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想知道的山西渾源的北嶽恆山

2020-10-18 三遠堂

/張越

如果我們去做一個市場調研,問路人:「北嶽恆山在哪裡?」大部分人都會回答「山西。」

然後再聊下去就會有各種答案就會接踵而至:恆山的懸空寺(為恆山第一景)、恆山的恆宗,肯定還會說到恆山派,特別是前幾天的金庸去世,他的武俠小說《笑傲江湖》勢必又要被翻出五嶽劍派的過往……

在我看來,現今山西恆山的認知度,已經普及到大多數的中國人,為什麼說山西的恆山這麼著名呢,首先真的要佩服山西人的文化品牌和宣傳力。

現今在恆山主峰南端的第一峭壁,陡峭的崖壁上鐫刻著「恆宗」兩個大字,字體工整、剛勁有力、氣勢磅礴、神韻天然,整體字高13米,筆畫粗如棟梁,與雄渾天成的恆山融為一體,相得益彰,遠遠看去,就像一塊巨大無比的字匾,懸掛在頂天立地的石壁之上。因此這個在峭巖旁邊的山灣而被人稱作『大字灣』。

此題詞乃大明成化三十年大同知府一說山西督學張升的手筆,字體雄渾剛勁,無不彰顯著北國萬山之宗主的霸氣,象徵著恆山氣勢磅礴的神韻丰姿。

恆宗二字上方篆刻大明兩個小字,上款為中順大夫大同府知府湯陰張升敬書,落款為成化甲辰仲春之吉刊志」。兩字總高十三米,寬六米,面積有30平方米。

而其實從兩漢到金元,山西渾源的這座山只有崞山、玄武山的稱謂,跟北嶽沒一丁點關係。直到《元史·地理志》渾源州中,也隻字沒提到過恆山。

今北嶽恆山,原名玄武山,在戰國、秦漢乃至魏晉一直名「高氏山」,或「高是山、崞山(崞Guō山[Guo mountain]),玄嶽,又名「元嶽、紫嶽」。位於渾源縣,距大同62公裡。(大同位於山西北部的盆地中,周邊的山最有名的就屬恆山。)

歷代帝王祭天告地的五嶽聖地,儒家釋道傳教授經,文化名士登攀覽勝,都會留下有琳琅滿目的碑碣、摩崖、楹聯石刻。

比如泰山的摩崖石刻就是名山之最,洋洋大觀。

論榜書大字,著名的是泰山刻於南北朝時期的經石峪《金剛經》,字大達半米,筆力剛健有力,歷代尊為「大字鼻祖」、「榜書之宗」。


據馮雲鵬《金石索》曰:「就其山而鑿之,曰摩崖。」在中國廣袤的土地上,就保存著許多重要的摩崖石刻。

這與北朝盛行佛教經文刻石的風氣有關,將佛經鐫刻於山崖巨巖,能使佛法傳之不朽。它追求的是大山大川上的經文與整個環境渾然一體,也與人的心靈渾然一體,創出一個有生命的自然整體。泰山何以能稱為五嶽獨尊,自然是因為他是五嶽中唯一稱號自古未變的山嶽。

從一座山,到自然山,

文化山,精神山!

這是世界獨一無二,

無法複製的。

而北嶽恆山做為天下第二山,前文我有說過這指的是河北的恆山,請參閱。(北嶽恆山在漢、唐、宋時,皆在山陽的河北曲陽登禮。)

恆 宗

順著山勢而上約二三公裡,在松柏和山桃花掩映的峭崖高處,鐫刻著十分醒目的「恆宗」兩個大字。峭崖因「恆宗」取名為恆宗巖,巖下灣溝綠草茵茵,泉水淙淙,又稱為恆宗灣。

我們看山西渾源恆山的大字為了爭取北嶽的名頭,效仿泰山如此之效果,就搞出了這恆宗二字之驚,玄武山刻下了 「恆宗」兩個字(今稱為「大字灣」),開始標榜「恆山正宗」。

「恆宗」成為我國現存的最大石刻楷體字,是恆山石刻銘文中最具特色的兩字,也是名氣最大的石刻。

這個恆山,號稱有 108峰,東西綿延 150公裡,橫跨山西、河北兩省。它西銜雁門關、東跨太行山,南障三晉,北瞰雲、代二州,莽莽蒼蒼,橫亙塞上,巍峨聳峙,氣勢雄偉。

雄距塞北,群臨曠野。

恆山地處塞北高原之上,天氣多晴朗之日,少雲蒸霧繚之時,登高遠眺,俯瞰近看,均能給人雄曠崇高之感。

就是這麼一座山,其風景特色可概括為:群峰奔突,氣勢磅礴,這是他自然景觀的宏觀特徵。

我們欣賞北宋郭熙的《早春圖》以及關仝《關山行旅圖》、範寬《溪山行旅圖》,那種大山突兀、正面山形的崇高正大之感,雄偉渾穆的意境,飛瀑流泉,長松巨木,以短促沉鬱的釘頭、雨點及短條子皴都營造著風骨雄渾這樣的意境。

恆山松,風格別致,形狀奇特。其中,有四株形狀奇特的唐代古松,人稱這為「四大夫格」。這四株古松,根部懸於石外,緊抓巖石,傲然挺立,氣勢不凡,別具風格。

在山中有一個天然大石窟,這便是以幽靜奇險著稱的飛石窟。現在飛石窟內的主廟,是始建於北魏,又經過唐、金、元代重修的古建築。

窟內建有北嶽寢宮,本來它是恆山的舊主廟,即北嶽正殿,也是恆山最早的古建築,後來讓位於新主廟,成了北嶽大帝夫人的寢宮。

在徐霞客的遊記中我們可以略讀一二。文中寫了老徐攀登恆山的經過,他從龍泉關出發,過望仙亭、虎風口,經過一塊特大的「朔方第一山」牌坊,順臺階上去,山崖半腰的寢宮,寢宮北邊的飛石窟,北嶽殿,為登頂峰,走了一條荊棘小路到達會仙臺,見莽莽蒼穹而一覽眾山之小。

《徐霞客遊記·遊恆山日記》原文

十一日風翳淨盡,澄碧如洗。

策杖登嶽,面東而上,土岡淺阜,無攀躋勞。蓋山自龍泉來,凡三重。惟龍泉一重峭削在內,而關以外反土脊平曠;五臺一重雖崇峻,而骨石聳拔,俱在東底山一帶出峪之處;其第三重自峽口入山而北,西極龍山之頂,東至恆嶽之陽,亦皆藏鋒斂鍔,一臨北面,則峰峰陡削,悉現巖巖本色。一裡轉北,山皆煤炭,不深鑿即可得。

又一裡,則土石皆赤,有虯松離立道旁,亭曰望仙。

又三裡,則崖石漸起,松影篩陰,是名虎風口。於是石路縈迴,始循崖乘峭而上。三裡,有傑坊曰「朔方第一山」,內則官廨(xiè)廚井俱備。

坊右東向拾級上,崖半為寢宮,宮北為飛石窟,相傳真定府恆山從此飛去。

再上,則北嶽殿也。

上負絕壁,下臨宮廨,殿下雲級插天,廡(wǔ)小屋子門上下,穹碑很高的碑森立。

從殿右上,有石窟倚而室之,曰會仙臺。臺中像群仙,環列無隙。

餘時欲躋危崖,登絕頂。

還過嶽殿東,望兩崖斷處,中垂草莽者千尺,為登頂間道,遂解衣攀躡而登。二裡,出危崖上,仰眺絕頂,猶傑然天半,而滿山短樹蒙密,槎椏枝柯歧出枯竹,但能鉤衣刺領,攀踐輒斷折,用力雖勤,若墮洪濤,汩汩不能出。餘益鼓勇上,久之棘盡,始登其頂。時日色澄麗,俯瞰山北,崩崖亂墜,雜樹密翳。是山土山無樹,石山則有;北向俱石,故樹皆在北。

渾源州城一方,即在山麓,北瞰隔山一重,蒼茫無際;南惟龍泉,西惟五臺,青青與此作伍;近則龍山西亙,支峰東連,若比肩連袂,下扼沙漠者。

既而下西峰,尋前入峽危崖,俯瞰茫茫,不敢下。忽回首東顧,有一人飄搖於上,因復上其處問之,指東南松柏間。望而趨,乃上時寢宮後危崖頂。未幾,果得徑,南經松柏林。先從頂上望,松柏蔥青,如蒜葉草莖,至此則合抱參天,虎風口之松柏,不啻百倍之也。從崖隙直下,恰在寢官之右,即飛石窟也,視餘前上隘,中止隔崖一片耳。下山五裡,由懸空寺危崖出。又十五裡,至渾源州西關外。

翻譯:

十一日風吹過後,雲霧散盡。拄著手杖攀登北嶽,朝東往上走,土岡是低緩的山丘,沒有攀登的勞累。大體上山脈從龍泉關延伸過來,一共有三重,只有龍泉關這一重關山勢陡峭尖削,而關外反而是平坦寬闊的泥土山脊;五臺山這一重雖然高峻,但聶立挺拔的巖石,都在東底山一帶山谷出口處;第三重順峽谷口延伸到山中然後往北去,西邊到龍山頂為盡頭,東邊到恆山南面,也都像不露鋒刃的刀劍一樣收斂,一到北面,則每一峰都陡峭,全部顯露出高峻的本來面目。

走一裡後往北轉,山中都是煤炭,不用深挖就可以採得。又走一裡,於是土石都變為赤色,盤曲得像蟲L龍一般的松樹一棵一棵地立在路旁,有望仙亭。又走三裡,則崖石漸漸突起,松影如同從篩孔中透下來一樣,這裡名虎風口。從這裡開始,石頭路曲折盤旋,於是沿著山崖迎著峭壁而上。三裡,有一塊特大的牌坊,坊上題名「朔方第一山」,坊內的官署裡廚房水井都齊備。坊右往東順臺階上去,山崖半腰有寢宮,寢宮北是飛石窟,相傳真定府的恆山是從這裡飛去的。

再上去,則是北嶽殿了。殿上靠絕壁,下臨官署,殿前的石階直通雲天,正殿兩側的房門上下,高大的石碑林立。從殿右上去,有石窟傍靠著大殿而被建成房屋,名會仙臺。臺中群仙的塑像,把石屋環列得沒有一點空隙。我這時打算上陡崖,登絕頂。返下來時經過北嶽殿東,遠看兩座山崖的斷裂處,中間下垂千尺,雜草叢生,這是登絕頂的小路,於是脫掉外衣,攀扯踐踏著雜草往上登。二裡,出到陡崖上面,抬頭眺望絕頂,仍然還高高地聳立在半空中,而滿山矮樹稠密,歧出的枝條枯竹,只會鉤住衣服、刺破脖頸,一攀扯踐踏就折斷了,我雖然辛勤地用力攀登,卻像落進洶湧的浪濤之中一樣,只聽到泊泊水聲而不能越出去。我益發鼓足勇氣而上,很久才走完荊棘矮樹地帶,於是登上了北嶽絕頂。

這時天色清朗而明麗,俯瞰恆山北邊,崩塌的崖壁任意往下墜陷,雜草樹叢稠密地覆蓋著。這裡的山是土山沒有樹,石山上卻有樹;北邊都是石山,所以樹木都長在北邊。渾源州城一帶,就在山麓,往北看下去隔著一重山,蒼茫一片,看不到邊際;南邊是龍泉關,西邊是五臺山,一片青翠的山峰與恆山相伴;近處是往西橫貫的龍山,龍山的支脈往東伸去,和東邊的山峰肩並肩、袖挨袖地緊密相連,阻扼住下面的沙漠。不久下到西邊的山峰,尋找先前進入峽谷時的陡崖,往下看只見茫茫一片,不敢下。忽然間回頭向東看,有一個人輕快的走在上面,於是我又上去向他詢問,他指向東南的松柏間。我朝著松柏奔過去,是上來時寢宮背後的陡崖頂。沒多久,果然找到小路,往南穿過松柏林。先前我在絕頂上眺望,青翠的松柏好像蒜葉草莖一樣細小,到這裡才知是兩人合抱粗的參天大樹,和虎風口的松柏相比,不止大百倍呢。順崖縫直下,恰好在寢宮右側,就是飛石窟,仔細看我先前所登的狹窄險要之處,中間只相隔著一塊崖石啊。下山五裡,從懸空寺的陡崖出山。又走十五裡,到達渾源州西關外。

歸納一下徐霞客遊恆山記的路線圖:望仙亭-虎風口-寢宮-飛石窟-北嶽殿-會仙臺。

文中提到的好多景點如同現在的一般無疑,但現在步行登天峰嶺是由大字嶺經「步雲路」、「望仙亭」,到達「虎風口」(這是一個峰迴路轉的陡峭路口,是一處風口,颳起風來,聲如虎嘯,比別處要強勁得多,故名虎風口)。

在這風口險地,卻有一株古松,稱懸根松,雖被大風吹得樹根裸露,千百年來卻仍迎風挺立,展示著它頑強不屈的蒼勁的肢體,這就是著名的恆山一景,稱「梵宮懸根」。

懸根松是恆山著名的景致之一---彰顯著恆山的遠古

恆山主峰,海撥2016.8米,高為五嶽之冠。山西人附會渾源崞山為「恆山之餘脈」,稱崞山為「玄武山」、「玄嶽」,代表北方,且渾源與河北恆山相連,現在我們正式檢票進景區,進山不遠就可以看見有名的恆宗兩個大字了,而徐霞客老先生作為著名的驢友卻不知道,怎麼著也說不過去吧。

徐霞客(1587—1641),名弘祖(也作宏祖),字振之,別號霞客,江蘇江陰人。徐霞客是中國歷史上偉大的地理學家之一,也是著名的旅行家和文學家。

徐霞客從21歲開始遊歷祖國名山大山,30多年間足跡遍及除東北、西北外的大半個中國。

徐霞客是明萬曆年間出生的,崇禎六年(1633)登臨恆山,他在旅途中觀察細緻,描述詳盡。但是文中沒有提到過大字嶺,可想而知,那時的「恆宗」估計還沒有現世,那個摩崖上的大字是後來人附會勘刻的。

他還提到了一個傳說「...寢宮北是飛石窟,相傳真定府的恆山是從這裡飛去的」。

有一種眷戀,為你而來,

有一種夢想,為你而來,

有一種祝願,登北嶽之山高。

「幽窟飛石」是恆山十八景之首。山西文化厚重,山西人對於這個飛來傳說必然要神話一番。明中期始,山西一些文人就琢磨北嶽恆山了,將飛石來源附會到玄武山。

關於這個飛石窟,歷史上流傳著一個「靈石東飛」的故事,傳說4,000多年前,舜帝北巡,來到恆山下,一塊巨石從飛石窟破嶽而飛,在舜帝面前墜落,於是舜帝就把這塊靈石命名為「安王石」。過了五年,舜帝巡至今河北省曲陽縣,被大雪阻住去路,只能遙遙祭祀北嶽恆山,不料這塊靈石又飛到了曲陽。於是後人便在曲陽飛石上建了另一處北嶽廟。後來歷代的許多帝王也都前往曲陽的北嶽廟祭祀恆山。

真定府,石家莊市正定縣古稱。後唐改鎮州置;宋治真定,為河北西路路治;元改為真定路;明洪武初復為府。

古北嶽恆山就在常山,常山是哪?真定府,府以山名,現在阜平境內叫神仙山、大茂山。

《太平御覽·北都賦》雲,茂山,恆嶽之別名。

沈括在《夢溪筆談》中說:「北嶽謂之大茂山。嶽祠在山下,祠中多唐人故碑」。

關於此,可見明朝出現了兩個北嶽,北嶽之稱爭奪大戰已然開啟。一個是山西渾源縣有懸空寺的這個。另一便是河北恆山的大茂山今被稱為「古北嶽」,至今山上還存留有宋代重修的古北嶽廟。

經過幾十年起起落落奏議與辯論,山西始終不放棄改祀北嶽的主張,但又無法篡改歷代正史言之鑿鑿的記載,畢竟明朝禮臣(禮部尚書、左右侍郎)都是科考入仕之人,熟讀史書,絕對能引經據典,說出一萬條理由辯駁偽史,所以直到明朝滅亡,「改祀北嶽於渾源」的鬧劇沒得逞。

馬文升,明代鈞州人(今河南禹州),歷經代宗、英宗、憲宗、孝宗和武宗五朝,有「五朝元老」之稱。

弘治六年(1493)任兵部尚書已兩年多的馬文升上《請釐正祀典疏》,要求改祀北嶽恆山於山西渾源,疏中稱:「.....至五代失其河北之地,宋有天下未能混一,北為契丹所有,所以祭北嶽恆山於真定府曲陽縣.....真定卻在京都之南,當時禮官未建明,猶祭北嶽於曲陽縣......」

北嶽恆山爭奪當真複雜,我也為山西人的喋喋不休與持之以恆的精神折服。

北嶽廟,建於明代弘治年間(公元1501~1502年),是恆山廟中最為宏偉的一座。

它位於恆山主峰大峰嶺南面的石壁之下,門前有103級石階通往前下方到達山門、北嶽廟門有「貞元之殿」四個大字。

門側有長聯,上聯為:「恆嶽萬古障中原惟我聖朝歸馬牧羊教化己隆三百載」;下聯是「文昌六星聯北鬥是真人才雕龍繡虎光芒雄射九重天」。北嶽廟內,有北嶽大帝塑像。

是不是我們對這個世界產生了糾結,山西人哪怕力量再弱小,努力維護中原文化高地其實也是很可愛的。至於她真正想要什麼,或許只有自己知道。畢竟幾朝更迭,至金、元、明、清諸代就都不一樣了,均建都於北京。

明朝朝廷內部興起的北嶽從河北曲陽移到山西渾源的爭論來說,主張遷移的一派主要理由是北嶽恆山和祭祀北嶽的地點應該在都城的北方,但是河北恆山卻位於北京的南方,於方位不符,而山西渾源正好位於北京的西北方。

那我們先來了解一下明朝定都在哪吧,1368年明朝開國皇帝朱元璋定都應天府(今南京)。

1421年明成祖朱棣遷都至北京,明朝後來一直定都北京,直到明朝滅亡。北京所在為順天府,南京所在為應天府,合稱二京府。也就有了獨特的兩京一十三省行政區域。

那麼這個方位學說中山西渾源是南京的西北方,而非北京。

而明末清初著名學者顧炎武在對曲陽、渾源考察後,作《北嶽辨》認為北嶽在京都之南的理由不能成立,「都邑無常,而五嶽有定」,歷代的制度是「改都不改嶽」。反正最後一個結論是:明朝的改祀派沒有佔了上風。在明一代,任何皇帝都沒承認過渾源玄武山為北嶽恆山。

但五嶽中也只有北嶽恆山祭祀有這樣的怪現象:其他四嶽皆就山祭祀,恆山祭祀卻不在山。那麼對於恆山,誰的呼聲高,人氣足,便能贏得了天下。

我想,這個世界上,所有的意見不同,大致都是兩個原因,一是智商不同,二是立場不同。關於第一種,人到了成年智商就基本上固化了,該聰慧的基本就聰慧了,該無知的也基本就無知了。

那麼對於第二種,立場不同,也很難去說服。一個人的觀點往往是他立場和情感的投射。

河北在元代、明代初期戰亂頻繁,人口大量減少,同時建於大茂山上的原有廟宇損毀嚴重,明朝從洪洞縣向河北大移民可作旁證。而進入恆山交通阻塞,只能到曲陽祭祀,不能親臨登山之樂。同時山西在元末明初戰爭中損失相對較少,人口及歷史文化保留較多,於是朝中逐漸產生了改祀派,想把保定的恆山正位改祀於渾源的天峰嶺。

明、清時的恆山已經寺廟群居,規模很大,人們稱之為「三寺四祠九亭閣,七宮八洞十二廟」。

於是我們先弄清了一個史實就是明代以前北嶽恆山一直在曲陽,清代順治十七年改祀北嶽恆山於渾源。

特別是在天峰嶺腳下修了懸空寺(北魏後期公元490年始修),天峰嶺上建了不少的廟宇、神殿,或許這也增加了改祀於此的分量。

懸空寺素有人間仙境之稱,始建於北魏,距今已有1500多年歷史。是國內現存最早、保存最完好的高空木構摩崖建築。它凌空構建,橫木為梁,上載懸崖峭壁,下臨陡峭深谷。

登上恆山,蒼松翠柏、廟觀樓閣、奇花異草、怪石幽洞構成了著名的恆山十八景。

現今的山西恆山真正成為北嶽只有300多年的時間。

相比五嶽之中的其他四嶽,它是名副其實的小弟。如今的山西恆山也被稱為了「今北嶽」。

唐代大詩人李白則在恆山留下墨跡「壯觀」二字。

在懸空寺下面,崖石上刻有「壯觀」二字。據說是李白也曾千裡迢迢來到了這裡,其醉書「壯觀」碑傳為佳話。

現在看來李白遊恆山也是文人附會之說:清乾隆版《渾源州志》將詩仙李白作為「寓賢」記載,說的是李白於開元二十三年(735年)同好友無演遊完太原後,北出雁門盡興遊覽恆山、懸空寺,被懸空寺的「驚險奇巧」所折服,於是醉書「壯觀」兩個大字。

天地有五嶽,恆嶽居其北,

巖巒疊萬重,詭怪浩難測;

——唐 賈島

而歷代名人、學士,諸如賈島、元好問等人遊覽的恆山勝地,並留下恆山的詩章皆是古北嶽之吟詠罷了,與山西的恆山毫無半點關係。

《登恆山 ·元好問》

大茂維嶽古帝孫,太樸未散真巧存。

乾坤自有靈境在,奠位豈合他山尊。

椒原旌旗白日躍,山界樓觀蒼煙屯。

誰能借我兩黃鵠,長袖一拂元都門。

河北擁有恆山2000年文脈,擁有正宗北嶽廟。而山西恆山歷史傳聞與神跡比比皆是,再經幾百年後,人們更不會了解北嶽恆山的史實,甚至在現代許多書籍和文章中,人們已不知道北嶽恆山原在河北。

恆山以道教聞名,古往今來,以奇險吸引著遊人,如東晉高僧釋道安在恆州山中修行遺蹟也是杜撰。


或者是因為大清的道光皇帝御筆「人天北柱」牌坊(恆山素有人天北柱,絕塞名山的美譽),又或是前面道路盡處的果老林,那一棵龐大聳立山間的松樹,它的根從地的深處一直延伸,如雜亂的藤子,錯綜交往,大堆的呈現在地面表層一樣。撥開對世俗的迷霧,久久探望現在鬱鬱蔥蔥的美景,這個屹立的恆山,忘了過去吧!

古北嶽之殤,是河北留給歷史的記憶,值得深深地反思。

那麼為什麼清順治要改北嶽於渾源?

有這麼一段話,順治說的:大同為神京門戶,而北嶽又為大同之門戶。恆宗橫斷南北,由此及北近沙漠,地氣瘠磽;以南雲雨興致,土地潤澤,應當釐正史謬,祀在渾源。

在大清帝國的疆土裡,他是被譽為「峙中華之坊表,鞏神京之翊衛」的寒疆第一山。以後的帝王,也差不多都差使臣到渾源朝聖了。

前提也是因為曲陽北嶽廟多數毀壞,於明末改封渾州天峰嶺為北嶽恆山就名正言順了,但改封后一直未舉行祭祀。至清入關,順治帝正式祭祀於渾源北嶽廟。而北嶽廟前廊下,有清代御祭恆山文碑20餘通,這些碑文,便作為歷史佐證,成為了研究恆山的寶貴資料。

《太平廣記》中記載張果老「常乘一白驢,日行數萬裡,則重疊之,其厚如紙,置於巾箱中,乘則以水巽之,還成驢矣」。玄宗召見,演示仙家變幻之術,不可窮紀。玄宗譽為「跡先高尚,心入妙冥」,賜號「通玄先生」,後歸,終老恆山。

恆山有許多奇妙的傳說,果老嶺、姑嫂巖、還元洞,縱橫交錯,真假纏繞。

圖片中張果老倒騎驢上下山留下的「國老仙跡」,用苦甜井水泡茶的「龍泉甘苦」,十幾處自然人文景觀,已模糊了世人的眼睛,傳說連連深藏著歷史底蘊。

苦甜井在恆山半腰,兩井相隔一米,水質卻截然不同。一井水甜美清涼,被稱為甜並;另一井水卻苦澀難飲。甜水井井深數尺,卻取 之不間,可供萬人飲用、唐代時,玄宗李隆基曾賜匾甜井為「龍泉觀」。

北嶽恆山稱為中國地理標誌,還是天下道教主流全真派聖地。懸空寺,作為國內僅存的佛、道、儒三教合一的獨特寺廟;九天宮,位於恆宗峰西北側的高阜處一群的古妙建築。

歷史來自於對自我清晰的認知;

來自於順其自然的心態;

來自於不妄想、不奢求;

也來自感動於已知和未知的生活中的點點滴滴!

恆山的自然景觀也很美,如桃花洞等地,風景宜人。恆山,相比五嶽其他幾座山,顯得單調,孤寂,像一個歷盡滄桑的老者,從容寂靜的堅守著內心的一種峻拔。

每個人都有一根寄在紅塵的繩子,真動起筆來,卻又感覺頗為不易。是擷取前人對恆山的研究成果,還是深度剖析盡情展現北嶽鮮為人知的厚重?傾國之美景,也許真的神仙都會被眷戀。

恆山派,五嶽劍派中的一個門派,位於恆山「見性峰」,有佛學淵源。

五嶽劍派,是指金庸先生武俠小說《笑傲江湖》中「泰山派」、「衡山派」、「華山派」、「嵩山派」、「恆山派」結為互相救援的同盟,又因為五派的主要武功均為劍術,故稱為五嶽劍派。

恆山,人稱北嶽,亦名「太恆山」,又名「元嶽、紫嶽、大茂山」,與東嶽泰山、西嶽華山、南嶽衡山、中嶽嵩山並稱為五嶽,揚名國內外。1982年,恆山以山 西恆山風景名勝區的名義,被國務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風景名勝區名單。曾名常山、恆宗、元嶽、紫嶽。位於渾源縣城南10公裡處,距大同市62公裡。其 中,倒馬關、紫荊關、平型關、雁門關、寧武關虎踞為險,是塞外高原通向冀中平原之咽喉要衝,自古是兵家必爭之地。

作者/張越

藝術家

三遠堂堂主

三遠文化創始人

國家一級美術師

上海市美術家協會會員

上海市書法家協會會員

365米中國畫山水長卷《江山一統》創作者

祖籍四川內江,自幼耳濡目染,受家學淵源之影響,徜徉於流派林立的各家風範中,受益於古代大師的技藝,在繪畫傳統的文學內涵中華墨,作品多有創新。精研花鳥,山水、人物兼能,強調寫在不經意中,隱博物而蔬荀氣,追求作品的「跡簡意澹而雅正」,營照出有別與傳統的新繪畫風格。



編輯|整理:三遠堂

三遠堂原創精品

轉載請註明出處

相關焦點

  • 你知道嗎,清朝以前,北嶽恆山不在山西,而在河北!
    然而,在清朝以前,國家認定的 「北嶽恆山」,卻不是現在這一座;從漢宣帝神爵元年,到整個有明一代,一直被當作「北嶽恆山」祭祀的,乃是位於河北曲陽的大茂山(今屬河北唐縣)。據說,北嶽恆山,原本就是山西渾源的恆山。相傳舜去祭祀恆山,走到河北曲陽的大茂山,天降大雪,無法再向北行。又有石頭飛墮而下。
  • 北嶽恆山在山西大同,為何古代北嶽卻在河北?
    要問中國五嶽是哪幾個,相信大家都知道,東嶽泰山、西嶽華山、南嶽衡山、北嶽恆山、中嶽嵩山。相比聲名顯赫的泰山,北嶽恆山顯得有些低調,但不代表恆山沒有故事,今天我們就來了解一下恆山。相比之下,北嶽恆山的名氣要小些。恆山之所以能成為五嶽之一,則在於它歷史地位。我們都知道如今的恆山在山西省大同市渾源縣境內,海拔比泰山要高,在五嶽之中僅次於西嶽華山。恆山西起呂梁山脈的管涔山,東至太行山脈,沿西南東北走向,橫亙於山西境內,蜿蜒數百公裡。
  • 中華五嶽之北嶽,山西渾源的恆山是座絕塞歷史名山,號稱人天北柱
    北嶽恆山位於山西省大同市渾源縣城南10公裡處,主峰天峰嶺海拔2016.1米,號稱「人天北柱」、「絕塞名山」。恆山是一座絕塞歷史名山,山上少有流泉飛瀑,卻隨處可見巨石奇峰、挺拔青松、崖壁廟宇,它們共同寫滿了恆山的粗獷豪放。
  • 「北嶽」稱號為什麼從河北恆山改到了山西的恆山?
    我國有五嶽,分別是東嶽泰山、南嶽衡山、西嶽華山、北嶽恆山、中嶽嵩山。這是大家都知道的,但是很多人還不知道的是這五嶽裡其中的一「嶽」的稱號曾經挪過窩,並不屬於現在的山。這就是北嶽恆山。北嶽廟離恆山直線距離近50公裡問題來了,南嶽衡山由於位置比較偏僻,地位和建築物都比較穩定,所以一直保持南嶽的稱號至今。而河北的恆山在宋遼交戰的時期,恆山一帶成為戰爭前線,北嶽的一系列標誌性建築被破壞殆盡。
  • 北嶽恆山到底在哪裡? 山西還是河北?
    而關於北嶽恆山的爭議卻很大,有說在河北,有說在山西。其實這兩種說法都對,因為歷史上它「搬過家」。關於北嶽恆山的爭議始於明朝。弘治年間就有大臣上疏,要求改祀北嶽河北恆山至山西渾源、並引發了爭端,萬曆年間朝廷力排眾議、改封山西渾源玄嶽山為北嶽;清代的順治帝則更是明確御批「移祀北嶽於渾源」,即指定山西玄武山為「北嶽恆山」。我們常用「三山五嶽」來泛指名山和華夏大地。
  • 真正的北嶽恆山位於河北,擁有北嶽之名長達上千年!
    北嶽恆山我們都知道,作為我國著名的「五嶽」之一,一直以來都有很多人慕名而來。然而可能有很多人並不知道的是,這個恆山卻並不是一直以來的恆山,是在清朝時期改了名的。提起北嶽恆山,人們首先想到的就是山西渾源境內的恆山。
  • 北嶽究竟在河北還是在山西?
    我第一次去河北曲陽北嶽廟的時候有點納悶,因為常識嗎,北嶽是山西恆山,在晉北,不在河北,河北曲陽跟山西渾源的北嶽無論從哪個角度講都不沾邊,為什麼在河北曲陽會有一座什麼北嶽廟呢?更離奇的地方還在於,河北曲陽這座北嶽廟從規模上看,還真就不是一般地方上修的那種奶奶廟,土地祠,而是有宮牆和環壕的大廟,其規模能跟泰安的岱廟有一拼。
  • 「北嶽恆山」到底在山西省還是河北省?
    三山是指安徽省的黃山、江西省廬山、浙江省雁蕩山,五嶽指泰山、華山、衡山、嵩山、恆山。值得注意的是,五嶽中的各山有著明確而固定的對應:東嶽——山東省的泰山;西嶽——陝西省華山;南嶽——湖南省的衡山;中嶽——河南省的嵩山。而關於北嶽恆山的爭議卻很大,有說在河北,有說在山西。那麼,問題來了,北嶽恆山到底在哪裡呢?
  • 北嶽恆山在哪裡,山西大同與河北保定各自陳詞,真相卻是一聲嘆息
    北嶽恆山,現在都知道說的是山西省渾源縣城南的玄武山,主峰天峰嶺海拔2016.8米,號稱「人天北柱」、「絕塞名山」。恆山以懸空寺和步雲路聞名於世,懸空寺距大同市區62千米,是國內僅存的佛、道、儒三教合一的獨特寺廟。恆山懸空寺距地面高約50米,全寺共有殿閣40間,充分利用峭壁的自然狀態布置,寺內佛像八十多尊。
  • 【北嶽頭條】上海商務印書館百年前出版的《恆山》畫冊現身渾源
    民國七年十月(1918年)中國近代著名教育家、哲學家、佛學家、養生家蔣維喬先生利用來山西考察教育之便,遊覽了五臺山、恆山等山西著名景區。民國八年(1919年)蔣維喬在上海商務印書館(上海寶山路)編輯印刷了這本恆山旅遊畫冊。
  • 山西北嶽訪古 愛卡旅行社從北京到恆山
    我們的行程從北京市區開始,出京後我們沒有直奔「北嶽恆山」,而是沿著去北嶽恆山的路上一路撲捉歷史,撲捉文化,所以出京後我們的第一站是曲陽的老北嶽廟。    今天大家所熟知的「五嶽」,是指東嶽泰山、南嶽衡山、西嶽華山、北嶽恆山和中嶽嵩山。但是在五千年歷史長河中,由於不同時期中國版圖的不斷變化,「五嶽」所指的五座高山也曾發生過多次變更。
  • 北嶽恆山在保定?帶你走進塵封1500餘年的歷史謎題
    如果向今天的一個中學生提出這樣一個問題:北嶽在哪裡?那麼他一定會回答:山西恆山。三山五嶽的位置,早已在歷史課本中明確寫明。而就在今天保定市曲陽縣的縣城內,卻有一座始建於1500餘前北魏時期的北嶽廟,而且是當地重要的城市名片之一。《元史·地理志》《文獻通考》等書中也有著這樣的記載:「定州曲陽縣,北嶽恆山在焉」。
  • 五嶽之中,五嶽的祭祀唯一一個卻遠在異鄉——北嶽恆山
    恆山,為五嶽之一。 對於古北嶽恆山的位置,從春秋到明朝時期一直是在河北,也就是大茂山,據史書記載,恆山在曲陽縣西北,主峰大茂山。建有北嶽廟,是歷代帝王遙祭北嶽的嶽廟。 而從明朝末年到清初,古北嶽恆山又被定為在山西渾源天峰嶺,天峰嶺就是恆山主峰。 歷史上祭祀北嶽大帝的儀式卻是在河北曲陽。
  • 北嶽恆山遊玩攻略
    北嶽恆山風景名勝區北嶽恆山,是海河支流桑乾河與滹沱河的分水嶺。恆山,號稱108峰,東西綿延150公裡,橫跨晉、冀兩省。17:30;4、北嶽恆山最佳遊玩時間:4月~10月,春賞桃花,夏、秋避暑,冬觀雪景;懸空寺浴佛法會農曆四月初八、雲岡恆山旅遊文化節公曆8月18 ~ 28日;5、北嶽恆山地址:大同市渾源縣恆山南路。
  • 五嶽傳說:南嶽衡山、北嶽恆山,關於兩山的傳說眾多,你知幾個?
    在我國的大好河山之中,五嶽一直都是最受人們推崇的所在,今天就為大家分享五嶽傳說:南嶽衡山、北嶽恆山,關於兩山的傳說眾多,你知幾個?明孝宗弘治六年,當時的北嶽之祀是在河北的曲陽,兵部尚書馬文升提議,請改祀北嶽於山西渾源州。他的理由是,北嶽本來就在渾源,至唐時出現了「飛石」之說,而宋時渾源又在疆域之外,所以才改成祀於曲陽的。所謂「飛石」之事,是有一個傳說,道大舜於仲冬巡狩北嶽,行至大茂山,為大雪所阻,只能望嶽而祀。
  • 雲中勝跡,北嶽恆山
    北嶽恆山從渾源古城南行數裡,兩峰拔地而起,莽莽蒼蒼,橫亙塞上,這便是被譽為「人天北柱」、「絕塞名山」的北嶽恆山兩主峰。貨郎亦坐化於還元洞口,成北嶽恆山的山神。北嶽恆山登上天峰嶺,便來到恆山極頂,舉目四望,但見蒼山如海,群峰若浪,下望渾源古城儼然如洛水出龜,遠眺應縣木塔,不過小兒積木,神川如織,渾河如帶,此刻,榮辱皆忘,頓覺心曠神怡,最能感受大自然的博大胸襟
  • 北嶽恆山因長期無序採石被嚴重破壞(組圖)
    花崗石礦區的一名工人正在切割石體,恆山景區附近的山體左邊被破壞,右邊綠草覆蓋,生態形成鮮明對比。任麗娜 攝  新華網太原8月13日專電 (記者 葉健) 北嶽恆山「破相」了!記者近日在山西省渾源縣採訪發現,由於長期無序、缺乏監管開採礦石,位於該縣的北嶽恆山風景區附近山體出現了較大面積的山體、生態環境的破壞現象。風景區四周群山中,有多處被大面積「開膛破肚」,形成令人觸目驚心的「白色瘡疤」。  北嶽景區被「礦區」包圍  恆山,號稱108峰,東西綿延150公裡,橫跨山西、河北兩省,巍峨聳峙,氣勢雄偉,人稱北嶽。
  • 北嶽:改山改祀的歷史變遷
    眾所周知,現在五嶽分別為:東嶽泰山、西嶽華山、南嶽衡山、北嶽恆山、中嶽嵩山。然而,也許大家不知道的是,原來的五嶽並不是這樣。真正確立了五嶽制度的是在漢武帝時期,當時的五嶽分別是:泰山、華山、嵩山、南嶽霍山(今安徽天柱山)、北嶽恆山(今河北大茂山)。
  • 山西大同一個縣,4條高速公路過境,擁有北嶽恆山景區
    如果可以,我真想和你一直旅行,或許是某個未開發的荒涼小島,或許是某座聞名遐邇的文化古城,我們可以沿途用鏡頭記錄彼此的笑臉,和屬於我們的風景,一起吃早餐,午餐,晚餐,或許吃得不好,可是卻依舊為對方擦去嘴角的油漬,風景如何,其實並不重要,重要的是,你在我的身邊!
  • 恆山傷我有多深,北嶽代表我的心
    一提起北嶽恆山,論到此山淵源,學過地理的我們都會有一個共同答案:北嶽恆山位於山西渾源!不光我們市井百姓這樣認為,還包括許多我們所熟知的文人墨客。如金庸先生在《笑傲江湖》中描述的情節——令狐衝返回北嶽恆山時途徑懸空寺,而懸空寺恰好位於山西渾源北嶽恆山山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