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知道漢字是世界上現存最古老的文字,也是世界主要文字中唯一的一種表意文字。漢字是一種傳承悠久,內容豐富,高效簡潔的文字,是我們中華民族的財富和驕傲,我們中華民族浩如煙海的文明歷程和歷史痕跡,大多是靠漢字承載下來的。作為中國人如此優秀、如此重要的一種文明工具,它的經歷卻也非常坎坷,在歷史上有兩次險些被扼殺,如今想起來也還令人有些心驚。
第一次漢字危機
漢字的第一次滅亡危機是在清末民初,當時的中國貧弱不堪,飽受列強欺凌,在政治、經濟、文化、科技、教育等諸多方面,嚴重落後於歐洲列強,面對外來侵略,則每戰必敗,割土賠款,洋人在中華大地耀武揚威。
面對這樣的現實,一大批覺醒者呼籲變革,希望中國能夠再次強大起來,當時的中國社會湧現了各種強國理論,有軍事強國派,有實業興國派,有教育興國派等等。其中的教育興國派是當時社會上最為人矚目的,包含了中國近現代史中的大部分風雲人物。
在這一派中有一部分人認為,中國之所以落後挨打是因為文化落後,文化之所以落後是因為我們兩千多年來一直崇尚的儒家文化是糟粕是害人的東西,必須要連根剷除,要剷除這種糟粕最好連漢字一起廢除,改用拉丁字母文字。
還有一部分人認為,當時世界上的先進科技、文化等等都是用拉丁字母文字書寫的,屬於拼音文字,很方便易學,而漢字難寫難認,對推行普遍教育難度大,他們同樣建議廢除漢字。
這其中有幾位大家,看看他們的觀點。
維新變法的主將譚嗣同主張:盡改漢字為拼音文字。
北大教授錢玄同:「廢孔學,不可不先廢漢字;欲驅除一般人之幼稚的、野蠻的思想,尤不可不先廢漢字」,「漢字的罪惡,如難識、難寫、妨礙教育的普及、知識的傳播」。
北大教授陳獨秀:強烈地主張廢除漢字,中國文字,既難載新事新理,且為腐毒思想之巢窟,廢之誠不足惜。
教育家吳玉章:漢字是古代與封建社會的產物,已經變成統治階級壓迫勞苦群眾的工具之一,實為廣大人民識字的障礙,已不適應現在的時代。
大作家魯迅:「漢字不滅,中國必亡!」,「漢字是愚民政策的利器」,「漢字也是中國勞苦大眾身上的一個結核,病菌都潛在裡面,倘不首先除去它,結果只能自己死。」
新文化運動先驅,教育家劉半農:漢字不滅則中國新文化無望。
革命家瞿秋白:現代普通話的新中國文,必須羅馬化,就是改用羅馬字母,要根本廢除漢字。……一定要廢除漢字,採用羅馬字母……,漢字真正是世界上最齷齪最惡劣最混蛋的中世紀的茅坑!
北大校長,教育家蔡元培:漢字既然不能不改革,盡可直接的改用拉丁字母了。
看了這些激進的主張,慨文真是為漢字的命運擔心了一把,慨文認為,中國的落後是因為思想的落後,而不能把這個大鍋讓漢字來背。這就是非常驚險的第一次漢字危機,但總算是驚險度過了,當時的民國政府沒有採納這些學者的建議,保留了漢字作為中國國家文字。
第二次漢字危機
那麼第二次漢字危機又是什麼情況呢?第二次的漢字危機據說是被「二王」破解的,又是怎麼回事呢?
大家都知道,第三次科技革命是上世紀五十年代開始的新科學技術革命,以原子能技術、航天技術、電子計算機技術的應用為代表,還包括人工合成材料、分子生物學和遺傳工程等高新技術。
在此期間,以美蘇為首的兩大集團,在這幾大產業中爭先恐後,不斷發展出各種創新技術,比如航天領域的載人飛行,和平利用核能的核電站技術,製藥領域的分子生物技術,在遺傳學領域DNA結構的確定等等,而引領信息技術革命的計算機技術也在這期間飛速發展。
非常可惜的是,在這期間中國因為特殊的原因沒有跟上世界科技發展的腳步,嚴重落後於世界先進水平。
上世紀七十年代末八十年代初,中國開始改革開放,當時在印刷界有一項新技術引起了中國的注意。在1965年,德國人發明了電子照排技術,用陰極射線管取代了原有的光學製版,世界印刷業從此進入了計算機時代。
而當時的中國還在使用著非常落後的鉛字排版,為了提高印刷效率,中國也想開發我們自己的電子照排技術進行製版,但因為一個問題卻被卡住了,因為這個技術是西方發明的,是按照他們的拉丁字母的特點發明的,對於中文方塊字,非常不適用。
另一方面,在八十年代初,計算機進入我國,計算機的基礎程序語言以及輸入法全都是基於拉丁文的設計,計算機在當時是最新的高科技,正展現出引領世界信息革命的勢頭,在此時,漢字對當時計算機的不適用體現的非常突出。
面對這種嚴峻的形勢,部分學者提出了「漢字不適應計算機發展」的極端言論。有些人提出了廢除漢字改用拉丁字母拼音文字的建議,甚至有人建議直接用「世界語」。世界語是一位波蘭眼科醫生在1887年人為創造的語言,這種語言一出現就在中國受到熱捧。在第一次漢字危機時,那些要求廢除漢字的名人大師,基本上都是世界語的追捧者。
1981年12月,楚圖南、胡愈之、巴金、冰心、白壽彝、葉聖陶、夏衍等知名人士發起成立世界語之友協會。還用世界語出版了許多介紹中國書籍,比如說《魯迅小說集》、《紅樓夢》、《聊齋志異》、《論語》、《家》、以及部分商業、科技書籍,還出版了《英語世界語漢語對照詞典》。
到1986年在北京舉辦第七十一屆國際世界語大會時,中國有50多萬人學習了世界語,達到了頂峰,當年全中國大學的應屆畢業生才39.3萬人。
漢字到了第二次生死存亡的關鍵時刻,這時候在中國科技界出現了兩位「王姓」的科研工作者,是他們「拯救」了漢字。
二王出現「拯救漢字」
第一位就是王選院士,1975年王選初次接觸「748工程」,即漢字信息處理系統工程研製時,已經38歲了,還僅僅是一名北京大學助教,是一名已經「病休」近10年的「老病號」。但是,就是這位「老病號」王選助教領導的攻關小組,經過艱苦科研,跳過了當時世界上通行的第二代和第三代照排系統,直接開發出第四代的雷射照排系統。
這種技術在當時世界上是領先的,在1979年7月27日,我國第一張使用雷射照排系統的八開報紙《漢字信息處理》問世了,這開創了我國電子信息技術的先河,是我國在漢字電子應用方面的第一次突破,打破了漢字落後論。
在1987年十三大的會議報導中,《經濟日報》首次採用了王選研發的華光三型雷射照排系統進行排版印刷,僅20分鐘就完成了稿件排版,使《經濟日報》的頭版新聞搶到了《人民日報》的前面。
後來名聞全國的「北大方正公司」就是基於王選院士這項技術成立的公司。
幾乎與此同時,另一位姓王的科研工作者王永民,他從1978年-1983年,用五年時間研究並發明了「五筆字型」漢字輸入法,在原有英文鍵盤上,實現漢字在計算機上的快速輸入,突破了每分鐘輸入100個漢字的大關,使中文輸入的效率與拉丁字母輸入並駕齊驅。
他的五筆字型輸入法第一代的定型版本86版,在1986年正式商用,並迅速在全國推廣開來,成為中文計算機輸入的第一方法,也打破了一些人「中文不適合計算機時代」的謬論。
有了「二王」在漢字信息化應用方面的科研突破,那些「廢漢字改用拉丁字母」的聲音也就逐漸偃旗息鼓了,漢字順利渡過了第二次危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