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代的皇帝們一共17位,都很有個性
有要飯當和尚出身的開國者太祖
有為了爭奪皇帝位子,把自家晚輩拆分的成祖
有二十多年不上朝坐班的神宗
有開酒樓賣豬肉自封大將軍的武宗
當然,還有本文的主人公
——擅長木匠手藝的熹宗朱由校
在位七年,上朝不勤,但幹起木匠活兒來決不含糊。他的工藝相當高超,甚至創造出了前所未有的式樣,令許多工匠望塵莫及,後人也稱他為史上唯一的「木匠皇帝」。儘管僅活到23歲,但他對明代的家具設計也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耳濡目染
紫禁城常年進行宮殿修繕,宮內設有多處木工作坊,並且聚集一大批南方能工巧匠。另有御用監、司禮監御前作、內官監油漆作以及司設監、光祿寺和專做剔紅漆器的果園廠等,則負責宮廷的家具器物製造。特別是萬曆年間,明神宗朱翊鈞奢侈無度,在打造器物玩好方面尤其出手闊綽。
上有所好,下必有甚者。萬曆時文人士大夫起居器用,均用細木造之,屠隆《考槃餘事》、文震亨《長物志》、戈汕《蝶幾譜》等等,記述詳細,兼及家具使用、鑑賞。更有匠師將《魯班營造正式》增編成《魯班經匠家鏡》,足見當時的社會風尚。
再者,年幼時,朱由校就不被重視,也沒有及時得到學業教育,導致他常常和宮女、太監在宮裡四處遊蕩。有時候會逛到宮裡的木工作坊,耳濡目染之中,便無師自通。
愛好成癖
朱由校在位七年,從不掩飾自己對木匠活的痴迷,幹起木匠活來,根本不願處理軍政大事,把審美當作是一種心靈的暢適,寢宮堆滿了種種材料及錛、鑿、斧、鋸、刨等工具。從配料到上漆,他都親自操作,往往幹到半夜也不休息,身邊太監做他的助手。
每製成一器後,先是欣喜,後又不滿意,棄之,再做,樂此不疲。從宮殿建築到木器製作,無所不精,無所不能。其技巧嫻熟,令許多工匠望塵莫及。
據記載,朱由校愛好宮屋器用已經到了成癖的程度,甚至影響到身邊的宮女、太監。不僅如此,內臣更奢侈爭勝。其桌、椅、床、櫃,以至日用盤盒器具,皆不憚工費,務求美麗。
木工器作
朱由校所製作的船模型、家具、漆器、硯床、梳匣等器具,其形制十分精巧,尤在雕刻上見工夫,作品施以五彩,精緻妙麗,出人意表。《崇禎宮詞注》透露,明熹宗「手制器物,極精巧。」因史料不全,現今仍被世人廣為流傳的器具,屈指可數。
朱由校對木工的愛好完全出於本能,常常就近取材,製作許多精美的器物,並沒有明確的目的。或者正應了明崇禎朱由檢的那句話,「亦一時精神之所寄也」。
造景修殿
明代中後期出現了造園的高潮,朱由校醉心於「園中造景」,尋求自己的「棲息之所」。《寄園寄所寄》有言:「明熹宗天性極巧,營建棟宇,即大匠不能及。」
木匠治國(明熹宗朱由校),攝於明皇蠟像宮
由於常年深居紫禁城內,他仿照乾清宮的樣式,製作了一座「微縮模型宮殿」,高不過三四尺,尺寸之間,「棟梁楹檻,宛轉皆具」,身邊的宮女太監嘆為觀止。又造一座沉香假山,上面池臺林館悉具,燈屏、香幾,雕琢細緻,堪稱當時一絕。
朱由校對建築之事,積歲不倦。於天啟五年親自規劃大殿的重修工作,於天啟六年九月建成皇極殿、中極殿和建極殿。《酌中志》評,「肯堂肯構」,可見重修後的三大殿,在原有的基礎上,更加宏偉。而這對於後世的人來說有著非常重要的歷史和文物價值。
不愛江山愛木工
木匠皇帝朱由校
帝王裡的家具大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