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秦淮河的歷史變遷

2020-12-10 澎湃新聞

秦淮河與南京二千五百年建城史息息相關,一條河從東到西貫穿南京,孕育了南京的文明。每每提起,總讓人有「一部二十四史從何說起」的困惑。本文從一個小景點——桃葉渡,帶您慢慢聊。

十裡秦淮從東水關入城,流經的第一個景點,就是桃葉渡。秦淮兩岸的六朝勝跡,朱雀橋、邀笛步、驃騎航、麾扇渡、汝南亭、竹格渚,都已泯滅無跡,現在還能看到的,除了面目全非的烏衣巷,也只有一個桃葉渡。

名聞遐邇的桃葉渡

桃葉渡有此幸運,多半是因為王獻之的《桃葉歌》:①「桃葉復桃葉,渡江不用楫。但渡無所苦,我自迎接汝。」最後一句,也作「我自來迎接」。但《樂府詩集》中所收的《桃葉歌》另有三首:

②桃葉映紅花,無風自婀娜。春花映何限,感郎獨採我。

③桃葉復桃葉,桃葉(或作「樹」)連桃根。相憐兩樂事,獨使我殷勤(或作「纏綿」)。

④桃葉復桃葉,渡江不待櫓。風波了無常,沒命江南渡。

清人畫《桃渡尋詩》

有人分析,這四首詩歌中,一、三兩首是王獻之的口吻,二、四兩首則是桃葉的口吻,讀起來有一種唱和的韻味。「渡江不用楫」「渡江不待櫓」的意思,是說江上風急,無須用(或無從用)楫、櫓,巧用帆檣藉助風力便可渡過。「但渡無所苦」,自是岸上的王獻之在寬慰船上的桃葉。而作桃葉口吻的「風波了無常,沒命江南渡」,一樣是說風波,感受是大不相同的。

清人畫《秦淮放舟》

自此之後,桃葉渡被歷代詩人吟詠不絕。然而原本至關緊要的「風波」二字,卻漸漸淡出,化為桃紅柳綠的「渡頭春水」。這也難怪,今人身臨其境,沿河兩岸的風光另做別論,首先入眼的便是水面狹窄,不過一二十米,實在想像不出如何興風作浪。然而六朝時的秦淮河,確曾是一條波濤洶湧、風波無常的大河。

桃葉橋/今又逢春攝

史前時期的秦淮河

在《南京城市規劃志》中,可以看到一幅「史前時期古河道位置示意圖」,距今兩三萬年前,南京地區水域的分布遠遠大於現代。長江東岸大致在今天的外秦淮河一線。秦淮河寬達數百米,由東南而來,在城南武定門節制閘一帶入城,一支西行,在鳳臺山與石頭山(今清涼山)之間與長江相通;一支則經淮青橋、浮橋一線北行,浩浩蕩蕩穿過南京城區,從雞籠山和覆舟山之間的埡口穿出,折向西北,由今金川河下遊一線,在獅子山東側進入長江。也就是說,當時玄武湖(古桑泊)與金川河都是秦淮河入江水道的一部分。其間的山丘岡地,猶如水中的小島。

這幅「古河道位置示意圖」,是1983年進行地質鑽探,以發現埋藏在地表之下的秦淮河古河道為依據繪製的。而北行的秦淮河古河道,大約在三千多年前才消失。

直到六朝時期,長江的入海口還近在京口(今鎮江)、廣陵(今揚州)一線。西漢枚乘在《七發》中描寫廣陵潮,

「蹈壁衝津,窮曲隨隈,逾岸出追,遇者死,當者壞」「鳥不及飛,魚不及回,獸不及走。紛紛翼翼,波湧雲亂。蕩取南山,背擊北岸,覆虧丘陵,平夷西畔。險險戲戲,崩壞陂池」

雖出於文學語言,並不是憑空虛構。而在史前時期,長江的入海口肯定離南京更近,南京的一片汪洋,也就可想而知。

當然,這裡提到的所有地名,那時都不存在,只是為了敘述的方便,借用了後世的地名。秦淮河初稱「龍藏浦」「淮」「淮水」「小江」,直到唐代,才始見「秦淮」之名,這裡也就統稱為秦淮河了。

《點石齋畫報》裡的秦淮河

此後,隨著長江入海口東移、南京地區水位降低,水面逐漸收窄,河水衝積形成的陸地漸漸擴大。距今三千多年前,秦淮河主流在雞籠山、覆舟山一線被阻斷,山南河道消失,山北形成玄武湖和金川河流域。鳳臺山與石頭山之間的莫愁湖一帶,遂成為秦淮河的入江口,而當時莫愁湖也還是長江的一部分。此後南京地區水系以清涼山、五臺山、鼓樓一線為分水嶺,形成南部的秦淮河水系和北部的金川河水系。

現在的老城南部,水西門、新街口、浮橋、逸仙橋、瑞金新村、通濟門一線以南,被稱為秦淮河河谷平原。元孔齊《至正直記》卷四載:

「嘗聞金陵城中人,有於延祐間掘井,深及數丈,遇巨木阻泉,復廣掘,木之兩頭處不得見,遂鑿斷出之,長二三丈,高廣數尺,磨洗認之,乃香楠也。此地豈非萬餘載耶,乃有是木,意當時必江水也。俗所謂海變桑田,容有是乎。」

孔齊的推測居然大致符合南京的地理變遷。清甘熙《白下瑣言》卷三中說:

「金陵地勢,北高而南卑,取黃土者皆在永慶寺、五臺山一帶。城南土色皆黑,黃者絕少。予家穿井,下及三丈,猶見磚石,知前代為平地,日積月累,久而至此。高岸為谷,深谷為陵,豈虛語哉。

《縣誌》亦云:貢院旁掘地數丈,猶見瓶盂之屬。」這也是夫子廟到甘熙故居一帶,確屬河道淤積而成的一種佐證。

不過甘熙沒想到是磚石瓶盂沉於數丈深的河底,誤以為河底是前代的平地。而城市北部,大方巷、薩家灣、儀鳳門一線以北,許府巷、紫竹林、四平路一線以南,被稱為金川河河谷平原。按照美國城市學家劉易斯·芒福德的理論,城市首先出現在大河流域,是一個世界性的規律。古城南京誕生於秦淮河與長江的交匯處,正符合這一規律。即此而言,秦淮河被譽為南京的母親河,當之無愧。

越城、金陵邑與秦淮河

春秋戰國時期,吳楚相爭,吳越爭霸,是江南地區早期發展史中的重要事件。曾經王霸天下的吳國,終因窮兵黷武,在周元王三年(前473)被復興的越國所滅。吳國的領土都成了越國的疆域,而南京地區則成了越國與西方楚國、北方齊國對峙的前鋒。周元王四年(前472),雄心勃勃的越國,在秦淮河南岸建造越城,被認為南京建城之始。

航拍南京外秦淮河水利風景區/開心修羅攝

越國人沒有繼續向秦淮河北岸推進,是因為當時秦淮河過於寬闊,河北岸幾無人煙,又難以與南岸相呼應,缺少開拓的價值。一百多年後,周顯王三十六年(前333),因為越軍攻楚,楚威王趁機興兵伐越,殺了越王無疆,一直打到浙江(今錢塘江)北岸。戰後,楚軍在南京石頭山上設置金陵邑,同樣是作為楚國的前沿軍事據點,以顯示對新佔有土地的控制。而金陵邑擇址石頭山,一方面是楚國水軍沿長江往來,石頭山下的天然良港便於交通;一方面,石頭山恰又是北岸距秦淮河最近的制高點。楚軍沒有越過秦淮河深入內陸,卻對石頭山下遊到棲霞山的沿江一線,做了一定程度的開發。這一帶在新石器時代即為原始村落較為集中的地區,又得水運交通的便利,軍隊的往來與駐紮,對於農產、商貿和運輸的發展都有一定的促進。所以後來秦始皇會在此立江乘縣。

由此可見,越國和楚國,都是把寬闊的秦淮河作為前方自然屏障。越城和金陵邑的選址,都不是拍腦袋突發奇想的結果,這看似孤立的兩個點,其實都與秦淮河密切相關,是基於當時地理形勢和軍事需要作出的明智選擇。

秦淮河之名始於唐代

秦淮河的得名,是因為秦始皇第五次東巡,經過南京地區的傳說。唐代以前,史籍未見「秦淮」之名。玄宗開元十五年(727)前後徐堅等撰《初學記》卷六,始見秦淮:

「孫盛《晉陽秋》曰:『秦始皇東巡,望氣者雲,五百年後,金陵有天子氣,於是始皇於方山掘流,西入江,亦曰淮。』今在潤州江寧縣,土俗亦號曰秦淮。」

可知秦淮這個名字,是民間先叫起來的,後來被訪舊懷古的文人所接受。

秦淮河夜景

天寶九年(750)李白作《留別金陵諸公》,有「至今秦淮間,禮樂秀群英」的詩句;至德元年(756)許嵩撰寫的《建康實錄》中,則稱「至今呼為秦淮」,可見其時「秦淮」之名已流布有年。半個世紀後,杜牧寫下了名作《泊秦淮》:「煙籠寒水月籠沙,夜泊秦淮近酒家。商女不知亡國恨,隔江猶唱後庭花。」隨著這首詩膾炙人口,秦淮之名也就不脛而走。

六朝秦淮波濤洶湧

《桃葉歌》中,一再寫到「渡江」,就是因為水面寬闊的秦淮河,當時常被人稱為「小江」。如《三國志·張紘傳》裴松之注中,引用了《獻帝春秋》的一段文字:

「劉備至京,謂孫權曰:『吳去此數百裡,即有警急,赴救為難。將軍無意屯京乎?』權曰:『秣陵有小江百餘裡,可以安大船。吾方理水軍,當移居之。』」

這長達百餘裡、可以通航大船的小江,說的便是秦淮河。相對於習稱大江的長江,它自然只能算小江。據現代測量,秦淮河從源頭溧水與句容起算,經江寧方山合流,北行到南京城東,在七橋甕一帶折而向西入城,再出城匯入長江,全長約一百一十公裡。但孫權當年不可能作精確測量,也未必追溯源頭,「百餘裡」只是個概數。《太平御覽》卷六十五引顧野王《輿地誌》說淮水「懸流三百許裡」,可見南朝梁時對秦淮河的了解已經準確多了。

烏衣晚照

秦淮漁唱

東晉時期,朱雀橋的位置在中華門東面長樂渡一帶,當今信府河中段,通大油坊巷。而桃葉渡接近秦淮河與青溪的交匯處。需要說明的是,我們現在看到的桃葉渡,秦淮河水是沿著城牆北行至東水關進城的。但是在南唐建金陵城之前,從東面浩浩蕩蕩而來的秦淮河水,自然沒有城牆約束,應該是在赤石磯北端、白鷺洲公園一帶即進入城區。換個角度說,從武定門節制閘到淮青橋一帶都是水面,白鷺洲公園正是古代秦淮河河道的遺存。直到明代晚期,桃葉渡旁尚有柳浪湖,白鷺洲公園以西與夫子廟前秦淮河之間,仍是一片沼澤。二十世紀八十年代,園內湖水東邊仍直抵城牆根,城外就是從東而來的秦淮河。

而且六朝時長江入海口離南京不遠,颱風海嘯,海水沿長江倒灌,常使秦淮河泛濫成災。就連東吳的皇宮,也還不能完全避免水災的威脅。《景定建康志》卷四十二《災祥》中記載六朝大水、濤水共十次。由此可知,桃葉渡出現波濤風浪,翻船溺人,並不奇怪,桃葉才會有「風波了無常,沒命江南渡」的感嘆。

《金陵四十八景》之桃渡臨流。夫子廟利涉橋畔古桃葉渡,相傳是東晉王獻之妾桃葉渡秦淮處

六朝秦淮河面寬逾百米,也已被近年的考古發現所證實。2010年春,南京市博物館考古部在老城南顏料坊地塊的考古中,發現了秦淮河岸邊一處古碼頭駁岸遺址,可以清晰地看出六朝至南唐的碼頭變遷狀況。加之南宋周應合《景定建康志》卷十六記載,南宋乾道五年(1169)建康府留守史正志重修鎮淮橋和飲虹橋,修鎮淮橋時,建康府觀察推官丘崇作《記》,說到兩橋的長度和寬度:

「因民所欲,為作而新之,率增其舊四之一。鎮淮長十有六丈,為二亭其南,屬民以詔令;飲虹長十有三丈,加屋焉,凡十有六楹,而並廣三十有六尺。」

宋代一尺約合三十一釐米,十六丈約合五十米,十三丈約合四十米。但是新建二橋「率增其舊四之一」,都比舊橋長了四分之一,由此可以知道,北宋時期的河道寬度要較此更窄。也就可以斷定,正是北宋年間,南京處於一個嚴重枯水的時期,導致秦淮河水面大幅收窄。

《金陵四十八景》之桃渡臨流。夫子廟利涉橋畔古桃葉渡,相傳是東晉王獻之妾桃葉渡秦淮處

北宋以後水枯河窄

南唐建金陵城時,秦淮河兩岸居民已相當密集。而城牆的建造,使得城市空間有了明確的限制,所以到北宋時期,因枯水空出的河岸,很快被居民佔據利用。《宋史·河渠志》中,有這樣一段記載:

「乾道五年,建康守臣張孝祥言:『秦淮之水流入府城,別為兩派,正河自鎮淮新橋直注大江;其為青溪,自天津橋出柵寨門,亦入於江。緣柵寨門地近為有力者所得,遂築斷青溪水口,創為花圃,每水流暴至,則泛溢浸蕩,城內居民,尤被其苦。若訪古而求,使青溪直達大江,則建康永無水患矣。』既而汪澈奏,於西園依異時河道開浚,使水通柵寨門入,從之。」

張孝祥認為秦淮河發生水患的原因,一是南宋初年,為加強防禦,將上水門和下水門砌窄;二就是「居民填築河岸,添造屋宇」;三是秦淮河水入上水門之前,有一支分流為東面和南面的城濠,至城西南角入江,現「一半淤塞為水田」,肯定也是在水位較低時被居民圍河造田了。他打算拆除河岸建房,毀田還河,恢復舊時的水道。但汪澈認為,「水門窄、居民侵築」都不是水患的根本原因,他的意見是水門不動,民房不拆,只需清除河道淤積,保證水流通暢,就可以解決問題。

這位汪澈,在隆興二年(1164)任建康知府,是張孝祥的前任。張孝祥關心民間疾苦,但對於處理水患,顯然不及汪澈,所以宋孝宗兩次都接受了汪澈的建議。汪澈在任時應該就已看到了這些問題,而且了解關鍵所在,可能當初問題還不那麼嚴重,遂未及時處理。

民國年間的秦淮河房

居民在空出的河岸上建房,一方面要解決斜坡上的地基平整問題,一方面也要防備河中水位再次升高遭淹,所以多在河岸坡地上壘砌地基,以與岸邊地面取平;也有人在坡地上樹立木樁為支柱,在其上建房。這就形成了南京秦淮「河房」的兩種主要建築形式。這兩種河房,都有下達河面的階梯,以便取水用水。南京的「人家盡枕河」是面街背河,與蘇州人家的面河而居不同,就是這個原因。

因為功能需要而產生的河房、河廳,遂成了秦淮河沿岸建築的特色形式。河房前面街後臨水,上下通達,便於與河上的航船互動,正是秦淮畫舫繁華的重要因素。更有沿河人家,得寸進尺,再向水面上修建憑水河廳、水亭、露臺,樁基插入河中,導致河岸的進一步淤窄。如此惡性循環,秦淮河終於失去了當年的壯闊氣勢。

《康熙南巡圖》中秦淮河盛況

清代乾隆年間居住在秦淮水亭附近的吳敬梓,寫過這樣一首《桃葉渡》詩:

花霏白板橋,昔人送歸妾。

水照傾城面,柳舒含笑靨。

邀笛久沉埋,麾扇空浩劫。

世間重美人,古渡存桃葉。

詩中所言「邀笛」,指王獻之的哥哥王徽之曾在這裡邀名士桓伊吹笛;「麾扇」,晉永嘉元年(307),顧榮麾白羽扇大敗叛將陳敏的地方。這兩個與著名士人有關、屬於大風雅的名跡,都無蹤影可尋了,唯留桃葉渡還被人紀念著。箇中原因,大概是吳敬梓認定為的「世間重美人」吧。

 

相關焦點

  • 南京母親河——秦淮河,一條橫跨千秋的歷史長河
    小時候,秦淮河在我心裡的模樣,就是以下這幾張照片。熱鬧、繁華、燈火絢燦、絕美。今年夏天,難得有機會到南京一次,那一定不能錯過秦淮河。我選擇晚上夜遊秦淮河,之前看過攻略,攻略上,建議晚上來看秦淮河。我相信攻略上說的準沒錯。
  • 南京夫子廟,夜泊秦淮河
    踏進南京古秦淮,就感受到了他的魅力。人流不息,人頭竄動,這些都是被古秦淮的魅力吸引過來的人。商業和古建築的結合,能讓人在欣賞古代建築的壯美的同時也能體會到現代商業的氣息,了解古秦淮的歷史。古秦淮熱鬧的街區裡還藏著一條街,他很少有人進去,但他的名氣和歷史不比秦淮小,那就是烏衣巷。
  • 薛冰:秦淮河對南京意味著什麼?
    ▲中法建交50周年郵票—南京秦淮河在長江的數百條支流中,秦淮河小到排不上號,它的長度只有110公裡,流域面積2630平方公裡。然而,在長江文明的浪潮中,秦淮河卻是一顆耀眼的明珠,它孕育了中國四大古都中唯一的江南古都南京,被南京人親切地稱為母親河,甚至被譽為「中華第一歷史文化名河」。2015年,為紀念中法建交50周年,兩國聯合發行一組兩枚郵票,由法國著名郵票設計師創作,畫面表現的就是巴黎塞納河和南京秦淮河。
  • 鍾靈毓秀的南京,追尋南國歷史的變遷,感受江南景色的魅力
    鍾靈毓秀的南京,追尋南國歷史的變遷,感受江南景色的魅力南京是一座很有歷史文化氛圍的城市,這裡是六朝古都,是極具江南韻味的地方。古都的氣韻,江南的秀美,都市的文藝和現代化,在這座城市中都有著極為豐富的體現。
  • 江蘇南京秦淮河畫舫遊船時間門票多少錢和秦淮河遊船有啥區別?
    提到秦淮河, 我想大家應該都不會感到陌生吧。 蠻多古詩詞都有描寫秦淮河, 秦淮河全流域面積2630平方公裡, 它也是南京地區主要河道。
  • 古城南京—夫子廟秦淮河風光帶
    新設計的科舉博物館猶如埋藏在地下的一個歷史寶匣,它以刻滿歷代狀元名錄的魁星堂為核(暗示科舉學而優則仕之核心),以刻滿經史子集文字的石牆為皮(暗示科舉的內容),以科舉的歷史變遷分層(隋、唐、宋、元、明、清……,如同科舉歷史冊頁),將科舉的千年歷史收藏其間,等待開啟。
  • 在這裡,遇見秦淮河
    似乎每座古城的故事都是從一條河開始的、南京也不例外。 卻是條富含養分的文化大動脈,被譽為「中國第一歷史文化名河」,「文化含金量最高的河流」。
  • 中國第一歷史文化名河(秦淮河)上的人
    秦淮河,萬裡長江南京段下遊右岸支流。古稱龍藏浦,漢代起稱淮水,唐以後改稱秦淮。秦淮河有南北兩源,北源句容河發源於句容市寶華山南麓,南源溧水河發源於南京市溧水區東廬山,兩河在南京市江寧區方山埭西北村匯合成秦淮河幹流,繞過方山向西北至外城城門上坊門從東水關流入南京城,由東向西橫貫市區,南部從西水關流出,經外秦淮河注入長江。 1、環衛工人在清理秦淮河東水關水面上垃圾,古時秦淮河由此進入南京城。
  • 五首寫在南京的古詩詞,在詩詞的海洋中,領略南京的時代變遷
    南京是座夢幻的城市,擁有著悠久的歷史文化,也是南方政權建都的地方。從公元229年,東吳的孫權在南京建都開始,之後東晉以及南朝的宋、齊、梁、陳都在南京建都,因此南京有「六朝古都」的美譽。而南京這座浪漫的城市,不僅是君王們喜愛建都的地方,也是文人騷客留下記憶的地方,讓我們一起感受下文人筆下的南京吧。《南鄉子·自古帝王州》宋·王安石自古帝王州,鬱鬱蔥蔥佳氣浮。四百年來成一夢,堪愁,晉代衣冠成古丘。
  • 夜遊南京,體驗槳聲燈影秦淮河
    說起南京名片,秦淮河、夫子廟絕對具有代表性,秦淮河就是南京的母親河,近年來,隨著南京水環境的好轉,秦淮河重現碧波槳聲燈影秦淮河夫子廟,祭祀孔夫子之地,南京的孔廟。流經夫子廟的秦淮河的文化確是秦淮八豔,這是兩種不同文化之間的碰撞。
  • 南京外秦淮河「黃金賽道」激情上演賽艇「半馬」
    來源:中國新聞網19日,中國(江蘇)2020全國名校水上馬拉松精英賽在南京外秦淮河開賽。來自清華大學、北京大學、同濟大學、上海交通大學等9支隊伍的參賽者劈波斬浪、奮勇爭先,展開激烈角逐。南京外秦淮河「黃金賽道」激情上演賽艇「半馬」。南京旅遊集團供圖「聽說過很多石頭城和秦淮河的故事,能在秦淮河上參加賽艇比賽真是一次非常美妙的體驗,這是一個非常好的機會,能與這麼多高校的選手相遇,同場競技,我們都在彼此身上收穫很多。」清華大學賽艇隊長林毅說。
  • 南京人喜愛的美食街:歷史文化與網紅店都有,比秦淮河都熱鬧
    在南京無論是本地人還是外國人都去的地方——老門東, 很多人認為老門東是個什麼樣的地方呢?老門東位於秦淮區中華門以東,是南京秦淮河畔的重要組成部分, 門東匯集了南京的傳統民居,自古以來,這裡就是江南商人云集、人文薈萃、世家大族居住的地方。
  • 秦淮河與濠河的「對話」(圖)
    2001年底,時任南京市委書記的李源潮同志提出,「必須以對人民負責、對歷史負責的責任感和事業心,讓秦淮河重新成為一條流動的河、美麗的河、繁華的河。」2002年4月,秦淮河環境綜合整治領導小組成立,時任南京市市長的羅志軍同志親任組長。四五年時間,投入28億元,鋪設25公裡汙水截流管道,搬遷居民4000多戶,保證了主城段旱季汙水100%不下河。
  • 槳聲燈影裡的秦淮河 是我愛上南京的理由
    槳聲燈影裡的秦淮河 是我愛上南京的理由 其中21:00時的鏡頭就是大藍鯨, 槳聲燈影裡的秦淮河, 令人沉醉!
  • 南京何時「從秦淮河邁向揚子江」?南圖雲講座為你在線解讀
    現代快報訊(記者 劉靜妍 文/攝)在南京的歷史長河中,秦淮河、揚子江都扮演著什麼樣的角色?南京圖書館線下活動目前還在「閉關」中,但線上精彩不斷。近日,首場雲講座在線開講,主講人是南京出版社社長盧海鳴,主題是「南京:由秦淮河邁向揚子江」。
  • 南京欲補交通短板:秦淮河航道年底開工整治,黃金水道或重現
    南京欲補交通短板:秦淮河航道年底開工整治,黃金水道或重現 澎湃新聞記者 袁傑 2016-11-25 08:24 來源:
  • 秦淮河是一條充滿故事的河,它見證了南京的前生今世
    秦淮河是一條充滿故事的河,它見證了南京的前生今世,無論世事如何變換它一直靜靜的流著,來南京不去秦淮絕對是種遺憾。秦淮河畫舫是遊覽夫子廟秦淮河風光帶的經典項目,也是遊客來南京旅遊不能或缺的一大體驗。以夫子廟古建築群為中心、十裡秦淮為軸線、明城牆為紐帶,串聯起南京眾多的景點,就是最著名的夫子廟秦淮風光帶。來到南京,不遊秦淮河;就如到了北京,不吃烤鴨,總會有點遺憾。秦淮河,有南北兩個源頭,兩河在江寧區方山埭西北村匯合成秦淮河幹流。
  • 素有「六朝古都」、「十朝都會」之稱的南京,還有著名的秦淮河
    引言南京是一座低調奢華,有內涵的城市。它有著7000多年的歷史,近2600年的建城史和500多年的建都史,素有「六朝古都」、「十朝都會」之稱。除此之外它鍾靈毓秀,景色宜人,還有著名的秦淮河,為文人墨客提供了創作的環境與素材,是一座有內涵的城市。
  • 秦淮河畔略帶秋意、中國歷史第一文化名河,是情侶必來的勝地
    秦淮河畔略帶秋意、中國歷史第一文化名河,是情侶必來的勝地一提起南京,想必很多小夥伴們都對這個城市都這很高的評價,它是繁華的金陵城,也充滿著文化底蘊的六朝古都,更是繁華喧鬧的中國代表性城市,那麼說起南京,肯定很多人都會想到其中的一個景點:秦淮河
  • 南京不止有秦淮河,此河1700年以來深藏市區,知道的人可不多
    大家好,我是致力於弘揚南京歷史文化的小歐。提起南京的河系大家都會第一時間想到秦淮河,沒錯,秦淮河素有「中國第一歷史文化名河」的美譽,可是您知道嗎?南京歷史上可不僅僅只有內外秦淮河,此外還有珍珠河、進香河、青溪、御道河等。歷經千年的滄桑,這些水系或是枯竭或是消失不見,今天小歐給各位讀者老爺們說一說迄今還深藏市區的——青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