眾所周知,越王勾踐是春秋五霸之一,著名的歷史典故「臥薪嘗膽」就是出自於他。《荀子·王霸》中這樣評價他:「故齊桓、晉文、楚莊、 吳闔閭、越勾踐,是皆僻陋之國也,威動天下,強殆中國,無它故焉,略信也——是所謂信立而霸也。」
1965年冬天,越王勾踐劍出土於湖北省荊州市望山楚墓群。就像神話傳說一樣,這柄寶劍默默地埋藏於地下上千年,在暗不見天日的地方度過了無數歲月,而它一現身便讓眾人為之驚豔。越王勾踐劍與曾侯乙編鐘並列為湖北省博物館的鎮館之寶。有許多人認為,越王勾踐劍其實就是傳說中的十大名劍之一——純鈞劍。
▲越王勾踐劍
劍,號稱百兵之君,不管是作為武器還是禮器,都在中國歷史上承擔著十分重要的角色。古代君主對神兵利器以及頂尖劍客的迷戀,便如同現代人對追星的痴狂。兩漢時期的一首《無題》詩就曾經這樣寫道:「吳王好劍客,百姓多瘡瘢。」
傳說中的十大名劍更是無比珍貴,其中的「純鈞」一向被人稱之為「尊貴無雙之劍」。它的創造者是鑄劍的奠基人大師歐冶子。根據《越絕書》中記載,當時的天下第一相劍大師的薛燭對純鈞劍無比讚嘆,有人表示可以千匹駿馬、三處富裕的鄉村,以及兩座碩大的城池來交換這把寶劍,但是越王卻不肯交換。
▲越王勾踐劇照
越王勾踐劍是否真的是純鈞劍已經無法考證,但是這把劍的珍貴之處卻顯而易見,在這柄寶劍剛剛出土的時候,基本沒有任何鏽跡,據說當時有一位魯莽的工作者伸手去抓,但是手指瞬間就被劍刃劃破,可說是血濺當場,後來大家調侃說,這是被埋藏了千年的寶劍,在出土時要「滴血認親」。
這把寶劍在剛剛出土的時候,並沒有確認是屬於勾踐的,那時候大家將它稱作越王劍。這把劍高55.7釐米,寬4.6釐米,從剛剛出土時就能劃破人的手指,便可看出其鋒銳的程度。在這把劍的劍身上有「鉞王鳩淺,自乍用鐱」八個字的銘文,並且是由鳥叢書刻就的。所謂鳥叢書其實是一種篆書的變體,能夠辨認這種字的人極其稀少。但是這種書寫文字也並非沒有出現過,所以史學家和考古工作者們將之翻譯過來,這句銘文的意思就是「某某越王的自作用劍」。
▲越王勾踐劍銘文
方壯猷先生認為這一個越王很可能是越王無疆的兒子越王玉,但是後來金文研究專家唐蘭發表了不同看法,他認為這把劍的主人很有可能是越王勾踐。而郭沫若也認同了這種說法,隨後各個專家學者在仔細研究後最終將這把劍確定為越王勾踐劍。
在1977年的時候,我國拍攝了一部科教紀錄片,名為《古劍》。這是第一次嘗試用越王勾踐劍來劃破紙張,這次實驗的結果讓人大為驚嘆,這把劍一次就劃破了18層紙。
▲越王勾踐劍
經歷千年時光依舊如此鋒利的古劍,確實可以稱得上一句「神兵」了。那為什麼在2000多年前就有如此先進的鑄劍工藝呢?我國關於鑄劍的工藝曾經有兩個巔峰時期,一個就正好是春秋戰國時期,另外一個則是在漢代。我國早在4000多年前就已經進入青銅時代,在商周時期青銅工藝就已達到巔峰。此後青銅劍的鑄造工藝在春秋戰國時期發展得更為完善,一直到戰國後期鐵器逐漸取代了青銅器。當然青銅劍也逐漸被鐵劍所取代,到了漢代,鐵劍的鑄造工藝已經十分精良,在我國冷兵器中一直有著「漢劍唐刀」的說法。
從現在的出土文物中來看,有不少青銅劍流傳至今,其中大多數都是春秋戰國時期所鑄造。從當時的諸侯墓中也出土了這些王侯的佩劍,但在所有被發現的青銅劍中,最珍貴的還是這一把越王勾踐劍。
▲青銅劍出土照片
可能有人會覺得奇怪,為什麼越王劍會出土於楚墓,據考古學家分析,這很有可能是在楚國軍隊剿滅越國後所獲得的戰利品,因為它非常珍貴,所以便陪葬在一位楚國將軍墓中。而還有一種可能性則是越王勾踐在將自己的女兒嫁到楚國時,將之作為陪嫁品。
這柄越王勾踐劍身上有著無數的謎題,僅僅是合成這把劍的金屬就值得人們研究許久,而專家也表示此劍裡面的古代制劍技術已經失傳,即使是現代科技也難以破解,此劍也不能以古法複製。在越王勾踐劍出土之後,收到了許多國家展覽館的邀請,想要將此劍借出展覽。但是在上世紀九十年代,此劍展出於新加坡時發生了一次損傷事件,後來我國便禁止這把越王勾踐劍出境展覽。
參考資料:
《荀子·王霸》
《越絕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