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月十五稱謂中秋節,是我國的第二大傳統節日,又稱祭月節、仲秋節、拜月節、團圓節等。
因農曆八月十五恰巧在秋季中間,所以古人將其稱為「中秋。
早在上古時期,就已經出現了祭月的習俗,秋夕祭月是一種比較隆重的祭祀活動。最開始的時候,「祭月節」定於秋分當日,後來才變更為農曆八月十五日。
據史料記載,這個節日源於天象崇拜,由於古人的思想比較迷信,所以對大自然中的萬事萬物,都擁有一種原始的崇拜心理。當他們看到天上的月亮,出現了陰晴圓缺的變化之後,就認為這可能是上天的一種預示。
古代帝王有「春天祭日,秋天祭月」的古制,也就是說太陽和月亮,在古人心目中就是「神」的存在,一直都具有非常崇高的地位。
在古代社會,中秋節的主題就是祭月,無論是帝王還是普通老百姓,在這一天都會舉行各種各樣的祭月活動。
到了唐朝時期,中秋賞月習俗特別流行,所以賞月開始重於祭月,古老而又嚴肅的祭祀活動,最終演變成了獨具文化魅力的風俗。
傳說之嫦娥奔月.
相傳遠古時候天上一下子同時出現了十個太陽,火辣辣的太陽曬得萬物枯死,民不聊生,這時出現一個名叫后羿的大英雄,力大無窮,他眼見十個太陽曬乾了所有的樹木莊稼跟水源,不忍見到百姓們都快活不成的樣子,於是他登上崑崙山頂,拉開神弓,一氣射下九個太陽,並嚴令最後一個太陽按時起落,為民造福。於是大地恢復了原本的模樣,人們才開始安居樂業。
由於后羿拯救了瀕危的百姓,因此受到百姓的一致尊敬和愛戴。後來后羿娶了美麗善良的嫦娥為妻,因為他的精湛射術與狩獵本領,引來了不少人慕名前來拜師學藝,而就在此時心術不正的蓬蒙也混了進來。
一次,后羿到崑崙山訪友求道,途中巧遇了由此經過的王母娘娘,王母娘娘鑑於后羿拯救世間百姓有功在身,便賜予后羿一顆不死仙丹。如若服下此丹就能即刻升天成仙。后羿想了想覺得捨不得撇下妻子嫦娥,便把不死仙丹交給嫦娥珍藏。
嫦娥將藥藏進梳妝檯的百寶匣裡,不料被小人蓬蒙恰巧看見了,蓬蒙看見嫦娥藏的仙丹便起了賊心,他想偷吃掉仙丹自己成仙。
幾天後到了八月十五,后羿帶領著眾徒弟外出狩獵,蓬蒙便假裝生病,沒有跟出去狩獵而是留在家中。待后羿率眾人走後,到了晚上蓬蒙持劍闖入內宅後院找到嫦娥,逼嫦娥交出不死仙丹。
嫦娥知道自己不是蓬蒙的對手,危急之下轉身打開百寶匣,拿出不死仙丹一口吞了下去。誰知嫦娥剛吞下仙丹,身子便飄離地面、衝出窗口,並向天上的月亮上飛去。
等到后羿回到家中,卻沒看見家中等他回來的嫦娥,這時侍女們跑過來哭訴了當天發生的事。后羿既驚又怒,便去找蓬蒙,可是到了蓬蒙的房間發現蓬蒙早逃走了,后羿氣得渾身打顫,悲痛欲絕,跑到院子裡仰望著夜空呼喚嫦娥的名字,這時他驚奇地發現,今天的月亮格外皎潔明亮,而且月亮上有個晃動的身影酷似嫦娥。他拼命朝月亮追去,可是他追三步,月亮退三步,他退三步,月亮進三步,無論怎樣也追不到跟前。
后羿無奈,但又十分想念嫦娥,便只好派人到嫦娥喜愛的後花園裡,擺上香案,放上她平時最愛吃的蜜食鮮果,遙祭在月宮裡的嫦娥。
百姓們聞知嫦娥奔月成仙的消息後,也紛紛在月下擺設香案,向善良的嫦娥祈求吉祥平安。從此,中秋節拜月的風俗在民間傳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