應該怎樣正確理解佛教的精進和隨緣?
佛教是本著教人勇猛精進的,卻又倡導隨緣,這應該怎麼把控勇猛精進和隨緣的關係呢?
佛陀教育是超世間教育,佛陀的教育是教人覺醒的教育,是教人見性的教育,佛陀教育世人為了覺醒,為了見性,要不斷努力精進,因為只有你覺醒了,只有你見性了,你才能夠獲得真正的解脫和自在。你才不會被事物所迷惑,才不會沉淪於因果的循環之中。
佛陀的教育不是教導眾生迷戀世間萬物,執著世間萬物。佛陀的教育是為了讓人覺醒,是為了讓人見性,是為了讓人放棄對萬事萬物的執著,那麼放棄對萬事萬物的執著處理方法就是隨緣。
佛陀是在引導修道者在性上要保持真如,在相上和事上要隨緣。真如自性才是修道者應該勇猛精進進取的目標,而萬事萬物的存在不過過眼雲煙,在歷史的長河中如白駒過隙,非常短暫,沒有必要過於執著,只要珍惜當下,當下隨緣即可。
隨緣是指事上隨緣和相上隨緣,因為真如自性不是因緣所生,不是自然所生,所以是無緣起的,是絕對的,因此也就談不上隨緣。真如自性本自具足,本自清淨,所以無染無著。
因此要見證沒有汙染沒有執著的真如自性,就必須在事上和相上隨緣,即必須破除對萬事萬物的執著,只有破除對萬事萬物的執著,也就做到了隨緣,只有你能夠隨緣(破除執著)了,你才具備了見性的資格。
你若做不到隨緣,即做不到破除對一切的執著,你也就與見性無緣無份。
若想見性必須得有勇猛精進的精神,見性則需要放棄對一切的執著和貪戀,因此需要很大的毅力和決心,因此需要勇猛精進的決心。
而放棄對一切的執著和貪戀,即是隨緣。因此佛教的隨緣是為了見性,是為了破除對一切的執著和貪戀。
因此隨緣在佛教也是勇猛精進的體現方式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