄支持他開辦紫石硯加工坊,以研發、生產、銷售石屏本土「紫石硯」為主,目前在石屏本地僅此一家。

阿少雄團隊共6人,平均年齡30歲,這群年輕人希望通過自己的努力把石屏紫石硯文化傳播開來,讓更多的人知道文獻名邦石屏有一方美麗的紫石硯。

雕刻中的紫石硯▲

成品紫石硯▲

阿少雄創作的的硯臺類作品主要有:九龍硯至尊硯,五龍硯,雙龍戲珠硯,二龍搶寶硯,獨龍戲珠硯,龍鳳呈祥硯,荷花硯,殘荷硯,上山虎硯,下山虎硯,命名硯(狀元故裡),翰墨書香硯,花鳥硯,石紋硯(天然石紋)等。

如今,他創作的大小作品有上百件,得到各界人士好評,部分作品展示於石屏的名勝古蹟,如袁嘉穀故居、石屏縣博物館、石屏文廟內;而且有些作品已被各地名流高價收藏,來自世界各地的文墨愛好者慕名而來定製作品。

2015年11月,阿少雄被評為第二批縣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代表性傳承人。

▲硯雕名家——苴卻硯大師羅春明老師在阿少雄陪同下到石屏考查紫石硯


  • 紫石硯頌

石屏文化名人蘇佛濤先生對紫石硯也頗懷真情,他曾賦詩一首《紫石硯頌》,讚美家鄉盛產的紫石硯。

你曾是秀才的良朋,你與舉人過從甚密,進士視你為知己,翰林將你做伴侶!

你與楚石為昆仲,獅山石與你稱兄弟,你與端硯相媲美,歙硯與你相攀比!

留硯堂上,你明證張漢的清節。塗卓的詩碑,煥發著你狂妄的氣息!

許小泉的山石經過你的磨礪,袁家谷先生的詩文閃耀著你晶瑩的珠璣!

博物院中有你秀雅的倩影,收藏家四下裡將你苦苦尋覓!

文房四寶因你而神完氣足,文獻名邦中你的功績不可磨滅!

高聳的玉屏山喲,女媧鍊石補天曾將你的魂魄採集!

紫石硯喲,你身上的流光溢彩,至今還閃爍著補天的痕跡!

——蘇佛濤《紫石硯頌》

相關焦點

  • 紫石井田硯
    文人墨客靠筆墨為生,自然以筆代耕,以硯為田,「筆作耕牛硯作田」,故有「筆耕硯田」成語。井田硯,即為以硯作田之寓意。另借周代井田制寓意「天下為公」之寓意。井田題材的硯,明清兩代居多。常見井田硯,紋飾大體分兩類,一類為「井」字圖案,如下圖。
  • 不是所有的紫石硯都是端硯
    可能是端硯太有名了,加之一些非專業商家的誤導,以至於很多剛入硯坑者,見到紫石硯就會稱其為端硯,見到深灰(黑)石硯就認為是歙硯。中國歷史上常見的硯種,除了端硯之外,還有很多硯種有紫石硯。比如:吉州石、易水硯、祁陽石硯、賀蘭石硯、虢石硯、苴卻硯、洮河、文山等等,甚至日本也有紫石的赤間硯。歷史上,這些非端硯的紫石硯,曾經廣泛地被文人士大夫使用過。下圖即是一些老紫石硯,但它們都不是端硯。
  • 石屏縣博物館「小城文韻·秘色石屏」驚豔亮相雪博會
    紫石硯」為主題的石屏縣博物館內人潮湧動,古色書香,五色纏花,蜜色暖茶,花腰刺繡,紫石硯,烏銅走銀等文博產品吸引了眾多參觀者。「你看這個《石屏縣誌》裡有地圖,原來石屏是這樣的。」「什麼!你們的豆腐是井水點的?」「烏銅走銀真的是銀麼?」「這個花腰彝衣服上繡的就是馬纓花呀」......詢問聲與解疑答惑在館內此起彼伏,形成了最生動直觀的文化交流。
  • 北京市非物質文化遺產——潭柘紫石硯裡的文化魅力
    文化北京【北京市非物質文化遺產——潭柘紫石硯裡的文化魅力】「潭柘紫石」石質緻密細膩,叩之錚錚似金聲,撫之如幼兒柔膚,色深紫如肝,適於雕刻,制硯尤佳。故宮博物院收藏的明、清古硯中,也有「潭柘紫石硯」的珍品。
  • 文韻書香潤石屏
    李建紅銷售古玩字畫、文房四寶的小店位於石屏古城,再向南轉過幾個街口,便是袁嘉穀紀念館。他說,「改造後,每次車輪從街面上碾過,石板接縫間發出砰砰的聲音,似乎又讓我回到了童年。」黃買德、李建紅的感嘆,只是石屏縣全力建設「美麗縣城」的一個縮影。
  • 屏陽十二景——乾隆時期的石屏美景
    屏陽十二景在古時候的石屏是怎樣的景觀呢?今天,我們就從這套現藏於中國國家圖書館的《續石屏州志》古籍,來看古時候石屏的這十二美景。乾隆四十五年即公元1780年,由呂纘先主修的《續石屏州志》問世;所謂續志,即是對時隔21年前即公元1759年管學宣主修的《石屏州志》的續寫和補充。這套續志中開篇即描繪了距今240年前石屏疆域內的湖山美景。
  • 非遺地圖 | 演繹刀尖上的傳承,永葆匠心的紫石硯雕手藝人
    生命因傳承而精彩,在「時代記憶·非遺地圖」上,來自全國各地的非遺傳承人、時代匠人們用自己獨特的技藝展示著非遺文化的魅力,踐行著傳承和弘揚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的使命。一方好硯首先要有合適的石材,北京潭柘寺鎮西部山上便有一種適合制硯的紫石,所產硯臺稱為潭柘紫石硯。
  • 永葆匠心 演繹刀尖上的神奇——非遺傳承人尚徵武
    編者按:生命因傳承而精彩,在「時代記憶·非遺地圖」上,來自全國各地的非遺傳承人、時代匠人們用自己獨特的技藝展示著非遺文化的魅力,踐行著傳承和弘揚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的使命。北京潭柘寺鎮西部山上便有一種適合制硯的紫石,所產硯臺稱為潭柘紫石硯。潭柘紫石產於北京門頭溝區潭柘寺老虎山一帶,是硯材中的上等石品,所制硯稱為潭柘紫石硯,本地人或稱之為紫石硯,是北京地區古老的硯種。它因卓越而獨特的品質,受到越來越多的書法家和硯友的喜愛。
  • 【山裡靈性 筆墨鄉情】專訪雲南石屏青年畫家李紅林
    作為致力於宣傳石屏歷史文化的自媒體,「興屏號」對李紅林先生進行了專訪。李紅林,彝族,號石屏山人,1982年出生於石屏縣龍朋鎮上甸尾村。 (石屏青年畫家李紅林) (李紅林筆下的石屏異龍湖)石屏自古就有文獻名邦的美譽,有著兩千多年悠久文化歷史,石屏人才輩出,歷代先賢創造出了燦爛的文化,留下了豐富寶貴的文化遺產。
  • 在傳承中創新發展——訪苴卻硯雕刻技藝傳承人任述斌
    任述斌,藝名仁誠,齋號石言軒,苴卻硯雕刻技藝第十三代傳承人。2009年7月,任述斌被聯合國列入非物質文化雕刻技藝傳承人。在2008年7月10日舉行的中國〈昆明〉東協石文化博覽會上,苴卻硯雕刻技藝傳承人任述斌雕刻創作的《九龍至尊》榮獲金獎。
  • 雲南文山硯繡傳承人 曹玲瑞老師作品展示一
    舉報   曹玲瑞女士:   雲南民族民間文化遺產保護與開發協會會員,雲南文山曹式硯繡傳承人
  • 央視又到石屏取景拍攝啦!這次要向全國推介
    此次拍攝以女子十二樂坊成員為主線,尋找當地民歌的形式進行,由樂坊石娟老師帶隊,攝製組深入到石屏縣龍朋鎮巴窩村、桃園村,走訪了國家級非遺傳承人後寶雲同時,攝製組走訪參觀了李懷秀、李懷福非遺傳習所,與懷秀懷福姐弟及其學員們到異龍湖對歌,在傳習所觀摩體驗石屏歌舞。
  • 以刀為筆 琢硯生花——松花石硯非遺傳承人的雕刻之美
    松花石硯製作技藝作為遼寧地區珍貴的傳統手工技藝類項目,被列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名錄。「85後」馮月婷是遼寧本溪松花石硯製作技藝第五代傳承人,自幼受父親薰陶對這項古老技藝情有獨鍾。松花石千裡秋江硯局部細節圖。馮月婷展示長1.65米,寬1.3米的草地巨型硯臺。馮月婷在硯臺原料廠挑選製作硯臺原料。(中新社記者 於海洋 攝)
  • 展會 | 窯火薪傳,石屏、建水文物展在普洱開展啦
    12月8日,由普洱市文化和旅遊局、紅河州文化和旅遊局主辦的「2020年石屏、建水文物普洱交流展」在普洱市博物館順利開展。「凡有起火煙的地方,就有石屏人的流寓蹤跡……」,石屏與普洱市的交往可追溯到明代中期
  • 明朝那些事,你不知道的「石屏」與石屏
    前言:石屏,壁立如屏的山石,石制屏風是也。石屏,滇南文獻名邦,歷史文化名城是也。這兩個「石屏」之間有什麼淵源?它們與600多年前的大明王朝又有哪些千絲萬縷的關係?一、石屏,實用宜賞,石制屏風說起「石屏」你會想起什麼,顧名思義,石屏最早指石頭製成的屏風,又稱石屏風。
  • 走進盤龍與石屏,穿越古今探尋「狀元文化」
    出生於石屏的袁嘉穀、弘揚狀元精神、傳承狀元文化主題講座及座談會、袁嘉穀詩經禮樂研習、盤龍區非遺專場展演、石屏狀元文化惠民活動等6場主題活動。充分展示了石屏縣作為雲南四大文獻名邦之一,歷史悠久,文化底蘊深厚,歷史文化遺址遺物眾多的特色,再現了石屏「山川東迤無雙境、文學南滇第一州」的獨特魅力。
  • 平頂山市魯山縣多處發現優質硯石礦源,現已註冊《堯山璞硯》商標
    魯山硯始於何時,未見史料記載。2006年7月,《中國文房天下》網站一壺兄在[中國硯石別品資料]欄目下,發「030-魯山紫石硯(河南07)」主題帖,卻沒有任何資料提供。以致有人質疑此帖「剛去了魯山,當地人都不知道。」之後,嘯石樓兄跟帖,提供了《魯山縣誌》(殘存3、7兩卷,現藏上海圖書館),道光十三年(1833)後知縣鄭鑾所修。
  • 講座預告 ▏雲南文化史跡之「石屏茶幫」與「石屏文廟」
    你可能吃過國家地理標誌產品——石屏豆腐,或許也看過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海菜腔的歌舞表演。如果把石屏的各色絢麗文化看作一桌菜,這些原本只是小菜而已。說起明清古城,你會想起石屏嗎?石屏古城,作為首批,也是雲南唯一入選中國歷史文化街區的古城,被譽為「明清建築博物館」。石屏是雲南的「文獻名邦」,雲南唯一的科舉「狀元」袁嘉穀的故裡,自古文化鼎盛,人才輩出。
  • 中華藝術築夢者 ——專訪臨潭縣洮硯傳承人陳作文
    實踐團來到臨潭縣翠峰洮硯製作有限公司,對洮硯傳承人陳作文進行了採訪。洮硯因產於甘肅省南部洮河中遊區域而得名。它與廣東端硯、安徽歙硯並稱為中國三大名硯。北宋詩人黃庭堅詩云:「洮州綠石含風漪,能淬筆律利如錐。」洮硯歷來被視為宮廷雅室的珍品,文人墨客的瑰寶,饋贈親友的佳禮,古玩庫存中的奇葩,歷代前賢對洮硯誦詩詠唱,讚嘆不已!
  • 雲南石屏文廟
    石屏文廟坐落於雲南石屏縣異龍鎮北正街,始建於元至正年間,後於明、清時期多次進行擴建和修繕。文廟面積廣闊,主要有欞星門、泮池、大成殿、先師殿、尊經閣等建築。石屏文廟亦是石屏古城保存較完整的古建築群之一,是人們研究和學習古代建築知識的重要場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