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廣網北京10月11日消息(記者楊明 楊守華)據中央廣播電視總臺中國之聲《新聞和報紙摘要》報導,面對疫情和國際環境不確定性帶來的雙重壓力,我國企業堅定信心、迎難而上、危中尋機、困中求進,在加快形成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中把握新機遇、實現新增長。11日的中國之聲企業訪談系列報導,對話徐工集團工程機械有限公司董事長、黨委書記王民。2020-10-11 新聞和報紙摘要全文>>>
「十一」假期,在徐工集團工程機械有限公司起重機事業部生產車間長達200多米的生產線上, 10臺焊接機器人正在進行精準的焊縫操作。這條由徐工集團自主研發的全球起重機行業第一條大型結構件智能化生產線運行兩年多來,完全實現了產品質量零缺陷。
徐工集團工程機械有限公司董事長、黨委書記王民:這幾年徐工在研發的投入上,強投入,大投入,不減少,我們都是主營銷售收入4.5%以上。在核心零部件的主攻方向上,更加明確。
目前徐工擁有有效授權專利7100多件、發明專利1700多件、PCT國際專利75件,成功完成了4項國際標準的制修訂,將標準掌握在自己手中。
王民:正因為堅持了研發的投入,堅持了市場導向的產品研發,我們才有了抓住了這一波國內國外的機遇。
面對今年突如其來的疫情,徐工攜手上下遊企業推進產品研發、技術創新、工法改進,實現價值鏈的合作共贏,全力實現了從「復工復產」到「滿產高產」。
王民:一個企業不可能包打天下。現在我們和全球的供應商也都是一個同盟軍式的合作,快速地復工復產,大品牌的大企業要有帶動作用。
徐工在連續兩年營業收入突破千億元後,今年排名提升至全球工程機械行業第四位。
今年9月22日,徐工在南京舉行混合所有制改革戰略投資者籤約儀式,成功引進16家新股東,完成引資210多億元,成為今年以來中國資本市場引資規模最大國企混改項目。31年前,作為全國機械工業集團化改革樣板,徐工集團是一個突破;31年後,徐工混改,力爭成為裝備製造業國企改革示範。
王民:在內部機制上搞好以後,在效益上狠下功夫,要使它不僅規模第一,營業收入第一,也要使它在效益、淨利潤上全面領先。