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0多年前,康熙年間,臺灣高雄縣漯底村孫進賢先祖孫侯連、孫侯端兩兄弟從南安霞美鄉遷到臺灣定居建業,繁衍後代。在臺灣生活的日子裡,孫氏子孫一直惦記著南安老家的親人,想返鄉認祖歸宗,但遺憾的是,時間久遠、地名更替,臺灣的孫氏子孫始終聯繫不上老家的親人。
2008年,在南京的一次偶然小聚,孫進賢偶遇來自南安英都榮星村的孫雙全。9年的時間,幾經考證,當初的霞美鄉就是現在英都鎮良山村的一個角落。
5月27日,孫進賢和漯底村孫氏共25人踏上故土,回到老家英都鎮榮星村謁祖。
臺灣孫氏返鄉歸宗
「300多年了,我們終於找到了根,認祖歸宗了。」「以後要常回家看看啊」……27日,榮星村孫氏宗祠裡熱鬧非凡,在漯底村裡長孫萬賜的帶領下,孫進賢等一行一到家鄉,就被親人團團圍住,彼此緊握著雙手,相互介紹、認識。
「回來就好,回來就好。」英都鎮孫氏宗親代表孫禮賀等人臉上露出開心的笑容。
「一直聽老人講祖上有親人失去聯絡,近幾十年來不斷在泉州、廈門等地尋找,沒想到親人是在臺灣,等了這麼多年,好不容易聯繫上,以後可得多回家看看。」榮星村的親人們囑咐道。
孫進賢一行把從臺灣帶來的特產送給家鄉的宗親們,海峽兩岸的孫氏宗親喝過熱茶,聊了一些舊事。
「我們就是想看看以前住哪兒,發生了什麼樣的變化。」當天下午,孫進賢一行參觀了水溝館、洪承疇故居等英都的名勝古蹟。「下次要帶著子孫一起回家,讓他們記住自己的根在哪兒。」
尋親執著輩輩相傳
「以前南安對我們來說,可能就是一個地名,但當我回到家鄉,拜謁先祖後,那種深深的歸屬感是我之前沒感受到的。」孫進賢感動地說,根據臺灣高雄縣漯底村孫氏宗廟內的碑文記載,侯連公、侯端公兩兄弟在康熙末葉(20歲左右),從泉州府南安縣霞美鄉遷到臺灣,後於乾隆年間回到家鄉將父母骨骸帶到臺灣漯底安葬,由於當時的交通通信多有不便,兩兄弟就與家鄉的親人失去聯繫,只能交代子孫繼續尋找家鄉的後人。
「我們都知道自己從南安霞美鄉出來,但必須要找到霞美鄉才能找到親人。」孫進賢說,如今在漯底村有2000多名孫氏宗親,他們也不曾忘記過家鄉的親人,好多人都回福建尋親,但都失望地回去了,不過尋親的執著還是一輩輩傳了下來。
1989年,孫進賢的父親孫東漢就曾回到福建尋親。由於當時南安統戰部門工作人員對霞美鄉並不清楚,告訴孫東漢南安沒有霞美鄉,只有個叫霞美鎮的地方。於是,孫東漢便來到霞美鎮尋親,卻發現霞美鎮根本就沒有居住著姓孫的人家。
孫進賢將尋親之事記掛在心頭,2008年,一次偶然機會,孫進賢在南京結識了孫雙全。「進賢跟我說起了尋親的事情,問我知不知道南安霞美鄉在什麼地方,當時我也不知道霞美鄉,就建議進賢來英都鎮找找。」孫雙全說。
一次偶然機會尋得線索
2008年清明節,孫進賢來
到英都鎮尋親,找尋了兩天依然沒線索,孫進賢非常失望,第三天,孫雙全帶著孫進賢到英都鎮洪承疇紀念館參觀散心,誰也沒想到,線索出現了。
「洪承疇,英都鎮霞美鄉人,即英都鎮良山村霞美人。霞美鄉,這會不會就是我一直在尋找的地方?」孫進賢說,看到洪承疇的生平簡介後,他第一個反應是這個線索至關重要。
「洪承疇生活的年代跟先祖到臺灣的時間比較相近,且地名信息也一樣,我非常確定,先祖就是從英都鎮出去的。」孫進賢說。
那麼,他們又是如何確定孫氏的根在榮星村?
「霞美鄉現在是良山村的一個角落,聽老人們講,先祖初到英都時,在霞美鄉居住過一段時間,之後又遷移到榮星村,也就是孫厝,英都鎮也只有我們這裡姓孫。」孫雙全解釋道。
2008年和2012年,英都鎮孫姓宗親曾組團到漯底村,帶回了碑文記載的材料和臺灣孫氏族譜等資料,比照兩地的資料,終於確認孫侯連、孫侯端兩兄弟是從英都鎮榮星村遷出去的。(記者 何雪蓮 通訊員 傅燦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