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冠病毒疫情在全球範圍的持續惡化,扼住了中國車企出海的咽喉。但總有「野蠻人」,能夠在危機中找準機會。這次的「野蠻人」來自中國,名叫吉利、奇瑞。
中國車企出海遇阻
在自主品牌車企在國內市場持續承壓的今天,不少企業不斷探尋出海這條路。這條路本來磕磕絆絆,但卻有不少自主品牌在2020年的2月收穫了些許驚喜。
上汽無疑是這其中最大的贏家。上汽集團官方數據顯示,2月,上汽集團實現整車出口及海外零售量超2.1萬輛,同比增長32%;1-2月累計零售超4.5萬輛,同比增長約20%。其出海主力上汽名爵1-2月的海外銷量超過2.5萬輛,同比增長150%。而作為上汽集團「出海」的另一個抓手,上汽通用五菱1-2月累計出口量突破14078臺/套(含整車及KD件),同比增長258%,亦表現不俗。
隨後是長城汽車傳來捷報,其2月產銷快報顯示,長城汽車海外銷量達到了3003輛,佔到整體銷量的30%左右,在俄羅斯、泰國、印度等市場的布局前景可期。
但扉旅汽車發現,頭部力量的捷報暖不了整個市場,從整體數據上看,上汽、長城所帶來的暖意似乎有些「獨木難支、孤掌難鳴」。
國家海關總署官方數據顯示,今年1-2月,我國汽車出口量為15.2萬輛,同比微增0.5%;出口額20.24億美元,同比下降1.3%。但將1-2月的數據與2019年的數據作對比,汽車出口輛增速相對於2019年全年減少了5.7%,出口額增幅則由正增長轉換為負增長。
隨著新冠病毒疫情在海外的蔓延,中國車企出海勢必遇阻,哪怕只是略帶暖意的銷售情況恐怕難以在3月得以延續。對此,有業內分析人士言辭犀利,直指「疫情的大規模爆發是終止正在改善中的汽車進出口步伐的元兇,也是遏止汽車出口緩慢回升發展勢頭的大敵。」
歐洲市場的危機
世界衛生組織已經將歐洲定義為新冠病毒大流行的「災情中心」,也就是說,接下來的時間裡,本就積貧積弱的歐洲汽車行業將遭受致命打擊。
歐洲正重複著此前中國國內的現象和措施,封城、停產,見怪不怪。而在這場風暴的席捲下,供應鏈中斷和消費需求斷崖式下跌相繼出現,各大汽車品牌紛紛宣布歐洲工廠減產甚至停工。而這其中,疫情較嚴重地區義大利、西班牙、德國、法國的汽車工廠首當其中。
德國大眾汽車集團管理董事會主席迪斯近日表示,大眾集團義大利、葡萄牙、西班牙、斯洛伐克工廠本周將停產,其他的歐洲工廠除例外情況外,將從3月23日起暫停生產兩周。
除大眾集團外,戴姆勒、PSA、雷諾、日產等跨國車企也紛紛宣布停工減產,目前時間暫定均為2-3周左右。
與中國部分地區停工停產的時間相比,2-3周似乎並不長,或許也不足以造成致命的影響。「但這是一種錯覺,一種將歐洲市場等同於中國市場的錯覺。」有汽車行業分析人士表示。
對於疫情的蔓延將對歐洲汽車市場造成怎樣的影響這一問題,瑞士聖加侖大學汽車分析負責人Ferdinand Dudenhffer十分悲觀,他表示,「技術變革和貿易戰已經為汽車行業帶來了不小的衝擊,即使是銀行不倒閉、歐洲經濟三個月之後開始復甦,歐洲乘用車市場也可能需要到2030年才能恢復到2019年水平。」
Ferdinand Dudenhffer所說的2030年這個時間點,是十年之後。為何會出現如此悲觀的判斷呢?上述汽車行業分析人士表示,歐洲的疫情何時能夠得到遏制無法判斷,所以疫情對歐洲市場產生多大的影響尚且不得而知。再加上歐洲市場近年來飽受需求持續萎縮之苦,根本無力抗擊「黑天鵝」,同時,大眾、戴姆勒、PSA等本土車企正全力推動電氣化轉型,需要巨額資金投入,此前已爆發大規模裁員,如今必然要面臨更大的壓力。
吉利奇瑞的進擊樣本
有危就有機,歐洲的困局正是中國車企擴大市場份額、緩解出海遇阻難題的機會。中國車企的急先鋒吉利與奇瑞深明此理。
說到吉利與奇瑞,就要先從他們出海的戰績說起。
作為一個「瘋狂」的企業,吉利正一步一個腳印的踏平出海之路,並在2月和3月為自己立下了一座又一座新的裡程碑。2月10日,吉利汽車和沃爾沃發布消息稱,雙方正在探討業務合併的可能性,這意味著兩家公司在業務層面將合二為一,成為一家真正意義上的「全球汽車集團」;緊接著,在 3月11日,極星汽車(上海)有限公司正式成立,由Polestar(極星)的運營主體——北辰汽車(上海)有限公司全資控股,而北辰汽車(上海)有限公司的兩大股東正是吉利和沃爾沃,雙方分別持股50%,極星汽車(上海)有限公司的業務涉及汽車及零配件批發、汽車新車零售、汽車零配件零售等。
和沃爾沃的深度綁定正讓吉利完全區別於其他中國車企,可以更便捷的將海外業務的「觸角」延展到整車、移動出行、金融、未來科技等諸多板塊。
相比之下,奇瑞雖不及吉利得天獨厚,但2月奇瑞官方公布的銷售數據顯示,奇瑞集團2月份出口汽車達8419輛,同比增長39.9%。與此同時,其國內銷量僅為7099輛,也就是說,其海外市場銷量已經超過國內。
此外,奇瑞出海多年,在海外銷售網點已多達1100多個,雖然目前由於諸多原因未能在銷量上脫穎而出,但銷售網點和生產基地仍是奇瑞實現「出海」野心的基石。就在2月,奇瑞與美國汽車經銷商HAAH控股達成北美地區分銷協議,將在美國推出高端SUV車型,最快將於2021年底以Vantas品牌對外銷售。
按照奇瑞的規劃,2020年起,奇瑞將推動品牌「走上去」,完成包括歐美等主流市場在內的國際布局;到2025年實現汽車出口銷量50萬輛,出口額50億美元的目標。
正是這樣的野心激勵著吉利和奇瑞利用危局和機遇產生的奇妙化學反應,在歐洲市場「野蠻」出手。那麼,吉利和奇瑞具體是怎麼做的呢?
扉旅汽車總結,吉利和奇瑞的動作可以用8個字概括:建立基地、搶奪人才。
據外媒報導,PSA旗下的歐寶品牌正推動數千人規模的裁員計劃,而吉利和奇瑞則選擇在歐寶總部所在地羅因海姆建立基地,積極爭取以技術人員為主的被裁者。
歐寶的裁員起源於2017年,當時PSA以13億歐元的價格從通用汽車手中收購了歐寶品牌和沃克斯豪爾品牌,而在收購完成之後,PSA發起大幅裁員,歐寶德國總部牽涉其中。最新消息顯示,這場裁員持續至今並將延續到2025年,在這過程中歐寶將裁員4100人左右。
如今,疫情爆發,裁員只會加劇。吉利和奇瑞將有更好的機會「俘獲」更多的優質人才。對此,德國杜伊斯堡-埃森大學汽車研究中心Ferdinand Dudenhoeffer表示:「最先離開的,永遠是最好、最敏銳的人。」吉利和奇瑞將能夠從歐寶等企業吸引頂尖人才。
據悉,吉利和奇瑞計劃將其歐洲本地員工的數量提高至此前的兩倍,並藉助當地工作人員了解消費需求及當地的法律法規政策,從而更好的進入歐洲市場。有外媒稱,截至目前,吉利已在當地「挖來了90餘人」,其中有超過三分之一來自於歐寶。奇瑞的具體「戰績」未見報導,但可知的是,奇瑞比吉利更早在羅因海姆建立歐洲研發中心。
中國車企對於歐洲市場的覬覦由來已久,長城、華晨、上汽集團都曾屢屢發力,但目前仍不見徵服歐洲市場的完美案例。而這一使命,或許將在特殊時期由「野蠻人」吉利和奇瑞來實現也說不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