瑤峰,是福建省福清市音西街道所轄瑤峰行政村的一個自然村,外稱瑤峰原鄉,是單一姓氏族群、具有近800年歷史淵源的文化名村。
原鄉瑤峰立村於南宋紹定五年(1232年),開基祖王守愚是晚唐律賦三大家之一王棨的十三世孫。王氏家族先人原居於福清長東鄉文興裡剎上(剎厝),即今福清東門外的龍山村。宋末因戰爭頻繁,國祚危殆,為了避禍圖存,王棨的十三世嫡孫王守愚、王守魯、王守約仨兄弟,分遷到修仁裡瑤峰、文興裡玉峰(今龍山街道玉峰村)、永賓裡鰲峰(今城頭鎮峰前村),闢地立村,繁衍生息。福清歷史上稱之為三峰「王氏」。
福清置縣於唐聖歷二年(699年),而剎上王氏的先人居融時間亦始於此。可以說,福清各個姓氏,鮮有像「三峰王氏」這樣有著如此綿長的傳衍歷史。
據相關史料記載,福清王氏的遠祖王導(276-339年),是東晉政權的奠基人之一,曾任東晉元帝、明帝、成帝三朝宰相,是當時著名的政治家、書法家。南朝齊永明3年(485年),王導六世孫、建安侯王僧亮(王增)率家眷入閩定居,卜宅於福州怡山,後裔子孫散處各地,而最主要的一支即遷居來到福清。唐時,其福州故居舊址改建為西禪寺。王僧亮入閩後改名王增,其入閩的時間比「開閩三王」還早400多年。因為都是王導一脈,所以後來「開閩聖王」王審知奉王增為先祖(實為先旁祖),並在寶皇宮中供奉其香火。
「三峰」王氏的居融上祖王棨(約846—905年),是晚唐著名詩人、律賦家,也是福清置縣之後,在中國文學史上具有重要地位的第一人。在歷史上,王棨與黃滔、徐寅並稱「晚唐律賦三大家」。大唐進士、高麗國學者崔致遠在其《桂苑筆耕錄》中贊王棨:「飲水安貧,靜吟而篋有新詩,寂坐而門無雜客」,對王棨的人品和詩賦造詣推崇備至。現當代以來,日本、臺灣、香港等地都把王棨及其詩賦作品,作為研究唐律賦和省題詩的重要方向。近年,古都西安市政府在其新建的行政中心接待廳懸掛的唯一巨幅畫作《勝景千秋曲江池》,就是根據王棨當年所作的《曲江池賦》的意境繪製的。
在科舉制度嚴酷的唐代,王棨才華展露,世人矚目。唐鹹通三年(862年),16歲的王棨高中「進士」,譽滿七閩(當時福建稱為「七閩」)。隨後,他於唐鹹通六年(865年)通過「博學鴻詞科」的考官之試,唐鹹通十二年(871年)再次通過晉級之試的「評判入等」。對此,唐末大學者、最早寫出福建人物誌的莆田人黃璞在《王郎中傳》中,稱王棨「公十九年內(指九至十年間)三捷,其於盛美,蓋七閩未之有也」。可見,王棨不僅是福清人的驕傲,更是福建人的驕傲!
王棨身後子孫繁盛,不管散處何地,皆是名人輩出。據初步統計,在1000餘年裡,王棨後裔登第進士的有27人,其中南宋時期的著名理學家王蘋,系王棨八世孫,早年師從當時理學泰鬥程頤。王蘋罷官回到福清後,曾與林亦之、陳藻、林希逸等理學家在福清海口龍江書院講學,一時間,福清成為了全國性的南方理學研究傳承中心,而南宋後期的福清,文化發展也因此走向了置縣後的第一個鼎盛時期。王蘋等人積極傳播理學思想,推進民風教化,為此後千百年來福清教育文化的繁榮興盛,鋪墊了紮實的根基,做出了歷史性的卓越貢獻。
宋末以來,僅瑤峰王氏即湧現出5位進士、11位舉人,擁有秀才之銜更是不可勝數,因此瑤峰素有「書鄉」美稱。近現代以來,瑤峰王氏更是人才輩出。但無論他們身居何處,都難以忘卻原鄉瑤峰之根。
作者:毛立平,福建新華發行集團福清分公司高級經濟師,福清市社科聯兼職副秘書長;王灼賡,曾任福建省第九屆、第十屆人大常委會委員,中華環保世紀行福建組委會原副主任,「中國未來研究會終身研究員」。資料來源:福清社科文史叢書之《福清歷代名人佳作》、《福清市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