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極拳八個層次的練法,一層深一層,層層妙無窮

2020-10-06 太極療

太極拳是極為規範,極為嚴謹,學無止境的無邊科學。習練者必須嚴格遵道而修,不得有悖離拳理拳法之不必要的動作,亦不可減少中間某一個環節,總之,循規蹈矩,按規矩習練,不得有隨意性。

習練太極拳必須遵從要求規範動作,循太極拳運行規律和特性,如「陰陽變轉」、「周身輕靈」、「動開靜合」、「虛實變化」、「關節要松」、「節節貫串」、「用意不用力」、「中正安舒」等等,離開了拳的特性,也就沒有了太極拳。

其實,每一個拳式有八種練法。通俗解釋為八種技藝,從起始習拳到上乘功法,一個拳式有八個層次的功夫,十分精妙。

1、粗練

所謂「粗練」,指初涉拳場,對太極拳的拳理拳法知之甚少,或粗知,淺知。導師無須深講開合、虛實、陰陽、動靜……只教授動作,先學會「劃道」。為了便於學生記牢每個動作的姿勢和起止點,不要畫葫蘆似瓢。要一招一式做準確,不要落入「學拳容易改拳難」之境地。如果有時間,可以先學練「定勢」,勢熟練後,再練「聯勢」。

2、嚴練

嚴練是嚴格要求,循規蹈矩,要教授「中正學」課程,也就是練拳注意中正安舒。不能達到心神意念的內靜,一定要達到外形的中正。拳法中正關係到將來向高層次的修煉,身形中正對於推手、技擊也是優勢。所以,在練拳起步之時,必須注意身形的中正。

3、心練

中正和安舒是練拳中相輔相成的辯證關係。心、神、意、氣不安舒,很難達到外形的中正,故內修安舒,外示身形中正。有位拳家說,「心意松,肢體松」,以達到「神舒體靜,刻刻在心」之境界。

4、中正練

每個動作都應該注意重心。在盤拳動態運行之中,重心腳始終與頂保持上下一條線,不可雙重,雙重為病,從「小學」開始,行功要避免雙重。拳論明示每見數年純功,不能運化者,率皆自為人制,雙重之病未悟耳。初學不要「帶病」練功。

5、被動練

太極拳的重要特性是三不動:沒有動意、不主動、不妄動。盤拳不要主動,而是似手錶表心的齒輪,一個齒輪帶動另一個齒輪,絲絲相扣被動運轉。在運行中體驗,勢與勢,也是陽動止,陰動起始的陰陽、虛實、動靜、開合的微妙變化。這是太極功夫的積累和修煉,以體驗一個動勢的陽運行到終點,自然變轉的一剎那,怎樣變轉為陰式的起點。在技擊中,同是以靜制動,後發先制。

6、意練

練太極拳「用意,不要用力」。每個單式均「以心行意」,意動神隨,「以意導體」順其自然,循套路動靜規律,沿弧形線運行,運行到每動一的止點,起點自然顯現。虛中虛,陰動變化,自腳下起,腳引手;陽動變轉,實中實,自手上始,手引腳。

7、松練

為了使體能適應九大關節在行功時節節放鬆,在盤拳練功中根據個人修煉進修程度,可選擇松腳練、虛提膝練、松胯練、松腰練。上肢松肩練、垂肘練、展指舒腕練以注重關節的訓練。可以分上下訓練,但要注意上下的「完整一氣」。

8、細練

細練指修煉者從理論上對太極拳的認識和理解,反映在實踐盤拳中的腳下雙輕而自然輕靈,腳下雙沉的自爾騰虛。手上空靈輕扶,鬆柔運行始終保持單腿重心,節節上松到頂,維護行功中的安舒中正。

在鬆柔動態運行中日復一日,年復一年,在陰陽變動中得到健康,在開合動靜中找到平衡,在虛實變化中精神愉悅,內外雙修,六髒六腑舒暢通空,打通微循環。

相關焦點

  • 梁漱溟:思維的八個層次,你在哪一層?
    怎樣提高自己的思維層次和水平?對此,梁漱溟先生有所體悟。1928年他在廣州中山大學講演,系統闡述了他的看法,值得我們細細品味。以下是梁漱溟先生在廣州中山大學的演講內容。梁漱溟:思維的八個層次,你在哪一層?
  • 太極拳與氣功,隔一層玻璃窗
    太極拳與氣功,隔一層玻璃窗知道我好氣功,就經常有人問我:「你練的是什麼氣功?什麼時候開始練的?」我總是回答說:「其實我沒練過什麼氣功。」聞者一定大惑不解。於是我趕緊補充說:「不過我二十多年前就開始打太極拳了。」
  • 閱讀的四個層次:第一層是小學生層次,最後一層相當於研究生層次
    這種閱讀就是讓一本書向你既有的理解力做挑戰。憑著自己的心智活動努力閱讀,從粗淺的了解推進到深入的體會,就像是自我的重生。 閱讀一共分為四個層次,這四個層次是漸進的。第一層次的閱讀包含在第二層中,第二層次又包含在第三層中,第三層又在第四層中。第四層是最高的閱讀層次,包含了所有閱讀層次,也超過了所有的層次。第一層次的閱讀:基礎閱讀。
  • 晨練一起跟我練,太極拳基本功法,傳統五步八法,等等
    五步八法乾貨來了1直播晨練 提高免疫力跟名師一起練與名師互動居家鍛鍊,>老少皆適宜強身健體,提高免疫力五步八法套路簡介五步八法體現了走架打手的陰陽、生克、對立、 統一的演變規律,貫穿於整個太極拳法、拳理、 結構與運行框架之中,是太極拳基本技術元素,也是追求更高層次太極拳術的基礎。
  • 梁漱溟丨思維的八個層次,你在哪一層?
    怎樣提高自己的思維層次和水平?對此,梁漱溟先生有所體悟。1928年他在廣州中山大學講演,系統闡述了他的看法,值得我們細細品味。學科學的人,只要肯用功,多花些時間,總可學個大致不差。與科學不同,學哲學不僅要有天才,並且還要下功夫,才有成功的希望。
  • 太極拳:有多少練法?
    太極拳愛好者大都聽過「太極十年不出門」的說法,於是,很多人以為練太極拳必須十年才能練出功夫,或者,必須練十年才能取得好的效果一一其實不然,只要找到正確的途徑,十年的時間,至少可以使太極拳愛好者在太極領域有大的成就了;而普通人,則應該一兩個月、幾個月、或者一兩年就能取得祛病延年、強身健體的作用。
  • 好文共賞:太極拳八法詳解
    「八法」之用並非如有些人所說的依次疊加而為,運用之妙全在於融會貫通的靈變,而不在分解和僵化,所謂「法無定法,勢無常形」,或謂「見子說話」,亦可謂之「因敵變化而示神奇」。「八法」中除「肘、靠」兩字外,其餘各字皆從手而右音。
  • 古箏學習的十個層次,你修煉到哪一層了?
    古箏學習的十個層次,你修煉到哪一層了?一、樂理:音樂理論簡稱「樂理」,包括相對簡單的基礎理論——讀譜、音程、和弦、節奏、節拍等等。還有相對來說比較高級的——和聲、復調、曲式、旋律、配器法等內容。我們以簡單的樂理來說,她就是音樂的語言,學習任何一門樂器,都必定要認識這種語言,否則任何優美的曲譜,看起來也如同天書,難以用古箏表達出來。雖然學習樂理是第一層境界,但是並不是要一下子學完,可以在學琴的過程中邊學邊用,有時間翻一下樂理書的人都可輕易掌握必要的樂理知識。相關的認識越深厚對往後的階段越有幫助,多多益善。
  • 太極拳之「聽勁」與「化勁」的三個層次
    太極拳講究「聽勁」與「化勁」,最基本的常識就是「聽勁」不是用耳朵,「化勁」也不是用手腳。把太極拳之「聽勁」與「化勁」分成三個層次來講,便於階及神明,逐步提高。化勁: 到了第二個層次,身體腰胯轉動的痕跡已經很小了,主要在接觸點上通過意氣的功夫化解,基本上能做到「化」與「發」的結合,也就是「化中有發」,「發中有化」;化與發僅在一含一放之間即可實現。
  • 長生妙道講座(一)
    長生有傳承意義,指代代相傳,道文化從老子「道德經」傳承到現在已上千年,太極拳雖短也有一百多年,太極拳與道家傳統的哲學思想相結合就更有意義,與道文化精髓相結合能夠更好發揮其價值,提高生命健康質量。太極拳作為養生入手,修煉者多會自覺的學習「道德經」。「道德經」對修煉者最後重要的是八個字:生根、固柢、長生、久視。
  • 太極拳之練法要領 -----董英傑
    (一)太極拳系內家拳,力出於骨,勁蓄於筋。不求皮堅肉厚,而求氣沉骨堅。故無張筋錯骨之苦。無跳躍奮力之勞,順其自然,求先天之本能。為返本歸原之功夫。(二)練太極拳有三到,神到,意到,形到。如身法正確,神意俱到,則進步甚速。每日有不同之感覺,學者宜細心體味之。(三)如身法不合,神意不到。如火煮空鐺,到老無成。有十年太極不如三年外家拳之談。故第一須動,第二須悟。
  • 太極拳纏絲勁練法解讀
    故未黏住人之肱則已,如既黏住,則吾以纏絲法捻住其肉,當纏而繞之、沾之、連之、黏之、隨之,令其進不得進,進則前入坑坎;退不得退,退則恐我擊搏,故不敢硬離去。此纏絲勁之在拳中最要緊要妙訣也。」是由內向外轉翻的順纏絲勁,上述經過各穴,亦不過說一大概,實際操練起來是視功夫的淺深,由粗而細一層深一層,所謂沿路纏綿,極其細緻。  《纏絲勁》在基本實質上分為《順纏》和《逆纏》,手足的配合是一致的,就是右手順纏,則右足亦為順纏,如果手是逆纏,則下面的足亦是逆纏。
  • 「深度探究」太極拳=十三勢=十三式=八門五步?(五)
    該書以道家思想、易經學說詮釋太極拳,體系完整,思路清晰,觀點明確,闡述細緻,有一定的學術水準;提出的一些關於太極拳的新概念,為太極拳理論研究增添了新的內容。他提出的有別於其它十三式(勢)的「十三式」就是其中之一。 杜元化在書中繪有一圖,叫「太極拳十三式手法起源之圖」(見下圖)。
  • 一個人的5個層次,看看你在哪一層?
    士人相比於庸人,層次要更高一層。士人做事有明確的目標,並且辦事有條理,往往在事情還沒有進行就已經做好了完美的計劃。此外,士人往往擁有自己的道德操守,雖然不像聖人那樣集美德於一身,但為人處事也有自己的底線。士人也並不像大儒那樣滿腹經綸,但也擁有最基本的認知,知道什麼什麼可為,什麼不可為。——此為士人。
  • 話說太極拳|他在八國聯軍槍口下奇蹟生還,這才有了​李式太極拳...
    它以根頭棍為主,一趟為輔,所謂「根頭棍」指按這頭,那頭打,解脫為次,閃戰為輔,體現踢打摔拿,一趟二趟拳常練才能體會太極拳天人合一,套勾點的武術妙用。第三趟古稱「太極拳軟捶」。以練氣為主,步法上邁步如貓行,運動如抽絲來體現盤架子,外形上運氣如九曲珠,運勁如百鍊鋼之起勢,整體上圓活、輕靈、吐納自如、天人合一,是體弱者養生健身之妙拳。
  • 陳式太極拳
    就是練到渾圓一氣,浩然之氣,先天之氣,這個功夫是無窮盡的,終身練功不能盡其妙,就是練一層功夫得一層奧妙,就是一層深一層。如果停止不練,拳如逆水行舟,不進則退,學之則有,不學則無,學到妙處時人所不知獨我自明。只可神會,不可言傳,不言傳,恕是保守不傳,而是不能把其中奧妙完完全全的說出來。
  • 太極拳的精義述真,功夫層次、階段論
    太極拳不是神拳、玄拳,亦不是"棉拳"柔術,更不是"舞術"健身操。太極拳是實實在在的武術,是內功拳。是內外兼修、健身為基、修心為法、練身為用的武術。天下沒有不打人的拳,更沒有不發力或不發勁的拳。太極柔乃是以方法為化、剛用為打,剛柔相濟方入太極,打人仍是太極拳的本質。
  • 太極推手,太極拳,運動,學習太極拳要求立身中正,虛靈頂勁
    定步推揉有單人單手平圓練法、單人單手立圓練法、單人雙手四正手練法、單人雙手四隅手練法、單人大捋練法、雙人單搭手平圓推揉法、雙人單搭手立圓推揉法、雙人雙搭手四正推揉法、雙人雙搭手四隅推揉法。活步推揉法有活步四正推揉法、活步四隅推揉法和大捋。採浪花有定步隨意推揉法和活步隨意推揉法。
  • 從太極拳秘訣「三虛包一實」,看太極拳的境界與太極拳的蛻化變質
    武禹襄、李亦畲、郝為真作為他們所處時代太極拳的泰山北鬥,自是 無需多言,就是到了郝月如、郝少如的時代,也仍然是同時期太極拳的理論與實踐的箇中翹楚,無人超越。「三虛包一實」是郝少如總結提煉出來的太極拳要領,就是在走架打拳時,時時處於一條腿實、另一條腿與兩手虛的身法架勢。
  • 太極拳厚重的人文和美德內涵(一)
    古人云「百行以德為首」,「罪莫大於無道,怨莫深於無德」。太極拳本身就有很高的武德要求和武德修養,這不僅是對每個演練者的起碼要求,也是學好太極拳的首要和必要條件。學太極拳,首先要具備武德。「武」是幹戈軍旅之事;「德」乃社會意識形態之一,是道德、品德的統稱,是調整人與人之間以及個人與社會之間關係的行為準則和規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