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優質好物,低至一元」「一起買,更省錢」……「五五購物節」期間,社交拼購似乎漸成一種新時尚——許多人發現,不時有好友發出邀請購物連結,微信群裡也不斷出現各種價格誘人的拼購信息。
最近,騰訊推出「小鵝拼拼」小程序,京東出了「京東極速版」,拼多多的社交新產品「拼小圈」也頗受歡迎。電商為什麼這麼熱衷於「拼」?
騰訊「小鵝拼拼」低調上線
這幾天,90後市民文燕屢屢收到微信好友發來的拼購頁面,邀請她一起購物。其中,有39.9元的潮流哈倫褲、329元的多功能頸椎按摩器、還有13.9元6桶的酸辣粉,價格都很便宜。她很樂意點下「立即拼單」,一方面是被「低價潮品」所吸引,一方面也是出於好友情面,分享一份購物樂趣。
仔細一看轉發連結,是騰訊新上線的微信小程序「小鵝拼拼」。新產品「低調上線」不到一個月,沒有APP、沒有網站,僅推出微信小程序和微信公眾號,其購物模式屬於拼購電商平臺。
「小鵝拼拼」官方信息表示,這款產品依託於騰訊社交生態圈的多樣化場景和龐大用戶團體,打通各個圈層消費者、多樣化購物場景的帶貨內容社區。
記者看到,「小鵝拼拼」的設計很簡約,功能模塊上只有首頁和個人中心兩部分。首頁頭部是商品推薦位,推薦時下的熱門商品。和淘寶店不同的是,每個商品展示條中,最上方是買家寫下的購物體驗文字,再配上一組圖,下方顯示商品價格和拼購數目。產品形態吸取了種草社區「小紅書」和社交電商平臺「拼多多」兩個平臺的優點。
點開一款「小型豆漿破壁機」的購買頁面,上面有彈幕形式的購買記錄,比如「遛彎達人35分鐘前購買了此商品」。用戶可以選擇「參與拼單」加入別人的購買行為,也可以主動「發起拼單」,邀請自己的朋友一起購買。不過,平臺目前不支持商品搜索以及商品分類檢索,只能「看到什麼買什麼」。
平臺招商經理表示,產品一上線,就有上千家企業希望入駐,重點合作的產品有,小家電、美妝產品、知名服飾和紙尿褲等等。和其他電商平臺的遊戲規則類似,商家入駐「小鵝拼拼」也要支付保證金。比如,各類旗艦店、專賣店、專營店保證金為5000元,發布特定商品還需要交一筆「特殊店鋪保證金」。二手數碼、居家日用、大家電等商家入駐,要支付5萬元;寵物用品、鮮花速遞等需要1萬元。月銷售額如果大於等於50萬元,還需要再交1萬元保證金。
社交拼購主打「關係鏈」
「五五購物節」期間,社交拼購又熱火起來,用戶都能感受到個中價值和樂趣。
80後市民周先生是「小鵝拼拼」新用戶,用了兩次就迷上了。他告訴記者,自己發現一款價廉物美的男裝,在昔日大學寢室室友群裡發起拼購,3名室友立即跟著他「參與拼單」,這讓他很有成就感;而拼多多新功能「拼小圈」的用戶娟子則覺得,可以在平臺上看到親戚朋友的拼單記錄和商品評價,看到身邊人買了些啥,也能增進互相了解、平添幾分生活樂趣。
儘管「小鵝拼拼」低調上線,但業界已經嗅出了騰訊要打入電商圈的氣息。一名深耕電商界5年的網際網路人士表示,如今社交電商競爭激烈、獲客成本頗高,但對於手握海量微信用戶的騰訊來說,很可能並不滿足於通過投資京東和拼多多的方式「曲線救國」,更是要親自「下場」介入這一領域。
這條賽道上,各家都有不同生態。為「小鵝拼拼」所借鑑的「拼多多+小紅書」模式,正是兩種主流模式。
在拼多多的發展過程中,用戶「關係鏈」至關重要。尤其是其近來推出的新功能,無不與「社交」相關——「拼小圈」向通訊錄好友發送「好友申請」,申請通過後,好友間可以相互看到購買的商品和商品評價,為用戶購買決策做參考;「快團團」是一個微信小程序,通過團購工具協助商家收集同一個社區的居民之間共同的物資需求,完成在線下單;而「拼內購」則是品牌好貨內購小程序工具,為品牌員工親友提供補貼價商品,可以直接下單送貨到家。
小紅書的「社區+電商」運營模式,更是以「分享」為核心——用UGC(用戶原創內容)吸引用戶,積累數據後做電商平臺,然後再吸引用戶進行互動,產生更強粘性,以此擴大銷售量。一款上海自主運動的創始人王佳音表示,一開始,他們會寄送產品給小紅書博主和網紅做體驗,體驗者會主動在平臺上發布試穿報告、測評和穿搭建議,讓網友「種草」。品牌積累口碑的同時,通過用戶反饋進行反向定製,從而改進產品質量。品牌據此在小紅書開線上商店,產品銷量增長得很快。
要解決低價商品市場「痛點」
不難發現,社交電商紛紛走上「低價」路線,以「高性價比」吸引客戶。正如資深網民、80後市民楚先生所說:「電商平臺太多了,消費者選擇也很多,相比之下,獨一無二的商品卻很少,同樣的品類中,價格優勢變得很重要。」
還有一類適合低價策略的「新電商」,正在漸漸贏得自己的群體,那就是抖音、快手這類視頻平臺。
「低價產品,很適合一邊看視頻一邊買。」抖音帶貨網紅黛西分析,抖音這樣的內容平臺,能很好地刺激「無明確購物目標」用戶的購買慾望。這是因為,短視頻帶貨的底層邏輯是——高價低頻的消費品,人們往往直接去相應電商網站購買,但低價高頻的消費品,往往在非購物場景下就能觸發購買決策,比如一邊看視頻、一邊看博主筆記,一邊完成購買。
然而,對於一個強社交屬性的電商平臺來說,走低價路線卻是「有危險」的。電商界人士認為,一些做下沉市場、以低價吸引用戶的平臺,往往不夠注重用戶體驗。這種缺失,在社交平臺上會更快地被詬病、被傳播,從而影響平臺口碑。
那麼,如何才能做到「低價」與「口碑」兼顧?京東的做法或許值得借鑑。京東越來越注重「社交」與「低價」,於今年4月下旬上線了「京東極速版」App,走簡約、低價路線;在此之前的去年9月,京東拼購改名「京喜」,入駐微信一級入口,以加碼社交電商的方式在下沉市場中擴張。兩者路線並不一樣,卻延續了京東主平臺注重品質和售後的特色,同時還利用京東的物流優勢保證運速,解決了「便宜東西送貨總是慢」的市場痛點。
而為了打破「便宜沒好貨」的通常認識,拼多多也正推出「產地直供模式」。平臺在「五五購物節」期間推出的「出海優品雲購申城」專區,幫助上千家上海本土品牌「出口轉內銷」。比如,上海防酸牙膏售價6.76元,已經拼購上萬件;五月花品牌的各種保溫瓶、熱水壺等日用品,不僅價格便宜,還留存著一份老上海的回憶。
看來,熱鬧的社區拼購,必須解決種種市場痛點,才能走向成熟持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