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遊記》,玄奘取經,佛經故事向神魔小說的轉化

2020-12-07 阿砌愛生活

大家好,我是小編阿砌。今天我來給大家說一下?《西遊記》,唐玄奘取經的故事,是怎麼向神魔小說進行轉化的。

關於玄奘及其取經故事,據《舊唐書·方伎傳》和其他野史筆記的記載,玄類(602-664),俗姓陳,名偉,洛州猴氏(今屬河南省堰師縣緞氏鎮〕人。他約於隋大業十一年〔615)出家,玄奘是他的法名。他那聰悟不群的天資和積極探求的精神,曾為他獲得佛教「千裡駒」的讚譽。他因感到有些翻譯的經典訛謬太多,真偽難辨,為了追求佛法的究竟,決心遠遊西域,尋取真經。他不顧不許國人出境的禁令,於唐太宗貞觀三年(629)隻身離開長安,混入商隊,偷越國境,開始遠徵;出玉門關,經新疆北道,越蔥嶺,出熱海,又經百餘「國」,跋涉五萬多裡,終於到達印度。在印度十三年,至貞觀十九年((645),玄獎載譽而歸,並帶回梵文佛經六百五十七部。在政府資助下設「譯場」,他與門人窺基、辯機等人用十九年時間翻譯重要經論七十五部,約一千三百三十五卷,並著《大唐西域記》。

關於玄奘及其取經故事,據《舊唐書·方伎傳》和其他野史筆記的記載,玄類(602-664),俗姓陳,名偉,洛州猴氏(今屬河南省堰師縣緞氏鎮〕人。他約於隋大業十一年〔615)出家,玄奘是他的法名。他那聰悟不群的天資和積極探求的精神,曾為他獲得佛教「千裡駒」的讚譽。他因感到有些翻譯的經典訛謬太多,真偽難辨,為了追求佛法的究竟,決心遠遊西域,尋取真經。他不顧不許國人出境的禁令,於唐太宗貞觀三年(629)隻身離開長安,混入商隊,偷越國境,開始遠徵;出玉門關,經新疆北道,越蔥嶺,出熱海,又經百餘「國」,跋涉五萬多裡,終於到達印度。在印度十三年,至貞觀十九年((645),玄獎載譽而歸,並帶回梵文佛經六百五十七部。在政府資助下設「譯場」,他與門人窺基、辯機等人用十九年時間翻譯重要經論七十五部,約一千三百三十五卷,並著《大唐西域記》。

《大唐西域記》是玄奘奉唐太宗之旨口述,由門徒辯機輯錄而成的。書中記述他親身經歷一百多個國家和地區的見聞,雖然一再聲明「皆存實錄,匪敢雕華」,使其具有較高的學術、史料價值,但是,它的文學價值卻是作者所沒有意料到的。作為一個萬裡西行、取經求法的僧人,他一方面從宗教徒的虔誠心理去採錄有關佛家的種種靈異故事,從而把七世紀和七世紀之前在西域廣泛流傳的許多想像豐富、情節動人的故事傳說保存下來;另一方面,對自己飄然一身赴印度取經所遇到的艱難困苦及各種自然現象,如沙漠幻影及「鬼火」之類,也多用宗教的心理去解釋.從而使許多事實在作者自己和別的信徒眼裡自然而然地成為靈異和「神跡」。可見,取經故事在玄獎筆下寫出來的時候,就己經染上了神異的色彩。

到了玄奘弟子慧立、彥棕的《大唐大慈恩寺三藏法師傳》中,他們為了頌讚師父非凡的事跡,弘揚佛法,所以在口傳或筆錄玄獎取經事跡的時候,必然常用離奇的現象,精彩的文筆加以誇張神化,從而使之成為一部帶有浪漫色彩的大型文學傳記。例如,記述玄奘在沙漠中行進時,「頃間忽見有軍眾數百隊滿沙潰間,乍行乍息,皆裘褐駝馬之像及族旗之形,易貌移質,倏忽千變,遙瞻極著,漸近而微。法師初睹,謂為賊眾;漸近見滅,乃知妖鬼.又聞空中聲言『勿怖,勿怖』,由此稍安」。

《大唐西域記》和《大唐大慈恩寺三藏法師傳》這兩部敘說宗教故事、宗教人物的著作,無意中搭起了通往文學創作的橋梁.雖然在故事間架及形象塑造方面沒能對《西遊記》的創作產生直接的影響,但其中豐富的幻想和離奇的想像,對後代的創作富有啟發意義。

神奇的故事,越傳越神。於是,在唐朝末年就出現了像《獨異志》《大唐新語》《開天傳信記》等敷衍玄奘取經神奇故事的筆記小說。然而,這些故事僅僅在傳敘取經故事之奇,只是在宣揚佛法無邊的思想,始終停留在宣揚佛教的框架裡。

真正完成玄奘取經由歷史故事向神魔故事轉變的,則得力於唐五代寺院「俗講」的盛行。正是在僧人的講唱中,取經故事的內容逐步擺脫了歷史事實的束縛,變成一個怪誕不經但又結構完整的神話故事。刊印於南宋的《大唐三藏取經詩話》,就是唐五代寺院「俗講」的底本。末有「中瓦子張家印」六字,據王國維考證,「中瓦子」是南宋臨安的一條街名,也是上演各種技藝的娛樂場所。《取經詩話》雖刻於南宋,但它最後寫定的時間當在晚唐、五代。

《取經詩話》文字不足《西遊記》的五十分之一,主要人物只有三藏法師、猴行者、深沙神,豬八戒的形象還無跡可尋,而且情節和所經諸國、所歷兇險與後來的《西遊記》很少相同。雖然如此,它卻是西遊故事發展的一個轉折點。書中取經隊伍中的猴行者,是「花果山紫雲洞八萬四千銅頭鐵額稱猴王」,化為白衣秀才來助唐僧取經。後來果然全賴猴行者的法力,方才渡過險阻,達到目的。顯然,這裡的猴行者已經成為取經的重要角色,而真正的取經主角卻退為配角;真實的取經故事只成為作品的框架。從宗教故事演向神魔故事,從此才使取經故事走上了更為廣闊的道路。

相關焦點

  • 《西遊記》當中的玄奘西天取經確有其事,原型出自唐朝陳煒
    西天取經的故事大家從小耳熟能詳,《西遊記》中講述了師徒四人,克服艱難險阻,斬妖除魔,最後到達西天,見到佛祖,取得真經,是一本引人入勝的魔幻神魔小說,但是在實際的歷史上,玄奘西天取經,確有其事,是實實在在發生過的歷史事件,原型便是出自於唐朝的玄奘法師。
  • 《西遊記》|聖僧玄奘成不了主角,為何一隻猴子卻成了最大贏家?
    01從玄奘到孫悟空,看一隻猴精如何喧賓奪主,成為西遊故事的男主《西遊記》中西天取經的基本故事框架,取材於唐代的真人真事「玄奘取經」。玄奘致力於研究佛法真諦,但是當時外來佛經存在翻譯上的偏差,加上佛教內部宗派繁雜、教義不同,導致佛法研究受阻。為了追求佛家真義,玄奘前往天竺求取佛經。《西遊記》中唐僧取經既有弟子護佑,又有天恩眷顧,但是實際上玄奘取經充滿了險惡。
  • 相比第一部神魔小說《三遂平妖傳》,《西遊記》有了哪些進步?
    我國古典小說在明朝形成了第一座高峰,歷史小說有《三國演義》,俠義小說有《水滸傳》,神魔小說有《西遊記》,世情小說有《金瓶梅》。在《中國小說史略》中,魯迅先生將歷史小說和俠義小說一同放在了《元明傳來之講史》中,將它們歸類為「講史」小說。
  • 蘭茂的《續西遊記》:最早取材玄奘取經故事的小說
    明代雲南著名學者蘭茂的《續西遊記》,是中國最早取材於唐代玄奘法師取經故事而創作的小說——  蘭茂與最早的《西遊記》  明代文學家吳承恩所著的小說《西遊記》,在中國乃至全世界都有廣泛深遠的影響,歷經數百年而不衰,其中許多故事被改編成戲曲
  • 神魔小說還有現實意義,古典名著《西遊記》
    《西遊記》是古典文學名著,公認的長篇神魔小說鼻祖。這部書在明代刊印的時候沒有署名,清代學者考證出這部書的作者是吳承恩。吳承恩是淮安人,曾經當過縣丞,而後辭官返鄉著書授課。《西遊記》的故事參考了前朝的話本、傳奇,描寫了唐僧帶領三個徒弟和一匹白龍馬去西天取經的故事。
  • 吳承恩虛構神魔小說《西遊記》
    後來,吳承恩對宋元話本《大唐三藏取經詩話》中的猴行者、元雜劇《西遊記》中的豬八戒產生了濃厚的興趣,於是他搜集了大量關於玄奘西行取經的故事的資料,例如有關的民間小說、話本、雜劇、佛教故事、道教故事等。大約在嘉靖二十年(1542年),吳承恩寫成了這部妙趣橫生的虛構小說《西遊記》。
  • 四大名著之《西遊記》,取經路上遇妖魔,各顯神通破「迷蹤」
    經典神魔小說《西遊記》,這本書看過的朋友肯定不多,但相關的電視劇、電影、動漫沒少看。首先需要了解一下這個故事的背景,這是一個真實發生過的故事,但那個故事裡沒有那麼多實體化的「妖魔鬼怪」,有的只是「外因」和「內因」的幹擾。唐代貞觀年間僧人玄奘違法朝廷當時的法令擅自西行,他從涼州偷渡出關,只身前往天竺取經。他耗費十七年的時間才從天竺那求得六百多部梵文佛經典籍。
  • 關於佛教人物玄奘,你了解多少?真的和《西遊記》描述的一樣嗎?
    這首經典歌曲一出場,想必在座的各位朋友一定不覺得陌生,它正是《西遊記》中的王牌歌曲,每年的暑假必定是中央一臺的獨播劇場。它在各個年齡階層都很受歡迎,上至八九十歲的老人,下至幼兒園的小朋友,無一不對它的故事痴迷。小說中,四個人物特點突出,誠心向佛、頑執固著的唐僧;天資聰穎、精明頑皮的悟空;好吃懶做、憨厚單純的八戒;正直無私、任勞任怨的沙僧。講到這,不知它有沒有喚起你的難忘回憶。
  • 《西遊記》內幕大揭秘:玄奘唐僧相去甚遠(圖)
    《西遊記》在我國是家喻戶曉的四大古典名著之一,但你聽說過嗎:孫悟空身高只有1.33米,護送唐僧西天取經時已是近1100歲「高齡」;唐僧原型玄奘法師赴印度取經的申請最初未獲唐太宗批准,結果只能「偷渡出境」;考古發現使吳承恩的生前容貌在當代得到忠實復原,但他卻很可能不是《西遊記》的原作者。
  • 重讀《西遊記》原著:歷史上玄奘「取經」前後,是一份初心的堅守
    導語:八六版《西遊記》是在童年中無法抹去的一段記憶,每次看唐僧師徒四人的「取經」之路,仿佛自己身臨其境一般。期待下一集孫悟空和哪些妖魔進行對戰,又能請來哪一位神仙幫忙,就連打鬥的場面,也要學習模仿一下。慢慢長大才發現,原來童年看到的就只是斬妖除魔的神話故事而已。
  • 《西遊記》取經故事中玄奘的形象是如何慢慢演變成唐僧的
    唐僧是《西遊記》中唯一一位貫穿整個演化階段的人物。從故事的原型到最終定型,唐僧的形象也在不斷發展和重塑。《大唐三藏取經詩話》中,雖然故事中關於取經人六次出現「玄奘」的稱呼,但是卻並非玄奘取經,而是以不空取經為主,匯聚了善無畏等人的事跡,最後被冠以玄奘之名的取經故事融合。
  • 敦煌現迄今最早「玄奘取經圖」 比小說《西遊記》早三百多年
    原標題:敦煌壁畫裡的「西遊記」【守望家園】作者:張堃單位:中央廣播電視總臺央視中文國際頻道我國四大名著之一的《西遊記》,是明代的吳承恩根據唐朝僧人玄奘取經的真實經歷創作的小說,小說裡的唐僧即是玄奘,那麼小說裡的孫悟空,是吳承恩創造的還是也有歷史依據
  • 西遊記;雖是本神話小說,卻包含李世民讓唐玄奘取經的歷史真相
    哈嘍大家好我是搞笑黃風怪,今天跟大家聊一聊,西遊記;雖是本神話小說,卻包含李世民讓唐玄奘取經的歷史真相,大家跟小編一起來了解一下吧西遊記這本小說相信大家都看過,小說講述的就是唐僧西行取經的故事。特別是西遊記電視劇,把西遊記這本書中所寫的度過九九八十一難的事。描述的是淋漓盡致。但是很多非常的好奇,從改編的電視劇來看,這部小說也沒有出彩的地方,打打妖怪而已。但其實西遊記真的沒有那麼簡單。因為西遊記可能是歷史上出現的,第一次使用了超浪漫主義的寫作手法。在這部小說中凡是人們能夠想到的,都在這本書中。三種信仰佛道儒。
  • 西遊記的背景故事
    他從長安出發後,途經中亞、阿富汗、巴基斯坦.過高昌國時,那裡的居民非常推崇佛教,國王見他們是從大唐來的和尚,非常高興,願封他們為護國法師,加上黃金百兩、駿馬千匹.弟子動搖了,最後留在了高昌國,而玄奘偷偷溜了出來向西逃去.不料被高昌國士兵截住.沒想到他們是前來護送玄奘西去取經的.士兵送給玄奘一匹白馬和一些文書,玄奘感激不已,他向王宮方向拜了幾拜,就騎馬西去了.玄奘歷盡艱難險阻
  • 敦煌壁畫中的玄奘取經圖,有《西遊記》最初的雛形,你了解嗎?
    不論你是否砍過這本小說的原著,你都會書中的這些角色有深刻的印象。今天小編跟你說的可不是這部名著,而是另一個佛教遺址——敦煌莫高窟中的《西遊記》故事。86版西遊記中斬妖除魔的孫悟空眾所周知,吳承恩寫出的這本《西遊記》,絕非他一人之功,而是在唐朝的玄奘法師去古印度取經的故事基礎之上,經過了自唐代以來的各種傳說故事與文學創作的改編,
  • 竺洪波:《西遊記》中唐僧所取經譜考
    《西遊記》在講述唐僧取經這一主體故事時,設計了兩個極具創意和趣味性的標誌——難簿和經譜。難簿是取經過程「九九八十一難」的記錄,由觀音菩薩查驗。唐僧一行初上靈山時,觀音說佛門九九歸真,聖僧只歷八十難,還少一難,修行火候不全,不能功德圓滿,於是巧設通天河老黿一難,遂使《西遊記》再現餘瀾。
  • 鄭州上演唐僧取經故事 豫劇名家演繹真實《玄奘》
    鄭州上演唐僧取經故事 豫劇名家演繹真實《玄奘》 來源:人民網-河南分網    2015年06月01日14:10   玄奘立志西行求取真經,大唐丹陽公主苦勸 人民網鄭州6月1日專電  「西遊取經」的故事在中國家喻戶曉,但真實的玄奘西行事跡卻鮮有人了解。
  • 西域留學17載,玄奘海歸取經來
    得益於《西遊記》的功勞,關於唐僧取經的故事對於現代人來說簡直是耳熟能詳,尤其是唐太宗親自封他為「御弟」(也就是皇帝的弟弟)的這個橋段。並且,玄奘回來之後,唐太宗還親自出來迎接。然而,在真實的歷史上,玄奘回到長安時唐太宗並沒有親自迎接。當時唐太宗根本不在長安,他正在洛陽忙著討伐遼東的叛亂。
  • 西遊記:西天取經路為什麼是十萬八千裡? 不懂佛經的人,不會理解
    文/小冷眾所周知,吳承恩所寫的《西遊記》是具有很強的現實意義的,書中的很多故事情節,都是當時明朝社會的反應,對當時社會的黑暗現象或諷刺或暗喻。所以說《西遊記》一書,絕不是一部神魔小說那麼簡單。西遊記正是因為《西遊記》一書身上有很強的現實意義,所以,此書才會成為經久不衰的作品。除了故事情節,書中的很多物品也是很有來頭的,也是具有很強的象徵意義的。比如孫悟空的如意金箍棒,眾所周知,這是孫悟空從他的老鄰居東海龍王那裡「借」來的,如意金箍棒重一萬三千五百斤,可以按照孫悟空的心意變換大小。那麼,孫悟空的如意金箍棒為什麼重一萬三千五百斤呢?
  • 《西遊記》中唐僧取經後做了神仙,原型玄奘回國後的日子可不舒心
    前言提起《西遊記》,那是我們每一個中國人都耳熟能詳的神話小說,而師徒四人最出彩的當屬孫悟空。孫悟空的原型是唐朝出使西域,並在西域皈依的武將車奉朝,法號「悟空」。唐僧唐三藏的原型就是大名鼎鼎的玄奘法師。當然,提起原型的知名度,玄奘法師的知名度要比車奉朝高得多,更為人熟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