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社洛陽10月17日電 (闞力)中國舞蹈家協會17日在洛陽對外公布,《大河三彩》《雨花石的等待》《西施別越》等三部作品分別獲第十二屆中國舞蹈「荷花獎」古典舞排名得分榜前三位。《大河三彩》獲得最高分。
16日晚間,第十二屆中國舞蹈「荷花獎」古典舞評獎活動在河南洛陽舉行,16部中國古典舞作品依次登臺演出。中國舞蹈「荷花獎」由中國文學藝術界聯合會、中國舞蹈家協會主辦,是唯一國家級舞蹈類評獎活動。其憑藉權威性和導向性,在海內外廣受關注。
中國舞蹈「荷花獎」設立古典舞、民族民間舞、現代舞、當代舞、舞劇五個評獎子項。此次在古都洛陽評獎的是其子項「古典舞獎」。
當晚,一場古風古韻的古典舞「饕餮盛宴」震撼河洛。身著黑紅兩色服裝的舞者在激昂的聲樂和魔幻的燈光下,用群舞《榫卯》拉開演出序幕,甫一開場掌聲四起。
其間,用雨花石寄託無限詩意感的《雨花石的等待》引人沉思。「通過具有代入感的音樂和章法有序的編舞,展現了妻子苦等革命烈士歸鄉的悲壯故事。」與會者表示,它是中國古典舞語彙和革命歷史題材的完美結合。
中國舞蹈家協會主席馮雙白此前表示,此次入選作品多結合當下現實生活、革命歷史題材等,但又未偏離古典舞,這是在古典舞藝術審美風格下做的探索和努力。
特別是活化中國古代工藝珍品的河南洛陽本土作品《大河三彩》,飽含厚重的大河文化。馮雙白說,《大河三彩》藉助大河之泥轉變為傳世之寶的大浪淘沙歷程,影射大河人民歷經百難仍不屈不撓的「河魂」精神。
與會業內人士認為,取材西施傳奇故事的《西施別越》打破「舞蹈長於抒情、拙於敘事」的慣例,在交響性編舞的基礎上發揮了舞蹈戲劇性的獨特魅力。「尤其是舞蹈中的面具,作為一種象徵性符號所帶來的哲理性反思令人意猶未盡。」
評獎期間,中國舞蹈界專家、學者還就中國古典舞進行理論研討,提升行業創作及理論水平。研討認為,古典舞創作最重要的是回歸古典舞的精神價值。(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