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新聞晨報 作者:葉松麗
日前,普陀區民政局在該區業餘大學舉辦面向應屆大學畢業生的社工招聘筆試,116名考生競爭31個社工名額。這些考生中不乏同濟、復旦等名校的畢業生,還有一位來自英國伯明罕大學的碩士。他們所學專業也是五花八門,經濟、法律、社會,甚至還有電影、聲樂和播音主持的藝術院校學生。
普陀區民政局相關負責人表示,隨著社區高質量發展,時代需要高層次人才沉入社區工作。同為社工的長壽路街道普雄居民區黨支部書記、居委會主任張婧,在社區工作了9年,經歷了上海社區這些年精細化管理的每一個階段。她深有感觸地說,在社區裡,每個社工都是一枚繡花針,只要認真幹,一定能體現自己的人生價值。
31個社工崗位引來百餘應屆畢業生
6月6日上午,上海理工大學國際貿易專業的應屆畢業生小楊同學早早來到考場,參加普陀區今年專門為應屆大學畢業生舉行的社區工作者崗位招聘筆試。
考試9點鐘開始,小楊同學在考場外張貼的考場安排上看到,這次考試總共設有12個考場。從座位號上看,應有243名考生。小楊心頭一緊,全區這次招聘31個社工崗位,錄取率將近1:8,比高考錄取率低太多。
小楊同學懷著忐忑的心情走進考場,不過她提前15分鐘交卷出來時,一臉興奮的神彩。「題目不難,考的內容有時政,還有一些今後工作中可能遇到的問題,讓我們寫解決方案。」小楊同學告訴記者,她對自己的筆試很有信心。
本次考試由普陀區民政局舉辦。在考場的工作人員介紹,以前他們招考社工,至少需要有兩年以上的相關工作經驗,而本次只面向應屆畢業生招考。本次社工招考前,有近700人諮詢過,這中間有一些人不是應屆大學畢業生,很遺憾,他們就不能參加這次考試。後來經過資格審核,有報考資格的人當中,共有243人列印了準考證。不過,6月6日前來參加考試的,只有116人。
普陀區民政局副局長李韻皎告訴記者,這次社工招考,是該區響應全市解決大學生就業這一號召的背景下舉行的。
當前,一方面應屆大學生就業難,另一方面,我們社區工作需要更多高學歷、有才能的青年才俊加入。讓一些有理想的大學生下沉到社區,正當其時。」
李韻皎說,在考生資格審核過程中,他們發現這批考生質量非常高,有56名黨員,70多名大學本科畢業生,40多名全日制大學碩士研究生。這些考生的專業分布也很廣泛,除了社會、經濟、語言、設計等學科外,還有電影、聲樂和播音主持等藝術院校的學生。
我在想啊,這樣一個高質量的群體,一旦投入我們的社區工作,為我們社區注入新鮮血液,這將給我們的社區帶來多麼大的變化!」
英國伯明罕大學的研究生也來考社工
在這些考生中,不乏復旦、同濟等國內名校的應屆畢業生,還有一位畢業於英國伯明罕大學國際商務專業的研究生侯同學,格外引人注目。
6月6日上午的考試,11點鐘結束,侯同學直到最後一刻,才交卷出來。
◆記者:題目很難嗎?為什麼要等到鈴響才交卷?
◆侯同學:題目不難,但是我希望把題目答得更完整一些。有些跟社會實踐相關的題目,我得認真想一想,不輕率。這也是我做事的風格。
◆記者:聽說你是英國伯明罕大學的研究生,怎麼想起來要考社工呢?
◆侯同學:是的,我是2019年12月畢業於英國伯明罕大學國際商務專業。
在這次疫情中,我目睹了社區工作者在戰疫一線的無私奉獻,非常辛苦,非常有價值,覺得這是一個高尚的工作。而且正是這些非醫務工作者,在戰疫的第二戰場發揮了關鍵性作用。所以,我也想成為一名社工。
◆記者:你打算怎樣把自己所學的知識,應用到日後的社區工作中呢?
◆侯同學:我報考的那個街道,雖然是城市副中心之一,但是與其他城市副中心相比,這裡發展稍晚,機會可能更多。此外,我覺得社區要想高質量發展,就必須要有高層次的人才,我有留學背景,又是學國際商務的。我想,如果我能加入到社工隊伍,我就一定會有機會給那些到普陀來投資的外商提供服務。
◆記者:你真的準備好做一名社工嗎?
◆侯同學:我準備好了。我相信我的這個選擇是正確的!
「每個社工都是一根『繡花針』」
在現場採訪中,記者發現,也的確有一些考生對社工這個崗位沒有充分的認識,甚至有些迷惘。有考生告訴記者,他只是來試一試,為自己的就業多爭取一個機會。
當了9年社工的張婧,可算得上社工隊伍裡的老法師。她現在是普陀區長壽路街道普雄居民區書記,兼居委會主任。她深有感觸地說,她在社區裡找到了自己的位置,體現了自己的價值,事實證明,當年的選擇是正確的。
張婧是從華東政法學院法學系畢業的。一開始她在企業工作,2008年她到世博會做志願者,開始走上社工這個崗位。2011年,普陀區長壽路街道招聘社工,她通過考試,正式成為一名社工。
一開始,我是做民政條線的。民政工作涉及到一個人的生老病死,相應的工作也就很多很繁雜。」
張婧說,雖然她有思想準備,但是,真正著手從事這項工作的時候,會發現有些工作比她預想的還要複雜。
因為社工奉獻在社區,他們接觸的人都是左鄰右舍,日常工作基本上都是一些家長裡短的事情,所以要特別有耐心。
▲工作中的張婧
每天都要跟人打交道,而且主要是老人。這是一個心換心的過程。」
張婧回憶起她剛進社區不久,結對幫扶的是一個患鼻咽癌的術後老人。「他的鼻子被切除了,插管呼吸。沒有配偶,沒有子女,生活上完全沒有依靠。」那時候,張婧也才二十多歲,除了家裡的長輩,她也沒有更多跟老年人打交道的機會。而在工作中,她突然要面對這樣一位老人,的確讓她發怵。
我跟他結對,主要是幫他解決一些日常生活問題。一開始,老人覺得我很年輕,可能不會做事,不看好我。後來,我不僅為他解決了日常生活問題,還借社區舊房改善的機會,幫他換了門,換了新的紗窗,從各種生活細節去關心他。」
這麼多年過去了,現在老人每次看到張婧,都會向她打招呼,問長問短。「作為一名社工,能夠得到居民的信賴,我覺得這就是我價值的體現。」
在張婧的這個社工團隊裡,常常有一些讓她感動不已的事情發生。有一名老社工,春節前就可以退休了。可是,突如其來的疫情,讓社區全體工作人員立即投入了戰鬥。
我們那位老社工堅持不離崗,請我無論如何讓他堅持工作到疫情平息之後。從這以後,他跟我們一起,兩個月沒有休息。直到最近應急響應降到三級,他才正式退休回家。」
張婧說,當社工不是一朝一日的事情,既然加入了社工的行列,就要有沉下心來,就要真心奉獻。「我總記得,我剛做社工的時候,我們的老書記常常跟我講,社工是塊試金石,只要你認真幹,就一定會發出不一樣的光,不一樣的熱。」
記者:「如果讓你用一個比喻句來形容社工和社區的關係,你想怎麼說?」
張婧說:「我想,在我們的社區裡,每一名社工,都是一枚『繡花針』。大學生來到社區裡,一定大有作為。」
圖片:張佳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