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邑記憶 | 這一個骨肉分離的故事,真的讓人刻骨銘心!

2021-01-08 澎湃新聞

原創 網信江門 網信江門

編者按:為深入挖掘老物件背後蘊藏的華僑故事,進一步通過網際網路傳播、弘揚五邑華僑文化,在江門市委網信辦指導下,江門新聞網、江門市網絡文化協會精心挑選江門五邑聯合博物館代表性館藏物件,通過短視頻的傳播、表現方式,讓老物件「活起來」。

抗戰時期,

海外華僑共有近800萬人,

他們也為支援祖國抗戰

作出了重大貢獻。

在南洋,一位靠賣瓜子為生的

新會籍小商販鄭潮炯

為了給抗戰募捐,

做出一件令人震驚的義舉,

轟動了當時整個華僑界。

用實際行動詮釋了何謂

「有國才有家」!

本期,我們聯合

江門市博物館、江門職業技術學院

歷史重現

「五邑記憶」

《新會籍華僑鄭潮炯的愛國故事》

這是一個祖籍新會的華僑的抗日故事:一個在社會底層謀生的賣瓜子小販,和妻子漂泊異國他鄉,他們卻做出令世人欽佩的義舉——義賣瓜子,勸人捐款抗日救亡,僅5年時間,他就籌得義款18萬多元!在吃一頓飯只要幾毛的年代,這無疑是一筆巨額資金,他卻毫不猶豫把錢捐給南洋華僑籌賑總會。

然而,他後來做的又一個義舉之事,更是轟動了整個華僑界,也激勵了無數人的抗日救國之心!

鄭潮炯,1904年出生於江門新會大澤蓮塘的一戶貧苦人家。17歲那年,他到香港謀生,後轉到馬來西亞的沙巴州,在一間木板廠門前擺賣食品,勉強維持生計。

1938年,鄭潮炯家鄉新會淪陷,日軍到處燒殺搶掠,鄭潮炯父親鄭鉅見日軍要放火燒自己的家,便奮不顧身去撲火,敵兵獸性大發,開槍把鄭鉅打死在小巷裡。

△日軍進入江門城區的照片(1939年),資料圖。

這個噩耗到了1940年才傳到了馬來西亞,當時鄭潮炯萬分悲傷。國恨家仇激發了鄭潮炯支持抗日救國的決心,他化悲憤為力量,以自己的全部力量支持抗戰救亡。

△江門市博物館展廳一角,重現鄭潮炯賣瓜子籌救國款的瞬間。

△義賣瓜子包裝紙上的宣言:請同胞買建國瓜子,得款系救濟祖國孤兒寡婦。同胞同胞莫忘國恥,予決定義賣到勝利為止。

義賣瓜子 籌款18萬元

一家人卻生活艱難

山打根是馬來西亞沙巴州的第二大城市,從1937年開始,鄭潮炯義賣瓜子的足跡遍及這裡的每個角落,戲院、茶樓、商場、街市、碼頭、車站……從1937年到1942年,鄭潮炯通過義賣瓜子,共籌集義款18萬元,並毫不猶豫的交到南洋華僑籌賑總會。

△江門職業技術學院學生飾演鄭潮炯義賣瓜子的場景。

鄭潮炯的妻子鍾彩合十分支持丈夫的義舉,她背著年幼的孩子,毫無怨言地賣水果養家。鄭潮炯二兒子鄭社心回憶,當時母親在板廠那裡賣麵包、賣黃梨,切黃梨切到她手都爛了,那時候生活的甜酸苦辣都體驗過。那時沒錢買東西,只能到菜場挑一些別人不要的菜,回家煮著吃。

鄭潮炯當時不到十歲的大女兒鄭月香也每天都和父親一起到處義賣瓜子。鄭月香現在還記得小時候她跟著父親在山打根賣瓜子時是怎麼吆喝的,「朋友啊,我做善事啊,救濟(中國)打日本啊,多少錢你放進去(箱子)。有錢給多一點,沒有錢給少一點。」

忍痛送走親身骨肉 只為救國

震驚華僑界

1940年,鄭潮炯的妻子鍾彩合懷上了第5個孩子,在此之前,他們已經有了3男1女4個孩子。在五子出生前,因為要奔波賣瓜子籌款,加上家裡能捐的錢都捐出去了,無力撫養,鄭潮炯懷著沉痛的心情決定把親兒轉送給別人。

那會鍾彩合併沒有當真,只當丈夫說笑。直到第五子生下3個月後,鄭潮炯當真拿出一紙送養契約,鍾彩合才明白過來,丈夫為了救國,真的連親生兒子都送給別人了!

△鄭潮炯送養兒子的合同,江門市博物館館藏。

當時的鐘彩合難以接受,但是鄭潮炯不斷對妻子說:「沒有國,哪有家?救國要緊呀!自己養孩子和別人養孩子都一樣,都是中國人!」

其夫人鍾彩合雖痛心,卻也深明大義,也就忍痛點頭答應。

△被送走的孩子鄭社義

就這樣,夫妻兩人強忍住悲痛,把起名鄭社義的這個孩子交給了趙家,剛滿三個月的小社義就被養父抱走了,後改名趙超餘。對方給的80元乳銀沒有經過鄭潮炯和鍾彩合的手,也直接捐給了籌賑會!

△捐款證明書,江門市博物館館藏。

隨後,鄭潮炯為救國骨肉分離的義舉很快轟動了整個南洋華僑界,各地華人媒體爭相報導。很多茶樓、商店、飯莊、藥店都來支持他的募捐活動,鄭潮炯從山打根出來後,到了西馬,他的影響越來越大,激勵了更多的華人華僑參與支援救國的行動。

△當時,當地媒體發布了很多關於鄭潮炯義舉的報導

29年後遲來的重逢

兒子:理解父親

1945年8月,鄭潮炯終於等來了日本侵略者投降的消息。此時,被送走的兒子鄭社義也已經差不多五歲了,他成了家人唯一的牽掛,他們從沒放棄過尋找自己的孩子。

1965年,在新中國僑務部門的幫助下,鄭潮炯終於在廣東肇慶有了鄭社義的消息,幾番書信往來之後,1969年,一場特殊的見面被安排在他們的新會老家。已改名為趙超餘的鄭社義對父母當初把自己送走的事一直耿耿於懷。

在了解真正原因後,鄭社義多年的心結才慢慢地解開,一家人的走動也多了起來。趙超餘(社義後來的名字)說:「沒有國,哪有家?隨著時間的推移,歲月的流逝,我早就諒解了父親的做法。」

△鄭潮炯妻子鍾彩合與兒子們的合影。後排左二為鄭社義。

1984年,鄭潮炯辭世,彌留之際仍不忘囑咐妻子多回國看看社義。而鍾彩合也不忘囑託,先後7次回國探望社義。1987年,鍾彩合80歲大壽的時候,鄭社義前往新加坡為母親祝壽時,拍下了這張難得的全家福。

△遲來的合影

後記

鄭潮炯老人對當年的壯舉一直感到驕傲和自豪,當他的兒女們詢問他為何賣掉幼子換錢援助祖國抗戰?

老人總是回答:日本仔打來了,你們的爺爺在新會老家給日本仔殺害了,中國很危險,有國才有家,國家如果都沒有了,我們只會成亡國奴!

鄭潮炯的妻子鍾彩合也總是不斷糾正眾人說法:「我們不是『賣子救國』,我們是送子救國。社義是送給別人,換回來80元。」

兩人的兒女說,老人心裡其實一直很悲痛,多年來無法釋懷。

2013年,鄭潮炯妻子鍾彩合生前接受採訪時說,「無所謂了,給別人也是中國人,哪家養大都是一樣,把兒子送回去,以後還可以打日本,有國才有家。」

△鄭社心向江門五邑華僑華人博物館捐贈先父鄭潮炯在抗日戰爭時期救國的文物及史料。(圖中老婦人為鄭潮炯妻子鍾彩合)

半個多世紀過去了,「送子救國」的年代已遠去,但「有國才有家」卻作為這個普通家庭的家訓,代代相傳。

△「有國才有家」是晚年杜義對那段痛苦經歷的理解

(滑動查看)

展覽活動預告

看完鄭潮炯的抗日故事,是否還覺得意猶未盡?10月27日開始至11月,江門市博物館將展出《江門五邑籍華僑華人愛國故事繪本專題展》,並於展覽期間推出一系列獨具時代氣息、形式豐富新穎的愛國主義主題系列社教活動,參與者更有機會得到精美的展覽文創,請各位收下這份誠意滿滿的邀請函吧!

活動一 10月27日

鄭潮炯主題社教活動之話劇欣賞《有國才有家》。

活動二 11月1日

馮如主題社教活動之飛機模型DIY製作體驗。

活動三 11月7日

陳宜禧主題社教活動之皮影戲製作。

活動四 11月15日

舉辦陳少白主題社教活動暨衍紙體驗製作活動

活動五 11月22日

司徒美堂主題社教活動之火漆印章製作。

活動六 11月28日

梁啓超主題社教活動之話劇欣賞《少年梁啓超》。

以上各項社教活動舉辦前,江門市博物館將另發活動報名帖,歡迎市民前往【江門市博物館】微信公眾號報名,我們在江門五邑華僑華人博物館等著你!

來源:江門日報 文/徐蓓蓓 視頻/徐蓓蓓 龔靜 演員/江門職業技術學院學生

原標題:《五邑記憶 | 這一個骨肉分離的故事,真的讓人刻骨銘心!》

閱讀原文

相關焦點

  • 留住僑鄉記憶 華僑華人文化研究院在五邑大學揭幕
    延續城市文脈 留住僑鄉記憶 華僑華人文化研究院今日揭幕文、圖/廣州日報全媒體記者黃文生今天,華僑華人文化研究院將在五邑大學揭幕,僑批文化保護活化研究中心、五邑大學廣東僑鄉文化研究院同時在五邑大學揭牌, 五邑大學黨委副書記、校長張運華教授將主持華僑華人文化研究院揭幕儀式
  • 【雲講國寶】國寶講述人——「穿越時空的思念:五邑銀信」
    今年「5·18國際博物館日」期間,由中國文物報社、中央廣播電視總臺新聞新媒體中心共同發起的「國寶講述人(雲講國寶)——全國文博在線講解直播推介活動」正式啟動。五邑華僑遠渡重洋,努力拼搏,從事最為艱巨的工作,忍受著背井離鄉、拋妻離子的感情磨難,而支撐他們的精神支柱就是對親人和家鄉的思念與責任。這份思念與責任濃縮成一段段文字寫在銀信中,一封封銀信的背後,往往是一段段塵封多年的感人故事。
  • 知否:墨蘭與春柯明爭暗鬥,一個流產,一個骨肉分離
    知否:墨蘭與春柯明爭暗鬥,一個流產,一個骨肉分離 在看這部劇的時候,可以說墨蘭是劇中一個讓人非常討厭的角色,為了嫁入伯爵府,甚至不惜自家的顏面與梁晗私通,最後還是老太太出面,才得以收場。
  • 【精彩回顧】江門五邑籍華僑華人愛國故事繪本專題展閉幕式活動
    江門市博物館選取六位五邑籍華僑華人以繪本的形式創作關於他們的愛國故事,於10月27日在華博館展出。11月28日下午,為期一個月的《江門五邑籍華僑華人愛國故事繪本專題展》完滿落下帷幕,在江門五邑華僑華人博物館青少年活動中心舉辦了閉幕式的活動。
  • 講述江門這件「國寶」背後的故事!五邑大學教授在《光明日報》發表...
    近日,五邑大學張國雄教授和劉進教授在《光明日報》發表文章,聚焦江門這件「國寶」!接下來,小編帶大家閱讀全文!僑批:見證僑胞家國情懷 體現文明互學互鑑作者:張國雄 劉進華僑陳程業寄給家人的銀信。
  • 《江門五邑籍華僑華人愛國故事繪本專題展》在華僑博物館開展
    近日,由江門市文化廣電旅遊體育局主辦,江門市博物館承辦,江門五邑聯合博物館協辦的《江門五邑籍華僑華人愛國故事繪本專題展》在江門市華僑博物館開展。江門職業技術學院江博文化志願者為同學們演出沉浸式話劇--"有國才有家"《江門五邑籍華僑華人愛國故事繪本專題展》共32塊展板及50件展品,通過選取近代以來江門五邑籍華僑華人中選取六位傑出的代表: 梁啓超、司徒美堂、馮如、陳宜禧、陳少白、鄭潮炯等,以對歷史事實的高度尊重為前提,深入挖掘其背後的愛國故事以繪本的形式進行藝術創作
  • 草房子:一個刻骨銘心的故事,終身難忘的往事
    小說的故事發生在油麻地,故事中通過對主人公男孩桑桑刻骨銘心而又終身難忘的六年小學生活地描寫,講述了五個孩子,桑桑、禿鶴、杜小康、細馬、紙月和油麻地的老師蔣一輪、白雀關係的糾纏和孩子們苦痛的成長曆程。影片改編自曹文軒的同名小說,繼承了原著的散文化、詩性的敘事風格。
  • 央視聚焦江門這件「國寶」!珍貴資料見證僑鄉歷史,背後故事讓人感動!
    紀錄片《跨越山海的家書》將以世界記憶遺產「僑批檔案」為載體,講述鮮為人知的僑批故事,追憶華僑先賢歷盡艱辛,艱苦創業並回饋桑梓故土的歷史記憶。通過對「僑批」所蘊含的歷史文化故事進行深入挖掘與研究,向觀眾展示守信重義、愛國愛鄉的華僑精神。
  • 陳百強何超瓊:入了心的人,會是一輩子的刻骨銘心!
    金嶽霖喜歡林徽因,這是所有人都知道的事情,而林徽因也曾對梁思成說過自己好像愛上了金嶽霖,那段時間梁思成非常痛苦,但是他在經過痛苦的思考之後,卻告訴林徽因她是自由的。事實證明,林徽因真的是一個非常理智的女人,雖然對金嶽霖動心,但是她卻沒有接受這份自由。
  • 江門五邑華僑華人博物館:華僑後人的尋根之所
    除了臺山墟鎮場景,在博物館7000平方米的展廳內,還展示了廣海碼頭、早期五邑地區建築以及各式出國口供簿(紙)、各類華僑證照等2萬多件套實物。  據最新的僑情調查統計,江門五邑旅居海外的華僑、華人和港澳臺同胞達300萬多人,遍布全世界五大洲100多個國家和地區。  林軍說:「博物館通過還原可觸、可感的歷史場景,讓旅居海外的華僑後人們有『根』可尋。」
  • 情感的路上總有一段刻骨銘心的記憶,且行且珍惜
    人是情感動物,情感可以激發人奮進,渾身充滿著使不完的勁,但情感也完全可以毀滅一個健健康康的人,釀成人生的悲劇。我們因為有了情感,才知道這個世界的繽紛多彩,無論相濡以沫,還是惡語相向,都是我們曾經的情感經歷。
  • 江門五邑華僑華人博物館:華僑精神寄託所在
    中新網江門9月25日電 題:江門五邑華僑華人博物館:華僑的精神寄託所在  作者:陳浩光 李健群  24日是周末,記者在江門五邑華僑華人博物館看到參觀的遊客絡繹不絕。「回鄉多會到這博物館走走,看看先輩們的經歷。同時,感受五邑華僑華人的崢嶸歲月和愛國情懷。」
  • 經典國漫《白蛇:緣起》刻骨銘心的愛情故事,完全不一樣的白蛇傳
    《白蛇傳》有很多版本的,話劇版的、電影版的、電視劇版的、有動漫版的,最讓人印象深刻的《白蛇傳》就屬1992年版的《新白娘子傳奇》了,現在還記憶猶新呢。特別是聽《新白娘子傳奇》裡的音樂《千年等一回》、《渡情》等音樂那一幕幕畫面就會浮現在眼前。
  • 《天仙配》影評,一個神話故事,一個刻骨銘心的愛情故事!
    該片將戲曲與電影這兩種風格不同的藝術相結合,這種大膽的創新嘗試使其獲得巨大成功。首先,它改變了故事敘事方式,如《仙女四贊》一幕,完全打破了戲曲中由唱詞表現人間美景的傳統方式,而是通過鏡頭將人間的場景從戲詞的文字變成了可視的、實在的畫面,使敘事視覺化、場景具體化。其次,電影特技、特效的使用提高了觀賞性。
  • 二度揭秘《僑都記憶》,兩位資深藝術家帶你追溯青春回憶!
    "的原創音畫《僑都記憶》,是江門首部反映五邑非遺及民俗文化的大型文藝作品。他的長篇小說《鄉圖》納入2011年度廣東省作家協會重點作品,由廣東人民出版社出版,這是他的代表作,也是本次《僑都記憶》中表演唱《鄉圖》的創作來源。除此之外,他還有大型組歌《闖金山》和話劇《大道無疆》都是他近年的力作。
  • 敞開你的胃口,挑選心水五邑名菜
    68款五邑特色菜等你來品嘗。首批參賽菜式視頻圖片已發布「首批68款五邑特色菜視頻已在官方網站發布。」主辦方告訴筆者,為更直觀、全方位地為廣大粉絲呈現五邑特色菜,組委會隆重其事,不但派出五人組的採編團對參與參賽菜式進行拍攝採訪,更派出專業主持一索、圈圈、碧雲等六人組的製作小組到現場拍攝視頻,務求讓粉絲在文字圖片上或者動態視頻中更全面了解尋根五邑名菜活動的進程。
  • 這首宋詞,描寫的,才是最刻骨銘心的愛情
    這首宋詞,描寫的,才是最刻骨銘心的愛情提及蘇軾,大家都不陌生,我們從上學起就學習他的詩詞。從「大江東去,浪淘盡」再到「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我們讀他的詩詞總是感覺十分的豪邁大氣,讀完讓人盪氣迴腸。但是,你也許不知道他還有一首描寫刻骨銘心愛情的詞作,就是這首《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記夢》。下面,我們就詳細的賞析一下這首詞。先說這首詞的上半闕。「十年生死兩茫茫,不思量……縱使相逢應不識,塵滿面,鬢如霜」。
  • 走進五邑僑鄉,領略僑鄉文化魅力
    五邑著名僑鄉江門市現轄的新會區和臺山、開平、鶴山、恩平四個縣級市,歷史上俗稱「五邑」。江門五邑成為僑鄉後,海外五邑人不但成為了僑鄉社會進步的一股重要力量,也是中國社會的一股強大的愛國力量。深懷僑鄉情感的五邑華僑,始終不忘祖國,不忘生長的土地,多年來為中國的民族民主革命和新中國的建設,為改革開放事業作出了重大的貢獻;也正是在僑鄉形成的歷史過程中,使得五邑地區文化鼎盛,人才輩出,熠熠生輝。
  • 讀百年僑史 傳華僑精神 《五邑僑胞耀中華》史料叢書出版小記
    8月11日,由廣東省政協文化和文史資料委員會與江門市政協聯合徵集出版、國內首套記錄海外華僑史料的叢書———《五邑僑胞耀中華——江門市華僑華人、港澳臺胞「三親」史料》(以下簡稱《五邑僑胞耀中華》)正式首發,為人們揭開了百年來五邑僑胞塵封的歷史記憶。
  • 一封「信」,一份五邑僑胞家鄉情!
    一封「信」,一份五邑僑胞家鄉情!一張張泛黃的銀信(僑批),是老一輩五邑僑胞艱難創業打拼的有力見證,他們愛國愛鄉的精神,始終閃耀在歷史長河裡。日前,中共江門市委宣傳部製作微視頻,為大家講述銀信(僑批)中的家風故事、愛國故事。△點擊可查看微視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