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近三千佳作爭霸全浙書法展
草書奇肆狂放、篆籀高古沉靜、小楷端莊秀麗……451件草書、隸書和楷書作品,構成了一個無限的書藝空間,讓來自全國各地的觀眾在此流連忘返——9月26日,由省文聯、省書協、平湖市政府主辦的「沙孟海獎」第九屆全浙書法大展在嘉興平湖市體育中心啟幕。溫州青年書法家邱朝劍時隔3年後,再次獲得全浙書法大展「沙孟海獎」。
省書協副主席兼秘書長趙雁君介紹,每三年一屆、以書法泰鬥沙孟海命名的全浙書法大展是浙江省最高規格的綜合性書法展覽,它以名人效應為動力,以大師楷模為目標,已成為推動浙江書法發展的活力載體和品牌展覽,也成為浙江書協發現人才、培養人才、推出精品的有效途徑。本次評審共收到參展作品2753件,經過評選決出「沙孟海獎」1名和金獎5名、銀獎10名、銅獎20名。
回望歷史,清正古雅、文脈相承的浙江大地,是書法藝術紮根的肥沃土壤。藝術精神薪火相傳,老中青三代書家在全國頻頻獲獎,浙江書壇已成為中國當代書法發展的風向標之一。環顧當下,紹興書法群、溫州書法群、嘉興書法群、舟山書法群等全省各地書法群體崛起,書法人口不斷壯大,已然成為全國書壇的一道亮色。
在浙江書法界流傳著這樣一句話:「浙江書法躋身全國前列,要獲得『沙孟海獎』很難,這是一場『王中王爭霸賽』。」全浙書法大展舉辦了九屆,而溫州有3人獲得5次「沙孟海獎」。在陳忠康獲得第二、第三屆,黃壽耀獲得第四屆,邱朝劍獲得第八屆、第九屆「沙孟海獎」之後,溫州書法無疑再次站在了聚光燈下,備受矚目。
「這不僅僅是個人現象,更是一種社會和文化現象。」展廳裡,省書協主席鮑賢倫指著琳琅滿目的行草隸篆說,縱觀本屆獲獎和入展作品,都因參悟王羲之的精神實質而自成一家——妙在爛熟,妙在疏曠,妙在狂逸。他們的成功在於不機械模仿,不生硬照搬,力求創新,能變善變,自得其妙,從而筆力全新。
此次,溫州青年書法家邱朝劍憑藉飄逸多姿的行草作品《趙孟頫題跋數則》再次摘取「沙孟海獎」。厚積薄發,長年累月的苦學磨鍊讓邱朝劍在書法界嶄露頭角。今年3月,他憑藉行草作品《古人書論》榮獲第七屆浙江省中青年書法篆刻展「陸維釗獎」。從一個書法愛好者成長為一代青年書法家,邱朝劍追夢書法的腳步仍在繼續。他感言,學習書法是一個辯證發展的過程,在廣大與精微、高明與中庸之間取得協調統一,應是今後習書過程中應慎思、明辨、篤行的方向。
浙江書法界的「溫州現象」得益於眾人拾柴火焰高。2013年溫州市書協接受林劍丹先生捐贈20萬元,專門設立獎學金,獎勵考取各大藝術院校書法專業的溫州學子。此外,溫州新生代書家「走出去」追求專業深造,積極攻讀碩博士學位,湧現了陳忠康、潘一見、周延、王客、戴家妙、林峰等書法博士以及40餘位書法碩士,還有70餘位學子就學或進修於美術院校書法專業。這個書法「碩博群體」為溫州佔據全國書法人才高地奠定了重要基礎。
雨過琴聲潤,風來翰墨香。浙江是書法強省,如今已形成了一支老、中、青書法家隊伍,目前擁有省書協會員3869人,中國書協會員1038人。僅在2011年全國第十屆書法篆刻作品展中,浙江就有142人次入展,11人次獲獎,取得了獲獎數全國第一的優異成績。在2013年的各類全國性大展中,浙江有824人次入展、73人次獲獎,也是全國第一;在2015年的全國第十一屆書法篆刻作品展中,浙江入展比例獲全國第二。近5年中,浙江在全國性大展、學術研討會上,有1792人次入展入選、153人次獲獎,繼續位居全國前列。
書法,傳承的是氣度,綻放的是精髓。在老一輩書家的帶領下,「重學養、重品格、重基礎、重個性」已成為代代相傳的精神核心。一股清新開放的學術之風與兼容並蓄的風度,鐫刻在無數前行在翰墨路上的書者心中,令浙江書壇群星燦爛,光豔奪目。
(責編:王婕、翁迪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