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說因緣法,還有「六成就」,那是哪六種呢?

2020-12-14 大茶經

儒釋道文化中,佛教文化講因緣,凡事必須因緣具足、眾緣和合方能成就事業。而緣起法為佛陀所證悟之真理,即使是佛陀佛陀在世時,佛說法也必須具足六種因緣。按佛家經典論述,佛說法的六種因緣,又叫「六成就」。

阿難尊者是佛陀十大弟子之一,也被稱為多聞第一尊者,記憶力最強,也因為他是佛陀的侍者,在佛陀每次講法開示時,阿難尊者都在場。

在《出華嚴經疏》中有記載:即「如是我聞」等六事。乃諸經之通序也。佛將入滅,阿難問云:世尊滅後,諸經之首,當安何語。佛答言:當安如是我聞,一時佛在某處。為某眾等,蓋言佛所說法,以此六事和合,方能成就,故名六成就。

經典中有說,佛陀即將進入涅槃的時候,承侍在佛陀身旁的阿難尊者,曾代表眾人向佛請示說:「佛陀涅槃後,將來結集出的佛經,如何才能叫人起信呢?」佛陀回答說:「結集經典時,經的前面以「如是我聞」為首。你們就依法而行,那就是我的法身常在。」意思就是為佛所說之經典,一切經文皆為佛陀智慧的化現。佛說因緣法,還有六成就,那是哪六種呢?

第一種、信成就:我們在誦持經典是,都有「如是」之意就是信成就。佛法如大海,唯有正信能入。《華嚴經》有云:「信為道源功德母,長養一切諸善根。」就是要告訴人們要信受如是之法,是佛所說而不疑,故稱信成就。從這裡也是教導我們,做任何事,只要是正業,不管是學佛也好,還是成就事業,第一因緣要有正信,正信自己,正信你已經確定方向的事,就是第一因。

第二種、聞成就:經典中開頭說的「我聞」就是聞成就。阿難尊者親聞佛說的法,就稱為聞成就。第三種、時成就:經文中的「一時」就是時成就,指佛的說法之時間。第四種、佛成就:「佛」是主成就,指佛陀是說法之主。佛系世間與出世間說法化導之主,故稱主成就。

第五種、處成就:如一時在舍衛國,舍衛國就是佛說法地方。也就是「在某處」,就是處成就,指說法處。佛於天上、人間、摩揭陀國、舍衛國等處說法,故稱處成就。第六種、眾成就:經典中都會說,有多少人聽聞佛法。「與眾若干人俱」是眾成就,指聞法之眾都有哪些人。

了解了以上六種成就說法,我們就能明白,為何經典開頭都有「如是我聞,一時佛在某處」的意思。從經典中,也告訴人們,世間所有都有因緣和合而成,所謂種瓜得瓜,種豆得豆,只有因緣具足時,做任何事都方得成就。

相關焦點

  • 懂得六種圓教即佛,就懂得「放下屠刀,立地成佛」,那是哪六種呢
    懂得這六種圓教即佛,就懂真正「放下屠刀,「立地成佛」的意思,那是哪六種呢?中國的佛教文化,一句「放下屠刀,立地成佛」被國人廣為傳播。但,真正的做到的人又有幾何呢?倘若你是學佛修行者,或者是佛學愛好者,相信對佛家文化的理解後,我們的人生價值觀會有諸多改變,這種改變就是傳承了佛家積極的文化,對於這一點,相信學佛諸多人是認可的。
  • 佛說:有六種錢財不能賺,你知道哪六種嗎?
    《善生經》| 佛說:有六種錢財不能賺,你知道哪六種嗎?佛教文化的經典有許多,每一部經典都是佛陀的智慧教導眾生,以至於不管是在臺灣、香港等等第四處都有佛學院,甚至有些中小學都把佛陀的經典納入學校的教育中。
  • 佛經具足六種成就,學經就如同聽佛親說
    佛陀為眾生說法諸經首皆具六種成就,證明是佛親說,又名證信序。聞得佛法就開悟了第三,時成就。欲了解佛說法的本義,當觀時節因緣,時節若至,其理自彰。佛說的法,都是根據不同眾生不同的根性,在不同的時節而說。修行的眾生,善根成熟了,自然契入佛理,證得善果。
  • 《金剛經》:啟建法會所必須的六成就
    在佛教所有的一切三藏十二部經典之中,佛祖所說的一切法門,都無不包含了法會成就所必須要有的六種成就,沒有六種成就的圓滿,就不可能有真正的佛法傳承,更談不上佛法修行的智慧與涅槃,自然也就更談不上般若妙用的無窮演化,在《金剛經》第一品法會因由分中,同樣可以看到法會必須的六種成就。
  • 佛說,眾生得病,有六種因緣
    佛說,眾生得病,有六種因緣。生老病死是凡夫俗子,這一生都不可避免的。得病也是比較常見,比如感冒在普通不過了。有時得了大病,可謂是苦不堪言。在《佛醫經》中,佛陀說,人得病的十種因緣:一者、久坐不臥;二者、食無貸(飲食無度);三者、憂愁;四者、疲極;五者、淫佚;六者、瞋;七者、忍大便;八者、忍小便;九者、制上風(呼吸);十者、制下風。
  • 《法華經》的六種成就和六種祥瑞
    《法華經》的六種成就和一、六種成就來看經文:「如是我聞,一時,,與大比丘眾萬二千人俱。」六種成就具足了,佛陀就講經。六種成就不具足,佛陀就不會講經。一是信成就,「如是」是信成就,「如是」的法才可以相信。「我聞」是聞成就,我對佛法有了聞的基礎。「一時」,是時成就;「佛」是主成就。
  • 佛說「十二因緣法」
    與此同時,他證得了「十二因緣法」,具備了佛眼通。當東方露出第一縷曙光時,他睜開蓮眼,看到蒼茫的夜空中閃爍著一顆星,心中感到豁然開朗;經過多少劫的修行,此刻終於成就了「無上正等正覺」,成為了一名佛陀。那棵菩提樹也因此而得道,它的心形樹葉也在晨風中娑娑作響,仿佛是在為菩薩的悟道成佛而歌唱。開悟後的佛陀,首先將他證得的「十二因緣法」理出了一套理論系統。
  • 佛說六年苦行的宿緣
    一日,護喜向火鬘說:「我們一起去拜見迦葉佛,好嗎?」火鬘回答:「護喜,我們為何要去見那光頭沙門?他只不過是剃了發的人,哪會有什麼修行呢?佛道難可得!」這樣說了三遍。過了幾日,護喜對火鬘說:「我們一起去水邊沐浴,好嗎?」火鬘回答:「好啊。」便和護喜一同去水邊洗浴。浴畢著衣後,護喜舉起右手指向精舍處說:「迦葉佛的精舍就在離這裡不遠處,我們一同去看看,好嗎?」
  • 佛說:十二因緣法,能度無邊生死大海
    「四聖諦」理論是佛教教義的基礎理論,今天筆者與諸位讀者分享「集」這個道理——十二因緣法。據說王子在菩提樹下整整待了七天七夜,所參悟的就是十二因緣法。那麼今生的人身由什麼組成呢?就是識——意識、名色——肉身、六入——眼耳鼻舌身意六根、觸——六根感受的外界的體驗、受——因外界體驗而生起苦樂二種感覺。這六者構成了今生的人身,有了人的身體,也就有了執著的「愛」、追求的「取」,因追求的貪慾而帶來的「有」。愛、取、有這三者種下了今生的因,由此又帶來下一輩子的「生、老、死」。
  • 佛說:十二因緣是什麼意思?佛教十二因緣解讀
    「無明緣行,行緣識,識緣名色,名色緣六入,六入緣觸,觸緣受,受緣愛,愛緣取,取緣有,有緣生,生緣老死憂悲苦惱;無明滅即行滅,行滅即識滅,識滅即名色滅,名色滅即六入滅,六入滅即觸滅,觸滅即受滅,受滅即愛滅,愛滅即取滅,取滅即有滅,有滅即生滅,生滅即老死憂悲苦惱滅。顛倒當知,一切眾生,不能見於十二因緣,是故輪轉生死苦趣。
  • 有這六種成就,佛才說法;如果這六種有一種不成就,就不能說法|...
    一時:就是時成就。「時」因為沒有一定,如果要說某年某月某日某時,在印度的時,跟中國的時就不相同。因為歷數的關係,在以前,大約每一個國家,都單有它的年月日時,不相同的;若說是在什麼年月日時,未免就要考古家費很大的腦筋去研究。所以在翻譯佛經時,就說「有這麼一個時候」;哪一個時候?就是釋迦牟尼佛說《法華經》的那個時候。佛:是主成就。
  • 十二因緣是假號法
    今天我們接著要說明「十二因緣是假號法」。什麼叫作假號法呢?也就是說這十二因緣的內容,它都是假名言說,它沒有實質的內容;也就是說它沒有真實不壞的內容,這個在《長阿含經》的卷10裡面,有提到這些內容。《長阿含經》的卷10裡面,它大概的內容是這樣子的︰阿難尊者他是 佛的侍者,他聽完 佛有關十二因緣的開示以後,他回去了。
  • 《楞嚴法會六個成就》
    也就是要時常做到:「依身念處觀身不淨、依受念處觀受是苦、依心念處觀心無常,以法念處觀法無我。」第三、在遇到惡性比丘的時候,大家不要與他爭辯,不要理他,以沉默對待,讓他感到沒趣後自己遷單。第四、結集經藏時,經的前面以「如是我聞」為開始。佛說:「如果大家都能夠嚴格依以上四法而行,就是與佛的法身常住一處!」
  • 因緣所生法,佛說即是空,你還有什麼放不下?
    只有因緣,因緣所生法,我說即是空,要配起來,亦為是假名,亦是中道義,這四句偈瞭然以後才能知道,你光說因緣所生法那就片面。所以這裡阿難不知道這個宗旨,他又在這裡設問,你看他還稟佛說呢,說這是你如來常說的,因緣和合生一切萬法。一切世間的,剛才我們講到的五陰十八界等等這些變化,都是地水火風因緣和合而發明的。
  • 什麼是十二因緣法
    佛講的十二因緣法,其實質是各個分支是依第八識而有,離第八識無因緣法。世間人講的緣起只是知道表面現象,好像是此有故彼有,此法產生彼法。實際是,因為有此法,第八識就產生了彼法,此法也是第八識中的法。任何法只要離開第八識,都是不存在的。任何法的生也是第八識生,只不過還有很多的條件要具足,第八識才能生彼法。如果離開第八識,說緣起法,此法能夠產生彼法,那就根本不成立。
  • 佛說往生後可去六種天堂,王子王女同證聖果,末田地因緣的故事
    佛說這樣做,往生後可去六種天堂佛在舍衛城東丞相的家中有哪三種齋戒?佛陀說:第一種稱為牧牛齋、第二種稱尼犍齋、第三種稱佛法齋。就是每個弟子每月六齋之日受持八戒,哪八戒呢?維耶夫人聽聞佛陀所說之後歡喜的說:善哉、善哉、世尊,齋的福德實在是無量,我願受佛法齋戒,從今以後每個月力行六齋,竭盡本力來作福一直到身軀受死,佛說此經後,大家都歡喜受教。
  • 佛說「因緣法」,「緣起法」——洪汝詮
    一、「因緣法」在原始佛教哲學中,「因緣法」,「緣起法」是最重要的理論。「因緣法」的內容比「緣起法」更廣泛。《大智度論》作者龍樹菩薩有兩段偈語闡述「因緣法」:「眾緣生諸法,我說即是空。是亦為假名,是亦中道義。」「未曾有一法,不從因緣生。是故一切法,無不是空者。」
  • 六即佛
    五、分證即佛,這是於十信後心,破一分無明,證一分三德,即入初住,而證法身,從此成法身大士,其間從初住起,各各破無明,證三德,至等覺共歷四十一位,破四十一分,故名分證即佛。 六、究竟即佛,這是從等覺,再破最後一分無明,則惑盡真純,徹證即身本具的真如佛性,入妙覺位而成佛,故名究竟即佛。請參見附表說明十種位階,及六種即佛。
  • 法華經心得|「應四諦法」與「應十二因緣法」
    所以,對於「初善」的聲聞者,佛為他們解說「應四諦法」(與苦、集、滅、道相應的佛法),度其離生老,直到究境涅槃。為什麼選擇「應四諦法」呢?因為這類型的眾生欲求解脫。但「離苦」,得先了解「苦因」。有了「為何」而苦的基本概念,眾生才有粗淺概念,知道從何下手「了苦」。因為是針對聲聞者所說的法,所以這個層次的引渡,亦名為「聲聞乘」。
  • 老師開示:佛說十二因緣
    佛陀教導十二因緣,此文很重要,大家應仔細閱讀,以明白十二因緣的智慧,才能落實覺醒革心之修學方向:我們為什麼會有生死?人的生死是由什麼原因來演化的,使得我們無法停止呢?就好像一棵樹依靠根來滋養,那麼生死輪迴的根在哪裡,是靠什麼滋養,我們才會不斷地生了又死,死了又生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