究竟什麼是理學?

2020-12-06 莊園子的園子

理學看起來很高深,其實可以進行很簡單的理解。

入正題之前,首先要講清楚兩個問題。一是生命的目的是什麼,答案是過上美好幸福的生活。二是哲學的目的是什麼?答案是講清楚生活中出現的問題和情形。例如「什麼是幸福」、「怎樣才能過上幸福的生活」等等。我們都知道什麼是幸福,但講不清楚或者人言言殊,哲學就是這種「講清楚」的試圖和努力的結果,說得裝B一點,就是「澄明」。(生活的裝B說法是「存在」)

理學就是最大道理或者根本大法。怎樣才能過上幸福的生活?不同哲學家提出不同的看法,孔子他們提出「仁義禮智信」等原則(即「五常」),基督教的上帝借摩西之口提出「不可殺人、姦淫、偷盜」等十誡,佛教提出八戒。到了宋朝(其實從中唐開始),中國的哲學家開始覺得這些五常都是道理,而這些道理應該可以用一個最大道理或者根本大法統一起來(所謂的「本體論」,儒學的這個本體論、系統化衝動也來自佛教。佛教自成體系,並有本體論,也就是說其所有理論都可以一言以蔽之。韓愈斥佛,當他耒陽縣鱉口寺住持如何是佛法大意時,禪師回答「諸惡莫作,眾善奉行」,這就是一言以蔽之的回答。為了和佛教抗衡,從韓愈開始,儒生們便開始試圖將儒學本體化)。這個想法就是理學。理學就是想總結出一條能使大家過上幸福生活的道理,能夠把那些「五常」、「十誡」統一起來的最大道理,其名字自然就叫「道學」或者「理學」,後來就慢慢統一成「理學」。

哲學是「講清楚」的學問,其核心內容是講清楚有關生活的2個大問題(每個大問題又包括2個小問題):「是什麼」和「為什麼」,「要怎樣」和「為什麼要這樣」。怎樣才能過上幸福生活?孔子的回答是要「仁」,但「為什麼要仁」,孔子講得很少或者沒有講清楚。在《論語》中,學生問什麼是仁的時候,孔子要麼回答「愛人」,要麼回答「克己復禮」等等,至於為什麼要仁,學生沒有追問,孔子自己也沒有進一步說明。只說明「是什麼」沒有說明「為什麼」的學問,就是「斷言」,只有斷言的哲學是不完整的哲學,所以孔子不是真正意義上的哲學家。

宋代的理學家並沒有比孔子更加優秀,他們想解釋清楚「是什麼、要這樣」,但好像解釋得越來越複雜,他們也沒有講清楚「為什麼是這樣、要這樣」,所以理學家也不是真正意義上是哲學家。

宋明理學把「是這樣」解釋得很複雜。宋明理學的最大貢獻是斷言式地總結出一個幸福生活的總秘訣——「理」。朱熹說,「事事物物,皆有個極,是道理極至。……總天地萬物之理,便是太極。」(朱熹把幸福總秘訣——「道理極至」——稱為「太極」,其實這個說法不僅僅是幸福總秘訣,而是宇宙的總秘訣,從天到人,這是理學的邏輯起點,也就是天理說),但實際上他們對宇宙總秘訣的解釋並不多,而是項莊舞劍意在沛公,他們主要講的還是為人處世的生活總秘訣,所以我們不管理的宇宙這層意思)但什麼是理呢?這又很難講清楚。他們首先提出,理就是仁。仁的主要意思是愛他人,只有有一個愛心,人就會講義、講禮、求智、講信,就可以過上幸福生活。後來理學家又覺得這樣的推理有些牽強,他們又提出仁就是生。「生」是什麼呢,就是生命、生活、生機、活力……朱熹說,「仁字是個生底意思」,程顥說,「天地之大德曰生(他在易經找到這句話)……萬物之生意最可觀,此元者善之長也,斯所謂仁矣。」他們還說,杏仁、桃仁為什麼叫「仁」呢,因為這些都是種子,可以「生」(石子不能叫「石仁」,因為不能「生」,筋骨麻木不仁就是沒有「生」的衰退)。再後來,理學家又覺得把「理」解釋為「生」還是不周全,他們又提出理是心(王陽明「心即理」)。王陽明說的心是善心,良心,即「良知」,只要每個人都顆善心,我們的生活就會更加美好幸福。現在看來,這些解釋和孔孟相比似乎沒有什麼進步:把「仁」解釋為「生」,給我們的感覺是說了等於沒說:理是生,so what?把「仁」解釋為「善心」、「良知」,這和孔子的「愛人」有什麼區別?

宋明理學跟孔孟一樣,也沒有解釋「為什麼要這樣」。理學家們覺得「本來就是要這樣」、「每個人都會這樣」,所以就不用解釋「為什麼要這樣」了。理學家們把理又叫做「天理」、「天者理也」,老天就是這樣,這就無須解釋了。王陽明說,善心每個人都有,如果一個小孩馬上要掉進井裡了,我們每個人都會去阻止,這就是善心。正是因為這樣,所以王陽明說「滿街都是聖人」。楊簡是陸九淵的粉絲,當他當縣官(富陽主簿)的時候,問陸九淵什麼是「本心」(也就是什麼是「理」)時,正好中途碰上一個有關扇子的案件,楊簡判決後,陸九淵就說「是者知其為是,非者知其為非,此即本心」,楊簡追問說:「止如斯耶?」陸大聲曰:「更何有也!」楊頓悟,乃拜陸為師。這種棒喝、頓悟式的啟發式教學是中國哲學的一條重要理路。

這正是現代人很難理解理學的重要原因。在科學主義的教育下,沒有論證過程的主張很難引起現代人的共鳴。理學是儒學在宋明有了重大發展,所以儒學可以分為孔孟儒學和宋明理學。事實上,所有的儒學,包括孔孟儒學和理學都缺少直接的、專門論證過程。孔孟儒學還是比較好理解,雖然它沒有提出一個總道理,但對於仁義這些分道理而言,即使沒有論證過程,我們也可以很容易腦補出來。例如陸九淵論證為什麼要善,「今若言人之不善,彼將甘為不善,而以不善向汝,汝將何以待之」(原文是解釋孟子的「言人之不善當如後患何」,這個論證過程讓我們腦補出做人應善的論證過程),但是對於「理」這個總道理而言,論證的難度就太大了。理學的論證過程是:天——理。世界的本體是天(太極),天至仁至誠,這是天之理,所以人也要至仁至誠。這種「天人感應論」在現代科學面前是破綻百出的(邏輯學人類類比不是論證方法)。作為現代人,我們應該如何幫助理學呢?我們可以說,理學大師們啊,這個世界最大的道理是利大於弊原則啊。儒家理學所追求的是最大道理,在解釋時卻總是得出分道理,這些分道理總是針對於一定的情境和對象而言的,各分道理只有特定的適用範圍和適用對象,並且分道理之間可能是互相矛盾的,公說公有理婆說婆有理,怎麼可能「天下之物皆能窮,只是一理」呢?例如,把理解釋為「生」,生命就是欲望,生命力越強,欲望越大,那和「克己復禮」、「滅人慾」的矛盾該怎麼處理呢?所以,為人處世之理不是在「天下之物」,而是在王陽明所說的「心」,但又不是全部的心,而是「心」在為人處世時所採取的利大於弊這個權衡的策略(也就是原則、方法論、價值觀),這個策略才是脫離了具體的情境和對象,才是形而上的根本大法。這個策略好像說了等於沒說,誰都不是傻瓜,誰不會追求利益最大化啊?當然,個個都懂利大於弊,但有不少人在權衡時對什麼是「利」、什麼是「弊」判斷不夠清楚準確,例如,小偷覺得偷利大於弊,這就是錯誤判斷。所以孟子要求「從大體」,不能「蔽於物」。

此外,儒學理學和現代人還有一個代溝,那就是追求幸福生活的社會取向和個體取向的問題。本文老是強調,人類生活的終極目標是幸福,儒家是在人類在初級文明階段所採取的價值觀,這個價值觀認為社會安定、天下大同了,我們就幸福了(儒家的表述僅止於大同,而沒有提出幸福,上文經常說儒家也是為了人類的幸福,是為了大家更好的理解),但現代人已然享受了安康的社會,文明開始進入高級階段,他們認為幸福的意義還要加上個體的意願,例如自由、平等這些內容,所以,儒學理學再也不可能擁有江湖霸主的地位了。

相關焦點

  • 宋明理學究竟指的是什麼?你真的有了解過嗎?
    宋明理學亦稱"道學",是一種既貫通宇宙自然(道教)和人生命運(佛教),又繼承孔孟正宗(根本),並能治理國家(目的)的新儒學,是宋明時代佔主導地位的儒家哲學思想體系。漢儒治經重名物訓詁,至宋儒則以闡釋義理、兼談性命為主,因有此稱。 理學又名為道學,兩宋時期產生的主要哲學流派。
  • 禮學與理學
    原標題:禮學與理學 禮學與理學,是我們中國傳統文化裡的主流,是我們中國人,尤其是中國知識分子安身立命的理念,影響非常之大。 要談禮學與理學,我們先從最基本的人性談起。所謂「食、色,性也」,這意味著,人一是為了自己的生存,一是為了繁衍自己的後代。談「食」好說,它不牽扯別人,是一種個體行為。
  • 什麼是理學?朱熹對理學有什麼發展?
    什麼是理學?有人以為:理學不是一個學派,也不是家完整的哲學學說,它是我國特定時期的哲學史斷代的統稱。理學是地主階級的哲學,理學的不同的學派,分別代表著地主階級中不同的政治集團,不同的階層的世界觀。有人認為:北宋中期興起的理學,作為一個新的儒家派別,也就是把儒跟佛道結合起來,使儒學在理論上有所發展而更好地為地主階級服務。也有人認為:兩宋理學是佛教哲學和道家思想,滲透到儒家哲學以後出現的一個新儒家學派。現在一般以為:理學是以儒學為核心,儒、道、佛互相滲透的唯心主義哲學體系。
  • 宋明理學對於人性和科學的貢獻是什麼?
    人性在宋明時期究竟是解放了還是壓制了?很多人一提起宋明理學的「存天理、滅人慾」,可能就會說宋明理學對人性的禁錮最嚴重,但實際上他們可能連宋明理學家到底指誰都不清楚。就人性論而言,宋明理學比早期任何時代都開放,故而這裡要指正兩個問題:一,概念演變宋明理學對於人性有兩個觀點,一個叫天地之性,即本善之性;一個叫氣質之性,即後天人們作惡的根源。宋明理學的看法是,這兩種性都是人與生俱來的,不可能消滅任何一方——這是針對佛教和老學思想而提出的!
  • 宋明理學的核心內容是什麼
    而狹義的國學,多數的人們認為只限定四書五經(四書:大學、論語、孟子、中庸;五經:詩、書、禮、易、樂),也有部分學者認為應該囊括春秋戰國時期的諸子百家及宋明理學的核心理論。 今天,我們只局限於簡要介紹一下與福建建陽有著莫大關聯的宋明理學。 理學發端於唐代,我們所熟悉的韓愈、柳宗元等人發起。
  • 理學尋根:周敦頤理學大成之地
    什麼事理學?理學為什麼有那麼大的影響力?理學又名為道學,兩宋時期產生的主要哲學流派。理學是中國古代最為精緻、最為完備的理論體系,其影響至深至巨。理學的天理是道德神學,同時成為儒家神權和王權的合法性依據, 理學以儒家學說為中心,兼容佛道兩家的哲學理論,論證了封建綱常名教的合理性和永恆性,至南宋末期被採納為官方哲學。理學的出現對後世政治文化產生了深遠影響。周敦頤是北宋五子之一,是宋朝儒家理學思想的開山鼻祖,文學家·、哲學家,著有《周元公集》《愛蓮說》《太極圖說》《通書》(後人整編進《周元公集》)。
  • 朱熹,理學的影響,「古為今用」,「洋為中用」
    大家好,我是小花,現在帶大家來了解一下理學的影響。朱熹在生前有一定的影響,但只是作為一個文人,還常受打擊,甚至被指為所謂道學,「偽學」。他與許多哲學家的命運一樣,死後名氣才逐漸大起來。對於統治者來說,其人不可用,其學有大用。
  • 包弼德、王昌偉談《歷史上的理學》:思想史與地方社會的結合
    其一、《歷史上的理學》的受眾是誰?其二、思想史研究究竟應當遵從怎樣的方法?其三、怎樣理解今天所謂的「國學」?在世界語境中它的重要性又在何處?其四、宋代道學的理論,特別是關於「為學」的概念當作何解?其五、「天理」的「理」是什麼?包弼德獨特地將其翻譯為「一致性」(Coherence)又寄寓了怎樣的運思?其六、宋明理學與政治的關聯。
  • 周敦頤與宋明理學思想的形成有什麼重要關係?
    二、宋明理學的思想譜系研究中的問題除了以上關於周敦頤本人學術思想的問題,本課題還試圖解決另一個問題,即在理學的形成和發展過程中,周敦頤思想究竟發揮了何種作用;也就是說,周敦頤思想與宋明理學的「譜系」有何關聯。
  • 曾國藩深受影響的「宋明理學」是什麼?
    曾國藩深受理學影響,推崇宋明理學。在他入京為官以前,便已有了比較深厚的理學功底,並在一次朝考中得以嶄露頭角。曾國藩入京出仕為官後,正式成為京城宋明理學學派的一員,深受同一思想學派師友們的啟發,他的理學信仰得到進一步加強。在他的日記中寫道:「近年得一二良友,知有所謂經學者,經濟者,有所謂躬行實踐者,始知,⋯⋯,程·朱亦可學而至也。慨然,思盡前日之汙,以為更生之人」。他對理學思想的不懈追求反映在他的日記與詩文中「唐先生,⋯⋯歲庚子以方伯內召為太常卿。
  • 理學第二講:北宋四大家——理學的先行者
    >10月19日上午,萃辰天心書院國學研修班進行了《理學》第二講的學習。本節課,陳伯安老師首先回顧了韓愈對儒學復興的貢獻,然後著重介紹了北宋四位理學先行者:周敦頤、程顥、程頤、張載,他們不僅是古代的學問大家,更是儒學復興與理學興起的關鍵人物。周敦頤(1017-1073),原名敦實,字茂叔,號濂溪,道州營道(今湖南道縣)人。北宋理學家,文學家。
  • 心學之「心」,究竟是什麼?
    有朋友問:心學之「心」究竟何物王陽明先生的「心即理」是其心學的基石,我一直困惑於這個「心」到底指什麼,請各路大神指教。叩謝!搞清楚「理」是什麼,是不是就都明白了呢?「心」就是程朱理學的「理」。那這個「理」又是什麼呢?
  • 理學·湘學·嶽麓書院
    兩宋出現了復興儒學與建構理學的思潮,推動了學術思想轉型、文化教育推廣,可以說宋代儒學重建與宋代書院崛起是同步發生的歷史現象。新興的理學思潮推動了書院教育的進一步興起,而充滿活力的新興書院則促進了理學思潮的大發展。乾道初年張栻即主教嶽麓書院,開闢了一個聞名全國的理學基地,並使之成為地域性理學學派即湖湘學派的大本營,這成為理學與書院結合的典範。
  • 周敦頤這個寫詩詞的,竟是理學開山鼻祖,為何風頭竟被程朱蓋過!
    他究竟有什麼魅力,讓王安石都難以忘懷。他提出的理學思想,其他的理學家都是參照他的成果,將儒學往前推進了一步。他便是北宋理學開山鼻祖——周敦頤。他所提出來的理學基本概念,被後世人反覆的琢磨再升級,分為不同的「派系」。周敦頤的學說得到很多人的肯定,證明了他對理學的貢獻,但是在理學思想界中,他卻不是最讓人們記住的一個。
  • 理學詩,寫詩的同時還得講哲學,宋代理學如何讓詩歌變得理性起來
    讀書人認為在唐後的朝代為了避免五代十國的亂象,自己必須承擔更多的社會責任,他們從理學身上看到了治世的總綱領,迫不及待的想通過詩文將理學的哲學內涵,社會意義抒發給每個人。2.儒學救贖,理學興起北宋理學的興起是儒家的自我救贖,是儒家的改革,是儒家適應最新封建道德觀的成長,並且他確實也成功的一塌糊塗,將道家和佛家徹底踢出了主流。理學是體系的科學,是對自然萬物唯心的解釋。
  • 宋代弘揚佛禪並把佛教理解到更高層次——理學
    而宋型文化之所以在整個中國思想文化史取得登峰造極之勢,理學的形成、發展、興盛是其最主要的原因。但不容忽視的是,理學尋求自身發展過程中對佛教既排斥又吸納,客觀上促進了儒釋二元文化的彼此互攝交融,關於這點,胡適先生早有論述佛教極盛時期(公園700 850年)的革命運動,在中國思想史上、文化史上,是很重要的。這不是偶然的。
  • 理學篇之無極而太極
    理學,又稱道學,是中國儒家思想的重要學派,也是中國本土唯一一個哲學學派,其能洞察宇宙、乾坤之道,測算自然興亡之理,在中國哲學發展史上建立不朽功勳。而理學的開山鼻祖,就是北宋五子之首的濂溪先生周敦頤。那麼,周敦頤的一生都有哪些故事?
  • 《宋明理學》:一本在二手平臺溢價奇高的經典
    這本書就是陳來教授的《宋明理學》。光看書名,你可能會覺得這不過是一本介紹宋明理學的普通圖書,並沒有什麼亮眼之處。然而,如果你翻開此書,認真閱讀,你就能感受到其內在的精神魅力和思想價值,也就會明白此書為何非同凡響。首先,此書的作者就「非同凡響」。
  • 「宋明理學」之中的「理」,指的到底是什麼,你知道嗎?
    「宋明理學」也就是「程朱理學」,它是由宋初「二程」開創,宋後期朱熹集大成的一個學術體系,在朱熹的手上,理學的學術體系基本完備。之所以稱之為「宋明理學」,是因為「理學」在宋朝建立之後,在明朝成為正統的官方哲學,在現實政治中佔了統治的地位,一個明顯的例子就是,明之後的科舉考試所考內容皆為四書所限,而對四書的解釋,也是以朱熹的學說為標準答案。那麼「宋明理學」之中的「理」,指的到底是什麼,你知道嗎?
  • 走進理學名城(下)
    周敦頤理學思想不但在古代對汝城人文發展產生了積極的作用,而且在近現代也發生深刻的影響。汝城民眾忠貞不渝地以《太極圖說》中的理學內核「中正仁義」為價值取向,正道直行,但又不拘泥於教條,在一些重大事件或社會變革中表現出積極進取的精神,嚴自己於「中正」,為大眾於「仁義」,敢於捨身取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