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譜諜源流】原鄉瑤峰王氏溯源

2020-09-10 知福清


瑤峰,是福建省福清市音西街道所轄瑤峰行政村的一個自然村,外稱瑤峰原鄉,是單一姓氏族群、具有近800年歷史淵源的文化名村。

原鄉瑤峰立村於南宋紹定五年(1232年),開基祖王守愚是晚唐律賦三大家之一王棨的十三世孫。王氏家族先人原居於福清長東鄉文興裡剎上(剎厝),即今福清東門外的龍山村。宋末因戰爭頻繁,國祚危殆,為了避禍圖存,王棨的十三世嫡孫王守愚、王守魯、王守約仨兄弟,分遷到修仁裡瑤峰、文興裡玉峰(今龍山街道玉峰村)、永賓裡鰲峰(今城頭鎮峰前村),闢地立村,繁衍生息。福清歷史上稱之為三峰「王氏」。



福清置縣於唐聖歷二年(699年),而剎上王氏的先人居融時間亦始於此。可以說,福清各個姓氏,鮮有像「三峰王氏」這樣有著如此綿長的傳衍歷史。

據相關史料記載,福清王氏的遠祖王導(276-339年),是東晉政權的奠基人之一,曾任東晉元帝、明帝、成帝三朝宰相,是當時著名的政治家、書法家。南朝齊永明3年(485年),王導六世孫、建安侯王僧亮(王增)率家眷入閩定居,卜宅於福州怡山,後裔子孫散處各地,而最主要的一支即遷居來到福清。唐時,其福州故居舊址改建為西禪寺。王僧亮入閩後改名王增,其入閩的時間比「開閩三王」還早400多年。因為都是王導一脈,所以後來「開閩聖王」王審知奉王增為先祖(實為先旁祖),並在寶皇宮中供奉其香火。

「三峰」王氏的居融上祖王棨(約846—905年),是晚唐著名詩人、律賦家,也是福清置縣之後,在中國文學史上具有重要地位的第一人。在歷史上,王棨與黃滔、徐寅並稱「晚唐律賦三大家」。大唐進士、高麗國學者崔致遠在其《桂苑筆耕錄》中贊王棨:「飲水安貧,靜吟而篋有新詩,寂坐而門無雜客」,對王棨的人品和詩賦造詣推崇備至。現當代以來,日本、臺灣、香港等地都把王棨及其詩賦作品,作為研究唐律賦和省題詩的重要方向。近年,古都西安市政府在其新建的行政中心接待廳懸掛的唯一巨幅畫作《勝景千秋曲江池》,就是根據王棨當年所作的《曲江池賦》的意境繪製的。

在科舉制度嚴酷的唐代,王棨才華展露,世人矚目。唐鹹通三年(862年),16歲的王棨高中「進士」,譽滿七閩(當時福建稱為「七閩」)。隨後,他於唐鹹通六年(865年)通過「博學鴻詞科」的考官之試,唐鹹通十二年(871年)再次通過晉級之試的「評判入等」。對此,唐末大學者、最早寫出福建人物誌的莆田人黃璞在《王郎中傳》中,稱王棨「公十九年內(指九至十年間)三捷,其於盛美,蓋七閩未之有也」。可見,王棨不僅是福清人的驕傲,更是福建人的驕傲!

王棨身後子孫繁盛,不管散處何地,皆是名人輩出。據初步統計,在1000餘年裡,王棨後裔登第進士的有27人,其中南宋時期的著名理學家王蘋,系王棨八世孫,早年師從當時理學泰鬥程頤。王蘋罷官回到福清後,曾與林亦之、陳藻、林希逸等理學家在福清海口龍江書院講學,一時間,福清成為了全國性的南方理學研究傳承中心,而南宋後期的福清,文化發展也因此走向了置縣後的第一個鼎盛時期。王蘋等人積極傳播理學思想,推進民風教化,為此後千百年來福清教育文化的繁榮興盛,鋪墊了紮實的根基,做出了歷史性的卓越貢獻。

宋末以來,僅瑤峰王氏即湧現出5位進士、11位舉人,擁有秀才之銜更是不可勝數,因此瑤峰素有「書鄉」美稱。近現代以來,瑤峰王氏更是人才輩出。但無論他們身居何處,都難以忘卻原鄉瑤峰之根。



作者:毛立平,福建新華發行集團福清分公司高級經濟師,福清市社科聯兼職副秘書長;王灼賡,曾任福建省第九屆、第十屆人大常委會委員,中華環保世紀行福建組委會原副主任,「中國未來研究會終身研究員」。資料來源:福清社科文史叢書之《福清歷代名人佳作》、《福清市志》。

相關焦點

  • 【譜諜源流】廣東湛江北山王氏源自福清
    這是10月23日至25日北山王氏專程蒞融尋根問祖,與福清市王氏源流研究會聯合考證後得出的初步結論。、八角宮、白馬寺、古井等處,詳細了解該地歷史人文風貌,並召開座談會,共同探討王氏源流脈絡。根據《福清王氏大宗譜》和洋坪當地族老的說法,洋坪王氏開基祖是閩王王審知之孫、王延政次子王繼元。而據《福州姓氏志》關於福清市王氏源流的介紹,對省內外遷入福清的17支王氏支流,其中有「王敬宗由河南光州固始縣遷福清三山澤岐洋坪村。傳三世王繼勳遷福州倉山北園」之說。儘管說法有異,但洋坪王氏應該是在唐末宋初,由河南光州固始縣遷入。
  • 大譜師:家譜的價值研究——以四川資州《王氏族譜》為例
    關鍵詞:《王氏族譜》;家譜;研究價值  家譜,又叫族譜、世譜、宗譜、譜牒、家諜等,它是記載本宗族世系和事跡的史類文獻。南宋文學家劉勰在《文心雕龍·書記》中說道:「所謂譜者,普也。注序世統,事資周譜。」[1]可見,「譜」有普遍的意思。
  • 兩岸王氏宗親祭拜閩王及官嶺王氏始祖像
    兩岸王氏宗親祭拜閩王及官嶺王氏始祖像 >   禮炮九循,又是一番鼓樂齊鳴,身著彩綢的兩岸王氏宗親三鞠躬,共同祭拜閩王王審知及官嶺王氏始祖像,祠堂內香火嫋嫋,兩岸的王氏「兄弟」在一陣陣太平鼓樂聲中,讀祭文、拜揭譜、衍世傳譜,幾位老人緊緊擁抱在一起。
  • 「瑤峰」的來歷傳說
    這就是聞名全縣的八大景之一—瑤峰。瑤峰的由來傳說在很古的時候,在中條山前的小莊裡,有一戶姓姚的人家。夫妻倆男耕女織,日子也過得不錯,膝下生有一女,聰明伶俐,乳名小鳳。長到十四五歲,更出脫得如花似玉。真是山莊裡落下了金鳳凰。有一年洪水暴發,村中不知有多少房屋倒塌,多少良田淹沒,多少人家家破人亡、妻離子散。
  • 「王氏譜牒」王姓最早的家譜
    但東晉太元中(176-396年),員外侍郎賈弼之曾為天下十八州七百多個著名家族作譜傳,名曰《姓氏簿狀》,其中也必然包括在此以前名揚天下的王姓琅邪王氏、太原晉陽王氏、太原祁王氏、東海王氏、北海王氏、元城王氏等等。至劉宋人裴松之為《三國志》作注時,又三次引用《王氏譜》(分別為《琅邪王氏譜》和《太原王氏譜》)。
  • 蘭州皋蘭王氏入編山東新城王氏世譜
    於是新城司徒公作新城王氏譜,相州水部公亦作相州王氏譜,惟蘭州去山左數千裡,新城譜內僅誌其遷移之地而未詳其宗派支流傳,即新城與相州亦各為譜而未合為一也。蘭州西谷兄慨然有敦宗睦族之思,欲舉三支而合譜之,蓋成祖德者於此,即啟後昆者。
  • 金城王氏譜序
    永登首屆百家姓民間家譜文化交流展播網際網路家譜曬譜節作品選登連載金城王氏譜序蓋聞家有譜猶國有史。所可慮者,我王氏蒙先人培植之德,卜居四方者,實繁有人。按其譜記,不無夏五之失實。考其木主,幾同郭公之無稽。然窮源之念,未慰於影衾。而奉先之思,實廑於方寸。以故上述傳聞,下證書契。始祖發跡於南京印(應)天府尚書縣響銅巷人也。在元順帝時,宦居吏部。自大明朱太祖易姓受命,謫河西邊地為民。同時從來(者)有王、俞、韓、辛、張五姓。
  • 正本清源一透析臨川展坪王氏譜序——王氏文化
    其三,此譜收錄了賜進士出身史部侍郎同邑人李浩落款為「大宋紹興二十七年丁未歲十月」寫的《臨川王氏重修族譜舊序》,其中有雲「臨川王君諱琮,字子通,乃宣和甲辰進士」;其四,此譜收錄了大唐大曆元年(766年)丙午晉公四十九世孫王天福的《初纂王氏世次舊序》;其五,此譜收錄了竹溪始祖子和公七世孫王璞於明嘉靖三十八年(1559年)己未歲秋寫的《竹溪王氏三修族譜舊序》,其中有雲「而鹽埠嶺之祖永泰公為晉公五十二世之孫
  • 「張氏e家親」寧修斷頭譜,不修繆論譜!
    寧修斷頭譜,不修繆論譜!釐清族譜,傳承諜譜文化與精髓,不忘初心,且行且珍惜。將目前為止,已知的先祖好好盡忠盡孝已經就是忠、孝、仁、義!以訛傳訛的嫁接、渲染虛假祖先的亂象,以此近百年來怪象頻頻,令人聞譜色變,劣譜面世造就今日尋根溯源。先祖貧富、貴賤,並非後人所願,但先祖是骨肉至親,血脈相連,源流於此。應以謹言慎行,恪守家規,嚴守家風,傳承家法,嚴謹務實,繼往開來,得以傳承。
  • 【譜諜源流】東瀚文林魏氏溯源
  • 一部記載王羲之家族譜系的《王氏族譜》(圖)
    《王氏族譜》的《總譜》中收錄有《三萬家譜錄》《黃土家譜錄》《武昌王氏族譜序》《茅田王氏譜系序》《港畔王氏重修譜序》。《德安鍬溪王氏族譜》為以上五種王氏族譜之源。該族譜詳細記載了王氏源流世系、宗族興衰及繁衍流徙的過程,對明末王氏各宗族分布地區也做了記載,是目前已發現的《王氏族譜》中保存最完整的一部,同時,《王氏族譜》的發現填補了王氏家族一脈西遷甘肅的空白,具有很高的史學研究價值。
  • 【走近收藏】一部記載王羲之家族譜系的《王氏族譜》
    《王氏族譜》的《總譜》中收錄有《三萬家譜錄》《黃土家譜錄》《武昌王氏族譜序》《茅田王氏譜系序》《港畔王氏重修譜序》。《德安鍬溪王氏族譜》為以上五種王氏族譜之源。該族譜詳細記載了王氏源流世系、宗族興衰及繁衍流徙的過程,對明末王氏各宗族分布地區也做了記載,是目前已發現的《王氏族譜》中保存最完整的一部,同時,《王氏族譜》的發現填補了王氏家族一脈西遷甘肅的空白,具有很高的史學研究價值。
  • 【走近收藏】一部記載王羲之家族譜系的《王氏族譜》(圖)
    《王氏族譜》的《總譜》中收錄有《三萬家譜錄》《黃土家譜錄》《武昌王氏族譜序》《茅田王氏譜系序》《港畔王氏重修譜序》。《德安鍬溪王氏族譜》為以上五種王氏族譜之源。該族譜詳細記載了王氏源流世系、宗族興衰及繁衍流徙的過程,對明末王氏各宗族分布地區也做了記載,是目前已發現的《王氏族譜》中保存最完整的一部,同時,《王氏族譜》的發現填補了王氏家族一脈西遷甘肅的空白,具有很高的史學研究價值。
  • 【譜諜源流】福清俞姓源流探究
    關於俞姓的源流有多種出處,傳統的說法是俞姓源於姬姓,出自黃帝的屬臣跗之後,至今約五千年歷史。
  • 重慶合川《王氏續譜》
    【譜名】:重慶合川《王氏續譜》【版本】:民國癸丑(1913)鉛印【冊數】:卷1、4(缺卷2、3)【修纂者】:肇琇【開本】: 26.2*15.5【始遷經歷】:康熙40年子明公由楚祁陽遷蜀【字派】:」肇益傳方遠承先應高祥 尊聞希顯達」等【收藏情況】:中國家譜總目無錄
  • 南陽十八家王氏族訓、王氏族賦
    關注並「置頂」方便看「世界王家人」了解更多王氏歷史文化南陽十八家王氏族訓一、敬祖須溯源     為人之本  敬祖溯源 祖功宗德  弘揚承傳 先祖訓誡 銘記訓言  遵規守訓  啟後承前 興文修德  重任勇擔   愛國愛族  家國夢圓南陽十八家王氏族賦  三橫一豎我姓王,人文始祖是帝黃。
  • 把氏源流譜序
    永登首屆百家姓民間家譜文化交流展播網際網路家譜曬譜節作品選登連載特此,《玫瑰天涯》特輯民國二十七年由把氏世祖族裔把連科謹撰的《把氏源流譜序》,以饗廣大把氏宗親及粉絲讀者,了解永登把氏家族文化歷史淵源,以為記!
  • 這個縣驚現王羲家族譜系《王氏族譜》朱熹為其作序
    《王氏族譜》的《總譜》中收錄有《三萬家譜錄》《黃土家譜錄》《武昌王氏族譜序》《茅田王氏譜系序》《港畔王氏重修譜序》。《德安鍬溪王氏族譜》為以上五種王氏族譜之源。 該族譜詳細記載了王氏源流世系、宗族興衰及繁衍流徙的過程,對明末王氏各宗族分布地區也做了記載,是目前已發現的《王氏族譜》中保存最完整的一部,同時,《王氏族譜》的發現填補了王氏家族一脈西遷甘肅的空白,具有很高的史學研究價值。 《王氏族譜》面世後在海內外學術界引起了強烈反響,新華社曾發過專電報導。
  • 三槐堂•海州開封王氏——王氏文化
    王氏自漢唐而後,由宋至明,門第科目之盛,代有傑人。而朐陽一支,自前明由河南開封府升遷海州守御,歷三百餘年,世族繁衍約數百戶,且簪纓文物,卓然不群,鄉郡稱為世家,推為巨族,其斯之謂,與今觀王氏譜牒,始有達夫、教五諸君倡修於前,繼有官儀、治平諸君分校於後,沛時輯而成之,分別支派,源源本本,無遺無紊,又復垂訓示,立條約,以日用常行之道為世守不易之規。
  • 【譜諜源流】福清五福堂陳氏探源
    作者:陳賢桂,福清市姓氏源流研究會陳氏委員會副會長兼秘書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