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和弦柱式伴奏音型的變化與應用
1.變化形式
和弦柱式伴奏音型的基本形式之前的文章已經講過了,在這裡不做過多陳述,主要形式也是同學們必須掌握的伴奏音型,是為節奏變化,奏法,速度,力度等服務的,為了使即興伴奏中伴奏音型有更加豐富的表現力,以上說的節奏,奏法,速度,力度等都要掌握並熟悉。
2.表現力
由於節奏的變化,使伴奏音型的表現力由長音的延續到短音的急促之間表現出不同的音響效果,又由於不同時值組合,使相同長度的音也表現出不同的特點。
比如歌曲《念故鄉》中長音和弦的音值組合比較延續,具有襯託背景的特點,安靜且穩定,表達出了作品的思鄉之情。
如歌曲《火車向著韶山跑》中八分音符和弦柱式的伴奏形式表現出了節奏短促,具有積極向前的動力,充滿熱情與活力,表現出了火車奔騰前進和少先隊員的歡快心情。
如歌曲《小松樹》中歌曲具有歡快活潑,節奏鮮明的特點,在歌曲中後半拍的八分音符節奏短促且跳躍,充分表達了兒童的可愛形象,具有強烈的舞蹈性。
將高音部旋律與低音部旋律進行對比彈奏,可以發現第一段旋律和第三段旋律用高音演奏,第二段旋律用低音演奏,音響效果更加完美,當然在歌手演唱過程中還是要根據實際旋律演唱,這時就需要左手彈奏的旋律音具有歌唱性了,但是在力度表現上相對於右手來說要均衡一點。在低音聲部彈奏的旋律與高音部的伴奏使這段音樂別具一格。
如歌曲《祝你快樂》中,這首歌曲具有一定的抒情性,同樣的也是後半拍連續三個八分音符的節奏平穩而具有跳躍,雖然與剛才的八分音符和弦柱式伴奏音型一樣,但是時值組合不同,前者是在每拍的強拍都是空拍,產生與低音旋律交替的特點,後者是以兩拍為單位,一個低音與三個八分音符進行的交替。
由於節奏重複增加,交替次數減少,因而使音樂穩定性增加,凸顯除了音樂主題平穩抒情。
如歌曲《八月桂花遍地開》中節奏感很強,具有熱烈歡騰的特點,以兩小節為單位的節奏音型從鑼鼓中體現出來,以次用來作為伴奏音型很有特點,形成了非常好的對比。
以上的這些伴奏音型都是由和弦變化節奏得來和通過不同時值組合而來,這就使同類伴奏音型的表現力得到了很大的提高,同時也豐富了音樂的表現力,適應性更加廣泛了。在即興伴奏中還有很多伴奏音型可以使用在這裡不一一介紹,只列出了伴奏音型訓練的譜例。
二、分解和弦的變化與應用
1.分解和弦的變化
分解和弦的伴奏音型在前面的文章中已經講過,在這裡不做過多陳述,需要我們了解的變化形式主要包括伴奏音型的奏法,節奏,順序等方面的不同,會更加具有表現音樂豐富和細膩的一面。
2.表現力
由於順序的不同,往往會出現不同形式演奏效果,再加上不同的奏法和不同的節奏,一般都會表現出細膩的抒情效果。
比如上列中b位置與c位置在大約四小節的長度上分別用了曲線將符頭連接起來,就會驚喜地發現這種表達效果由於分解結構不同抒情程度也不同,並且這種感覺一目了然,特點十分鮮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