寧願犧牲速度也要把準方向——「一煤獨大」的沁源如何轉型發展走...

2020-12-09 天眼新聞

編者按    山西沁源與江蘇溧水,一個地處中西部欠發達地區,一個地處東部發達地區;一邊脫貧攻堅壓力重重,一邊生態保護壓力超過發展壓力。由於秉持「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這一科學發展理念,並因地制宜融入本地特色、經驗和精神、文化,如今,窮的變富變綠,富的更富更綠。    那麼,在以高質量發展為新時代目標的攻堅克難戰場上,沁源與溧水究竟如何在生態環境保護與資源利用開發中「左右逢源」,既「綠了芭蕉,又紅了櫻桃」?希望光明日報記者實地走訪調研後撰寫的深度報導能夠帶給您更多啟發與思考。    光明日報記者 鄭晉鳴    前不久,央視持續關注華北豹現身山西沁源的新聞在各大媒體平臺登上熱搜榜,引來千萬網友圍觀熱議,這一「意外驚喜」讓沁源點擊率持續攀升。與此同時,11月30日,沁源獲得全國第四批「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實踐創新基地授牌命名。是什麼讓這座曾經的英雄縣,如今帶著生態新標籤再次走進國人的視野?幾天的採訪,記者聆聽了沁源轉型升級背後的故事,也切身體會到生態優先、綠色發展給這方土地帶來的生機與活力。    擦亮生態底色:產煤大縣的轉型抉擇    進入沁源腹地,山環密林,碧野晴川,清幽雅致,十裡風景。途徑閆寨村,一邊是太嶽軍區司令部舊址,烽火歲月留下的紅色印記歷久彌新;一邊是現代農業科技示範園「水漾年華」,沁河岸邊拔地而起的田園綜合體在眾多鳥兒的環繞下格外耀眼。昔與今守望,紅與綠輝映,曾經的抗日模範縣正在憑藉得天獨厚的生態資源轉型崛起。    誰曾想到,過去的沁源是一個過度依賴煤礦資源的「產煤大縣」。作為「生在煤炭上的縣」,沁源含煤面積達80%,煤炭工業總產值佔全縣經濟總量的90%以上。在當地人眼中,煤就是祖祖輩輩賴以生存的「金山銀山」。靠著豐富的煤礦資源,沁源人民過上了富足的生活,走過了「黃金十年」。    寧願犧牲速度也要把準方向——「一煤獨大」的沁源如何轉型發展走新路    然而,隨著全球產業結構調整和經濟下行壓力,沁源同其他資源大縣一樣,開始陷入「一煤獨大」的發展困局,單一的產業結構面對新興資本市場的衝擊變得異常脆弱。與此同時,過度開採、環境汙染、生態破壞等帶來的一系列問題成為制約沁源進一步發展的瓶頸。    如何走出「資源魔咒」,形成多元支撐,成為擺在沁源人民面前的歷史性抉擇,也是新時代的沁源始終在思考的問題。    除了煤,沁源還有綠。全縣森林覆蓋率接近60%,位居全省之首。綿延疊翠的森林草地、縱橫交錯的發達水系、漫山遍野的「珍稀奇寶」、獨特存在的生態系統蘊藏著巨大財富。向生態要紅利,向綠色要發展,向轉型要出路,是沁源未來發展的必由之路,更是造福子孫後代的必然選擇。    淘汰落後產能,收縮煤礦開採,關停汙染嚴重的礦井,改變單一性產業結構,這不僅是對傳統經濟格局的挑戰,也是對現有產業結構的洗牌。沁源以壯士斷腕的決心破解轉型發展舊難題,以自我革命的勇氣開創綠色崛起新局面。這,不僅是自救,還是重生。幾年間,沁源關停煤礦60餘座,從最初的92座削減到30座,佔全縣礦井總量的2/3。這種「自斷財路」行為的背後,是來自四面八方的重重壓力和阻力,涉及諸多企業家的利益和數以萬計煤礦工人的「飯碗」。    沁新集團乾元園區負責人韓俊剛便是面臨「下崗」的一員。一開始,他對縣裡的這一舉措無法理解:「放著煤不挖,連吃飯都解決不了,談什麼轉型發展?」    「要轉型,就必須統一幹部的思想,統一群眾的思想,統一企業家的思想。」在沁源縣委「統一」戰略思想引領下,幹部深入企業和群眾,與企業家展開反覆溝通談判,做好礦井關停的補償整合工作,對關停礦井的工人妥善安置就業。存續下來的煤炭企業,在沁源縣政府幫助下,引進專業技術人才,進行環保設施的升級改造,最終全部達到國家環保標準。    煤礦關停後,臭水溝變清了,吸引了國家一級保護動物黑鸛在此長久棲息;老百姓富了,利用廢棄廠房改造成的現代化養豬場成為增收致富的「聚寶盆」;廠礦變淨了,走進現代化工業園區,看不到絲毫塵土飛揚,而是綠樹成蔭、鳥語花香。    「建設綠色沁源,就是從最基礎的工作做起,不搞花裡胡哨的事情,不搞好高騖遠的事情。修路、種樹、治水、興文、尚旅,我們就是從打基礎、利長遠的事情做起。」沁源縣委書記金所軍說。    彰顯為民本色:讓老百姓過上幸福生活    靈空山鎮五龍川村坐落在靈空山腳下,村子不大,人口不多,卻很乾淨。最近幾年靠旅遊發展起來後,五龍川村前不久上榜「2020年中國美麗休閒鄉村」。    拾階而上,一處叫「靈空印象」的農家小院別有一番風情,這是一家可住可餐的特色民宿。老闆衛永健原本在縣城開了一家規模很大的飯店,看到鄉下轟轟烈烈搞旅遊,於是瞅準商機,又在這裡承包了一個院子搞餐飲服務。「夏天時基本爆滿,而且還得排隊。有的遊客一等就是一兩個小時,那也願意等,想吃咱這邊的農家飯。後來乾脆弄成網上預約,從上午10點就有人就餐,一直持續到晚上12點多。」衛永健樂呵呵地說。    景鳳鄉丹雀小鎮是當地企業家田斌一手建起來的。小鎮依山傍水,風景宜人。在這裡上班的大部分是附近村民,不少還是脫貧戶,從雲南嫁到沁源的周國慶就是其中之一。她告訴記者,自己在丹雀小鎮上班已經兩年多了,沒想到山野村莊的農家人如今在家門口就吃上了「旅遊飯」,「掙錢顧家兩不誤,擱以前想都不敢想」。    除了以上特色小鎮,還有靠藥茶發展起來的交口鄉長徵村,靠影視拍攝改變面貌的赤石橋鄉善樸村,靠蒼鷺保護髮生巨變的法中鄉水泉村……它們就像顆顆珍珠散落在沁源各個角落。如今,旅遊產業正在成為沁源的朝陽產業。截至2020年10月底,沁源縣旅遊接待遊客225萬人次,旅遊收入達到16.7億元。    在韓洪鄉王家灣村,每當夜幕降臨,新時代文明實踐廣場就變成一個紅火熱鬧的地方。整齊的節奏、動感的節拍、優美的舞姿……20多個農家婦女踏著音樂節奏舞動身姿,跳出了屬於自己的快樂。    近年來,為豐富村民的業餘文化生活,王家灣村積極爭取上級政策和扶貧資金支持,在村裡修建了文體活動中心、文化牆、農家書屋等,讓村民有了休閒娛樂的好去處。「每天參加村裡的文化活動,感覺都年輕了好幾歲!」60歲的脫困戶賈建國說,「村裡的圖書室對我們農民幫助很大,農閒的時候過來看看書、『充充電』,特別是一些農村種養方面的書,對脫貧致富起到很大作用。」    「文藝活動也是新時代文明實踐的一種。通過活動,村裡凝聚力增強了,村民的內生動力被激發出來。現在,村裡說閒話的少了,大家聚在一起更多的是說發展、談項目、比文化、比人才、比家風。」中峪鄉南峪村支部書記吳文斌告訴記者。    村村建起了鄉村記憶館(村史館),成立了鄉賢工作室,創辦了「綠色沁源小夜校」,組建了秧歌隊,培育出本土網紅……「月月有節慶,鄉鄉有活動」,這讓沁源小城的「鄉愁」有「鄉」可尋。    短短幾年內,沁源縣靠著「興文尚旅」在轉型上取得重大突破,既聚了人氣,也長了志氣。    熔煉英雄亮色:堅持「生態立縣」不動搖    一路走,一路看,一路聽。走過崇山峻岭、田園阡陌,穿越萬畝林海、河流盡頭,有記憶中的鄉愁,也有綠水青山的底色;看到充滿創新活力的小項目和頂天立地的大項目,既有通州集團煤礦轉型後的215萬噸煤化工項目,也有中藥材種植基地、林麝養殖基地、蒼鷺保護基地,以及正在蓬勃發展的民宿產業、日臻繁榮的文化事業;聽到各種各樣的鳥叫聲、球場上此起彼伏的叫喊聲、大小公園傳出的歡笑聲,以及來自四面八方老百姓的讚譽聲……    在沁源歷史長河中,「沁源圍困戰」是需要大書特書的一段光輝史詩。1942年,全縣群眾空室清野撤退到深山老林,誓死圍困敵人,同日偽軍展開殊死搏鬥。兩年半的時間裡,沁源軍民對敵作戰2700餘次,擊斃敵偽軍4000多人,取得了依靠人民圍困敵寇的偉大勝利。1944年1月17日,黨中央機關報《解放日報》發表社論《向沁源軍民致敬》,毛澤東主席發出讚譽:「英雄的沁源,英雄的人民。」    如今,這場戰役雖已過去70多年,但一代代傳下來的革命意志和紅色基因仍流淌在沁源人民的血液中。「不畏犧牲、頑強鬥爭,不懼艱險、勇往直前」——這就是「沁源圍困戰」精神。    新時代的沁源人沒有故步自封、原地踏步,而是弘揚「沁源圍困戰」精神,以久久為功的韌勁呵護青山綠水,以馳而不息的精神打造金山銀山,讓「世外桃源」般的沁源既有「詩和遠方」的期待,又有美好生活的現實。    「滿腦子都是綠色沁源」,是每個到過沁源的人的內心真實寫照。沁源縣委果斷決策、宏觀部署,寧願犧牲速度也要把準方向,舉「生態旗」,打「文化牌」,走「旅遊路」,也許在短時間內無法看到快速的提質,但從長遠看,卻為沁源儲備了後發潛力。    實踐證明,「綠色立縣」戰略符合時代發展要求,契合縣域發展實際,順應群眾期盼和意願,在沁源大地達成了共識並形成態勢、氛圍,而這,也進一步堅定了沁源走好綠色轉型之路的信心和決心。     沁水逶迤去,太嶽相向開。名山與名水,正氣與浩氣,必將令這座走過戰火與苦難、厚植鄉情與鄉愁、閱盡滄桑巨變的松林之城,跨越十裡煤場,走向綠色富饒,譜寫英雄之地的最美華章。

來源 光明網-《光明日報》

編輯 彭謙

相關焦點

  • 從「一煤獨大」到「八柱擎天」
    從陽煤集團到華陽新材料科技集團的轉變是山西省屬煤炭企業專業化戰略重組的縮影。回顧一年來的山西國企改革,專業化戰略重組無疑是山西國企轉型發展的重頭戲,也是山西國企改革的關鍵一環。因煤而興,也因煤而困的煤炭大省山西,要打破「一煤獨大」格局,必須發展新興產業,而其中的關鍵一步就是要對省屬企業,尤其是煤炭企業的相關產業進一步優化和細分,改變過去企業同質化競爭嚴重、大而不強的格局。山西煤炭資源主要集中在7家省屬國有企業,但煤炭產品同質化較高,煤炭企業常打價格戰,而煤層氣、化工、新材料相比煤炭開採都算不上主業。
  • 山西國企由「一煤獨大」向「八柱擎天」轉變
    省屬七大煤企轉型專業化重組「脫胎換骨」企業更名往往反映上市公司未來戰略定位而西山煤電更名山西焦煤它的背後其實是山西自2020年年初就開啟的省屬煤炭企業專業化重組之路2020年4月,山西焦煤集團和山煤集團合併,兩大集團資產重組進入「快車道」。
  • 山西沁源:專家聚沁源 攜手促發展
    專家們通過觀基地、看農場、進企業、聽講解,對全縣現代農業發展、文旅融合項目、鄉村治理建設、脫貧鞏固工作等進行詳細了解,積極建言獻策,幫助查找發展中存在的短板和不足,為沁源縣經濟社會高質量轉型發展提供智力支持。
  • 打破「一煤獨大」 構架「四梁八柱」 山西新型國企密集發力
    記者 詹彥 攝去年以來,文旅、大地、雲時代、交控、航產等一批專業化大集團公司相繼成立,優化了山西省屬企業產業結構布局,也讓山西國企「一煤獨大」格局有所改變。這些新型國企不僅是山西省國企改革的重要方式之一,同時也構架起了山西國民經濟的「四梁八柱」。
  • 經濟80%靠煤,靠羊肉、陶瓷和糖果轉型,山西產煤大縣如何逆襲?
    毗鄰「煤都」大同,於2018年8月剛剛撤縣設市的懷仁也想要擺脫掉人們心中對自己「產煤大縣」的固有印象,正在努力從「一煤獨大」的典型經濟結構向其他產業轉型。儘管煤炭產業比重過高,但與其他幾個縣相比,懷仁的其他產業門類相對較多,去煤化轉型的抓手也更多一些。
  • 紀實散文《沁源1942》:致敬那年那月的「人民至上」
    作家蔣殊的長篇紀實散文《沁源1942》(山西經濟出版社2020年6月出版),形象、深刻地闡釋了偉大的人民戰爭思想,再現了抗日戰爭中的「人民的偉力」。作品的第一章,寫日軍猖狂掃蕩,當地的黨組織動員老百姓離開縣城和周邊大的村鎮,向大山裡轉移。
  • 【作家看沁源】紅色鳳凰向綠飛
    作家們深入沁源生態文明和綠色轉型建設第一線,感受了紅色沁源在綠色進程中的創新突破和發展進步,創作出了一批優秀的生態文學作品。現將這些作品推發展播,以饗讀者。;綠色,乃沁源轉型發展的最美底色。這是琴泉村新農村改造建設的匠心之作,也是琴泉村綠色轉型發展的「圖騰」,正是這條「大魚」,打通了這個山腳下的文化隧道。琴泉村,是綠色沁源、生態沁源留得住鄉愁的美麗鄉村典範。
  • 「沁源賦」文學大賽採風活動舉行
    >大咖齊聚太嶽參賽作者代表各抒己見,暢談採風心得和自己參賽作品的創作方向。、黑峪村的民宿風格獨特,讓我印象深刻」「太嶽軍區司令部舊址、太嶽中學舊址等紅色文化基地讓我觸動很深」「韓洪的連翹茶、沁新新創公司自己研發的鋰電池等特色轉型產業蓬勃發展,大有奔頭」……大家紛紛讚嘆,沁源的美景目不暇接,沁源的文化厚重深沉,沁源的人民熱情好客,讓人流連忘返。
  • 沁源,詩意的棲息地
    按語 8月28日-30日,由山西省生態環境廳和山西省作家協會聯合組織開展的「美麗中國·生態山西」作家採風團走進綠色沁源,深入沁源生態文明和綠色轉型建設第一線,感受了紅色沁源在綠色進程中的創新突破和發展進步,創作出了一批優秀的生態文學作品。
  • 30餘位知名作家、文化學者走進山西沁源——感受綠色沁源的獨特之美
    30餘位知名作家走進沁源,探究世外秘境,品鑑天賦大美,書寫山水之魂,記錄轉型印記,讓「綠色沁源」這一品牌成為美麗中國最嚮往的「詩和遠方」,成為地球上最純淨的秘境花園、中國新版香格裡拉。此次採風活動由山西省生態環境廳一級巡視員陸東,山西省作家協會黨組成員、駐會副主席羅向東帶隊,周宗奇、張銳鋒、黃風、陳為人、閆文盛、郭天印、李景平、杜斌等30餘位知名作家、文化學者組成的強大採風陣容,近距離感受沁源縣幾年來持續踐行「兩山」理論、矢志推動綠色發展的生動實踐,深層次挖掘沁源鞏固脫貧、鄉村振興的成效成果,全方位展示沁源項目建設、文旅轉型的火熱場景,藝術化展示沁源山青水綠、鳥語花香的田園風光
  • 山西轉型之路越走越寬廣_媒體_澎湃新聞-The Paper
    省工信廳副廳長馬運俠表示,希望各新型研發機構能夠抓住機遇、久久為功、攻堅克難,不斷積聚發展新動能,持續開創增長新天地。 發展新產業、培育新動能,努力實現從「一煤獨大」到「八柱擎天」。近年來,省委立足發展大局,搶抓新一代科技革命機遇期和準確把握全省轉型攻關期,作出打造14個標誌性、引領性產業集群的重大戰略部署。
  • 鳳凰涅槃浴火重生 轉型發展天地一新——回望開幕式
    回望一近年來,山西開啟了新的轉型發展歷程,這是在新的歷史條件下發展方式的一場革命。在二青會開幕式上,一個個「山西造」成為節目的亮眼元素,給全國觀眾帶來了一場山西風味的視覺盛宴,讓大家感受到山西轉型的速度。
  • 企業該如何轉型?是否要多元化發展?
    作為一個準備從職場轉向創業的準專業人士,就企業未來如何轉型,企業是否應該多元化發展這個問題表達一下自己淺薄的看法。 是企業轉型是什麼?
  • 【他山之石】徐州轉型發展啟示錄(一) 「逆襲」的徐州
    我們知道,黨的十九大後,習近平總書記首次地方考察就到了徐州,總書記對徐州轉型發展的成績給予肯定,指出資源枯竭地區經濟轉型發展是一篇大文章,實踐證明這篇文章完全可以做好,關鍵是要貫徹新發展理念,向全國釋放出了「緊扣新時代要求推動改革發展」的強烈信號。省委十屆六次全會指出,要深入踐行新發展理念,推動經濟發展高質量。高質量發展,就是體現新發展理念的發展。
  • 「行吟綠色沁源」山西作家採風活動舉行
    此次活動以太嶽明珠——沁源縣全域文化生態發展為載體,倡釋詩文家心系秀美山河的情懷,融情於筆,寄志於景,以獨特的視角和生花的妙筆書寫山水之魂,記錄轉型印記,讓「沁源印象」成為美麗中國最嚮往的「詩和遠方」。
  • 全國資源枯竭型城市相聚徐州賈汪,現場交流轉型發展經驗
    習近平總書記考察江蘇徐州一周年之際,12月13日上午,全國資源枯竭型城市齊聚徐州,現場交流轉型發展,以及採煤沉陷區綜合治理經驗。針對獨立工礦區和採煤沉陷區的發展困難,中央預算內投資支持力度逐年增大,2013年起至今累計安排中央預算內投資約170億元。據統計,資源枯竭城市地區生產總值年均增速,已由轉型前遠低於全國平均水平,到轉型後高於全國平均水平1.4個百分點。
  • 新書快遞 |《沁源1942》
    山嶽剿共實驗區」的大牌子。沁源,不得不做長期打算。縣領導與太嶽軍區知道,這必將是一場漫長的硬仗,要打贏,須得決策正確,軍民齊心。全民大轉移。這個想法不是隨意跳出來的。將百姓與敵人隔離,是剝奪敵人掌握主動的完美開篇。可是,即將入冬了,捨棄熱炕頭,住進山裡?儘管動蕩,儘管貧窮,畢竟是家啊!畢竟窮家難捨。把家園讓給敵人,進入一座一無所有的深山?之前消息一出,一些老者當下便老淚縱橫。
  • 沁源綠
    風在林間迷失了,迷著迷著迷失進空無;水在樹下尋找著,找著找著走不出黑暗。黑暗給了樹黑的顏色,樹卻以黑蘊蓄光熱!要不,為什麼軀體破碎了、年輪消散了、根莖肢解了、枝葉斷裂了,卻依然黑得發光黑得發亮?是曾經譁譁的林濤,把陽光打成碎銀而藏入了地下。不是說物質不滅麼?以別一種樣態存在。森林住到地下的時候,地上有沒有人呢?不知道。
  • 30多位作家沁源採風
    8月28日至30日,由山西省生態環境廳和山西省作家協會聯合組織開展的「美麗中國·生態山西」作家採風團走進綠色沁源,開展為期3天的採風活動。我省30餘位知名作家走進沁源,探究世外秘境,品鑑天賦大美,書寫山水之魂,記錄轉型印記,讓「綠色沁源」成為中國民眾最嚮往的「詩和遠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