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經記者 牟璇 每經編輯 陳旭
2007年,全國電影總票房只有33.27億元,當年的票房冠軍是《變形金剛1》,票房僅2.82億元。而9年後的2016年,全年總票房已達457.12億元,年度票房冠軍《美人魚》收穫33.93億元。中國電影通過十年的時間,成長為穩居全球第二大的電影市場,驚豔全球。
如果僅僅從單片的票房來看,十年前,一部電影票房能夠賣到過億元,就已經值得開慶功酒會大談「賣座」,所以當時票房過億似乎是個美好的嚮往,「億元俱樂部」也應運而生。但在十年後,一部電影票房若連一億元都沒有達到,虧錢幾乎是「鐵板釘釘」。
中國的電影產業,面對觀眾日益增長的文化需求,已經在創作生產、技術改革、影院建設、電影票房上取得了突飛猛進的發展成就,中國電影已經從一株樹苗成長為一棵參天大樹。
現階段,中國電影正在從數量粗放型增長向產能優化、提高質量的新階段轉化,同時也是向電影強國邁進的關鍵時期。
但在歡呼聲背後,市場依然有著更高的期許。
高分電影數量停滯不前
2011年~2016年,可以說是整個中國電影產業得到資本瘋狂注入的6年。我們也因此而期待,中國電影能在「不缺錢」的底氣下,出現越來越多的優質作品。但令人遺憾的是,在這6年間,有口皆碑的好電影數量增速卻並不盡如人意。
一個數據可以很好地說明問題:從廣電總局發布的數據來看,2011~2016年,國產電影上映數量分別為183部、242部、250部、259部、320部、334部,國產電影上映數量每年都處在持續增長之中。
但與此同時,好電影增長的幅度卻遠遠小於上映數量的增長。從豆瓣提供的數據來看,2011~2016年豆瓣評分達到7分以上的高分國產院線電影數量分別為11部、13部、14部、14部、21部、15部。由此來看,僅2015年高分電影數量有明顯增加,其餘年份的數量差距不大。
由此可以看出,在銀幕數大幅增加、上映影片數量也有著明顯增長的這些年,能夠得到觀眾認可的優質國產院線片數量卻停滯不前,沒有形成持續增長的趨勢。
2017年截至5月,豆瓣評分在7分以上的高分電影有四部,分別為《春嬌救志明》《記憶大師》《八月》和《喜歡你》。
《心迷宮》成國產電影標杆
而從具體影片來看,《心迷宮》以超過14萬人參與評分、最終豆瓣評分達到8.6分的成績,成為2011年以來國產院線電影評分最高的電影,也就此成為國產「好電影」的標杆。
《心迷宮》是一部製作成本僅有170萬元的小成本電影。網易娛樂的專稿中提到,該電影的出現為中國電影注入了幾乎十年未見的新鮮血液,在一部170萬元製片成本的電影中,沒有任何一位叫得出名字的演員,沒有任何炫目視效,有的僅僅是導演忻鈺坤未經雕琢但無法阻擋的才華橫溢。
除了《心迷宮》以外,記者還發現,從近6年豆瓣國產院線片的整體水平來看,往往製作成本不大但故事講得完整且出色、劇情能夠抓住人心的電影,更容易贏得觀眾的高分評價。
例如充滿輕喜劇色彩又具備現實意義的《鋼的琴》、寧浩執導的公路小成本電影《無人區》、被稱為華語片中少見的以劇作結構取勝的黑色喜劇《心迷宮》,在當年的豆瓣電影評分上均位居前列。而在高分電影之中,還有《觀音山》《飛越老人院》《歸來》《白日焰火》《十二公民》《七月與安生》等形式不同的好電影,這些電影都有著共同的基因:出色的劇情、傳神的表演、獨特性的驚喜。
6月18日下午,由每日經濟新聞與上海電影集團聯合出品的《強影之路——中國影視產業供給側改革白皮書》,在「中國影視領袖峰會」上正式發布,上述內容均出自該份白皮書內容。
這份白皮書從票房市場、發行放映、電影資本、展望總結四個維度來審視中國電影產業的發展,並詳細闡述了中國要從目前的「電影大國」變為「電影強國」,為什麼電影產業必須要走供給側結構性改革這條路。
翻開中國電影史這本宏大的書卷,它早已從過去封閉、保守的行業,羽化蛻變為資本更開放、內容更多元、技術更先進的重要產業。——《強影之路——中國電影產業供給側改革白皮書》
十年前,一部電影票房能賣到過億元,就已經值得開慶功酒會大談「賣座」。但在十年後,一部電影票房若連一億元都沒有達到,虧錢幾乎是「鐵板釘釘」。——
在《心迷宮》《鋼的琴》《飛越老人院》等形式不同的好電影當中,都有著共同的基因:出色的劇情、傳神的表演、獨特性的驚喜。——
電影最終是拍給觀眾看的,雖然觀眾的口味越來越多樣化,年齡段也越來越廣泛,但一些共同的好電影基因是電影人應該堅守的底線,無論如何不能捨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