卯峒土司向氏:愛國盡職 孝友傳家(家風家訓)

2020-12-21 人民網

  鄂西卯峒土司自元末初設至清中期改土歸流,歷傳13代360餘年。卯峒土司向氏家訓內容豐富,倡導忠孝思想、注重道德教化,在明清土司家訓中具有一定的代表性。

  土司家訓既有中原傳統文化的核心價值理念,又具地區民族特色。忠君愛國,恪盡職守。土司的世襲權力和社會地位均來自朝廷封贈,因而對政府「具有感恩與依附心理,外在表現為忠君愛國的特質」。向氏家訓強調「凡我子孫,須上報國恩,下光前烈」。具體來說,對於土司承襲官,須精忠報國,恪盡職守,嚴守官箴。對於普通族人,身受國恩,必當先期完納錢糧貢賦,爭為良民。向氏以武功起家,自元至清,「忠藎(jìn)自矢,往往見於奉命禦侮之餘」,在為國徵戰中屢建奇功。雖曾一度內亂式微,而「忠君愛國之心,安之若素」。三世向那吾勸誡屬員秉公辦事,「勿舞文以弄法,勿作奸以犯科」。後世土司亦特頒《飭各頭目廉勤無貪虐諭》,訓令司內官員廉潔勤政。

  敦行孝悌,勤勉耕讀。向氏家訓頗重人倫孝悌,認為古聖先賢最看重的就是「孝悌」二字,事父事兄,「務循冬溫夏清之典,體隅坐徐行之文,大端克立,乃為孝子悌」。卯峒土司曾專門發布《勸孝悌示》,倡導士民敦行儒家家庭倫理。向氏一族歷代多有顯赫軍功,但仍崇尚「耕讀傳家」的文化傳統。向氏家訓勸導族人要勤耕讀,認為「負耒橫經」是最能成就人的事業,只有不懼披星戴月之苦,下得朝漸夕摩之功,孝順友愛、勤懇務農,家族才會長盛不衰。十四世向正業諄諄告誡族人,「務敦孝友,務肄詩書禮樂」,以振家聲而繼前賢。卯峒土司非常重視農業生產。三世向那吾為開財源豐衣食,頒布《廣墾植告示》,要求大力開墾荒地,種植桑麻,並特設農官巡行,獎勤罰惰。卯峒土司也很重視文化教育。二世向喇喏曾因「勤政興學,撫綏有道」,受到明成祖嘉獎,獲封撫夷將軍忠義伯。七世向政創建書院,教育向氏子弟及民間俊秀。明崇禎年間,十世向同廷認為,卯峒「雖曰邊夷,亦風俗宜厚,人文可興」,而人不學不如物,士不通經不足用,欲振興地方,必須創辦學校培養人才,遂頒發《廣修學舍告示》,命各地就近修建學舍,延請名師課讀,並鼓勵司內各方踴躍從事。至康熙末年,卯峒司內共建有「成才」「蒙童」等各類學校6處,有力推動了當地文化教育事業的發展。

  戒懼崇禮,講信修睦。向氏在卯峒擁有較高的社會地位,因而特別重視維護家族形象和承擔社會責任。向氏家訓對族人道德品行要求極為嚴格,告誡子弟「淫為惡首,陰騭昭然」,要恪守禮教,戒絕淫行,以保持良好門風;賭博、六博、踏踘,皆「非賢者事」,嚴禁子弟沾染這些不良習氣。向氏家族期望子弟恭行禮儀,謙卑自守,「雍雍有儒者之氣,循循有學士之風」。向氏家訓要求子弟做人要正直忠厚,切勿「貧富異施,以至瞞心昧己」;行事要本天良、常省惕,切勿爾虞我詐,喪失本性;對待親族,要尊祖奉宗,「敬耆老而慈幼稚」,敦行好禮,登堂無囂凌之氣,入室有親遜之風;對待鄉裡,要以親睦為貴,出入相友,守望相助,和諧共處。

  卯峒向氏家訓的部分規條內容,直接取自《論語》《孟子》《詩經》《禮記》《易經》等儒家典籍,反映出中原文化對邊遠地區的深刻影響。向氏期望子孫能「以忠孝為根本,詩書為性命,循規蹈矩,勿墜先聲」,鮮明地體現了向氏家族的核心價值取向,對邊遠民族地區社會文化發展產生了積極的促進作用。

(責編:嶽弘彬、曹昆)

推薦閱讀

閱來閱好——明星讀經典,為你做海報習近平總書記曾多次談到自己的讀書愛好。我們從習總書記推薦過的書單中挑選了一些膾炙人口的經典名作,邀請王剛、王勁松、佟麗婭等為我們朗讀其中的片段。【詳細】

喜迎十九大,聽這19位名家的文藝"初心"廣大文藝工作者們不忘初心,思索、探索、行動,開啟了從"高原"邁向"高峰"的旅程。五年來,一批文藝名家做客人民網,聊創作心路,話人生感悟。【詳細】

相關焦點

  • 雲中吟系列·孝友
    一門孝友真難得,百歲光陰最易過。和樂且耽宜自翕,彝倫攸敘在謙和。通宵讀書,強迫自己外出散步,忽憶早歲有某商賈問制訂家族家訓、家風傳家一事,請代筆撰文。拒之。餘問曰:自古有官宦傳家者,有商賈傳家者,有勤儉傳家者,有詩書傳家者,有耕讀傳家者,有孝友傳家者,有道德傳家者。
  • 家風家訓寓於楹聯,解氏祠堂成為傳統文化大載體
    家風家訓寓於楹聯中一一解氏祠堂楹聯賞析作者:脫石 一覽眾山(解自玉)祠堂,是敬奉祖先、教化子孫的神聖殿堂,是傳承家風家訓的載體。祠堂楹聯是祠堂的靈魂,是祠堂文化的點睛之筆。縱觀解氏祠堂的楹聯,就凸顯了傳承家風家訓、教化子孫這個主題,培育和踐行了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順天應時,與時俱進。
  • 立家規 傳家訓 樹家風之十
    這些優秀的思想品質,經過步氏家族千百年來世世代代地傳承和發揚,已經形成為優秀的步氏家風,成為中國優秀傳統文化儒家思想的重要組成部分,為中華兒女所尊崇、弘揚和光大。千年滄桑巨變,歷史滾滾向前。塞外步氏一代巾幗天驕金萍女士,乘著新時代弘揚傳統文化的春風,從天山腳下起步,輾轉於長城內外、大河上下、長江南北,出入於內蒙古的大草原,往返於北疆的戈壁灘,還將踏破白山黑水,歷經艱辛,尋根問祖。
  • 【家風家訓】孝義為本 耕讀傳家 ——四川達州陳氏不忘千年祖訓
    原標題:【家風家訓】孝義為本 耕讀傳家 ——四川達州陳氏不忘千年祖訓 四川達州萬源大竹河胡家沱一帶,生活著不少姓陳的人,他們大多都是「義氏陳門後人」。陳氏家族歷史,可追溯到五代十國時期。
  • 家風家訓紀念館成暑假親子遊熱門
    記者了解到,我市多個家風家訓紀念館、家風家訓文化傳承基地近期將陸續恢復開放。我市依託名人故居、閩南特色建築遺存等建設的一批家風家訓紀念館、文化傳承基地,「顏值」和內涵並存,是暑期親子遊的好去處。昨日上午,南安市羅東鎮的黃先生帶著兩個孩子到李光前故居紀念館參觀。
  • 崇州:懷古詠今傳家風 清明餘氏誦家訓
    緬懷先輩,傳承良好家風此次祭祀活動以「追思先人,聯誼親情」為背景,以「重溫先賢美德,共誦家風家訓」為核心,訓誡族人不忘先輩辛勞,傳承餘氏家族優良家風,傳播時代文明新風。祭祀活動中,百餘名餘氏族人共誦餘氏家訓,重溫傳統家風家訓,共同傳承良好家風,不斷弘揚中華傳統美德。現場還頒發了經餘氏家族公開評選出的「餘氏好兒媳」、「尊老敬老」、「好少年」等5大獎項。
  • 【優秀家風家訓展播(一)】民樂縣永固鎮南關村連氏家族家訓
    【優秀家風家訓展播(一)】民樂縣永固鎮南關村連氏家族家訓 2020-05-28 03:08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孫奇逢:身型家範 孝友為政(家風家訓)
    孔子認為,孝友乃為政之本,在家孝敬父母、友愛兄弟,雖不居官,亦是為政。明末清初理學大儒孫奇逢(1585—1675年)的《孝友堂家規》,比較充分地體現了孝友為政這一傳統政教思想。  以禮立規。清初社會動蕩,倫理道德失範。孫奇逢認為,禮「所系世道人心甚大」。
  • 「家風家訓」文脈盛氏莊氏家訓
    莊氏家族崇尚文化,重視教育,家族成員精英輩出,文脈之盛,令人嘆為觀止。據不完全統計,莊氏家族在明清兩代共產生進士三十餘位,舉人八十餘位,莊存與、莊培因更是兄弟鼎甲,所以有學者稱其為「中國科舉第一家族」。莊氏家族不僅在科舉上取得了輝煌的成功,更在中國學術史上佔有重要的地位。
  • 曾國藩重修身齊家,左宗棠重忠君愛國,150年後誰的家風更好?
    曾國藩重修身齊家,左宗棠重忠君愛國,150年後誰的家風更好?除此之外,縱觀兩人一生,都相當注重治家之學,經常寫家書回家,既是眷戀,也是家訓。拋開二人的文治武功不談,只說他們的家風,作為一代名臣,他們為後代樹立了怎樣的價值觀?曾國藩崇文左宗棠尚武,但都喜歡寫家書,二人家風哪個更勝一籌?
  • 沉浸式體驗好家風好家訓!番禺區舉辦餘蔭山房家風家訓廉潔文化基地...
    與會領導齊啟動餘蔭山房家風家訓廉潔文化基地與會領導聆聽餘蔭山房講解人員家風家訓廉潔文化的講解在活動中,區委書記何汝誠作了講話;區委常委、區紀委書記、區監委主任黃哲明致辭;相關領導一起啟動餘蔭山房家風家訓廉潔文化基地
  • 舊州岑氏土司墓群
    舊州岑氏土司墓群位于靖西市舊州街以西約2公裡的農贊山麓,為歸順州土司及其家屬墓冢。墓冢大多高2.5米,直徑3米。墓冢呈凸頂圓堡型,墓堆用石灰、砂土等材料混合夯成。外用大石塊鑲砌成八面圓桶豎立狀,然後在中間添封土。每面石板外部有龍、鳳、麒麟、魚、天狗、花草、雲彩等圖案浮雕。
  • 宣城章氏家訓:淡淡墨香裡的傳統文化
    回溯一段時光   「傳家兩字,曰讀與耕;興家兩字,曰儉與勤;安家兩字,曰讓與忍……」   在章氏後人章昭華的案頭,幾本《西關章氏族譜》尤為顯眼。輕輕翻開其中一頁,全文共196字的《章氏家訓》赫然卷首。
  • 家風家訓丨這樣的家風,這樣的家訓,難怪出了錢學森……
    吳越錢氏部分人物關係錢氏能夠綿延千年,人才輩出,與家族良好的家風家訓不無關係「利在一身勿謀也,利在天下必謀之」就出自《錢氏家訓》。歷史名人的背後有什麼樣的家風家訓?歷史上有哪些著名的家訓?《鄭氏規範》《錢氏家訓》《孔氏家訓》《誡子書》……現在小編要跟您一起,認識這些經典家訓。
  • 邯山區:培育好家風 傳承好家訓
    為了尋找家風,讓更多好家風、好家訓從百姓家中「飛」出來,邯山區制定下發了《關於徵集好家風好家訓的通知》,以村為單位,組織發動群眾廣泛參與,引導他們在家譜村史中找、民間故事中挖、牌匾楹聯中尋、經典家訓中承、長輩口述中記、家人鄰裡間議,深入挖掘好家風好家訓。
  • 績溪《章氏家訓》的文化內涵
    家訓家規是中國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家譜的重要組成部分,它在中國歷史上對家族和個人的行為規範、人生觀、價值觀發揮著重要的引領作用,深刻地影響著家風、族風。一、章氏家訓及家規《章氏家訓》原名《太傅仔鈞公家訓》,是我國著名的家訓,作者是五代十國時的章仔鈞,世稱其為太傅公,宋慶曆五年(1045年)二月,追贈琅琊王。故《西關章氏族譜》稱《章氏家訓》為《唐太傅宋追封琅琊王章忠憲王家訓》。
  • 番禺餘蔭山房家風家訓廉潔文化基地啟動
    9月19日上午,廣州市番禺區餘蔭山房家風家訓廉潔文化基地正式啟動。據了解,餘蔭山房家風家訓廉潔文化基地現已形成「九個一」格局,成為充滿典型性、生動性、創新性,符合新時代氣息的沉浸式體驗教育基地。其中,家風家訓廉潔文化主題展覽以餘蔭山房鄔氏家族為代表,展現「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清正廉潔、忠孝傳家、修德於鄉的中華傳統優秀家風家訓;家風學堂配備多媒體播放設備,滾動播放廉潔文化微電影《清風》等內容,定期舉辦諸如開筆禮等的各類家風文化學習活動;勤廉廊節選《鄔氏家訓》《治家要義》中的經典語句,採用經典匾額製作方式,點綴長廊,傳遞清正廉潔家風。
  • 樹家國情懷 育良好家風——南鄭區青山溝袁氏家風家訓
    萬丈高樓始於基,一個人價值觀形成的起點是家風,家風就是一個人和一家人成長的「地基」,從《顏氏家訓》《朱子家訓》到《曾國藩家書》《錢氏家訓》,這些優良家風的教誨,成就的是我們熟知的大家。傳統中國,家國一體,好的家風家訓不僅承載了祖祖輩輩對後代的希冀和鞭策,也是中華文化的縮影和延續。
  • 蔡氏古民居家風家訓館近期對外開放,記者提前探館
    即將向社會開放的蔡氏古民居家風家訓館裡,一條條古早時教人修身、齊家、耕讀、為善的警句,至今讀來仍讓人頗受啟發。  22日,記者提前探館,為讀者揭開家風家訓館的面貌。  蔡氏古民居家風家訓館設在蔡氏古民居建築群東北角的攸輯厝,一進門右手邊便是一面印著不同字體的「蔡」字文化牆,「蔡氏古民居家風家訓館」居中排列,紅底白字,很是顯眼。  蔡氏古民居講解員徐硯玲告訴記者,攸輯厝在古民居建築群中地位可不小,它是清同治四年(1865年),蔡啟昌回到官橋鎮漳裡村後興建的首批豪宅之一。
  • 朝為田舍郎:為何說是北宋的政策因素,為「耕讀傳家」推波助瀾?
    從第一部開篇明義提出「傳家兩字耕與讀」的《章氏家訓》至北宋中後期已一百多年,加之仁宗朝「規定工商業者和他們的子弟都不得參加科舉考試,只準許士、農子弟參加」等幾條科舉政策,有力地推動了耕讀文化的發展。宋仁宗在位四十一年,時在公元1023~1063年間,廣泛散落於朝野的士農人家,或出於應試考慮,或出於家族傳承,「耕讀傳家」家訓或明言或意含,至此成為普遍現象,基本成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