茅以升貪圖美色、背叛賢內助原配,去世時6子女無一人送終!

2020-12-08 長葶古巷

每個人的一生都是希望自己有一個好的前程和幸福美滿的婚姻,可謂就是愛情事業雙豐收。有一個優秀的妻子是很多男人都渴望的。一個賢內助不僅可以在生活方面治理的井井有條,而且在丈夫的事業上也會有很大的幫助。但是一個人總會有老的那一天,曾經漂亮大方的妻子也終究會慢慢隨著時光的流逝從而不再像以前一樣年輕漂亮。因此很多男人就會有了「婚外情」。

我國著名的橋梁大師也被人們尊稱為「中國橋梁之父」的茅以升,曾經在婚姻上就背叛了自己的妻子。娶了一個比他小二十多歲的女人。因此在他快要去世的時候,他的六個子女沒有一個人願意在他的膝下給他養老送終。這也成為了茅以升老先生一生的遺憾。

茅以升幸福美滿的婚姻

茅以升於1896年1月出生在江蘇鎮江。是我國著名的土木工程學家、橋梁專家、工程教育家。尤其是在我國的橋梁建設上做出過突出的貢獻。

茅以升出生在一個書香門第,他的祖父曾經在清朝時期擔任過重要的職位,而他的父親也曾是光緒年間的秀才。因此茅以升從小就接受到良好的家庭氛圍,父親的一言一行更是讓他耳濡目染。6歲的時候就開始上起了私塾,7歲就進入到中國第一所新型小學思益學堂讀書。他對橋梁建築的愛好其實是在他小的時候從一次塌陷事故中得到的感觸。

那年茅以升10歲,過端午節的時候家鄉舉辦「賽龍舟」比賽。當時很多人都站在橋上看熱鬧的比賽,但是就在這時候危險發生了。

那座橋由於設計的不是很合理,承受不了眾多人都站在橋上。最終發生了坍塌,橋上的很多人有的被砸死,有的掉進水裡面淹死。正好當時的茅以升由於獨自痛的原因去了廁所,所有才僥倖逃過一劫。這件事在茅以升的心裡從此留下了很深的陰影。他立誓自己以後一定好建造出最結實的大橋。1916年茅以升從唐山工業專門學校畢業(也就是現在西安交通大學),之後又去清華大學學習。

在茅以升17歲的時候就娶了自己的妻子戴傳蕙。戴傳蕙的家庭也是非常優異的,她的父親在當時是一名很有威望的教師,而且在書法,文學上都是非常令人尊敬的。

戴傳蕙從小就是一名大家閨秀,知書達理。茅以升和戴傳蕙也足以算的上是門當戶對,二人在父母的安排下結為了夫妻。在外人看來他們兩是天造地設的一對,也是非常看好他們。

茅以升雖然也已經有了自己的家庭,但是他在學術方面還是非常痴迷。為了更好更系統的學習橋梁知識,他決定要去美國留學。此時的戴傳蕙已經生下了他們的第一個孩子茅于越,但是對茅以升的想法還是非常贊同和支持的。

丈夫走後,戴傳蕙就與茅以升的父母住在一塊,在生活上對兩位長輩也是照顧有加,而且公婆對自己的兒媳婦也是非常滿意。一家人過的也算是很和睦。直到茅以升學成歸來一家人才得以團聚。

茅以升回國後也找到了一份工作,而戴傳蕙依舊是自己的賢內助。無論是日常生活還是茅以升工作上都是有很大幫助的。就這樣一年一年的過去了。夫妻二人也有了自己的第六個孩子。在1943年茅以升擔任水利局局長,更是全身心的投入到事業當中。

一家人所有的事都是戴傳蕙在操勞,雖然很辛苦但是她從來都不和茅以升抱怨。茅以升在任職期間,他所管轄的區域發生了坍塌事故。這讓戴傳蕙很是害怕。雖然和茅以升沒有直接的關係,但是戴傳蕙依舊過於操勞得了輕度抑鬱症

後來茅以升多次在是事業上出現問題,戴傳蕙擔心的更厲害。病情進一步加重。再後來茅以升直接辭職,選擇到天津當老師這才讓戴傳蕙這顆懸著的心放了下來。病情也開始慢慢有了好轉。

在後來的幾年裡,一家人也是其樂融融。茅以升專心在學校教書,而戴傳蕙在家照顧孩子。但是由於茅以升的問題再一次改變了這個和睦的家庭。

茅以升與權桂雲相戀

1946年由於工作的原因,茅以升在一個遠離家人。奔赴到上海任職。當時由於家裡面孩子比較多,所以戴傳蕙還是選擇留在家裡。茅以升在工作期間結識了權桂雲。當時的權桂雲比茅以升足足小了將近30歲

茅以升第一眼看見權桂雲就被她身上那種氣質所吸引。而且權桂雲對茅以升也很有好感。就這樣一來二去兩個人就熟悉了,經常在一塊談心。後來發展成了戀人,甚至都結了婚還生了一個女兒。

但是這件事茅以升都沒有對任何人說過。他將權桂雲安頓在了上海。自己則是兩頭來回跑。在他回到家以後依舊對自己妻子還是那麼溫柔體貼,絲毫看不出來他已經在外面有了另一個家裡。

就這樣持續了四年,但是紙終究是包不住火,還是被人們知道了。在1950年全國掀起「忠誠老實運動」,組織讓所有人都說出自己心裡的秘密。茅以升也被迫向單位坦白了,這件事很快就傳到了自己的妻子戴傳蕙的耳朵裡。她難以相信一直忠厚老實的丈夫怎麼可能做出這樣的事情。

戴傳蕙在這件事上受到的打擊很大,整天都是鬱鬱寡歡,說話也非常少了。這再一次引發了身上的疾病,儘管自己的六個孩子照顧的很體貼,但是最終還是去世了,直到臨死的時候她也不明白丈夫為什麼這樣做。

最終的結果

戴傳蕙的去世對孩子們的打擊也非常大,他們始終都不肯原諒父親。認為是茅以升害死了自己的母親。茅以升也和權桂雲生活在了一塊。直到他病危的時候,他的六個子女也都沒來看他一眼。他最小的女兒為了滿足父親臨死前的心願,自己假裝是茅于越給父親寫了一封信,這才讓茅以升安然離世。

茅以升一生對橋梁建設的貢獻是毋庸置疑的,他是我們敬重的前輩也是我們學習的榜樣。但是他在婚姻面前卻給世人們留下了話柄。茅老先生已經去世多年,我們也不再必在糾結他的問題。我們最應該學習他那種對知識的憧憬精神,希望我們在日後的生活中也可以多為社會做貢獻,多做一些對國家有益的事。

免責聲明:文章內容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和其它問題,請在30日內與本號聯繫,我們將在第一時間刪除內容。文章只提供參考並不構成任何投資及應用建議。

相關焦點

  • 茅以升貪戀美色、背叛正妻,雖膝下6個子女,死時卻無一人送終
    有的人貪圖美色,總是留戀在花叢之中,而今天要來講述的就是這樣一位貪圖美色的人,他叫茅以升,茅以升貪圖美色,背叛自己的妻子,雖然說膝下有6個兒女,但是離世的時候卻沒有一個人為他送終。而這個時候在長子誕生之後,茅以升就決定踏上求學之路,在留學的期間,戴傳蕙則是在家專心的照看孩子。直到茅以升回國工作之後,兩個人慢慢的也有了自己的6個子女,但是這樣幸福的日子總是不長遠的。在上世紀40年代也就是戴傳蕙是中年時期的時候,她的心態發生了巨大的變化,由於長期的在家裡帶孩子,得上了輕度抑鬱。
  • 茅以升貪圖美色、背叛原配,雖膝下有6個兒女,死時卻無一人送終
    世上痴情人不少,負情人卻也很多,著名的橋梁專家茅以升貪圖美色,因為沒有忠於婚姻背叛了原配妻子,與原配有6個兒女,但直至去世也未曾獲得兒女的原諒,六個子女無人來送終。愛情是美好的,但愛情的結果卻並不都是圓滿的,它能帶給人甜蜜,卻也可以使人苦澀異常。
  • 茅以升貪圖美色、背叛正妻,雖膝下有6個兒女,死時卻無一人送終
    妻子的無私奉獻得以讓茅以升無後顧之憂,專心工作,一心撲在中國的橋梁事業上,如果生活軌跡沿著這個方向繼續向前,則兩人的婚姻肯定是一段佳話,為後人嚮往讚揚。然而,生活總免不了節外生枝,半路出現岔路,從此再也無法延續之前的方向。
  • 橋梁專家茅以升:原配和外室都抑鬱而終,死時六個子女無一人送終
    茅以升的原配夫人戴傳蕙,生於江蘇揚州一個詩書之家,有嫻雅的性格和貌美的長相,雖然與茅以升的結合是一場包辦婚姻,但婚後二人卻也恩愛至深,育有兩男四女。戴傳蕙盡心盡力地擔任著賢內助的職位,讓茅以升無後顧之憂投身橋梁事業,在六個子女的記憶裡,父親總是很忙,沒有太多時間陪伴他們。
  • 橋梁專家茅以升因背叛相濡以沫的髮妻,臨終前六個子女無一人送終
    茅以升與上述兩位相比,算是幸運的,雖然他們都是包辦婚姻,但他的原配夫人卻是才貌俱佳。原配戴傳蕙,生於書香門第,比茅以升大一歲,祖父戴祝堯的文學、書法名垂青史,受家學影響,戴傳蕙亦知書達禮,算得上是個才女,而她又十分英俊,讓茅以升初見之時頗有傾心。
  • 茅以升家喻戶曉,納外室讓原配抑鬱而終,死後子女們都未曾原諒他
    茅以升一生有7個子女,但去世後,只有小兒子毛玉麟為他清醒。這是為什麼?茅以升去世時,手裡緊緊攥著一封信,是長子茅于軾「寫給他的」。很長一段時間,很多人都認為,正是這封信讓茅以升安全離開。遺憾的是,這封信不是茅于軾寫的,而是小女兒為了讓父親安息而偽造的。事實上,茅以升去世時,毛俞越等子女並沒有原諒父親。父親快死了。
  • 茅以升有6個兒女,臨終時5個子女都沒到場,只有女兒茅玉麟守著他
    著名大師茅以升,雖然有七個子女,無數孫輩,晚年卻只有一個女兒為他送終,他最疼愛的兒子甚至與他斷絕了關係。可以說,茅以升先生對中國的橋梁建設發展貢獻不可小覷,從曾經的技術落後,到現在我國的架橋技術享譽全世界,這其中的路程是需要許多科學家夜以繼日,路藍縷的努力才得以完成的,其中就有茅以升的付出。
  • 中國橋梁之父,因「外室」髮妻鬱鬱而終,死時六個子女無一人送終
    但所謂英雄難過美人關,茅以升也沒能逃脫這種既定模式。7歲時曾就讀於思益學堂,是當時國內第一所新模式學校。在茅以升十歲的時候親眼目睹文德橋坍塌,當時正值端午,大家都站在橋上觀看龍舟比賽,大橋坍塌造成很多人員傷亡,目睹這一幕的茅以升從小就立志要造出最結實的大橋,這顆造橋的種子,就這樣埋在了茅以升的心裡。
  • 橋梁專家,「錢塘江大橋」設計建造者-茅以升,夫人和子女
    茅以升一家合影·戴傳蕙茅以升的妻子名字叫戴傳蕙,兩個人結婚後生活非常美滿,戴傳蕙為茅以升生育了6個孩子。新中國成立後,茅以升來到了上海工作,而妻子和子女們則是居住在南京。左·權桂雲茅以升在工作閒暇時刻,經人介紹,認識了另一位女子,時21歲的權桂雲,當時權桂雲比茅以升小了有30歲,但是年齡上的巨大差距,不能阻止兩個人的相戀。
  • 安置外室多年,茅以升親手摧毀完整的家:臨終前6個子女一起遠離
    更加讓人唏噓的是,他一生有7位子女,在他晚年以至死時,六個兒女皆是遠離,而究根結底,正是他多年安置外室帶來的下場,這其中又有著怎樣的一番故事呢? 一、意氣風發,功成名就 茅以升在學業和事業上可謂是一位天之驕子,是我國著名的土木工程學家、橋梁專家。
  • 中科院院士茅以升:背叛妻子致其抑鬱離世,臨終卻收到「原諒信」
    眾所周知,茅以升主持修建的錢塘江大橋是大功一件。與之相比,曾經那個紕漏也顯得不那麼突出了。戴傳蕙因為丈夫擔憂焦慮,也為丈夫而開懷,喜怒全繫於他一人。她以夫為天,對茅以升有著極大的信任,曾說過,永遠不擔心他沾花惹草。但茅以升辜負了她的信任,不僅外遇,還有了私生女。他從未想過與戴傳蕙離婚放她自由,只想著能多瞞一會兒是一會兒。
  • 戴傳蕙茅以升,53年業就家成,何幸相依過半生,驀然霹靂盡灰塵
    3歲隨母親識字,6歲讀私塾,7歲時父親就任《中外日報》南京通信記者,隨全家遷居南京。似乎每年都在搬家,內橋牙巷,中正街,八條巷。本來篤定考清華的,卻因志願填錯,1911年以第一名成績,考入唐山路礦學堂。受孫中山實業救國演講的影響,奠定了「科學救國」、「工程建國」的理想。
  • 民國專家茅以升,修建了我國第一座現代化大橋,晚年的結局如何?
    不過,茅以升雖然是著名的橋梁專家,徵服了錢塘江,但是他本人的婚姻卻亮過紅燈,他也把自己的婚姻過成了「一地雞毛」,今天我們就來說說民國專家茅以升的晚年結局。茅以升出生於1896年,他是江蘇鎮江人,他在歷史上最主要的貢獻就是主持修建了中國第一座現代化大橋錢塘江大橋。
  • 茅以升6個子女,5個孩子都與其形同陌路,臨終時僅一女守在身邊
    知名橋梁專家茅以升也未能逃脫這種命運,因為受到誘惑而誤入歧路,直至死亡也未得到子女的寬恕。茅以升先生出生於江蘇鎮江,江南水鄉,小橋流水,幼時因見橋塌人死,便立志要建造最堅固的大橋,成年後不負宏志,曾主持修建我國第一座現代橋梁——錢塘江大橋,其後更參與多項橋梁工程的設計,終成為一名橋梁專家。
  • 8個子女全部留給原配,帶著自己女兒的朋友遠走高飛,晚年後悔
    比如說我們今天的主人公張大千,張大千在藝術上的造詣那是毋庸置疑的,是近代以來最富有名望的國畫大師,可跟齊白石等人齊名,他的《桃源圖》在還沒有完成的情況下就拍出了2.25億的天價,可見其在藝術領域的成就還是很高的,稱得起一句「空前絕後」,在他去世之後因為他的畫作太珍貴了,已經被限制出境了。他的藝術得到了世界的認可,但是他的私生活卻讓人難以啟齒。
  • 「大鬧」梅豔芳葬禮,卻成張學友一生摯愛,貪圖美色的背後暗藏秘密
    「大鬧」梅豔芳葬禮,卻成張學友一生摯愛,貪圖美色的背後暗藏秘密在上世紀末,隨著香港影視圈的發展,在香港掀起了一股熱潮,更是因此出現了不少知名藝人,一晃上世紀,香港諸多女明星現在也都見過半百了, 但她們的事業和生活差異很大,有的仍舊活躍在娛樂圈,而有的女星早已淡出,甚至也有人已經去世了。
  • 橋梁專家茅以升,50歲的他與20歲的外室生子,致使髮妻抑鬱而亡!
    可就是這樣一位功勳卓越的人物,在愛情和婚姻裡卻是個完全的失敗者和背叛者,以至於在最後彌留之際都未能獲得子女的理解。一、包辦婚姻茅以升的原配妻子名為戴傳蕙,兩人是在茅以升姨媽的撮合下認識的。1967年,戴傳蕙在身心疾病的折磨中搶救無效去世,這年她剛滿七十歲。沒過多久,茅以升就把權桂雲和小女兒接到了家裡,這種做法遭到了家中子女的強烈反對,尤其是長子茅于越。自從知道父親背叛了母親之後,看著母親再無笑容的臉和漸漸消瘦垮掉的身體,他心如刀絞。
  • 茅以升有2個兒子,臨終時兒子都沒到場,只有女兒茅玉麟守著他
    ——《孔子家語·卷二,致思第八》 當父母逐漸步入暮年的時候,子女總想著對父母好一些,讓他們在生命最後的時光裡,感受到人世間的快樂,和子女對他們的愛意,但是很多子女直到父母去世後,才能夠明白「子欲養而親不待」的痛苦,但著名的土木工程學家茅以升有2個兒子,臨終時兒子都沒到場,只有女兒毛玉麟守著他,茅以升的兩個兒子卻沒有不盡孝的愧疚心。
  • 一開始就錯誤的婚姻,一生獨守空閨無子女,死後還由情敵兒子來送終
    一開始就錯誤的婚姻,一生獨守空閨無子女,死後由情敵兒子來送終 愛情,一個令人充滿憧憬與畏懼的存在,很多人或許在年輕的時候是特別嚮往愛情的,真正進入到了一日三餐的生活當中的時候,或許生活的壓力給他們帶來的苦楚就越發壯大,愛人之間終究也敵不過時間的消逝;反之還有些人總是想著能夠在生命當中尋找到一生的摯愛
  • 林徽因死時竟無一人送終,真相與這兩個原因有關
    然而,與林徽因的在四月天裡離去極不相稱的是:她死時,竟在孤獨中離開,無一人送終。也正因此,一代詩人、建築大師竟未及給後世留下一句遺言。中國有句古話,大意是---人生最大的圓滿在於:出生時,你在哭,所有人在對你笑;離去時,所有人在對你哭,你在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