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王」拯救了中國漢字?度過了第二次漢字危機?

2020-09-09 慨文

我們知道漢字是世界上現存最古老的文字,也是世界主要文字中唯一的一種表意文字。漢字是一種傳承悠久,內容豐富,高效簡潔的文字,是我們中華民族的財富和驕傲,我們中華民族浩如煙海的文明歷程和歷史痕跡,大多是靠漢字承載下來的。作為中國人如此優秀、如此重要的一種文明工具,它的經歷卻也非常坎坷,在歷史上有兩次險些被扼殺,如今想起來也還令人有些心驚。

第一次漢字危機

漢字的第一次滅亡危機是在清末民初,當時的中國貧弱不堪,飽受列強欺凌,在政治、經濟、文化、科技、教育等諸多方面,嚴重落後於歐洲列強,面對外來侵略,則每戰必敗,割土賠款,洋人在中華大地耀武揚威。

面對這樣的現實,一大批覺醒者呼籲變革,希望中國能夠再次強大起來,當時的中國社會湧現了各種強國理論,有軍事強國派,有實業興國派,有教育興國派等等。其中的教育興國派是當時社會上最為人矚目的,包含了中國近現代史中的大部分風雲人物。

在這一派中有一部分人認為,中國之所以落後挨打是因為文化落後,文化之所以落後是因為我們兩千多年來一直崇尚的儒家文化是糟粕是害人的東西,必須要連根剷除,要剷除這種糟粕最好連漢字一起廢除,改用拉丁字母文字。

還有一部分人認為,當時世界上的先進科技、文化等等都是用拉丁字母文字書寫的,屬於拼音文字,很方便易學,而漢字難寫難認,對推行普遍教育難度大,他們同樣建議廢除漢字。

這其中有幾位大家,看看他們的觀點。

維新變法的主將譚嗣同主張:盡改漢字為拼音文字。

北大教授錢玄同:「廢孔學,不可不先廢漢字;欲驅除一般人之幼稚的、野蠻的思想,尤不可不先廢漢字」,「漢字的罪惡,如難識、難寫、妨礙教育的普及、知識的傳播」。

北大教授陳獨秀:強烈地主張廢除漢字,中國文字,既難載新事新理,且為腐毒思想之巢窟,廢之誠不足惜。

教育家吳玉章:漢字是古代與封建社會的產物,已經變成統治階級壓迫勞苦群眾的工具之一,實為廣大人民識字的障礙,已不適應現在的時代。

大作家魯迅:「漢字不滅,中國必亡!」,「漢字是愚民政策的利器」,「漢字也是中國勞苦大眾身上的一個結核,病菌都潛在裡面,倘不首先除去它,結果只能自己死。」

新文化運動先驅,教育家劉半農:漢字不滅則中國新文化無望。

革命家瞿秋白:現代普通話的新中國文,必須羅馬化,就是改用羅馬字母,要根本廢除漢字。……一定要廢除漢字,採用羅馬字母……,漢字真正是世界上最齷齪最惡劣最混蛋的中世紀的茅坑!

北大校長,教育家蔡元培:漢字既然不能不改革,盡可直接的改用拉丁字母了。

看了這些激進的主張,慨文真是為漢字的命運擔心了一把,慨文認為,中國的落後是因為思想的落後,而不能把這個大鍋讓漢字來背。這就是非常驚險的第一次漢字危機,但總算是驚險度過了,當時的民國政府沒有採納這些學者的建議,保留了漢字作為中國國家文字。

第二次漢字危機

那麼第二次漢字危機又是什麼情況呢?第二次的漢字危機據說是被「二王」破解的,又是怎麼回事呢?

大家都知道,第三次科技革命是上世紀五十年代開始的新科學技術革命,以原子能技術、航天技術、電子計算機技術的應用為代表,還包括人工合成材料、分子生物學和遺傳工程等高新技術。

在此期間,以美蘇為首的兩大集團,在這幾大產業中爭先恐後,不斷發展出各種創新技術,比如航天領域的載人飛行,和平利用核能的核電站技術,製藥領域的分子生物技術,在遺傳學領域DNA結構的確定等等,而引領信息技術革命的計算機技術也在這期間飛速發展。

非常可惜的是,在這期間中國因為特殊的原因沒有跟上世界科技發展的腳步,嚴重落後於世界先進水平。

上世紀七十年代末八十年代初,中國開始改革開放,當時在印刷界有一項新技術引起了中國的注意。在1965年,德國人發明了電子照排技術,用陰極射線管取代了原有的光學製版,世界印刷業從此進入了計算機時代。

而當時的中國還在使用著非常落後的鉛字排版,為了提高印刷效率,中國也想開發我們自己的電子照排技術進行製版,但因為一個問題卻被卡住了,因為這個技術是西方發明的,是按照他們的拉丁字母的特點發明的,對於中文方塊字,非常不適用。

另一方面,在八十年代初,計算機進入我國,計算機的基礎程序語言以及輸入法全都是基於拉丁文的設計,計算機在當時是最新的高科技,正展現出引領世界信息革命的勢頭,在此時,漢字對當時計算機的不適用體現的非常突出。

面對這種嚴峻的形勢,部分學者提出了「漢字不適應計算機發展」的極端言論。有些人提出了廢除漢字改用拉丁字母拼音文字的建議,甚至有人建議直接用「世界語」。世界語是一位波蘭眼科醫生在1887年人為創造的語言,這種語言一出現就在中國受到熱捧。在第一次漢字危機時,那些要求廢除漢字的名人大師,基本上都是世界語的追捧者。

1981年12月,楚圖南、胡愈之、巴金、冰心、白壽彝、葉聖陶、夏衍等知名人士發起成立世界語之友協會。還用世界語出版了許多介紹中國書籍,比如說《魯迅小說集》、《紅樓夢》、《聊齋志異》、《論語》、《家》、以及部分商業、科技書籍,還出版了《英語世界語漢語對照詞典》。

到1986年在北京舉辦第七十一屆國際世界語大會時,中國有50多萬人學習了世界語,達到了頂峰,當年全中國大學的應屆畢業生才39.3萬人。

漢字到了第二次生死存亡的關鍵時刻,這時候在中國科技界出現了兩位「王姓」的科研工作者,是他們「拯救」了漢字。

二王出現「拯救漢字」

第一位就是王選院士,1975年王選初次接觸「748工程」,即漢字信息處理系統工程研製時,已經38歲了,還僅僅是一名北京大學助教,是一名已經「病休」近10年的「老病號」。但是,就是這位「老病號」王選助教領導的攻關小組,經過艱苦科研,跳過了當時世界上通行的第二代和第三代照排系統,直接開發出第四代的雷射照排系統

這種技術在當時世界上是領先的,在1979年7月27日,我國第一張使用雷射照排系統的八開報紙《漢字信息處理》問世了,這開創了我國電子信息技術的先河,是我國在漢字電子應用方面的第一次突破,打破了漢字落後論。

在1987年十三大的會議報導中,《經濟日報》首次採用了王選研發的華光三型雷射照排系統進行排版印刷,僅20分鐘就完成了稿件排版,使《經濟日報》的頭版新聞搶到了《人民日報》的前面。

後來名聞全國的「北大方正公司」就是基於王選院士這項技術成立的公司。

幾乎與此同時,另一位姓王的科研工作者王永民,他從1978年-1983年,用五年時間研究並發明了「五筆字型」漢字輸入法,在原有英文鍵盤上,實現漢字在計算機上的快速輸入,突破了每分鐘輸入100個漢字的大關,使中文輸入的效率與拉丁字母輸入並駕齊驅。

他的五筆字型輸入法第一代的定型版本86版,在1986年正式商用,並迅速在全國推廣開來,成為中文計算機輸入的第一方法,也打破了一些人「中文不適合計算機時代」的謬論。

有了「二王」在漢字信息化應用方面的科研突破,那些「廢漢字改用拉丁字母」的聲音也就逐漸偃旗息鼓了,漢字順利渡過了第二次危機。

相關焦點

  • 了不起的漢字:漢字發展史上的三次重大危機
    在漫長的歷史發展過程中,漢字曾經歷了三次重大困境和危機。第一個是構形困境、造字困境;第二個是書寫效率低下的困境;第三個則是面臨存亡的危機。 本文摘自《守望與思索:人文清華講壇實錄III》,根據黃德寬教授在清華大學新清華學堂「人文清華」講壇發表的公共演講《了不起的漢字》整理而成。
  • 漢字曾經歷三次「生死危機」
    11月28日,在「人文清華講壇」上,文字學家黃德寬說,「了不起的漢字」曾經歷過三次「生死危機」,漢字之所以了不起,在於漢字是中華文明的偉大創造,並且展示出頑強持久的生命力。黃德寬還有一個身份是清華大學出土文獻研究與保護中心常務副主任,十多天前在《清華大學藏戰國竹簡(捌)》成果發布會上,向媒體介紹最新釋讀成果。
  • 漢字史上的三次危機,這個人我們不應該忘記
    第一次漢字危機:憂國憂民者的自我要求歐洲在經歷過第一次和第二次科技革命以後,不論是文明還是生產力都得到了長足的進步,而蜷縮在東亞大陸的我們,卻因為遠離科技中心,再加上清政府不思上進,使得雖然我們活在同一個時間,卻像活在了不同的世紀。
  • 激辯"漢字危機":書寫危機還是教育危機?
    隨著《漢字英雄》和《中國漢字聽寫大會》的熱播,漢字危機引起公眾熱議。提筆忘字、漢字書寫能力退化等觀點,讓許多人認為,漢字危機形勢嚴重,拯救漢字刻不容緩。也有人提出,拼音化書寫是大勢所趨,因為書寫方式轉變為鍵盤和字母,提筆忘字是正常現象。  漢字作為中華文明的傳承者和代表之一,已經使用了幾千年,而我國進入鍵盤書寫時代僅有十幾年。
  • 漢字危機成了「中國特色」 恢復書寫有意義
    ,然而這些本意是「拯救漢字危機」、「尋找鍵盤裡失落的漢字」的節目,卻出乎意料地引發了人們對漢字命運的憂慮。鍵盤時代出現新型文盲漢字危機成了「中國特色」漢字從小學到大,寫正確怎麼這麼難?美國《洛杉磯時報》將此歸罪於鍵盤書寫。 「由於使用拼音發手機簡訊及電腦打字正在取代擁有數千年傳統的一筆一畫漢字書寫,越來越多的中國人不記得如何用筆書寫漢字。」
  • 2020遴選考試策論文:傳承優秀文化 拯救漢字危機_北京中公教育
    遴選申論:本文整理2020遴選考試策論文:傳承優秀文化 拯救漢字危機。更多北京公選遴選考試複習資料下載,請點擊北京公選遴選考試網。泱泱中華五千年,漢字以其特有的創作方式和表現形式,傳承著源遠流長的中國文明。但如今電腦普及並廣泛使用,使人們出現了「提筆忘字」的現象,漢字危機愈行愈近。保護漢字勢在必行,學好漢字是傳承中華文化的第一步。學好漢字能幫助我們提升文化水平。在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文化強國的大環境下,提升公民的文化水平成為了時代的必然要求,公民的整體文化素質能反映出一個國家文化實力的強弱。
  • 了不起的中華文明:漢字發展史上的三次重大危機
    漢字從遠古走到今天,三千多年來的發展中曾遇到過什麼樣的危機?它又是怎麼突破的?怎麼能夠發展到今天,成為世界上獨一無二的古典文字,成為中華文明的智慧象徵?在漫長的歷史發展過程中,漢字曾經歷了三次重大困境和危機。第一個是構形困境、造字困境;第二個是書寫效率低下的困境;第三個則是面臨存亡的危機。
  • 黃德寬揭秘漢字「前世今生」:曾遭三次「生死危機」
    黃德寬揭秘漢字「前世今生」:曾遭三次「生死危機」 2018-11-「前世今生」  漢字曾經歷三次「生死危機」  自甲骨文以來有著3300多年發展歷史的漢字,在發展中經歷過哪些波折?
  • 酈波:漢字百年曆四次危機 瞿秋白曾提拉丁化新文字
    原標題:酈波:漢字百年曆4次危機 瞿秋白曾提拉丁化新文字   一項針對書寫的調查結果顯示:37%的人經常提筆忘字,甚至很多不難的字都忘了怎麼寫;22%的人要寫字時首先想依靠的是電腦,而不是筆;16%的人覺得除了名字寫得還行,其他字基本沒法看;13%的人去外面聽課或者開會,最怕的就是記筆記。
  • 拯救漢字:教育之過?時代之過?
    兩個電視人都把目光投向了「漢字」,他們分別是《中國漢字聽寫大會》和《漢字英雄》兩檔熱播節目的總導演與製片人。這兩個節目收視率都頗高,一夜爆紅,成了「拯救漢字」的英雄。可漢字為什麼淪為「被拯救」的對象?2012年,當金越強烈要求關正文「必須得為10套做點什麼」時,關正文告訴他「我只想做《漢字聽寫大會》」。 在《中國漢字聽寫大會》的片頭動畫中,關正文將漢字的結構進行拆分,任其漂浮在宇宙之間,繼而無限重組,「這是多麼神奇的文字,如此具有想像力,漢字的美應該令所有中國人尊敬與欣賞」,「節目做成了,就有人說我是拯救漢字的英雄。
  • 酈波:漢字百年曆4次危機 瞿秋白曾提拉丁化新文字
    文章說:1894年,中國給日本打了一次敗仗,於是國中有識之士,知道非改革政治、普及教育,不足以自存於世界。但是提到普及教育,即有一個問題發生,則漢字形體之難識難寫是也。要解決這個問題,就非另制拼音新字不可。  可見,當時知識分子欲求漢字革命的初衷,是認為漢字的書寫認記之難影響了國民普及教育的推廣。
  • 漢字的兩次滅絕危機!
    第一次大危機:民族存亡下的漢字拉丁化漢字拉丁化是漢字自創造以來,所遭遇的最危險、最可怕的一次大危機。就在美國已經用字母鍵盤熟練的進行信息輸入與輸出的時候,遠在東方的中國,危機正在醞釀。這次危機,是印刷行業首先遇到的。
  • 魯迅為何說:「漢字不滅,中國必亡」?這個「漢字」指的是什麼?
    然而,在新文化運動時期,卻是有一批有志之士認為只有廢除漢字,才能拯救國家,拯救人民。譬如說,北京師範大學教授錢玄同以及大文豪魯迅等人,他們就認為「漢字不滅,中國必亡」。 說實話,第一次看到這八個字的時候,想必很多人都會覺得有些不可思議,漢字作為中華民族文化活化石一般的存在,怎麼會有這樣的主張,而且主張之人還是大文豪魯迅先生。
  • 給漢字升溫
    國慶期間,我陪兒子一起收看了第二屆《中國漢字聽寫大會》,這一檔形式單純、簡樸的電視收視率再創新高,同時更是成為網絡上的熱門話題。  特別是成人書寫正確率非常低,人們驚呼題目太難。漢字節目讓觀眾開始正視重拾漢字書寫傳統的重要性,人們開始重新尋找在鍵盤中失落的漢字。其實,我們的漢字浩如煙海,數以萬計。我們不能要求所有的中國人都認識所有的漢字。
  • 漢字在歷史上的三次突破
    到了現代,大家覺得中國文字除了記錄漢民族語言的文字,其實還包含了少數民族文字,因此把記錄漢語的文字稱為「中國文字」不太準確,就改稱為「漢字」,所以「漢字」是現代才開始流行的概念。漢字的起源和發展    在漫長歷史過程中,漢字曾經經歷過三次重大困境和危機。
  • 中國漢字往事:計算機時代,誰阻止了中國漢字「拉丁字母化」?
    01 第二次漢字危機 「中國人用的漢字 1918年,錢玄同在《新青年》四卷四號上發表《中國今後之文字問題》一文,他認為,「中國文字衍形不衍聲,以致辨認書寫極不容易,音讀極難正確。這一層近二十年來很有人覺悟;所以創造新字,用羅馬字拼音等等主張,層出不窮。」 誰也想像不到,在過於激進的「廢除漢字論」誕生並被否定的幾十年之後,漢字迎來了第二次生存危機。
  • 70年代的「漢字二次簡化」,雖被廢除,但改寫了一些姓,沿用至今
    漢字作為世界上使用最久的文字,恐怕它自己也沒有想到會迎來一場被取締的危機,其實這一切均是源於晚清的危機。貧弱、腐敗、殖民、侵略充斥著十九世紀末到二十世紀五十年代的中國,人們開始反思國家落後的原因。部分人提出,要想拯救國家,就必須掃除舊文化、廢除漢字。
  • 中國漢字往事:計算機時代,誰阻止了中國漢字「拉丁字母化」?
    01第二次漢字危機「中國人用的漢字,能適應計算機時代的發展嗎?」2020年的當下,如果誰提出這樣的問題,那麼無疑會被廣大網友們視為譁眾取寵。1918年,錢玄同在《新青年》四卷四號上發表《中國今後之文字問題》一文,他認為,「中國文字衍形不衍聲,以致辨認書寫極不容易,音讀極難正確。這一層近二十年來很有人覺悟;所以創造新字,用羅馬字拼音等等主張,層出不窮。」誰也想像不到,在過於激進的「廢除漢字論」誕生並被否定的幾十年之後,漢字迎來了第二次生存危機。
  • 400字簡歷現24個錯別字:拯救漢字危機需借力法律
    這不僅讓她失去了一個工作機會,也讓她成為時下「漢字危機」形勢嚴峻的一個註腳。  信息化時代,鍵盤逐漸取代了手寫,學校漢字書寫教育弱化,提筆忘字用詞不當,公共場所漢字書寫不規範……「失寫症」正在蔓延。  「四大遠古文明中只有華夏文明沒有斷裂並延續至今,其根本的支撐就在於漢字。這樣獨一無二的漢字,如今漸漸遠離了筆尖與紙端。」
  • 漢字危機,超出你的想像
    第一次危機,魯迅先生都提倡漢字拉丁化為了這方塊的帶病的遺產,我們的最大多數人,已經幾千年做了文盲來殉難了,中國也弄到這模樣,到別國已在人工造雨的時候,我們卻還是拜蛇,迎神。如果大家還要活下去,我想:是只好請漢字來做我們的犧牲了。  現在只還有「書法拉丁化」的一條路。這和大眾語文是分不開的。也還是從讀書人首先試驗起,先紹介過字母,拼法,然後寫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