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學勤:清華簡,讓我們重新審視文化淵源

2020-12-06 中國社會科學網

  90多年前的1925年7月,就在清華簡入藏的清華大學,王國維先生作過一次演講——《最近二三十年中中國新發見之學問》。演講中,他提出了「古來新學問起,大都由於新發見」的著名論斷,並分析了當時的四大發現甲骨文、西域木簡、敦煌文書、清代內閣大庫檔案對中國古史研究發展的貢獻。毫不誇張地說,清華簡,也是一次這樣重大的「新發見」。

  這批竹簡的埋藏時間是戰國中晚期,在秦始皇焚書坑儒之前,也就是說司馬遷寫《史記》時不曾見過。正如當年鑑定專家組所指出的:「這批戰國竹簡是十分珍貴的歷史文物,涉及中國傳統文化的核心內容,是前所罕見的重大發現,必將受到國內外學者重視,對歷史學、考古學、古文字學、文獻學等許多學科將會產生廣泛深遠的影響。」

  清華簡是近些年出土文獻研究熱衷的熱點。自2010年年底起,清華大學出土文獻研究與保護中心每年出版整理報告一冊,目前共出版了7輯整理報告,在歷史學及相關研究領域產生重要影響,但這也只是整理研究的第一步,光是整理出版就需要十幾年,後續的研究則將持續更多年。

  最大限度保存先秦典籍原貌

  中國文化有幾個重要的歷史轉折點,也就是思想文化的高峰時期,比如周漢之際、兩宋之際、明清之際,其中周漢之際有其特殊重要的意義。這是一個相當長的歷史時期,即春秋末年到戰國再至西漢初年,中國傳統文化在這個時期完成奠基,並出現第一個高峰。後世流傳的經典,大都於這個時期形成。諸子百家並起爭鳴的局面在歷史上是獨特的,給後世帶來深遠影響,到漢朝罷黜百家,獨尊儒術,這一盛況終告結束。

  中國有著總結學術發展的悠久和優良傳統。孔子所生活的春秋時期,中國的思想文化業已經歷了從原始時期到夏、商、西周三代之變。對於錯綜複雜的遠古文化,孔子從學術史的角度將其歸結為「六經」。由於秦始皇的「焚書坑儒」,致使中國大量的古代書籍嚴重失傳,以致後代出現了一些所謂續作的「偽書」,傳世的書面文獻在流傳過程中,也受到不同程度的歪曲和變化。因此,這一時代典籍文獻的重新發現不僅會影響這一時期的學術研究,而且直接影響到此後甚至中國整個學術史的研究。

  簡帛是我國紙的發明和普遍應用以前的書寫載體。由甲骨文知道,至少在商朝已經大量使用簡了。至於絲織品的帛書,最早使用的證據是在春秋晚期。戰國簡帛大致可分為書籍和文書兩大類,而書籍對古代文明歷史的研究更加重要。這種戰國時期的原本書籍最早為現代學者所見,是1942年發現的長沙子彈庫帛書,但由於那時楚文字還沒有被人們充分認識,其內容很長時間未能得到解讀。真正完整的戰國文獻是荊門郭店楚簡、上海博物館藏楚簡和清華簡3批,郭店簡、上博簡的內容偏重於儒家、道家等思想性、哲學性著作,而清華簡的內容則是偏重於六經和史學,我們稱其為經史類著作。

  類似經、史類著作的發現,過去在中國歷史上主要有兩次:一次是在漢景帝末年,在曲阜孔壁發現的書,最主要的是《尚書》《禮記》《論語》《孝經》等典籍;還有一次是在西晉武帝鹹寧五年發現的「汲冢竹書」,其中最主要的是《竹書紀年》,屬史書類。清華簡,則既有《尚書》這樣的類似「孔壁中經」的經類著作,也有《系年》這種很像《紀年》的史書著作,其在性質上與「孔壁中經」和「汲冢竹書」都比較相似,相當於找到了當時一個偉大歷史學家的藏書,所以在學術史上,有著特別重要的意義。

  為重新理解經學提供新資料

  清華簡中與《尚書》有關的內容最多,如《尹至》《尹誥》《程寤》《保訓》《皇門》《祭公》《金滕》《說命》諸篇。我們知道,一直以來,存在著古文《尚書》真偽的爭論,我們在清華簡發現了真正的古文《尚書》,明確地證明了《十三經》中流傳的孔安國古文《尚書》是一個晚出的本子,使得偽古文《尚書》的論爭問題得到了很好解決。

  清華簡中還有類似於《竹書紀年》的《系年》。它是由138支簡構成的完整長篇,共3875字,也是目前為止已發表單篇竹書中最長的古書。每支簡背面寫有編號,且有編痕和簡背劃痕,是形制完備的先秦簡冊;簡文原分23章,每章自為起訖,相對獨立,章尾有標誌,簡尾有留白。全篇內容自武王克商開始,一直寫到楚悼王時期三晉與楚大戰,楚師大敗而歸結束,是一部完整的、未見記載的先秦史書,原無篇題,「系年」是整理者根據當時對其內容與體例的理解所加。與《春秋》經傳、《史記》等對比,它有許多新的內涵,其中屬於春秋時期的章數最多,許多地方可以與《左傳》對照,相為補充,也再次證明《左傳》所記真實,對《左傳》的可信性不能再像以往部分學者那樣持懷疑態度了。

相關焦點

  • 清華簡,讓我們重新審視文化淵源
    清華簡,讓我們重新審視文化淵源來源:《人民日報》2018-1-24 李學勤90多年前的1925年7月,就在清華簡入藏的清華大學,王國維先生作過一次演講——《最近二三十年中中國新發見之學問》。清華簡中還有與楚國相關的內容,其中一篇《楚居》,明確地記載了楚國有哪些王,他們住在什麼地方,楚國遷都多少次等等。清華簡、郭店簡都給了我們共同的知識,即使楚國不是當時文明的中心,也存有很多的古書經典,充分說明我們古代文明是多麼發達。把現有的這幾批簡綜合起來,結合傳世文獻研究的成果,寫一部戰國時期楚國的學術史,肯定會別開生面,而且有助於重新考慮中國古代學術的地理分布。
  • 清華簡,讓我們重新審視文化淵源(文明之聲)
    真正完整的戰國文獻是荊門郭店楚簡、上海博物館藏楚簡和清華簡3批,郭店簡、上博簡的內容偏重於儒家、道家等思想性、哲學性著作,而清華簡的內容則是偏重於六經和史學,我們稱其為經史類著作。  清華簡中還有與楚國相關的內容,其中一篇《楚居》,明確地記載了楚國有哪些王,他們住在什麼地方,楚國遷都多少次等等。清華簡、郭店簡都給了我們共同的知識,即使楚國不是當時文明的中心,也存有很多的古書經典,充分說明我們古代文明是多麼發達。把現有的這幾批簡綜合起來,結合傳世文獻研究的成果,寫一部戰國時期楚國的學術史,肯定會別開生面,而且有助於重新考慮中國古代學術的地理分布。
  • ——李學勤先生談清華簡的學術意義及對於歷史文化再認識的作用
    重估中國古代文明的高度——李學勤先生談清華簡的學術意義及對於歷史文化再認識的作用來源:人民政協報 2013-5-20 楊雪編者按:  本報記者在他長期致力於漢以前的歷史與文化的研究,注重將文獻與考古學、古文字學成果相結合,在甲骨學、青銅器及銘文、戰國文字、簡帛學,以及與其相關的歷史文化研究等領域,均有重要建樹。他現為任夏商周斷代工程專家組組長、首席科學家,清華大學出土文獻研究與保護中心主任,中央文史研究館館員。  記者:李先生,您好!2008年清華簡的發現引起了學界的轟動。
  • 「百科全書式的學者」李學勤去世
    李學勤先生一生在甲骨文、青銅器等領域均有諸多建樹,晚年致力於研究「清華簡」。清華大學在訃告中稱,李學勤先生的去世,是清華大學的重大損失,也是中國學術界的重大損失。一生諸多建樹晚年專注「清華簡」  李學勤先生1933年生於北京,就讀於清華大學哲學系,師從金嶽霖。
  • 走進"竹簡上的經典——清華簡文獻展" 追憶李學勤先生
    、古文獻學家和教育家,清華大學文科資深教授、出土文獻研究與保護中心主任李學勤先生永遠的離開了我們,享年86歲。李學勤先生的去世,是清華大學的重大損失,也是中國學術、文化、教育事業的重大損失!沉痛悼念並深切緬懷李學勤先生!
  • 清華大學出土文獻研究與保護中心主任李學勤
    學術界曾流行一個說法,李學勤曾經說自己像一個「多波段收音機」,這麼一擰是中波,那麼一擰可以換到短波。這種博聞強記、隨意轉換的本領,一般人望塵莫及。在多年的「雜學」涵泳中,李學勤逐漸形成了一個認識: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由於種種原因被低估了。他想通過客觀的論證、正確的評價,使傳統文化得到繼承和闡揚,「因此,我在1981年提出要『重新估價中國的古代文明』,以期對國家的文化建設有益。」
  • 李學勤:終生「走出疑古時代」
    李學勤認為,疑古派的懷疑精神是無可厚非的,但「以古書論古書」終究不能跳出書本,相比之下,出土的新材料可以成為史學家對古書重新深入審查的契機江隱龍2月24日,中國著名歷史學家、古文字學家李學勤先生溘然長逝,享年86歲。
  • 「清華簡」之《楚居》史料價值無法估量(圖)
    清華簡首冊整理報告9個篇目基本擬定或年內出版  「"清華簡"初步釋讀工作不斷展開,首冊整理報告的九個篇目已基本擬定。」清華大學出土文獻研究與保護中心主任李學勤近日披露,從目前的研究進度來看,「清華簡」的首冊整理報告或可提前至年內出版。
  • 李學勤:重新估價中國古代文明
    中國古代文明的價值是否需要重新估價?   3月22日下午,春光明媚,和風拂面,仿佛給我們燦爛的中華文明起源和價值重估等問題捎來了答案。著名歷史學家、古文字學家、清華大學李學勤先生在清華大學荷清苑家中書房,接受了中國社會科學網記者的專訪,為我們解疑答惑,使我們受益良多。   李學勤先生表示,中國的古代文明很多地方被傳統觀念估計得比較遲、比較低,顯得評價不公。
  • 「百科全書」式學者李學勤去世,曾致力保護「清華簡」
    李學勤曾撰文表示:「可是有沒有用,是要看我們國家、民族、時代有沒有什麼需求,有需求就有用。從這個角度來看,歷史就是有用的。」他向來重視中華文明的價值,並認為歷史學者有責任糾正被貶低的中國古代文明:我最早在1980年就提出,重新評價中國古代文明。我提出,中國古代文明的歷史,過去因為西方國家的種種偏見,被貶低了。
  • 李學勤:用一生走進歷史 主持「夏商周斷代工程」將中國歷史向前...
    建殷墟甲骨「兩系說」理論,推「非王卜辭」之研究,首鑑西周甲骨文,制訂西周金文歷譜;馬王堆帛書、定縣漢簡、睡虎地秦簡、清華簡等珍貴材料都是他參加或主持整理的,「重新估價中國古代文明」、「走出疑古時代」等主張也都由他提出……他提出中華文明「走出疑古」,他自己則走進了歷史。
  • 李學勤:揭開秦人源於東方之謎
    日前,在由中國先秦歷史學會、中國社科出版社、山東萊蕪市委宣傳部聯合舉辦的《嬴秦始源》學術研討會上,中國先秦史學會名譽會長、清華大學教授李學勤說:    「我們常常討論什麼叫做考古學的重大發現。它,應該是關係到一個歷史時代、一個民族、一個重要的地區歷史上的一種文化,使我們的認識發生一個根本性的改變,否則不能算是重大的探討和發現。
  • 李學勤:「一些的一切,一切的一些」
    提起清華簡,就不能不說起李學勤先生。清華簡之所以能夠有今天,是與李先生的辛勤付出分不開的。清華簡的搶救、保護、整理和研究工作一直是在他的主持下進行。從2010年開始,李先生和他的團隊大致以每年出版一輯整理報告的速度,整理公布清華簡的有關內容,創造了戰國竹簡整理公布的新速度。
  • 李學勤情系清華簡 坦對諸多質疑和詰難
    與此同時,李學勤帶領的團隊已經投入到第三輯的整理工作中,「我們保持每年年底出版一輯的進度,每一次都有很多新發現。」李學勤語帶興奮。  情系清華簡  在荷清苑一間普通的起居室裡,李學勤坐在單人沙發上,很少有表情和肢體動作,說話也毫無枝蔓,一副有話則長無話則短的樣子。
  • 清華簡:再證傳世《尚書》確係偽本
    連結 ■清華簡第一輯: 2010年12月,《清華大學藏戰國竹簡(壹)》出版,2011年1月5日,首批成果正式發布,包括9篇文獻,包括《尹至》、《尹誥》、《程寤》、《保訓》、《耆夜》、《金縢》、《皇門》、《祭公》和《楚居》。
  • 歷史學家李學勤:一生解碼中國文明根脈,接觸到清華簡後連稱幸運
    70年代,李學勤開始追著最新出土的材料變換研究方向,長沙馬王堆的帛書,雲夢睡虎地的秦簡,殷墟婦好墓的玉器和青銅器……80年代,他開始提倡重新估價中國古代文明,十年後,他再一次提出「走出疑古時代」的論斷,並主持「夏商周斷代工程」,對古代歷史和文明進行重建。2008年,他開始了持續到人生最後時刻的清華簡研究。
  • 百科全書式的學者——李學勤
    李學勤對於甲骨學、青銅器研究、簡帛學及中國古代文明研究做出了傑出的貢獻。李學勤先生是我的導師。這幾天總想寫點什麼來懷念先生,但心情久久不能平靜。梁啓超講學術史,強調「政治的影響」,我們更當把嘉道時期思潮的演進放到政治、社會的大背景中來審視,將後者作為研究的前提。張國驥博士本書的貢獻,正在於充分揭示了嘉道這五十年間危難重重的國家大勢。他把那一歷史時期的危機分為四個方面,即吏治危機、社會危機、民族危機和改革失敗,令今天的我們讀之仍不免生震撼之感,原來中國竟是這樣進入十九世紀的。
  • 李學勤:「清華簡」首份學術報告將出爐
    76歲的中心主任李學勤教授在回答「為何研究進度緩慢」時笑言,「慢是因為讀起來實在太激動,每天讀得多了,心臟會受不了。」在部分竹簡裡,他發現了自秦朝焚書後失傳的多篇《古文尚書》。李伯謙、裘錫圭等11位專家鑑定後認為,「這批竹簡涉及中國傳統文化的核心內容,是世所罕見的重大發現。」
  • 李學勤:「清華簡」首份學術報告力爭明年出爐
    76歲的中心主任李學勤教授在回答「為何研究進度緩慢」時笑言,「慢是因為讀起來實在太激動,每天讀得多了,心臟會受不了。」在部分竹簡裡,他發現了自秦朝焚書後失傳的多篇《古文尚書》。   李伯謙、裘錫圭等11位專家鑑定後認為,「這批竹簡涉及中國傳統文化的核心內容,是世所罕見的重大發現。」   這批竹簡,被業界稱為「清華簡」。
  • 李學勤:燕趙厚土留治學遺風
    冥冥中,中山國漸漸向我們走近。石頭上的符號,像是大篆,又像是甲骨文,究竟是什麼?陳應祺想到了古文字學家李學勤先生,於是寫信求教。老先生經過仔細考證,將其破譯解釋為:「現任監罟(註:監管捕魚的小官)的罪臣公乘得在此看守陵墓,他的舊將曼敬告後來的善良賢德的人。」正是李先生破譯了這塊相當於墓碑的刻石記載,後來考古人員據此推測,這一帶可能有王室陵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