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創 網信江門 網信江門
編者按:為深入挖掘老物件背後蘊藏的華僑故事,進一步通過網際網路傳播、弘揚五邑華僑文化,在江門市委網信辦指導下,江門新聞網、江門市網絡文化協會精心挑選江門五邑聯合博物館代表性館藏物件,通過短視頻的傳播、表現方式,讓老物件「活起來」。
抗戰時期,
海外華僑共有近800萬人,
他們也為支援祖國抗戰
作出了重大貢獻。
在南洋,一位靠賣瓜子為生的
新會籍小商販鄭潮炯
為了給抗戰募捐,
做出一件令人震驚的義舉,
轟動了當時整個華僑界。
用實際行動詮釋了何謂
「有國才有家」!
本期,我們聯合
江門市博物館、江門職業技術學院
歷史重現
「五邑記憶」
《新會籍華僑鄭潮炯的愛國故事》
▼
這是一個祖籍新會的華僑的抗日故事:一個在社會底層謀生的賣瓜子小販,和妻子漂泊異國他鄉,他們卻做出令世人欽佩的義舉——義賣瓜子,勸人捐款抗日救亡,僅5年時間,他就籌得義款18萬多元!在吃一頓飯只要幾毛的年代,這無疑是一筆巨額資金,他卻毫不猶豫把錢捐給南洋華僑籌賑總會。
然而,他後來做的又一個義舉之事,更是轟動了整個華僑界,也激勵了無數人的抗日救國之心!
鄭潮炯,1904年出生於江門新會大澤蓮塘的一戶貧苦人家。17歲那年,他到香港謀生,後轉到馬來西亞的沙巴州,在一間木板廠門前擺賣食品,勉強維持生計。
1938年,鄭潮炯家鄉新會淪陷,日軍到處燒殺搶掠,鄭潮炯父親鄭鉅見日軍要放火燒自己的家,便奮不顧身去撲火,敵兵獸性大發,開槍把鄭鉅打死在小巷裡。
△日軍進入江門城區的照片(1939年),資料圖。
這個噩耗到了1940年才傳到了馬來西亞,當時鄭潮炯萬分悲傷。國恨家仇激發了鄭潮炯支持抗日救國的決心,他化悲憤為力量,以自己的全部力量支持抗戰救亡。
△江門市博物館展廳一角,重現鄭潮炯賣瓜子籌救國款的瞬間。
△義賣瓜子包裝紙上的宣言:請同胞買建國瓜子,得款系救濟祖國孤兒寡婦。同胞同胞莫忘國恥,予決定義賣到勝利為止。
義賣瓜子 籌款18萬元
一家人卻生活艱難
山打根是馬來西亞沙巴州的第二大城市,從1937年開始,鄭潮炯義賣瓜子的足跡遍及這裡的每個角落,戲院、茶樓、商場、街市、碼頭、車站……從1937年到1942年,鄭潮炯通過義賣瓜子,共籌集義款18萬元,並毫不猶豫的交到南洋華僑籌賑總會。
△江門職業技術學院學生飾演鄭潮炯義賣瓜子的場景。
鄭潮炯的妻子鍾彩合十分支持丈夫的義舉,她背著年幼的孩子,毫無怨言地賣水果養家。鄭潮炯二兒子鄭社心回憶,當時母親在板廠那裡賣麵包、賣黃梨,切黃梨切到她手都爛了,那時候生活的甜酸苦辣都體驗過。那時沒錢買東西,只能到菜場挑一些別人不要的菜,回家煮著吃。
鄭潮炯當時不到十歲的大女兒鄭月香也每天都和父親一起到處義賣瓜子。鄭月香現在還記得小時候她跟著父親在山打根賣瓜子時是怎麼吆喝的,「朋友啊,我做善事啊,救濟(中國)打日本啊,多少錢你放進去(箱子)。有錢給多一點,沒有錢給少一點。」
忍痛送走親身骨肉 只為救國
震驚華僑界
1940年,鄭潮炯的妻子鍾彩合懷上了第5個孩子,在此之前,他們已經有了3男1女4個孩子。在五子出生前,因為要奔波賣瓜子籌款,加上家裡能捐的錢都捐出去了,無力撫養,鄭潮炯懷著沉痛的心情決定把親兒轉送給別人。
那會鍾彩合併沒有當真,只當丈夫說笑。直到第五子生下3個月後,鄭潮炯當真拿出一紙送養契約,鍾彩合才明白過來,丈夫為了救國,真的連親生兒子都送給別人了!
△鄭潮炯送養兒子的合同,江門市博物館館藏。
當時的鐘彩合難以接受,但是鄭潮炯不斷對妻子說:「沒有國,哪有家?救國要緊呀!自己養孩子和別人養孩子都一樣,都是中國人!」
其夫人鍾彩合雖痛心,卻也深明大義,也就忍痛點頭答應。
△被送走的孩子鄭社義
就這樣,夫妻兩人強忍住悲痛,把起名鄭社義的這個孩子交給了趙家,剛滿三個月的小社義就被養父抱走了,後改名趙超餘。對方給的80元乳銀沒有經過鄭潮炯和鍾彩合的手,也直接捐給了籌賑會!
△捐款證明書,江門市博物館館藏。
隨後,鄭潮炯為救國骨肉分離的義舉很快轟動了整個南洋華僑界,各地華人媒體爭相報導。很多茶樓、商店、飯莊、藥店都來支持他的募捐活動,鄭潮炯從山打根出來後,到了西馬,他的影響越來越大,激勵了更多的華人華僑參與支援救國的行動。
△當時,當地媒體發布了很多關於鄭潮炯義舉的報導
29年後遲來的重逢
兒子:理解父親
1945年8月,鄭潮炯終於等來了日本侵略者投降的消息。此時,被送走的兒子鄭社義也已經差不多五歲了,他成了家人唯一的牽掛,他們從沒放棄過尋找自己的孩子。
1965年,在新中國僑務部門的幫助下,鄭潮炯終於在廣東肇慶有了鄭社義的消息,幾番書信往來之後,1969年,一場特殊的見面被安排在他們的新會老家。已改名為趙超餘的鄭社義對父母當初把自己送走的事一直耿耿於懷。
在了解真正原因後,鄭社義多年的心結才慢慢地解開,一家人的走動也多了起來。趙超餘(社義後來的名字)說:「沒有國,哪有家?隨著時間的推移,歲月的流逝,我早就諒解了父親的做法。」
△鄭潮炯妻子鍾彩合與兒子們的合影。後排左二為鄭社義。
1984年,鄭潮炯辭世,彌留之際仍不忘囑咐妻子多回國看看社義。而鍾彩合也不忘囑託,先後7次回國探望社義。1987年,鍾彩合80歲大壽的時候,鄭社義前往新加坡為母親祝壽時,拍下了這張難得的全家福。
△遲來的合影
後記
鄭潮炯老人對當年的壯舉一直感到驕傲和自豪,當他的兒女們詢問他為何賣掉幼子換錢援助祖國抗戰?
老人總是回答:日本仔打來了,你們的爺爺在新會老家給日本仔殺害了,中國很危險,有國才有家,國家如果都沒有了,我們只會成亡國奴!
鄭潮炯的妻子鍾彩合也總是不斷糾正眾人說法:「我們不是『賣子救國』,我們是送子救國。社義是送給別人,換回來80元。」
兩人的兒女說,老人心裡其實一直很悲痛,多年來無法釋懷。
2013年,鄭潮炯妻子鍾彩合生前接受採訪時說,「無所謂了,給別人也是中國人,哪家養大都是一樣,把兒子送回去,以後還可以打日本,有國才有家。」
△鄭社心向江門五邑華僑華人博物館捐贈先父鄭潮炯在抗日戰爭時期救國的文物及史料。(圖中老婦人為鄭潮炯妻子鍾彩合)
半個多世紀過去了,「送子救國」的年代已遠去,但「有國才有家」卻作為這個普通家庭的家訓,代代相傳。
△「有國才有家」是晚年杜義對那段痛苦經歷的理解
(滑動查看)
展覽活動預告
看完鄭潮炯的抗日故事,是否還覺得意猶未盡?10月27日開始至11月,江門市博物館將展出《江門五邑籍華僑華人愛國故事繪本專題展》,並於展覽期間推出一系列獨具時代氣息、形式豐富新穎的愛國主義主題系列社教活動,參與者更有機會得到精美的展覽文創,請各位收下這份誠意滿滿的邀請函吧!
活動一 10月27日
鄭潮炯主題社教活動之話劇欣賞《有國才有家》。
活動二 11月1日
馮如主題社教活動之飛機模型DIY製作體驗。
活動三 11月7日
陳宜禧主題社教活動之皮影戲製作。
活動四 11月15日
舉辦陳少白主題社教活動暨衍紙體驗製作活動
活動五 11月22日
司徒美堂主題社教活動之火漆印章製作。
活動六 11月28日
梁啓超主題社教活動之話劇欣賞《少年梁啓超》。
以上各項社教活動舉辦前,江門市博物館將另發活動報名帖,歡迎市民前往【江門市博物館】微信公眾號報名,我們在江門五邑華僑華人博物館等著你!
來源:江門日報 文/徐蓓蓓 視頻/徐蓓蓓 龔靜 演員/江門職業技術學院學生
原標題:《五邑記憶 | 這一個骨肉分離的故事,真的讓人刻骨銘心!》
閱讀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