樂於幫助他人,是美徳。
然而,幫助他人要講究方式方法。幫的方法不對,不但無功,反而會擔米成仇。
為什麼說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我們的老祖宗對人性的洞察而總結下來的智慧經驗是值得我們深思的,比如一個人生活貧苦,你產生了憐憫之心,給他饋贈或借貸,這些經濟幫貼救濟關懷,就叫「授人以魚」,即佛說的財布施。然而,你給他的魚吃完了,過一陣子他依然是餓。因為他只會吃魚,不會抓魚。你給予他的經濟救濟很快又會被他消耗殆盡,他依舊窮困潦倒,然後他仍舊期待著你的幫助,而你幫助再多,也會被他消耗掉,因為他只有消耗財富的巨大需求而沒有增長財富的能力,或者他的經濟消耗支出大於收入,這才是造成一個人窮困潦倒的根本原因。所以,窮是一個填不滿的無底洞,授人以魚的方式不能從根本上解決窮的狀況,一旦你停止幫助,已經習慣於你的幫助並覺得理所當然的他,在他飢餓狀態你如果不再繼續給他魚吃,他就會覺得你對他不好了。你之前幫過他,對他有恩也就因為你不再對他好而抵消了。但是你之前對他有恩,這是他潛意識裡不願承認,卻又無法否認的事實,於是他便感覺到被你拿著他的軟肋,使他感覺在你面前低人一等,這就讓他的自尊心受到傷害了,於是他便會很不爽,對你產生一種莫名的反感和仇恨的心理,總之,這種反感和仇恨就是一種本能的反應,連他自己都不清楚、不知道是什麼原因。所以,授人以魚只救急,不救窮。
如果你有能力且真心想幫助一個受貧窮折磨的人脫離苦海,就應該從根本上解決改變這個人的貧窮屬性。幫助他脫離窮困潦倒的最佳方法? 就是「授人以漁」。即幫助他學會抓魚的方法,使他能夠靠自己的雙手去自力更生,豐衣足食。比如,教他學會一門謀生掙錢的手藝,或帶他走上一條能發揮他才能專長的創業致富之路,或替他謀取一份適合他的工作崗位,使他能夠用他自己的才能和勤勞的雙手去源源不斷的換取財富,從而改變人生。這樣,施恩者沒有把自己高高放在道徳的神壇上,既不顯恩徳,而又能讓接受幫助的人得到實際的利益且不失自尊。這便是授人以漁,功德無量的法布施。
因此,財布施的功徳不如法布施。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
――踩雲追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