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沙晚報掌上長沙7月29日訊(全媒體記者 尹瑋 實習生 歐陽倩依)28日下午,長沙市首批文藝名家工作室授牌儀式暨文藝精品創作座談會如期召開。座談會上,10個文藝名家工作室的領銜人譚仲池、朱訓德、張錫良、曹汝龍、楊天解、大兵、盧雨、鄔建美、劉坤庭、龍鼎中依次發言。大家結合各自藝術門類的特點,圍繞長沙文藝精品創作各抒己見、建言獻策,提出了很多富有建設性的意見和建議。
曹汝龍:新編劇不能演一個丟一個
「我市之所以在文藝領域聞名遐邇,就戲劇而言,就是因為湧現了一批像湘劇《布衣毛潤之》《鑄劍悲歌》《古畫雄魂》《蘇秀才》《田老大》,花鼓戲《耀邦回鄉》等優秀的舞臺精品力作。」說到長沙戲劇的輝煌成績,長沙首位文華獎、梅花獎雙獎得主,著名湘劇表演藝術家曹汝龍如數家珍。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以來,湘劇創作了數以百計的新編歷史故事劇和現代戲,其中也不乏成功之作,但大多數劇目如過眼雲煙,演一個丟一個。新編歷史故事劇和現代戲除了拿去評獎外,就真的只能演一個丟一個嗎?曹汝龍對這種一獲獎就封箱,既不與觀眾見面,也不傳承下去的做法持批評態度。「這真是既可惜又不划算。我以為,對未來的年輕人而言,所謂的傳統戲劇,除了老祖宗留下的經典傳統戲外,也應包括現在新編的優秀劇目。」曹汝龍說,現在的新編將會改變未來的傳統。正如傳統戲記錄了古代社會的文化信息一樣,新編劇,尤其是現代戲蘊含了當代社會的審美風範,到下一個時代,這些新編劇也就成了傳統戲劇的一部分。
「現在劇團一些年輕人,學演傳統戲還有模有樣,但一演現代戲,從塑造人物到舉手投足,都不知所措、一片茫然。」曹汝龍認為,「他們接觸現代戲太少,不懂得用傳統程式去塑造現代人物。」藉此文藝名家工作室成立之際,曹汝龍打算將優秀現代戲的經典片段作為教學案例,既能讓學生得到全方位的鍛鍊,也能將花費大量精力創排的新編劇得以傳承下去。
楊天解:音樂創作不要想一曲成名
著名作曲家楊天解是長沙樂壇的一面旗幟,他創作的各類音樂作品有2000多件。這次成立文藝名家工作室,他深感肩上的擔子很重,「對於如何打造文藝精品,我一直在思考。對於當今樂壇急功近利、浮躁膚淺、青黃不接的現象,我感到十分擔心。」
楊天解說,作曲系畢業生應當具備寫歌劇、交響樂這樣大作品的能力,但現在很多作曲系畢業生達不到創作大型作品的要求,文藝院團也不敢請這樣的年輕人來寫,重擔就只能壓在成名的作曲家身上。「正常來說,一部歌劇應當寫一到兩年。但現在院團排練催得緊,兩三個月就要交譜子。這對我來說,實在是拿生命在創作。」楊天解感嘆。
在這樣的創作形勢下,多年以來的湖南藝術節就被劉振球、楊天解等大家「包攬」了。「前陣子劉老走了,我也老了。等我幹不動了,湖南這塊的專業陣地就要丟了。」楊天解對此感到十分無奈。
怎麼辦?藉此文藝名家工作室成立的契機,楊天解計劃將文藝精品創作與文藝新人培育結合在一起。他勉勵年輕的音樂人,文藝創作要付出長期艱苦的努力,要打消一夜成名、一曲成名的念頭,扎紮實實提高專業技藝,樹立精品意識。
龍鼎中:攝影人要通過文化看世界
得知龍鼎中成為長沙市首批文藝名家工作室領銜人,攝影圈的朋友都替他感到高興。龍鼎中認為,攝影藝術實在是太年輕了,在美學認知和藝術實踐上有著太多需要完善和向其他藝術門類學習的地方。
以湖湘文化的代表屈原為例,其《九歌》《九章》《離騷》等作品的靈感被各個藝術門類所吸收,湧現了大批優秀的文藝作品。反觀攝影,要表現屈原,很多時候還停留在每年端午節重複拍攝龍舟比賽的階段,這就是取法、立意上的差別。「攝影人經常強調,要通過鏡頭看世界。但通過鏡頭看視角,容易使攝影人的視角變得狹小。我主張,攝影人要通過文化看世界。」
「長沙攝影人一定要根植於優秀燦爛的湖湘文化,才能創作出『取法其上』的優秀作品。」龍鼎中舉例說,拍橘子洲,要麼是藍天白雲,要麼是航拍鳥瞰,要麼是燈光夜景,形式上不能說不美,但還只停留在好看階段。其實瀟湘八景中的江天暮雪就是橘子洲風光,攝影人為什麼不能從這個藝術寶庫中汲取營養,創作出攝影表達的、新時代的瀟湘八景?既傳承了千年文脈,又將橘子洲從城市風光升華為文化風光。
「沒有文化傳承就談不上引領創新。當今是多門類藝術並存的時代,攝影人不能閉門造車,一定要多多交流。」龍鼎中願以文藝名家工作室為平臺,搭建攝影與其他藝術門類交流的橋梁。
聲音
譚仲池:藝術家要有文化自信,長沙文藝精品創作一定會從高原邁向高峰。
朱訓德:城市發展到一定階段就會思考文化問題,我願為長沙文化高地的建設貢獻一份力量。
張錫良:長沙對文化的重視,不是表面功夫,而是真心誠意。
大兵:立志為長沙市民創作更多、更好的相聲作品,這是我不忘的初衷。
盧雨:工作室一定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創作導向,強化精品意識,反映時代精神。
鄔建美:我作為一名女繡花工,沒想到今天成立了工作室,這既是榮譽也是責任。
劉坤庭:爭取參評中國民間文藝山花獎,擴大銅官「泥人劉」影響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