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篇文章的開始
要從如何選擇一隻翡翠手鐲開始說起

一、類型在選購手鐲時,我們首先要看它的類型。手鐲既可分為圓條、扁條,又可分為圓形、貴妃形,還可以分為雕花、素麵等幾個類型。圓條、扁條是指手鐲橫截面的形狀,圓形、貴妃形是指手鐲正面的形狀,雕花、素麵是指手鐲表面的形狀。行家所說的條口粗細,是指手鐲壁的寬度。值得一提的是,多數我們遇到的雕花手鐲都有裂——表面有裂需要有雕工來修飾,像二龍戲珠的手鐲(一顆珠子旁邊兩條龍),看著很漂亮,但它的裂都是很嚴重的斷裂,因此不值得收藏。作為收藏級的手鐲,應該是形狀光素的。


二、顏色看完手鐲的類型後,我們要從以下幾方面來看它的顏色 首先,我們要先看它顏色的多少,這些對它的價格有著直接的影響——一點顏色和一大段顏色,價格要相差很多; 其次,我們要看顏色的濃淡,濃淡度不同的顏色,價格會相差很多;

三、底子
翡翠手鐲的類型和顏色,一般人在選購時都會注意到,但在看手鐲時最重要,也最容易看錯的還是看它的底子(底子就是綠色以外的部分)。一般情況下,翡翠綠色部分的種會很好,很透徹,但是非綠部分的種會特別幹,不透澈,這就是行家所說的「龍到之處有水」(把翡翠綠色的色帶比喻成一條龍,有綠的地方往往種水都會比較好)。綠色部分種份相同的兩隻手鐲,由於底子不同,在價格上可能會相差很多倍。另外,底子上有時會帶髒、顏色偏、帶藍花等,這些都會影響手鐲的價格。也就是說,在選購手鐲時要觀察其整體性,不能只注重綠色部分,這樣才不會對其做出失誤的評判。
四、綹裂翡翠手鐲的綹裂,在對光觀察時比較容易看到,但有時手鐲裡的石紋、色路也容易被看成綹裂,購買者需要在實踐中比較區分。表面看起來毫無瑕疵的,很可能是種不好,這時不容易看出翡翠內部的問題,在選購的時候也容易判斷錯誤。而種越好的翡翠,內部越清楚,綹裂等現象也越明顯。因此,手鐲的綹裂在選購時雖然需要重視,但不要過於強調。 斷綹是手鐲當中最忌諱的問題。斷綹問題嚴重的手鐲,敲擊的聲音也不清脆。而且在佩戴過程中,容易有斷掉的現象
紫羅蘭翡翠真假的常識與鑑別
紫羅蘭翡翠的顏色,可以是帶粉紅的紫色,人們稱其為粉紫;也可能是偏藍的紫色,人們稱其為藍紫。介於二者之間的紫色,再帶少許的紫色稱為茄紫,一隻藍紫色或粉紫色,種水稍好一點的手鐲,價值可達上萬元;而顏色鮮麗的藍紫、粉紫手鐲,若種水好(達到冰種),即使顏色不均勻,其價值也可達十多萬元。為了獲取高額利潤,有人不僅在翡翠的綠色上作假,在紫色的翡翠中,也有人工致色的情況。
在鑑別紫色翡翠色的真偽時,首先用放大檢查,即使用放大鏡或顯微鏡進行觀察,首先可仔細觀察紫色分布的特徵,顏色與翡翠結構(晶體、裂紋等)的關係,若為人工染色,則顏色沿玉紋微裂隙滲入,在結構疏鬆處有堆積現象,顏色的濃度,由表及裡或向裂隙兩側變淡;若為天然色,則顏色較均,有色根、裂隙及疏鬆處無堆積現象。此外,還可藉助紫外燈(紫外螢光燈)進行觀察,天然紫色翡翠在紫外燈光下一般無螢光反應;而染色的紫色翡翠在紫外燈光下,常有較明顯的螢光。
應該指出的是,識別真假紫色,以放大檢查為主,紫外螢光燈檢查只是一種輔助手段,由具有質檢師資格的人員或具合法資格的檢驗機構進行檢驗,就能把住真假質量關。
「戴玉會越來越透、越來越綠」的問題其實與翡翠的結構和成分有關。翡翠是由一些細小硬玉礦物顆粒共同組成的集合體,如果硬玉礦物顆粒粗的話,結構相對鬆散,翡翠就會顯得比較幹,不透明。
但是,翡翠製品經人們佩戴以後,人身體上的油脂、汗漬就會沿著翡翠的一些微細裂隙和孔隙向內滲透,使得翡翠的透明度增加,透明度的增加也會使得越來「封閉」在翡翠內部的綠色逐漸映出來,讓人們感覺綠色在逐漸長大、越來越多,這在一些中低檔翡翠中顯示的尤為明顯。這是一個物理現象,就像我們看一張白紙看去是不透明的,但是將白紙上滴一滴油,它就會變得透明了!
翡翠的佩戴,重要的是滿足人們精神上的追求,長時間的佩戴翡翠,使得翡翠透明度相對提高了,顏色也顯露出來了,人們在感官上也會感覺很好,精神情緒也就好了,心理的作用使得身體也就更好了!這就是「人養玉、玉養人」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