暢遊騎樓街,遊可園、觀城樓,回味「東莞記憶」;參觀鴉片戰爭博物館,看虎門炮臺,遙想虎門銷煙、抵禦外侮的歷史;參觀大嶺山抗日根據地,重溫東江縱隊艱苦奮戰歷史;漫遊古村落,體味嶺南村落民居、民俗和自然生態風光……
近日,廣東省文化和旅遊廳公布廣東省首批歷史文化遊徑,東莞市有3條線路入選,分別是東莞記憶歷史文化遊徑、東莞「中國近代史開篇地-華南抗日根據地」歷史文化遊徑以及東莞嶺南古村落歷史文化遊徑。今天是全國「文化和自然遺產日」,省文化和旅遊廳同步啟動廣東首個「品讀歷史文化,講好廣東故事——廣東省歷史文化遊徑體驗日」主題活動。
以上三條歷史文化遊徑各有特色,每一條都串聯起東莞的歷史文化,承載著城市的歷史文脈與城市記憶,讓我們一同去看看!
路線一:
東莞記憶歷史文化遊徑
這一遊徑,以「千年古縣城」莞城為核心,依託東莞可園、卻金亭碑、迎恩門城樓等國家、省級文保單位和中山路-大西路等省級歷史文化街區,具有深厚的歷史積澱和文化內涵,保存著東莞人的集體記憶。
1. 迎恩門
迎恩門,又稱西城門,位於東莞市莞城街道市橋社區西正路莞城橋東側。明洪武十七年(1384)由南海衛指揮常懿興建,明、清兩代均有重修和擴建。現存迎恩門城樓,佔地面積約364平方米。磚石木結構,首層為建於明洪武十七年(1384)的紅砂巖石基座,是東莞歷史文化名城的坐標,2019年被公布為廣東省文物保護單位。
2. 東莞可園
東莞可園位於廣東省東莞市莞城街道博廈社區,始建於清道光三十年(1850),與順德清暉園、番禺餘蔭山房、佛山梁園合稱廣東清代四大名園,2001年被國務院公布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東莞可園佔地2204平方米,建築面積1234平方米。全園分置一樓、六閣、五亭、六臺、五池、三橋、十九廳和十五房,用不同的一百三十七道門口和迂迴曲折的遊廊互相連接貫通。布局靈巧,構圖清新,園景幽致。可園古建築高低錯落互相呼應,外牆一色水磨青磚,園內最高建築邀山閣為四層,高16.5米。可園創建人張敬修(1824—1864)官至江西按察使署理布政使,詩書畫皆精,廣邀文人墨客雅集,使可園成為當時嶺南文人喜愛的雅集地,其中居巢、居廉客居可園十年,開創嶺南畫派的先河,可園成為嶺南畫派重要策源地之一。
3. 容庚故居
位於東莞市莞城街道旨亭街8巷2、4、6號,容庚及弟容肇祖、妹容媛均出生於此,為三進典型的「三間兩廊」式東莞清代住宅建築。2008年被公布為廣東省文物保護單位。
容庚(1894—1983),原名肇庚,字希白,號頌齋。我國著名古文字學家、考古學家,倡導成立我國第一個考古學組織——考古學社,著有《金文編》、《商周彝器通考》等30餘種著作,其中《金文編》為我國第一部專科性的金文大字典;《商周彝器通考》被譽為商周彝器研究的奠基之作,為考古學者必不可少的工具書。
4.中興路-大西路歷史文化街區
中興路-大西路歷史文化街區位於東莞市莞城街道西部,自明至今為東莞城重要的商貿區。明洪武年間南海衛設演武場開始發展。明嘉靖年間形成的河岸商埠密集的商品集散地,成為海上絲綢之路商貿往來的重要節點。1911年廣九鐵路建成通車,商貿更為繁盛。1930年前後,大部分街道改擴建為騎樓街。至今,仍為東莞重要的傳統商貿區。現較完整地保存了清末民初的傳統格局和歷史風貌,「長街短巷、長街沿河、短巷向水」的河岸商埠特徵明顯,有著濃鬱的民國建築風情。 2015年被公布為廣東省歷史文化街區。
5. 卻金亭碑
位於東莞市莞城街道光明路與教場街交界處,即原東莞縣城的東莞港口與演武場,建於明嘉靖二十一年(1542)。碑文記載了明嘉靖年間番禺縣尹李愷與暹羅(今泰國)商人文明交往,不受酬金的歷史史實。卻金亭碑是中國明代海上絲綢之路貿易及東莞與泰國等東南亞國家友好通商的重要歷史遺存,其拓本曾送泰國總理江薩。2006年被公布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路線二:
東莞「中國近代史開篇地-華南抗日根據地」歷史文化遊徑
此遊徑依託林則徐銷煙池與虎門炮臺舊址、大嶺山抗日根據地舊址兩處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以及鴉片戰爭博物館、廣東東江縱隊紀念館,充分展現東莞作為「中國近代史開篇地」和華南抗日根據地的革命歷史,喚起共同記憶,激發愛國熱情。
1.鴉片戰爭博物館
鴉片戰爭博物館坐落在廣東省東莞市虎門鎮,由虎門林則徐紀念館、海戰博物館、沙角炮臺和威遠炮臺組成,是一座紀念性和遺址性相結合的專題博物館,管理面積達80萬平方米。現為「全國首批愛國主義教育示範基地」、「全國禁毒教育基地」、「全國國防教育基地」、「全國青少年教育基地」、「國家AAAA旅遊景區」,年均觀眾達500多萬人次,居全省首位、全國前列。
(1)林則徐銷煙池舊址和虎門林則徐紀念館
林則徐銷煙池舊址:位於東莞市虎門鎮鎮口村南。現存銷煙池兩個,呈方形,面積約4600平方米。1839年6月林則徐在兩廣總督鄧廷楨,廣東水師提督關天培等愛國官兵以及廣大群眾的支持下,將收繳的英美鴉片237萬多斤在此用了23天時間銷化。
虎門林則徐紀念館:由具有炮臺神韻的門樓、陳列大樓、抗英雕塑群像、林則徐銷煙池舊址、林則徐銅像、虎門銷化鴉片紀念碑、露天陳列抗英大炮等組成,佔地面積3萬平方米,建築面積2500平方米,基本陳列《虎門銷煙》於2013年被評為「第十屆(2011-2012年度)全國博物館十大陳列展覽精品優秀獎」。
(2)沙角炮臺舊址
沙角炮臺舊址,是指位於虎門珠江口東岸沙角山諸炮臺的總稱,與廣州南沙大角炮臺斜峙相對,構成虎門海口的第一道防線。現存的沙角炮臺主要有沙角炮臺門樓、瀕海臺、臨高臺、捕魚臺、侖山炮臺等。1839年,欽差大臣林則徐偕兩廣總督鄧廷楨在沙角炮臺收繳鴉片。在第一次鴉片戰爭中,駐守副將陳連陞與愛國將士浴血奮戰壯烈犧牲。
(3)海戰博物館
海戰博物館坐落在虎門鎮南面社區,由陳列大樓、宣誓廣場、觀海長堤等組成紀念群體,佔地面積20.4萬平方米,建築面積1萬平方米,是一座全面展示鴉片戰爭歷史的專題性博物館,基本陳列《鴉片戰爭》,展示面積4967平方米,文物1860件,展覽將鴉片戰爭放入整個世界歷史進程中去考察,具體介紹了鴉片戰爭前的中西方世界、第一次鴉片戰爭和第二次鴉片戰爭的全過程以及鴉片戰爭給中國社會帶來的影響。 2017年榮獲第十四屆(2016年度)全國博物館十大陳列展覽精品推介優勝獎。
(4) 威遠島諸炮臺舊址
威遠島諸炮臺舊址,是分布於虎門海口東岸威遠島(原稱亞娘鞋島)上.近代虎門最密集的防禦工事,包括威遠炮臺、靖遠炮臺、鎮遠炮臺、南山炮臺、蛇頭灣炮臺和鵝夷炮臺等。威遠島諸炮臺與江心的上、下橫檔炮臺及珠江西岸的諸炮臺形成了虎門炮臺的第二、第三道防線,扼進出廣州的咽喉,是鴉片戰爭時期最為嚴密的防禦要塞,有「海上長城」之譽。
2. 廣東東江縱隊紀念館
廣東東江縱隊紀念館位於廣東省東莞市大嶺山鎮大王嶺村,緊鄰東江縱隊遺蹟、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大嶺山抗日根據地舊址,於2005年9月3日建成開放,佔地面積53319平方米,展館建築面積3989平方米,館舍由建築設計大師齊康院士主持設計,設有《東江鐵流,南粵旌旗》東縱歷史主題陳列、大嶺山抗日根據地舊址復原陳列、國防教育展覽共三套基本陳列。該館是華南地區規模最大、設置水平最高的抗日戰爭類博物館,是世界反法西斯戰爭的見證地,東莞抗日的寫真地、愛國主義教育基地,先後被授予全國青少年教育基地、廣東省愛國主義教育基地、東莞市愛國主義教育基地、國家AAAA旅遊景區,2015年榮列國際二戰博物館協會會員,是華南地區紅色旅遊熱點之一。
3. 大嶺山抗日根據地舊址
大嶺山抗日根據地於1940年10月由東江縱隊前身之一的廣東人民抗日遊擊隊第三大隊創建,在抗戰時期一直是東江縱隊的重要活動地,是全國十九個抗日根據地之一——東江抗日根據地的重要組成部分。大嶺山抗日根據地軍民團結抗日,曾取得百花洞戰鬥的勝利,粉碎日偽軍「萬人大掃蕩」。大嶺山抗日根據地開展的敵後遊擊鬥爭,沉重打擊和有效牽制了盤踞在廣東的日偽軍,支援了華南地區及全國的抗日戰爭。大嶺山抗日根據地舊址包括第三大隊大隊部、會議室、大家團結報社、交通站、糧食加工場、操場、醫務所、中山書院、連平聯鄉辦事處舊址9處文物,保留了當年抗日遊擊隊在軍事鬥爭、後勤保障、文化建設以及抗日民主政權建設等方面的歷史信息,是華南地區保存最為完好、規模最大、歷史風貌最為完整的抗日舊址。2006年被國務院公布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2015年入選國家級抗戰紀念設施、遺址名錄。
路線三:
嶺南古村落歷史文化遊徑
嶺南古村落歷史文化遊徑依託南社村和塘尾村古建築群這一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展現了嶺南古村落民居、民俗和自然生態風光。走在巷道上,穿梭於古意盎然的村落中,回歸純樸自然的田園鄉居,感受源遠流長的嶺南文化。
1.南社村和塘尾村古建築群
廣東珠江三角洲地區規模較大、原形態保存較為完整的兩個以血緣關係為紐帶的明清村落。南社村、塘尾村保留了完整的布局,文化生態和環境風貌也保存良好,是東莞兩處由寨牆、民居、祠堂、家廟、書院、巷道、古井、水塘、古墓、古榕等組成很具特色的聚族而居的農業村落文化景觀,是研究嶺南珠江三角洲地區明清農村經濟、宗族關係和建築文化的典型範例。2006年公布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2016年獲評國家AAAA級旅遊景區。
(1)茶山南社古村落
位於東莞市茶山鎮,創建於宋代,明末以後,形成以圍牆為界、東南向西北四個 相連的水塘為中心、祠堂臨水岸排列、民居向兩側隨自然山勢錯落布置、主幹道與巷道相交成梳狀的村落格局。南社村佔地約11萬平方米。現存明清時期廟宇5座,祠堂30座,古民居250多座,水塘7 口,古井25眼,古墓葬36座。2005年,南社村被公布為中國歷史文化名村。
(2)石排塘尾古村落
位於東莞市石排鎮西南部,距南社村約2千米,佔地39565平方米。創建於宋代,至清光緒年間(1875-1909年)己發展成為以古圍牆為界、村口水塘為中心、巷道成井字形網狀的村落布局。現保存明清時期祠堂21座,古民居268座,書室19座,門4座,炮樓28座,水塘6口,古井15眼。2007年,塘尾村被公布為中國歷史文化名村。
2. 茶山牛過蓢古村落
牛過蓢古村落,位於茶山鎮超朗村的北面,於南宋初年立村,距今已有800多年歷史,面積約0.12平方公裡。由民居、祠堂、書屋、裡巷、古井、圍牆、更樓、池塘、榕樹群組成了頗具特色、聚族而居的嶺南村落文化景觀。牛過蓢自然生態優美,古村裡相接成林、茂盛參天的古榕和翠竹交相掩映。牛過蓢文化底蘊深厚,所在的超朗村,先後獲得中國景觀村落、中國傳統村落、省歷史文化名村、省古村落、省最美鄉村等稱號。
【記者】李玲玉
【作者】 李玲玉
【來源】 南方報業傳媒集團南方+客戶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