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福壽
臺灣當代玉雕大師
1985年於臺北「德隆玉雕工作室」擔任主要設計指導及特殊玉雕創作
個人經歷
1957年,黃福壽出生於中國臺灣高雄。
1999年作品《歡天喜地》獲得臺灣文建會傳統藝術中心第二屆「傳統工藝獎」雕塑類優選,作品於臺灣故宮博物院現代館展出,得獎作品獲永久典藏。
2000年作品《生生不息》獲得臺灣文建會傳統藝術中心第三屆「傳統工藝獎」雕塑類三等獎,得獎作品獲永久典藏。
2001年作品《絲瓜》入選第一屆「國家工藝獎」(臺灣)雕塑類,榮獲「國家文化藝術基金會」(臺灣)創作獎。
2002年臺灣歷史博物館邀請個展——「隨心所玉」黃福壽玉雕藝術創作展。
2008年入選臺灣文建會傳統藝術中心「臺灣雕塑大展」聯展;作品《梁祝》由傳統藝術中心專案典藏;入選佛光緣美術館南臺別院「國家工藝獎」三人聯展。
2009年臺灣工藝研究所「玉石雕刻」教師;榮獲第五屆「大墩工藝師」成就獎。
2010年臺灣工藝研究所「玉石、寶石雕刻人才培育」教師;2010年花蓮石藝嘉年華主題邀請展。
2013年舉辦高雄市文化中心個展「慈悲的容顏——黃福壽玉雕藝術創作展」。
2016年獲頒臺南市傳統藝術保存者。
2017年舉辦臺南文化中心個展「繁華 明淨——黃福壽玉雕藝術創作展」。
大師簡述
藝術的創作,是一種提煉自我,詮釋自我的過程,同時也是完成自我乃至超越自我的切身體驗。與玉石雕刻結緣至今已三十餘載。於此漫長時光中,從最初接觸時的那份喜愛與熱衷,並不因時光的消逝而有絲毫的退縮。縱然經常面對現實生活的考驗,也總在現實生活的夾縫間,考驗著自我內在定力。然而身處在這不確定、一窩蜂心態的年代,於瞬息萬變,萬事萬物流轉中,執著與堅定是一種蓬勃的生命契機,一份常存對理想與真善美的永恆追求。
我們承載了前人的藝術結晶,也視前人的智慧為自我學習的方向。然而在「傳統」與「創新」的過程中,我們也將置身於驅離過往、接近新思維的一種不確定的年代。而這種不確定性,也為藝術帶來重生的動力。在結構、解構與重組的過程中,也將為藝術文化之演進在不同的時代中留下見證。
作品及詮釋
《秋的禮讚之十三》
曾經它只是一塊璞玉
是經億萬年的演化凝結的靜默
雕琢是對話的開始
被磨礪的聲響
是抗拒失去自我的吶喊
玉難以堅持自我
即使個性再強硬
被一一磨去的成分
也包含雕玉者妄動的心
否則稍一不慎
即玉毀心碎
當彼此從抗拒趨於和諧
心玉合一
一片枯葉
墜入了
永恆


《憩》
這是一件跟蝴蝶題材有關的作品,而蝴蝶在我以往作品中也多次作為創作發想。這件作品的創意來自幾年前,我在某處山林裡的小溪旁散步,看到許多蝴蝶停留在碎石頭上休息喝水。當我看到時,不禁讚嘆竟然有如此和諧美麗的景象。如此景象唯有在人與自然和諧共處之下,具有良好的生態環境,蝴蝶才能夠在這個地方停留休息,故而讚嘆這樣難得的美好。現代化與工業化無窮無盡開發與破壞汙染,使我們自身所處的這顆美麗的星球生病了。而這和諧的美景有一天不復存在時,也是我們人類自嘗苦果的時候。
我是以現代雕塑的裝飾手法來呈現這件作品。這是由兩塊不同翡翠材料分成三塊所構成,散置在整個作品上,形成和諧美妙的畫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