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春健,59歲,北京人
2010年《星光大道》欄目第32期周賽亞軍
80年代進入流行音樂圈,如今以吹口琴、彈吉它為專長的街頭藝人,與妻子浩冉組成「伊人依舊」組合,常年在蜈支洲島為遊客傾情演出。
分別總是在九月,回憶是思念的愁
深秋嫩綠的垂柳,親吻著我額頭......
這句歌詞是從蜈支洲島海濱浴場裡傳出來的
許多遊客聽到這旋律不禁停下腳步
拿出手機記錄下這一美好時刻
結緣:一次偶然,一來就是三年
當你漫步在蜈支洲島的海濱浴場,你會有機會偶遇到一對身穿休閒服裝的流浪藝人,男的在彈吉他、吹口琴,女的在拉手風琴,二人琴藝精湛,在演奏、彈唱曲子時完全沉浸在音樂裡,偶爾還能看得他們注視對方時的深情,有種武俠小說裡「琴瑟和鳴「的意境。
他們就是由夫妻組成的音樂組合——伊人依舊。
習慣邊走邊唱的他們,從北京一路自駕,自北到南,遇到心儀的演出地點就會停留幾日,與當地的居民分享音樂中背後的故事。
「一直都很特別想來三亞,這裡四季如春,居住環境很舒適,妻子很喜歡大海,一次偶然的經歷讓我們邂逅了蜈支洲島,這裡的海水很清,遊客十分熱情,非常適合我們駐唱。」張春健分享道。
殊不知,這一來就是三年。一個驚豔了時光,一個溫柔了歲月。
從2017年12月31日到至今,「伊人依舊」將蜈支洲島作為常年短期演奏的地方,享受著與聽眾零距離交流音樂的美好時刻。
一對俄羅斯遊客,在演出間奏特意湊上前詢問,能否演奏俄羅斯民歌。「伊人依舊」欣然答應,於是在沙灘、大海、清風之間,一曲古樸悠揚的《莫斯科郊外的晚上》緩緩拂過,讓中外遊客不經意間觸動心弦、陶醉其中。
啟蒙:一件事情堅持了17年,會是怎樣
談起音樂,張春健說這要回溯到1974年,那是他第一次接觸吉他。「那時候,我們都不懂什麼叫流行音樂,吉他還被叫做『流氓樂器』,我只能自己偷偷學」。對照著借來的琴譜,不斷摸索練習,那時候張春建還不懂樂理,卻從此走上了音樂之路。
上世紀80年代,流行音樂開始漸漸形成氣候。春建當時還是一名國企的普通職工,但依然按耐不住內心的音樂衝動。一有空,他就到處找人「茬琴」,「就是跟人比試比試,誰也不服誰,特有意思。雖然每天都過著『朝九晚六』的日子,但只要一聽說哪兒有人茬琴,我一下班就趕過去。」
到了1991年,張春建辭職了,開始跟著「穴頭」四處「走穴」演出。「把鐵飯碗扔了,去各個地方彈琴唱歌。崔健、騰格爾當時都還不是腕兒呢,李玲玉還給我們報過幕。」從那之後,張春建唱晚會、唱酒吧,接著又自己做演出、做經紀人,音樂從愛好變成了一種謀生方式。當事業漸漸走上正軌,自己也「大小算個腕兒」的時候,一種莫名的疲憊感讓他毅然退出了這個圈子。
出路:一次開腔,讓他打破理想與現實
「當時覺得這樣下去,生活一成不變,跟我當初玩音樂的初衷背道而馳」,老張曾經的理想,是追尋印度老電影中大篷車那種質樸的感覺。2006年,他獨自踏上了街頭藝人的獻唱之旅。
「最難過的就是心理這關。我這個人,其實不怯場,你讓我去大劇場演出都沒事,但是走上街頭,心理鬥爭特別激烈。」
剛開始在廣西北海、雲南麗江、湖南吉首、西藏拉薩很多地方都有去過,然而老張卻在醞釀過程猶豫了很久,「我反覆轉悠,生怕在這地方打擾了人家遊客。那年春天,我拉著琴和音響到這裡,始終都不敢架起設備。」
僅僅憑著一股衝動勁,老張在北海公園開腔唱出了第一句詞,效果卻是出人意料地好,那一天下午聽音樂的遊客很多,老張也玩到天黑才收攤。
希冀:每一次駐唱,都在暖心鼓勵追夢人
老張說,自己賣藝,但是不乞討。
「我倆自己的經濟情況,能維持小康生活。做街頭不可能很賺錢,但是卻能得到更多的認同感。以前唱酒吧也好,跑演出也罷,臺下的人不管離得遠近,總覺得隔著一層牆,總有觀眾有心無心的聽著,或者在相互聊天。在街頭,圍攏過來的,都是對你認可的人,他們是自發的,音樂回歸了最原始的本質——就是交流。這種氛圍讓我很享受。」
老張說,他很喜歡蜈支洲島。他和老伴將從今年10月13日開始持續至明年4月在這裡演奏,草地、泳池邊、大海旁、躺椅上,只要架起設備的地方他們就能唱歌,為來島遊客獻上精彩暖心的演出,蜈支洲島將免費為其提供演奏場所和日常便利。
景區相關負責人表示,「讓每一位夢想家都在這裡展示最真的自我」是蜈支洲島一直以來對待人才的不變態度。未來,蜈支洲島希望伊人依舊組合在追逐夢想中砥礪前行,將快樂分享給更多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