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寧鎮,為石獅市東南部的著名濱海僑鄉,位於泉州灣與圍頭灣中部的深滬灣北畔,距石獅中心市區8公裡,與臺灣隔海相望。永寧古稱「水澳」,唐時稱「高亭」,宋時稱「涼恩亭」。因其特殊地理位置,歷來為閩東南地區重要港口及海防重地。南宋時,為防禦毗舍耶國海寇入侵,朝廷即在此建了永寧水寨,永寧因此得名,寓意永保安寧。元朝時,由於海寇出入東南沿海,侵擾百姓,在永寧設巡檢司。明洪武二十年,為抵禦倭寇,朝廷在此設立永寧衛城,以作泉南屏障。永寧衛與天津衛、威海衛並稱全國三大衛,歷史上為抵禦海盜、外來侵略和海上交通、經貿往來做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也飽受歷史的滄桑考驗。
是日,天青雲白,豔陽高照,修飾一新的永寧衛城樓張燈結彩,在烈日下巍峨雄峙,雄渾大氣。城牆上大紅廣告告示著「第五屆永寧古衛城暨城隍文化節城牆花燈秀」的字樣,走近細看,方知不巧,花燈秀剛剛於3日結束了,然而就城牆內外的布置裝飾,仍可見節日之熱鬧氣氛。
城門洞開,廣納四方遊客,時值正午,來到永寧的遊客寥寥無幾,石板的街道顯得格外清淨。城樓巍峨高聳,可惜登樓的臺階緊鎖著,可望而不可即,失去了憑樓遠眺天風海濤的體驗。那就順著路牌往城內走吧,沿途都是閩南特色的花崗巖條石砌成的民居,與條石鋪就的道路,整個就是石頭的世界。不遠處兩座寺廟毗鄰坐落,右側的紫樹林寺雖然金碧輝煌,然而一看就是新建建築。而右側這片規模宏大古香古色的雕梁畫棟,就是省文物保護單位永寧城隍廟。
城隍信仰是閩臺民間信仰的重要組成部分。永寧城隍廟建於公元1387年,坐北朝南,佔地面積2800平米,以中軸線為基準,有門樓、前殿、戲臺、拜亭、主殿和左右廂房組成。廟裡除了供奉城隍爺外,還有二十四司、四大將、三夫人、衙役差官近百尊神像,是閩南地區規模較大的一座城隍廟。
永寧城隍廟與石獅及臺灣鹿港城隍廟有著特殊的淵源。清道光年間,由在臺灣鹿港創辦日茂行的林家及地方紳士,自家鄉石獅永寧恭請城隍至臺灣鹿港建廟,距今已有170多年的歷史,並將城隍文化在臺灣廣泛傳播。多年來,鹿港城隍廟與永寧城隍廟兩地之間的文化交往從未中斷過。另一方面,城隍是守護神,守護城池、國家;也是司法神,主管生人亡靈、獎善罰惡、生死禍福和增進幸福利益等等。因此,城隍文化是永寧極具地域特色的重要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城隍廟規模龐大,建築精美,古蹟眾多,而且保護程度非常高,從永寧鎮舉辦城隍文化節來看,城隍文化在當地已經根深蒂固,是一個非常重要的傳統。
正午的巷道清幽靜謐,只有偶爾從居民院落裡傳出電視裡的聲音。隨處可見的是花崗巖的民居和紅磚的古厝,縱橫交錯的寬窄不一的街巷裡,時不時有一幢氣度雍容的老房子吸引著我們的目光,勾起我們一探塵封歷史的欲望。故事會館就是這樣的古厝,這所講古的場所,古樸的紅磚大厝,優美的燕尾屋脊,精緻的磚瓦雕刻,可惜大門緊閉,未能進入內部參詳。背后街旁的圍牆上,正在展覽這名為「阮這座城」的攝影展,兩位路過的居民也暫停下來,饒有興致地觀看。
永寧是座具有600多年歷史的古衛城,至今仍保留著非常完整的古街道,兩條貫穿東西南北的街道把永寧城分成四個方塊,狀如鰲魚臥灘,故又有「鰲城」之雅稱。永寧古衛城依山而建,東西傾斜度達20多米,老街從慈航廟直落西門外,長一公裡多,寬度約4米至5米。明朝時,此街稱西直街。府志記載:「右千戶所,營房八百四十間,在永清門西直街。」 老街每10多間店面自成一個單元,中間隔道小巷。店面大多兩層,二樓前留段小磚埕,鄰店之間可互相走動。店門原是由一扇扇活動的門板並連而成。早晨開張時卸下,晚上關店時安上,單留個邊門可供人出入。老街路面為石頭鋪成,給幾代人的腳掌磨得非常光溜。
永寧老街是時光的合輯。清末,街上就有商店200多間,當時富甲一方的商家莫過於永進、霞源和興源三個商號。至改革開放前,這裡一直是永寧商貿的集中地,如供銷社、菜市場、手工作坊,甚至銀行、稅務、郵電等單位,無不擁擠在這條狹窄的老街上。如今,走在這條古老的街道上,兩旁依舊是商鋪林立,只是當年的老商號均已或關閉、或坍塌,只留下舊日的牌匾,而或只存留一個遺址說明,讓遊人心生淡淡悵惘。
日茂行的主人林振嵩,乾隆二十五年,渡臺謀生,落腳鹿港,從零售食鹽的生意做起,因經營有方漸漸富裕起來,在臺灣鹿港成立了「日茂行」,一度甚至成為鹿港首富。在老家永寧這裡,也設立了一家分部,據說當年永寧日茂行的房子極其鋪張,氣派非凡,共有十幢三進大屋,連成一片,現在雖然已經破敗了,然而門楣上高懸的嘉慶皇帝親筆御賜金匾,仍見證著房屋主人當年的輝煌。
另一所曾經輝煌的霞源古厝是個大院子,外牆也已經斑駁破落了,紅磚的院牆東修西補滿目瘡痍,牆頭屋角芳草萋萋,一架苦瓜還在開花結果;宅子裡倒還住有人家,幾位婦女正邊忙活邊聊天,卻是滿嘴四川口音,估計只是租戶。
除了典型閩南風格的紅磚大厝,老街兩邊的巷子裡也常見中西合璧的小洋樓,這種主要用花崗巖條石建築的東南亞騎樓風格的樓房當地稱為「蕃仔樓」,多為南洋歸國華僑所建造,是閩南僑鄉獨有的一道風景。這幢著名的「寧東樓」建於上世紀20年代,為永寧旅菲華僑所建,是永寧的標誌性建築。
行走在老街常看見一個奇怪的現象,很多大厝的圍牆下會砌著一個水井,一開始我們不明白這是什麼意思,直到看到這塊鄰裡井的解說才恍然大悟:原來,早年永寧淡水稀缺,永寧老街上華僑陳先生主動將自家的一段圍牆退回半尺,改建在水井中間,將井口外露,讓鄰裡隨意取用,深得眾鄉鄰的讚譽與感激,家中有水井的居民紛紛效仿。從這個細節看,歷史上老街不僅經濟繁榮,民風也是相當淳樸啊。
閩南人大多有很深的信仰,這點在老街體現得更加淋漓盡致。漫步街頭,幾乎每隔百米就有一座廟宇或者祠堂。天公、天后、媽祖、土地、祖宗……林林總總,香火氤氳。其中最為著名的的寺廟,除了城隍廟就是這座橫亙道路中央、據傳始建於隋代的慈航廟,裡面供奉的男性的觀音菩薩法身---在這個充滿歷史感的地方,處處體現著與眾不同。
入則靜謐,出則繁華。老街盡頭就是個物貿市場,市場周邊依舊是商鋪林立,石獅特色的服飾門店琳琅滿目,熱鬧非凡。
老街周圍許多看似曾經奢華的深宅大厝,現在卻已廢棄無人居住了,一任梁結蛛網、門褪朱顏。因此,永寧老街是個值得慢慢行走品味的地方,它並不在乎是否有知名度,也沒打算把自己變成景點,當地人依舊波瀾不驚地生活在那裡,日復一日,安詳而沉靜。比起很多已經完全淪為旅遊景區的老街,永寧衛更為原生態,更有濃鬱的生活氣息,這也是這座古衛城的魅力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