應該怎樣正確理解佛教的精進和隨緣?

2020-12-04 醉臥白雲間

應該怎樣正確理解佛教的精進和隨緣?

佛教是本著教人勇猛精進的,卻又倡導隨緣,這應該怎麼把控勇猛精進和隨緣的關係呢?

佛陀教育是超世間教育,佛陀的教育是教人覺醒的教育,是教人見性的教育,佛陀教育世人為了覺醒,為了見性,要不斷努力精進,因為只有你覺醒了,只有你見性了,你才能夠獲得真正的解脫和自在。你才不會被事物所迷惑,才不會沉淪於因果的循環之中。

佛陀的教育不是教導眾生迷戀世間萬物,執著世間萬物。佛陀的教育是為了讓人覺醒,是為了讓人見性,是為了讓人放棄對萬事萬物的執著,那麼放棄對萬事萬物的執著處理方法就是隨緣。

佛陀是在引導修道者在性上要保持真如,在相上和事上要隨緣。真如自性才是修道者應該勇猛精進進取的目標,而萬事萬物的存在不過過眼雲煙,在歷史的長河中如白駒過隙,非常短暫,沒有必要過於執著,只要珍惜當下,當下隨緣即可。

隨緣是指事上隨緣和相上隨緣,因為真如自性不是因緣所生,不是自然所生,所以是無緣起的,是絕對的,因此也就談不上隨緣。真如自性本自具足,本自清淨,所以無染無著。

因此要見證沒有汙染沒有執著的真如自性,就必須在事上和相上隨緣,即必須破除對萬事萬物的執著,只有破除對萬事萬物的執著,也就做到了隨緣,只有你能夠隨緣(破除執著)了,你才具備了見性的資格。

你若做不到隨緣,即做不到破除對一切的執著,你也就與見性無緣無份。

若想見性必須得有勇猛精進的精神,見性則需要放棄對一切的執著和貪戀,因此需要很大的毅力和決心,因此需要勇猛精進的決心。

而放棄對一切的執著和貪戀,即是隨緣。因此佛教的隨緣是為了見性,是為了破除對一切的執著和貪戀。

因此隨緣在佛教也是勇猛精進的體現方式之一。

相關焦點

  • 怎樣理解佛法所說的精進?
    藏傳佛教「跳神舞」(圖片來源:新華網攝影:張宏祥)佛法所說的精進,是在智慧指導下,所解決的是我們的不良串習。所以它是有特定內涵的,不是世間所有努力都能稱為精進。簡言之,精進就是斷惡行善的努力,正如四正勤所說:未生惡令不生,已生惡令斷滅,未生善令生起,已生善令增長。我們所要止息的,是輪迴以及和輪迴相應的串習;所要成就的,是解脫以及和解脫相應的正念。怎樣解決和輪迴相應的串習,培養和解脫相應的正念?這就必須通過對《道次第》每一法的思維和實踐來完成。我們需要知道,這一法義是要幫助我們形成什麼觀念,形成後又如何應用,這個過程離不開思維。
  • 佛家所說的不執、放下、隨緣是什麼?很多人都理解錯了
    佛教思想中有許多發人深省的哲理蘊含其中,能夠使人開解疑惑心靈通透,但是在佛教思想中也有許多詞彙的意思被世人所曲解,致使讓很多人認為佛教的理論是避世思想,是不思進取隨遇而安的無為思想。所以現在才出現了像如「佛系」這樣的詞語,來形容凡事都不在乎不熱情的人或行為。
  • 「精進」和「執著」的區別在哪?
    佛教裡說的不執著,當然佛教裡又講精進,這種矛盾——他們覺得好像有一種矛盾,既不執著又能精進,這個矛盾怎麼處理?還有就是說,佛教所說的精進和世俗說的進取心有什麼區別?這個問題你們覺得怎麼樣?因為,可能學佛之後,有個印象好像是「這不能做、那個不能做……不執著、不執著、放下、放下……可是你們又有很多事情,競爭很激烈,學業事業上都有競爭。這個問題,請師父您給我們開示一下。
  • 作為一個參禪者,他的生活應該是怎樣的呢,隨緣自在,慈悲無我
    1、野狐禪--常常用自己很「聰明」的主觀見解去曲解佛法;2、葛藤禪--對公案、話頭死啃一輩子,永遠出不來;3、文字禪--文章寫得很漂亮,但往往和禪道不相合,不知禪的法味是什麼,沒有證入;4、口頭禪--像鸚鵡學舌一樣,說的公案多,背的語錄多,但和信、解、行、證不能相應;5、狂禪--對禪的境界沒有半點體會,硬說禪是空是有,強加給禪許多錯誤概念;6、枯木禪--就像木枯藤一樣沒有一點生機;7、邪禪--對禪沒有絲毫的認識
  • 什麼是「隨緣」?看看佛教是怎麼說的?
    在我們沒有能力改變世界,改變他人,甚至都沒法改變自己的時候,往往會「隨緣」,因為世間的事不是以我們的意志為轉移的,雖然我們常說隨緣,但是也透露著人生的無奈。我們不能強大到境隨心轉,在世上只能順其自然。佛教常說:「慈悲為本,方便為門。」這個方便就是隨緣:普賢菩薩十大願王中教給我們「恆順眾生,隨喜功德」,都是隨緣的意思。
  • 佛經中講的「隨緣」,大部分人都理解錯了
    佛經中講的「隨緣」,大部分人都理解錯了文·佛說阿彌陀下生經道家有思想叫做「無為而治」,佛家也有差不多的思想叫做「隨緣」,今天我們今天客觀的理解下,佛教的佛教的隨緣是指順遂各種因緣的意思。指的是那種因緣最先成熟,離我們最近,我們就會向這種因緣靠攏。因為佛家的教義中講的是因果的關係,而因果中包含的就是因緣。因果成熟的條件就是因緣的促成。隨緣就是指我們不要勉強任何一件事,但是隨緣不代表我們不努力。佛教的教義是指,對任何人和事,都不要去攀緣,不要向外求什麼。而是要求我們把重點放在我們自身的修行上面。修行上面隨緣的心,可以達到「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境界。
  • 佛教對於人生觀是怎麼理解的
    讓我們在做事方面更加的得心應手,所以說,我們應該享受人生中的每一件事情。因為這些都是不可複製的。而佛教可以說,對於人生的研究更是有著自己獨特的見解,佛教的人生觀認為我們活在世界上就要體現出我們的價值,碌碌無為也是一生,轟轟烈烈也是一生,不管怎麼過,無非就是幾十年的時光。我們為了體現出我們的價值我們就應該有一個正確的人生觀,這樣才能體現出我們生存的意義。
  • 現代人應該怎樣去理解佛經?
    這些內容大都沒逃開一個問題,作為現代人,我們該如何去理解佛學的經典,該如何看待佛教的信仰?筆者不才,無法解釋清楚佛家那些真理,但從世俗的角度,還是能看到一二。那個被我們稱作心經的經典,全稱是《般若波羅蜜多心經》,現流傳最廣的版本是唐代三藏法師玄奘所翻譯的,全文僅二百六十字,是大乘佛教六百卷般若經中最短的一篇。
  • 隨緣念佛的力量很大,如何做到隨緣呢,淨空法師開示
    如果我們能夠隨緣,遇到什麼就接納什麼,我們就是快樂的人。快樂的人、幸福的人,必須具足的一個特點:可以接納一切。遇到什麼就接納什麼,必定是快樂的。這就叫做隨緣。如果我們不隨緣,結果就是苦;如果隨緣,我們就會處之坦然、保持清靜,沒有貪嗔痴等煩惱。真正學佛人要隨緣,「隨緣」兩字看起來很容易,要正確地理解和做到並不容易。
  • 都喜歡說「隨緣」,隨緣的真實含義你知道嗎?
    佛教宗旨:「諸惡莫作,眾善奉行。」一切都要與人為善,講隨緣,學佛之後,這一句隨緣成了口頭禪,不管說什麼,做什麼,當自己不想辯解的時候,不管心裡有什麼樣的情緒,最終都是以一句隨緣結束,這麼隨緣對嗎?當有一次,聽了法師的開示,才讓我對隨緣有了深入的了解。那是前幾年發生的事情。
  • 佛教:因緣果報,絲毫不爽,遇到小人,默念這3句話,能隨緣化解
    按佛教的觀點來講,人來到世間的目的,就四個字「人生酬業」。人生酬業就是因果報應,酬償過去所造的業因,過去造善因,今生享福,過去造惡因,今生受苦。所以說,明白因果的人,只要在生活中能夠認識自己,認識生活環境,就是菩薩,就是佛。很多開始發心學佛的人,對佛法有極大的信心,相信因果,修行精進。
  • 讀《十善業道經》,看佛教分為哪幾類,怎樣正確理解什麼是佛?
    讀《十善業道經》,看佛教分為哪幾類,怎樣正確理解什麼是佛?從《十善業道經》中的經文,我們可以看到,佛教原本是佛陀對一切眾生至善圓滿的教育。佛教變成宗教,是在清朝中葉嘉慶以後。因為在康熙、雍正、乾隆的盛世時代,佛法依舊是教育,可見得它變成宗教不過是最近兩百多年的事。今天,若說佛教不是宗教,就說不過去了,因為佛教確實已變成了宗教。讀懂《十善業道經》,我們就可以總結出,現代的佛教一共有五類形式同時存在。
  • 佛教:看破放下,隨緣自在,這些教言不可不知,悟透受益終身!
    提到隨緣自在,放下執著,很多人都會對此嗤之以鼻。的確,除了解脫欲特別強烈的人以外,欲界凡夫很難徹底放下身外之物,但適當地放下執著,過得單純、樸素一點,在「少欲知足」的基礎上,盡力培養出離心和慈悲心,為眾生的幸福能做多少就做多少,這應該是沒有太大難度的。事物總是相反相成變化不止,分合,得失,內外,生長與朽壞,唯其循環往復,方能生生不息。
  • 扭轉惰性 精進修行
    同樣的師承、同樣的法門、同樣的環境、同樣的根機,具有精進心、強烈的道心的修行者會更有進步和突破,乃至於成就道果。在三十七道品中,精進與定慧同為重要的支柱,如四正勤是精進,八正道中的正精進、五根中的精進根、五力中的精進力,講的都是精進。精進是什麼 ?精進就是精純的努力,一心一意、鍥而不捨地離惡向善、轉染還淨、破迷開悟。所以精進就是積極不懈的向道的精神和實力。
  • 不變隨緣 隨緣不變——學誠法師
    師法友和佛菩薩,都是我們所緣的一種境界,目的是讓我們內心產生力量。如果內心沒有正確的所緣境,總是向外境去攀求,而沒有緣到佛菩薩、善知識,我們的身心就不能安住,也就意識不到暇滿的寶貴。《大莊嚴論經》中說:「若人親近有智善友,能令身心內外俱淨,斯則名為真善丈夫。」(卷第五)蕅益大師亦說道:「真為生死,固不得遠師友、妄自師心,亦不得單恃夾持,不深自操履。」
  • 佛教最高境界的一句話:一切隨緣,順其自然
    佛教最高境界的一句話是:佛說,生命中的許多東西是可遇不可求,刻意強求的得不到,而不曾被期待的往往會不期而至。因此,要擁有一顆安閒自在的心,一切隨緣,順其自然,不怨怒,不躁進,不過度,不強求,不悲觀,不刻板,不慌亂,不忘形,不以物喜,不以己悲;隨緣不是聽天由命,而是以豁達的心態面對生活。佛教否定宿命論,認為人有命運,但是不鼓勵人聽天由命,而是希望人開創命運。佛教主張諸法因緣而生,因此命運也是因緣生法。
  • 佛教的金錢觀是怎樣的?
    我們這裡從沾滿油汙的金幣,再深入探尋下佛教的金錢觀,很多人因為沒有正確的金錢觀,而迷失在金錢的羅網中不能自拔。以下節選自索達吉堪布《樹立正確的金錢觀》,略有刪減,僅供參考。一、金錢的本質⒈ 不善不惡、不美不醜、不即不離人們常說:錢不是萬能,但離開了錢萬萬不能。
  • 我對佛教中的「六度」的理解
    佛教中有一個「六度」的說法,指的是修行的六種方法,分別是: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禪定、般若。今天我想談談我對著六種方法的理解,也希望懂得的人能一起探討或者給我更多的指點。我認為,控制欲望倒不是說絕對的關閉或者斬斷什麼,而是說要在一個正常的範圍之內,比如人都是有生理欲望的,普通人如果修持戒,到不必完全的禁慾,而是應該合理的有節制的滿足自己的欲望。第三個是「忍辱」。有的解釋是能夠對辱罵擊打甚至是寒冷和飢餓這類情緒和感受的忍耐。
  • 佛教不是宿命論,隨緣不是認命!
    隨緣吧,認命了!」那麼,佛教裡講宿命論嗎?隨緣是認命嗎?宿命論強調的是人生的一切禍福吉兇都已註定,無法改變。而佛教講的是業力果報,是善惡苦樂的業報差別。《中阿含經》說:「若有故作業,我說彼必受其報,或現世受,或後世受;若不故作業,我說此不必受報。」定不定受報,在於自己,自己慚愧懺悔,努力改善,就算是重業亦可變輕。
  • 關於隨緣、智慧和菩提的三個佛教冷知識,不可不知
    煩惱即菩提,生死即涅槃我們的思維習慣常常讓我們分不清這件事到底是兩回事還是這件事有兩方面,菩提是真心,煩惱是妄念,真心每個人都有,但在眼前的卻常是妄念,妄念擋在真心前,就好比金礦石一樣,黃金和石頭混為一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