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17版《丹徒李氏家乘》
個園舊主李乃斌與夫人何連璧上世紀40年代合影
揚州市檔案館頒發給丹徒李氏後人的捐贈證書
文/周福全
提起揚州個園,鎮江讀者都很熟悉,但是說到丹徒李氏與個園的歷史淵源,恐怕就很少有人知曉了。最近,筆者因為續編李氏家譜,從李氏家譜的資料中,發現了丹徒李氏與揚州個園之間鮮為人知的若干故事。
一部家乘見證丹徒李氏家族蹤跡
上海圖書館館藏了一部1917年續修的《丹徒李氏家乘》,李氏後裔曾將這部家譜捐贈給揚州市檔案館、鎮江市檔案館,家譜詳細記載了李氏家族的歷史。宋室南渡時,李氏祖先自徽州北嶽(今屬安徽休寧縣)遷至潤州開沙,後因沙洲坍沒,支祖鳴岐公又遷城北九裡街。三世天一公以族事株連,家財罄盡,飲恨過世。仰橋公發憤起家,始宅於城東的梳兒巷,後又定居於城南的下河頭(即今運河路李家花園)。明萬曆年間,李氏家族始修家譜,以鳴岐公為始祖,族分三支。清順治十六年,因避海寇,李氏從城內遷居南鄉四區赤溪。亂平後,瑞生公一支返宅與仰橋公居城南下河頭故居;敬敷公一支則再遷至三區之西丘陵的仁裡村;春華公一支留居赤溪。鎮江城內古運河南、滬寧鐵路北建有祠堂,寶堰大墳莊另建分祠。自乾隆以來,李氏一直是鎮江的望族名門,後因戰亂,李氏三支有遷至揚州、蘇州、湖北、上海、南京、北京等地的。
丹徒李氏是個園第二任園主
個園,清代揚州民間的一處私有「前宅後園」式花園,位於揚州市東關街,現已成為中國四大名園之一,與北京頤和園、承德避暑山莊、蘇州拙政園齊名。黃至筠為個園始主,時任兩淮鹽業商總,於清嘉慶二十三年(1818)建成個園,經歷近半個世紀。鹹豐末同治初,黃家中落,個園易主丹徒李氏,這也是個園得以繼續發展的一個重要時期。
接手個園的是李文安,為個園第二任園主。據《丹徒李氏家乘》記載,李文安(1818-1869年)為丹徒李氏十二世,字逸齋,鹹豐癸丑 (1853) 年,太平軍攻陷鎮江城,李文安從丹徒(今鎮江市)東門梳兒巷,舉家避居江北樊川鎮(今屬揚州江都區)。同治初年,李文安購買下了個園,並於丙寅(1866)年正式定居揚州。清代鎮江狀元李承霖為李文安撰寫的傳記詳細記述了李氏與個園的因緣關係。
此後,個園一直為丹徒李氏所有,直到1926年,李允卿及其族人被逼從世居了六十餘年的個園遷出。李允卿(1887-1952),為丹徒李氏十五世,名乃斌,字允卿,為李文安曾孫,也是丹徒李氏在個園的最後一任園主。
個園建於黃氏養於李氏
揚州是全國歷史文化名城,保存的文史資料比較齊全,專業研究文史的學者頗多。例如揚州園林,不僅有《揚州覽勝錄》《蕪城懷舊錄》《揚州風土記略》,還有《揚州園林史話》《揚州園林文化叢書》等。單說個園歷任園主,歷史資料也很翔實,關於個園園主史實資料,揚州有多種版本,但根據丹徒李氏健在長者的童年記憶及逝者留存的文字資料方知,當今社會上有些反映個園舊主園史的出版資料與史實混淆不清,略有出入,現已引起揚州個園管理處領導及有關文史研究人員的重視。
從個園發展史料看,1818年建園至今,歷經近200年,先後歸屬黃、李、徐、蔣、朱等氏,再到收歸國有,從入園居住時間看,黃氏44年(1818-1862),李氏64年(1862-1926),徐、蔣、朱等氏20餘年(1926-1949),收歸國有68年(1949-2017),其間還有一些人士租住個園內,不屬個園舊主之列。由此,個園主要舊主應為黃、李二氏。
可以這樣說,個園其實是建於黃氏養於李氏的。《揚州園林史話》第六章《個園》記述:「同治初,個園易姓,始為丹徒李氏,對園中部分假山和七楹抱山樓,皆有修葺之舉。」其中黃氏個園歷經嘉慶、道光、鹹豐三個朝代,李氏個園歷經同治、光緒、宣統三個朝代加民國初年,李氏購買個園為同治初年(1862),始主李文安,1866年入園定居,李氏居住個園,前後五世,1926年李氏遷出個園,歷經60餘年。
李氏後人
揭開個園抵「負官債」之謎
李允卿,丹徒李氏在個園最後一任掌門人,同時也是揚州冶春後社詩人。清揚州名士陳含光是李允卿的好友,他在《個園行為同年李允卿作》序中說:「清末,李以商業拆閱負官債。鼎革後,園屬徐故上將寶山家。轉移之跡,世莫能明也。」那麼單說1911年後李氏負官債,即使以個園抵債,理應抵給揚州官府,怎會抵給徐寶山呢?這也成了李氏後裔疑惑百年不解之謎。
今年3月,李允卿的三女兒、年已88歲的上海市財政局退休幹部李雋昭提供了一個線索,說她弟弟李天全2016年10月從美國波士頓回國探親時,姐弟倆曾說到祖輩「負官債」一事,李天全留下的筆墨是這樣闡述的:「在童年,我就知道個園是被徐寶山搶奪拿走的。我問我父親:『花園又不是錢包,如何搶走。』父親就告訴我具體情況,他說:軍閥徐寶山在揚州掌權以後,把富人召集起來,強迫每個人都要認捐,認捐的金額要徐寶山點頭才算數。誰不認捐就不讓回家,實際上和綁票一樣,認捐以後是回家了,但後來拿不出認捐的錢,個園就被軍閥徐寶山搶奪走了。」
今年4月間,李雋昭在給筆者的信中說,她和胞弟李天全閒談中,天全對她說:「個園時代,李家沒有負官債,只聽父親李允卿說過軍閥徐寶山一直想奪取個園,所以就發生了上述徐寶山以認捐為名搶奪個園的故事。」現在看來,揚州民間流傳的李氏「負官債」,用個園抵債之說,是不切實際的。
個園丹徒李氏
走出眾多專家學者
丹徒李氏,從同治初年至民國15年(1926),定居個園60餘年,後裔五世同園,李氏一直以有讀經書、秉禮教的人才著稱。百年來,丹徒李氏家族中走出了眾多海內外知名的專家學者,僅國內名牌大學中的教授就有24位,這裡略舉幾位頗有成就的代表人物。
大律師李寶森 (1910.5-1982.2),譜名李天玉,字子佩,丹徒李氏十六世,1932年6月畢業於東吳大學法學院,上世紀三十年代在上海創辦正義法律事務所從事律師事務,並任上海律師公會監委和上海公共租界工部局華董。同時任東吳大學法學院和光華大學政治系教授,並任光華大學政治系主任。李寶森與劉海粟、俞平伯、俞振飛、胡厥文等一代名家大師為好友,幾十年來互有詩、詞、畫交流。劉海粟創辦上海美術學校時,特地聘李寶森為上海美術學校法律顧問。1949年後,李寶森任上海市工商聯合會常委、上海市楊浦區政協常委、上海市第二屆人大代表等職,曾代表上海工商界參加全國勞動局長會議,受到毛澤東、周恩來等接見。據說,毛澤東在閱讀了李寶森寫的史料文稿後,稱其為「上海工商界裡的秀才」。
經濟學家李鴻壽(1909.1-1998.5),字少雲,別名朋三,丹徒李氏十六世,1931年上海復旦大學商學院畢業後,兼任復旦大學、滬江大學、上海商學院教授。1952年任上海財經學院副院長。1984至1991年任上海財經大學教授。
中國工程院外籍院士李天和(1923.6-2001.2),丹徒李氏十六世,1946年畢業於上海交通大學機械系,進入美國奇異電氣公司上海分公司,1948年7月,新婚三日即偕妻到美國公司培訓,後加入美籍。李天和被譽為世界著名電工科學家、全面質量管理專家,曾任美國國家工程科學院院土、瑞士工程科學院院土、中國工程院外籍院士。
膨脹節專家李永生(1938.11— ),丹徒李氏十七世,南京工業大學博士生導師,中國機械工程學會膨脹節專業委員會主任;全國膨脹節專業組副組長、上海工業大學兼職教授。在國內外核心雜誌發表科技論文100餘篇,榮獲國家科技進步獎3項,培養博士生6名,研究生20餘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