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讀】華圖國家公務員考試網同步未知發布:2020國考常識積累:100道古代文化常識判斷題,詳細信息請閱讀下文!如有疑問請加【2020國家公務員考試交流群匯總】 ,更多資訊請關注寧夏華圖微信公眾號(ningxiaht),國家公務員培訓諮詢電話:0951-6028571/6027571 18295188220,微信號:ht18295188220
行測涉及的知識點包羅萬象,只有通過不斷的積累,才能更好的應對2020國考,今天寧夏華圖小編幫你們整理了100道古代文化常識判斷題,希望對你們的考試有所幫助。
(一)學校與科舉
1.古人常用「庠序」指代學校,如《孟子·寡人之於國也》的「謹庠序之教」的「庠序」就是這個意思。( )
2.韓愈的《師說》有「六藝經傳,皆通習之」一句,其中的「六藝」是指禮、樂、射、御、書、術這六種基本技能。( )
3.大學是我國古代的最高學府,有時也是教育行政機構。( )
4.博士和教授都是指古代的學者或博學多才之人,與官職沒有任何關係。( )
5.書院是古代的一種獨立的教育機構,是由私人所設立的與官府沒有任何關係的聚徒講授、研究學問的場所,如嶽麓書院、白鹿洞書院、容山書院等。( )
6.察舉是漢代選拔官吏的一種形式,朝廷專門選那些孝順父母的人,封之以「孝廉」的榮譽稱號並加以重用。( )
7.徵辟是漢代選拔官吏的一種形式。「徵」一般是皇帝親自徵聘人才,「闢」則大多數是由中央高官或地方政府向朝廷推薦人才。( )
8.古代科舉考試,由低級到高級一般經歷以下四個階段:院試、鄉試、會試、殿試。( )
9.古代科舉考試,鄉試被錄取者稱為「舉人」,第一名為「解元」;會試被錄取者稱為「貢生」,第一名為「會元」;殿試及第者稱「進士」,前三名依次為:狀元、榜眼、探花。( )
10.一般認為,科舉考試始於漢武帝時期,終於清朝光緒年間。( )
(二)山川與地理
11.古人把山南水北稱為「陽」,山北水南稱為「陰」,如衡陽在衡山之南,江陰是長江之南。( )
12.古代的「河」專指黃河,「江」專指「長江」,所以《鴻門宴》裡「將軍戰河南」的「河南」是指「黃河以南的地區」,不是今天所說的「河南省」。( )
13.「五嶽」是指東嶽泰山、南嶽衡山、西嶽華山、北嶽恆山和中嶽黃山。( )
14.古代分天下為九州,即兗州、冀州、青州、徐州、豫州、雍州、揚州、梁州、廣州。( )
15.根據「上北下南,左西右東」的地理常識推斷,古代的「江左」是指長江以西的地區。( )
16.古人把「坐北朝南」的位置認為是尊位,反之為卑位,因此「北面」有稱臣的意思。( )
17.古代以中原為中心,人們將處於東、西、南、北方的少數民族分別稱為東夷、西戎(西羌)、南蠻(南閩)、北狄,有鄙視之意。( )
18.古代的「山東」一般是崤山以東地區,和今天的山東省不是一個概念;古代的「中國」有「中原之國」的意思,和今天的「中國」不是同一個概念。( )
19.「路」是宋代時期區域的名稱,與今天的省區大致相似,如福建路、廣東路。( )
20.在春秋戰國時期,諸侯的封地稱為「國」,士大夫的封地稱為「家」。( )
(三)天文與曆法
21.古人用幹支紀年、紀月、紀日,如甲子、乙丑等,一個循環下來共有六十種排列組合。( )
22.十二天幹排第一的是甲,十地支排第一的是子。( )
23.古人用十二地支紀時,其中子時是指23點至1點,辰時是指7點至9點,午時是指11點至13點。( )
24.古人拿十二種動物配十二地支,寅為虎,午為馬,戌為狗。( )
25.十二生肖排第一的是鼠,排最後的是狗。( )
26.古人根據月亮的圓缺把一年分成二十四段,分列在十二個月中,以反映四季、氣溫、物候等情,這就是二十四節氣。( )
27.二十四節氣中排第一的立春,排最後的是除夕。( )
28.農曆每月的第一天叫「朔」,最後一天叫「晦」。( )
29.古人把農曆每個月的十五稱為「望」,每個月的十六稱為「既望」。( )
30.古人把每個季節三個月順次稱為孟、仲、季,仲夏就是夏季的第二個月。( )
(四)政區與官職
31.三省六部制裡,主管外交禮儀、祭祀、科舉、學校的是禮部。( )
32.三省六部制裡,主管官吏任免與考核的是吏部,主管軍事的是兵部。( )
33.封邑是指古代君主把自己國土的某一塊地方作為獎勵賜給功臣,如淮陰侯韓信所在的淮陰就是劉邦賜給他的封邑。( )
34.成語「下車伊始」中的「下車」最初是借指官吏初到任,「乞骸骨」是官員請求退職的委婉說法,「致仕」也有辭官或者退休的意思。( )
35.在唐代的三省六部制裡,主管司法刑獄的是刑部,主管土地戶口、賦稅財政的是民部。( )
36.三省六部制裡,主管工程營造、屯田水利的是戶部。( )
37.在唐代,官員官服的顏色因官位的高低而有所不同,高級官員一般是紫色或紅色,有「大紫大紅」「紅得發紫」等說法,官階低的一般是青色或黑色,從《琵琶行》「司馬青衫」可以看出,李白當時的官階比較低。( )
38.三公是古代朝廷中最尊顯的三個官職的合稱。周代已有此詞,具體說法不一,一般認為是指司馬、司徒和司空。( )
39.「遷」是古代官吏調動常用的詞語,具體表示升官之意常用「右遷」一詞。( )
40.「出」在古代一般是指地方的官員到朝廷擔任要職,如《琵琶行》中有「予出官二年」。( )
(五)節日與習俗
41.古人把正月初一稱為元日或元旦,正月十五稱為上元或元宵。( )
42.端午節,農曆五月初五,是為了紀念偉大的愛國主義詩人屈原而形成的傳統節日。( )
43.七夕,農曆七月初七,和民間傳說牛郎織女的故事有關。( )
44.中秋節,農曆八月十五,辛棄疾的詞《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正是寫於中秋之夜。( )
45.重陽節,農曆九月初九,古人有重陽節帶老人家登高的習俗,以示對老人家的尊敬。( )
46.臘日,農曆十二月廿八,「年廿八,洗邋遢」,這一天,古人有清洗家具、大搞清潔的習俗。( )
47.除夕,農曆十二月三十,因此也叫「年三十」,那一天人們往往通宵不眠,有除舊迎新的意思。( )
48.寒食,節令名,在清明節的一天或兩天。寒食節這一天禁止生火,只吃冷食。( )
49.社稷:「社」,古代指穀神,即農業之神;「稷」,指土地之神。社稷後來成為國家的象徵。( )
50.旦日:太陽初出、天亮時,或指第二天、明天,也特指農曆正月初一。( )
(編輯:寧夏華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