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母三遷的經濟帳:花費「千金」?

2020-11-29 白雲閒聊蒼狗

孟母擇鄰是一段千古佳話,但難免有人議論:若非孟母腰纏萬貫,何以連搬三次家?而且每到一處,必要購房一座?言者還有一證:孟母千金擇鄰中的「千金」,就足以證明此說不謬。

是耶?非耶?我們知道,孟子名孟軻,父親名孟激。孟子幼年喪父,孟激未做過高官又未得厚祿。那孟母呢?《韓非外傳》載有孟母仉斷織之事,親躬紡織的勞作足證其並非「陶朱公」出身。孤兒寡母,何有萬貫家產?

我們再看看孟母的三遷。那可不是在現在的北京、上海,孟家從墳地邊遷到集市邊,然後又遷到學校邊,遷來遷去並沒有離開魯國的鄒邑,只是在那個大「村莊」裡搬來搬去。

何況那時搬家昔非今比。讀古書的人都清楚,那時藏衣只有篋,貯食物只有瓦器,一般家庭除陶製品外連桌椅板凳都沒有。估計那時人走了就算搬家,實在是件很輕鬆的事。

我們再來說說「千金」。這裡所說的金,並非今日言指的黃金,而是銅。古人將金分作三等,上品為黃金,名金;中品為白銀;下品為銅,名赤金。孟子時齊魯燕趙等地通貨大多為銅作的刀幣。而這裡的千金之「千」也不是實數,而是誇大其詞的虛指,意思不過是強調孟母為教育子女而不惜一切代價罷了。再者,「孟母三遷」出自劉向的《烈女傳》。劉向生於公元前77年,卒於公元前6年,一生經歷四帝。但都是西漢初期,那時的經濟屬於恢復期,「米至石值萬錢,馬一匹則百金」,也許他以漢初的經濟情形度量孟母三遷時的費用也未可知。

退一步說,即使千金中的「千」是個實數,但還有個重量的問題。是千金?還是千兩抑或是千銖?過去一斤只合228.86克,折今天半斤不到,即使千兩也只有今天500兩不到;若為千銖,《說苑路辨物》裡說:「16黍為一豆,6豆為一銖」,另據古書記載,十二粟為一分,十二分為一銖,照此算來一百四十四粒粟的重量為一銖,24銖為一兩,1000銖才41.6兩,折合為古代的斤為2.6斤,折合今天的計量才一斤一兩八錢。我想如果是今人手裡拿著一二斤銅,恐怕誰也不會為了這而驚訝吧!

相關焦點

  • 算孟母擇鄰經濟帳:花費「千金」?
    言者還有一證:孟母千金擇鄰中的「千金」,就足以證明此說不謬。  是耶?非耶?  我們知道,孟子名孟軻,父親名孟激。孟子幼年喪父,孟激未作過高官又未得厚祿。那孟母呢?韓非外傳載有孟母仉斷織之事,親躬紡織的勞作足證其並非「陶朱公」出身。孤兒寡母,何有萬貫家產?  我們再看看孟母的三遷。
  • 分帳劇玩家|揭秘《絕世千金》分帳金額如何破5500萬
    作為分帳賽道上的頭號玩家,映美傳媒(《絕世千金》背後的出品和營銷公司)怎樣看待接下來行業的機遇與挑戰?為此,每日經濟新聞記者專訪映美傳媒創始人、CEO吳延,揭秘公司的創作邏輯。但映美傳媒並未止步於網大,2018年開始入局分帳劇市場,用了不到兩年時間,就締造出分帳劇王《絕世千金》。談及該劇引爆市場的關鍵,吳延認為有兩點至關重要。「首先是內容,必須在好內容的基礎上找到更符合圈層用戶的觀影習慣和內容偏好。在今天的網際網路上,想做一個全民爆款是比較難的,所以我認為做分帳劇的邏輯首先是做一個圈層的好劇。」
  • 新「孟母三遷」催生「陪讀經濟」
    蚌埠新聞網記者 李茂峰為了尋找有利於子女教育的好環境,古人上演了「孟母三遷」的感人故事,為了讓孩子心無旁騖、安心讀書,將來考上一個好中學、好大學,今人演繹出「一陪到底」的壯觀景象。又見秋風起,再到開學季,許多陪學家長又開始了新一季的堅守與戰鬥。
  • 現代版「孟母三遷」的啟示
    這個故事堪稱現代版的「孟母三遷」,且其遷徙範圍已遠甚於昔日孟母。當然,昔日孟母的三遷,為的是給孩子找一個好的教育環境,數次搬遷後,最終成功了,培養出一位思想家孟子,而「現代孟母」搬遷則為尋找一個好的空氣環境,其效果也已得到部分驗證,那就是到倫敦後孩子的哮喘沒有復發。
  • 俗語:「千金買房,萬金買鄰」什麼意思?有沒有道理?
    俗語:「千金買房,萬金買鄰」什麼意思?有沒有道理?對於農村的這句老話「千金買房,萬金買鄰」,顯示了鄰居和周圍環境的重要性,這比房子本身的價值高出幾倍!我們簡單地談談:「千金買房,萬金買鄰」這裡的「鄰」不僅意味著鄰居,還意味著房子附近的環境!因此,古老的說法,房子的價值可能只有千金,如果房子的鄰居容易相處或周圍的環境更合適,那麼花萬金去買是值得的 !
  • 「孟母三遷」為何對網癮徒呼奈何
    「孟母三遷」為何對網癮徒呼奈何   趙女士的四次搬家堪稱新時代的「孟母三遷」了,原以為通過搬家可以給孩子換個新的環境生活和學習,卻沒有想到孩子的適應能力特別強,剛搬家便很快的認識了網吧新朋友,並再次開始逃課、包宿打遊戲。看來,這「孟母三遷」只能對網癮喊奈何了!
  • 1000元和20天背後的「經濟帳」——吉安市應急管理部門引入社會評價反饋機制
    有人統計,要到300家企業了解情況,至少要花費20多天時間。如何實現以最小的成本達到最快的效益?該部門算了一筆「經濟帳」,聘請第三方社會機構參與測評反饋,一項測評花費1000元,卻節省了大量人力、物力。「企業哪些人員參與了『兩張表』的制定?」「上級部門來檢查,是否會檢查『兩張表』制定和運行情況?」
  • 宿州:家長為孩子上學方便 頻頻上演現代版「孟母三遷」
    宿州:家長為孩子上學方便 頻頻上演現代版「孟母三遷」 2011-07-08 13:59:27   來源:皖北晨刊
  • 「破」羊圈、「小」紅棗:新疆大漠邊城的別樣經濟帳
    原標題:「破」羊圈、「小」紅棗:新疆大漠邊城的別樣經濟帳  廢舊木條圍起來的柵欄和圈門、水泥砌的暖圈和食槽……艾薩·司馬義自家蓋的羊圈從外面看起來略顯破舊,但圈裡的羊似乎並不在乎,悠然地吃著蘆葦稈製成的飼料。
  • 從「孟母三遷」想到了我們的家庭教育
    咱家織布是咱主要的經濟來源,除了解決咱家的生活,還要供你上學。可你不肯上學,學會逃學,這就會象我織的這布一樣,剪斷之後沒有用處了,前面的辛苦也沒有用了。學習也同樣,如果不堅持下去,就會半途而廢的。」孟子聽了母親的說,心裡非常慚愧。從此之後,他更是發憤讀書,再也不放鬆自己。
  • 孟母三遷的故事發生在哪個省 孟母三遷的故事是發生在現在的哪裡
    《孟母三遷》的故事大家都聽說過,孟母為了孟子能學好,於是搬了三個地方。通過這個故事,我們也明白了孩子的生活環境對孩子性格的養成至關重要。那麼,問題來了,孟母三遷的故事發生在哪個省?《孟母三遷》的故事發生在現在的山東省,也就是古時候的鄒縣城北的馬鞍山下、鄒縣城西廟戶營以及學宮旁。
  • 你贊成孟母三遷嗎?孟母三遷真的有意義嗎?
    這指的是孟母三遷的典故,孟子小的時候父親就去世了,起先孟母和孟子居住在墓地旁邊,孟子常常模仿大人跪拜哭嚎;孟母就帶著孟子搬到了市集處,孟子又開始學著做生意,屠宰豬羊;孟母又帶著孟子搬到了學校附近,孟子看到了來文廟的官員禮貌相待,自己也會學習他們。孟母為了孟子的教育煞費苦心,終於找到了自己滿意的地方,而這也正是適合孟子學習和接受教育的最佳的場所。
  • 現代版「孟母三遷」
    (原標題:現代版「孟母三遷」)
  • 【三字經】孟母三遷
    >【三字經】孟母三遷2012-07-05 09:23:35出處:其他作者:佚名  孟母三遷
  • 人大代表吳惠芳:鄉村振興既要算經濟帳,還要算生態帳,更要算長遠帳
    對於「生態環境」與「發展經濟」之間辯證關係的理解,吳惠芳表示,抓發展、幹工作,既要算經濟帳,還要算生態帳,更要算綜合帳、長遠帳,這樣才能正確認識「綠水青山」的價值、「金山銀山」的目的,形成高質量發展的自覺行動。
  • 從《孟母三遷》想到的……
    大家都讀過《孟母三遷》的故事吧,故事原文是這樣的:西漢·劉向《列女傳·卷一·母儀》:「孟子生有淑質,幼被慈母三遷之教。」《孟母三遷》便出自於此。鄒孟軻母,號孟母。其舍近墓。
  • 孟母三遷塑像,展現中華偉大的母愛
    後來,大家就用「孟母三遷」來表示人應該要接近好的人、事、物,才能學習到好的習慣!孟軻勤學雕塑,孟母三遷雕塑,校園雕塑成語故事孟軻勤學雕塑,人物銅雕像校園教育人物雕塑,孟母三遷雕塑,校園文化雕塑古代小學生雕塑,孟母三遷雕塑,人物銅雕
  • 從「孟母三遷」談學校教育……
    關於孟子母親的故事更是家喻戶曉、婦孺皆知,堪稱教育子女成功的典範,讓人爭相學習的楷模,這就是「孟母三遷」的故事。」孟母三遷「說的就是孟軻(孟子)的母親為選擇良好的環境教育孩子,多次遷居。故事原文是這樣說的:鄒孟軻母,號孟母。其舍近墓。
  • 兒童故事《孟母三遷》
    《孟母三遷》粵語音頻從前有個小朋友,去到嗰度模仿學壞都會被媽媽帶走,甚至連續搬家三次。呢個故事就係著名嘅《孟母三遷》啦!
  • 「AA」付帳,英語口語怎麼說
    現在年輕人中流行「AA」制付帳,吃飯、看電影、結伴遊玩等,都「AA」制平分花銷。這是生活理念、消費理念的進步,既可以減輕某一個人的經濟壓力,有可以消除朋友間的心理壓力,使朋友間的交往更有生命力。假如一頓飯花費300元,3個人聚會,那麼每人掏100元就OK了。3.We'd like to pay separately. 我們分開付款,各付各的。這個和Go Dutch的意思一樣,自己消費了什麼,自己就掏自己這部分錢。separately [seprtli] adv.分別地;單獨地。pay支付,付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