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觀察網 記者 胡豔明 「2017年人民幣國際化整體呈現整固發展的良好態勢,預計在新的一年人民幣國際化將迎來新的發展空間。」1月31日,中國銀行副行長張青松在中國銀行2017年度《人民幣國際化白皮書——金融市場雙向開放中的人民幣》(下稱「《白皮書》」)發布會上表示。
據了解,《白皮書》是中國銀行對25個境外國家和地區的3134家境外工商企業、118家金融機構進行調研後發現,2017年境外主體參與人民幣金融市場的意向積極,約七成受訪境外主體有意向參與離岸或在岸人民幣金融市場,較2016年提升9個百分點。
張青松指出,2017年人民幣國際化呈現出四方面特點。一是恢復增長,人民幣跨境流動呈現出巨大的潛力。人民銀行公布的數據顯示,2017年全國經常項目和直接投資跨境人民幣結算量近6萬億元;人民幣保持了全球第六大支付貨幣的地位。「人民幣的國際地位仍遠低於中國經濟在全球經濟中所佔的體量比重,未來人民幣國際化仍有較大發展潛力。」
二是基礎深化,人民幣的全球使用主體擴展。《白皮書》顯示,境內外市場主體對人民幣國際地位預期樂觀向好。76%的受訪市場主體認為人民幣的國際地位遊戲王接近美元、歐元、英鎊、日元等國際貨幣;超六成受訪主體表示將使用或提升人民幣使用比例。
三是便利提升,人民幣跨境使用政策深化,過去一年我國出臺多項政策支持人民幣的雙向流通。例如推出全口徑跨境融資宏觀審慎管理政策,便利境內機構借入海外資金。
四是前景看好,人民幣的國際貨幣功能初步發揮。《白皮書》顯示,19%的受訪境內企業表示在面臨匯率波動時堅持以人民幣計價;近八成受訪境外大宗商品企業有興趣參與境內大宗商品交易以及加入大宗商品交易平臺;另有73%的受訪企業、68%的受訪證券、投行及保險類金融機構表示在面臨流動性緊張時會考慮將人民幣作為國際流動性的重要補充。
展望2018年,張青松表示,預計人民幣國際化將重新步入快速發展的軌道,具體來說,人民幣國際化將獲得三方面的驅動力。一是「一帶一路」倡議為人民幣國際化提供了重要的戰略機遇;二是在岸金融市場的不斷開放,為人金幣跨境使用開闢了廣闊的空間;三是離岸金融市場的深入拓展,為人民幣的全球流通提供了順暢渠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